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十节 枯寂
2014/9/4   热度:297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十节 枯寂 六祖曰: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永嘉曰: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乱想惺惺,人人都知其非。但能回光返寂,则当下即真。从前有人问国清静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示诲。静曰:如或夜闲安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盖无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盖无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一般都知道,乱想惺惺的不对,而不知道,无记寂寂的不对。因无记寂寂虽能得定,仍是似是而非,认贼为子。《楞严经》所谓:『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惺惺为正,寂寂为助。(若不惺惺,而以寂定为主,则沉空枯寂,槁木死灰,误入歧途,不可不戒。虽然如此,黄檗曰:『心地法门,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於净性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亦不可不知。』) 《禅源诠》问:『性既了了常知,何须诸佛开示?』答:『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直是一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马鸣菩萨云:真如者,自体真实识知。《华严》文殊答知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故达摩善巧,拣文传心。标举其名,默示其体。喻以壁观,令绝诸缘。』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证其体,然後印之,令绝余疑。故云:默然心印;所言默然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後,命如悬丝。)恐宗旨绝灭,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此『知』字是救後代无知之弊。若作一般知字会解,则错。) 僧问金峰志:是身无知如土木瓦石,此意如何?志下禅床,扭僧耳朵,僧负痛作声。志曰:今日始捉着个无知汉。僧作礼出去。志召阇黎,僧回首。志曰:若到堂中,不可举着。曰:何故?志曰:大有人笑金峰老婆心。 有问法眼:六处不知音时如何?眼曰:汝家眷属一群子。又曰:作麽生会。莫道恁麽。(六处不知音。)来问,(六处不知音时如何?)便是不得。汝道:六处不知音,眼处不知音?耳处不知音?若根本是有,(沉浸在有中。)争解无得?(无智亦无得。)古人道:离声色着声色,离名字着名字,所以无想天,修得经八万大劫;一朝退堕,诸事俨然。盖谓不知根本真实。次第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祇果满,他古人犹道:『不如一念缘起无生。』(於无生心中,而如幻缘起,无住生心,於无念下缘起,虽缘起,仍然是无念。)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又道: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也须体究,若如此用,多少省力。 僧问赵州:无为寂静底人,莫落在沉空也无?州曰:落在沉空。问:究竟如何?州曰:作驴作马。(形徧六道。) 有问: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沉空否?黄檗曰: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所以:『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 佛果曰:父母未生已前,净裸裸赤洒洒,不立一丝毫。及乎投胎,既生之後,亦净裸裸,赤洒洒,不立一丝毫。然生於世, (生死有中谓之世。)堕在四大五蕴中,(若认为实事。)多是情生翳障;以身为碍,迷却自心。若是明眼人,明了四大空寂,五蕴本虚,知四大五蕴中有个辉腾今古,迥绝知见底一段事。若能返照,无第二人。脚跟下净裸裸赤洒洒,乃至山河大地穷虚空界,尽无边香水海,亦净裸裸赤洒洒。恁麽说话,莫是拨有归无麽?!且喜没交涉。若拨有归无,杳杳冥冥,堕在豁达空拨无因果处;则永劫出他地狱三涂因果不得。若真实彻证到真净明妙实际理地,则四圣六凡三世诸佛,天下祖师,有情无情,悉於是中流出显现。所以,孚上座问鼓山晏国师道:父母未生前,鼻孔在什么处?山云:即今生也在什么处。孚上座不肯。云:你问我来。山如前问。孚但摇扇。『大凡参请,参须实参,见须实见,用须实用。』父母未生前,鼻孔在什麽处?孚上座只摇扇。莫是弄精魂麽?须知有奇特事(『生死涅槃本来自性空,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始得。只如文殊初生,见十吉祥异相;须菩提生,室现空相;善财初生,涌出万宝藏;皆在此大宝光中净裸裸赤洒洒流出。若只在杳杳冥冥,堕在空空寂寂处,岂有如此奇特?所以古人於生处见大奇特。如世尊分手指天指地,自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若逢云门大师,尚不以为奇特,直行衲僧正令。後来老宿云:云门知恩,方解报恩。既知了,方以衲僧本分事,向逆顺境界中行。且道:还当得麽?若是平展商量,则有向上事。若据衲僧本分事上,不值半文钱,何故?他家自有通霄路。 《金天基参禅入门要法》载:佛法工夫最怕耽着静境,令人困於枯寂而不觉。要知动境人厌,静境多不生厌。良以世人一向在喧闹场中,一与静境相应,如食饴食蜜,如人倦久喜睡,自然贪着,而不自知,须要急急识破。外道教令身心断灭,化为枯木寒灰,亦从静境而入。若岁久月深,枯之又枯,寂之又寂,堕与无知,即与枯木寒灰何异!『佛法工夫第一要正觉。这正觉乃是时时刻刻照着自己的灵明,不可放他走去。』若是灵明走了,便是有气的死尸,便是昏沉无念,堕於顽空枯寂。虽用尽苦功,丝毫无益。 来果大师曰:『枯者如树将死,枝叶枯槁,风不动摇,人不取荫,俨如静处,好静者所取也。若树茂盛,枝叶繁荣,风动之声,人映之色,耳目缈无稍静,好动者所取也。正如用功之人,道心坚锐,疑情亲切;即外不被尘扰,内不被身迁,中不被识缚,内外清幽,安闲独处。此虽由工夫做到,此处不宜住下。住下者,即疑情被静境遮覆,工夫休歇,自不觉知。又复耽着静处之境,深邃空闲,以为自胜。不但不知枯静处为病,反以为好。实由疑情打失,不随於动,必住於静也。有志道人,大生惭愧,一刻无工夫,必痛责自己,拳打其身,掌击其腕。愧曰:古人用功,尚不容剪爪之间,我何人也,大哭流涕,佛前立誓,不悟念佛是谁,任死将念佛是谁带去,死後也不离参。』
---------------------------------------------------------------------------------------------------------- 更多程叔彪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人常说:“人无信则不立”。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信用,都非常重视;但世间人重视信是为了利,佛家讲信则是为了道。如何能维护自己的信用,佛指导我们就是要“诚实”。诚实是不妄语,说话要有分寸,一定要顾到现实周边的状况,让人听了不至于产生误会。与人交往,言语一定要很谨慎、纵然你是善心善意,你一定要明了,听话的人能不能体会到你的善心善意?许许多多地方,你善心善意,人家听了之后产生误会,说你是恶心恶意,所以开经偈里头一句话:“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修学所以不能成就,是因为误解、曲解如来真实义。别的不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人交谈,别人的意思,我们往往也把它错解了,等到自己知道错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