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皈依自性师


2014/9/4    热度:232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皈依自性师

   韩愈的《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事实上传道、授业、解惑全是事情,不是人,所以师是「事」,师不是「人」。我们中国,习惯将属于事的师与一个人结成一体,成为大师或名师,师所指的是「人」,已经不是「事」,于是这个成为师的人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两个阶级,他们是不平等的,对佛法而言是不对的,因为佛法是要追求平等的。把师固定在某一个人身上,对为师者是不利的,他没有学习新东西的机会了,即使他想要跟人家学,人家会说「你是师啊!怎么可以向我学呢?我们是生啊!」这样对他既不真实也不公平。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师应该尊重,道更应该重视,可是我们不应该把师和人连接固定起来,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以慈悲喜舍为师」、「以真善美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事实上我们在学习的过程里面,有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行走,一起工作,一起玩,一起生活,中间就有你的师,所以这个时候,师不固定在哪一个人身上,而是就某一件事情而言的,比如说我有一个地方不懂,旁边有个人懂,他可以教我,教我这件事是我的师,而不是这个人是我的师。

  常言「官大学问大」,又好比拿了国外博士,你就要什么都懂了,人家就期望你什么都懂,你被逼得装成什么都懂,事实上你是不懂的,况且这样做不仅是不真实,同时也造成了阶级,又着了我相,一无是处,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打破,我们的师不要跟人连在一起,而是跟事连在一起,是就某一件事而言的。

  弘一法师讲「以戒为师」,当然也可以「以法为师」、「以慈悲喜舍为师」、「以真善美为师」,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就要有智慧一点,来判断哪一个是真善美?哪一个是慈悲喜舍?哪一个是正法?哪一个是戒?你要自己判断!你不能偷懒!如果说某人是师,他说的才算,什么都听他的,其实是偷懒,就好像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只看商标,只看招牌,只看有没有正字标记,不管里面包的是什么东西,这都是偷懒!我们有这个偷懒的习性,不用智慧,所以把这个错误打掉的时候,也就是不着相,要自己有智慧有判断。

  师并不是固定在人身上,而是在某一件事、某一种行为、某一种理念、某一种正知正见的上面,以正知正见,慈悲喜舍为师,这样才会把我们的无师智培养出来。我提倡:皈依就是皈依自性,皈依自性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也把四皈依「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解说为「皈依自性师、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这样子的皈依,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好事多磨!“磨”就是折磨,你想做好人,你想做好事,那你得禁得起折磨、禁得起考验,你才能成就。真正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谁知道?自己的良心知道,诸佛菩萨知道,天地善神知道,不必要人知道。你凭着良心,凭着圣贤教诲,依教奉行,决定不退堕。世出世间法,论境界不外乎四种: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要知道,这些境界都是帮助你、成就你的,问题是看你用什么心去看它、去对它。如果你用的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每一个境界都是好境界,都是来帮助你消业障,增福慧的。顺境、善缘,你生感恩之心,这个境界成就你;逆境、恶缘,同样还是生感恩的心,它替你消业障,也增长你的福德。业障消了,福德就现前,福至心灵,智慧也现前。所以,要知道每一种境界都是好境界,你不怕折磨、不怕考验,你才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