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何谓「空」?
2014/9/4   热度:155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何谓「空」? 佛性的性质是什么?就是《心经》里面所提到的:「是诸法空相(应该是「是诸法空性」,不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没有生起来,也没有灭掉;既不骯脏,也不清净;不会增加,也不会灭少,这就是佛性。如果对以上描述「佛性」的这些词语不太能把握,那么你可以从「空」的性质去揣摹「佛性」。 什么是「空」?比如说这个房间是空的,我们不会去买一间实心的房子,「空」就是这间房子的特质,因为房子如果不空,是没有用的;也没有人要买一个实心的杯子,因为空心的杯子才有用,这些都是对「空」的初步解释。 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经常用「虚空」来比喻「空性」;我们注意看一看,这个「虚空」是不是空得很大?因为它空得够大,所以整个宇宙都可以放在这个虚空里面,整个日月星辰全都容纳在里头,也可以说空得愈彻底,就容纳得愈多。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如果很空,就可以吸收很多不同的意见和知识;如果是实心的,不空的,那么新的意见和学问就装不进来了。 我们就是要从这个心灵里面的空性下手,假使你体会到了空性,就等于忆持了佛性,因为佛性是空的。 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一般人把「脑子空空」当作傻瓜,这是错误的解释;因为心空了才能够像虚空那样,把所有的智慧和意见都容纳进来。再以「空心的杯子」来说,这个「空」是存在的,而一般人常把「空」讲成是根本不存在,这是错误的,杯子中间是空心的,这个空心是存在的,但是它的性质就是「空」。 所以我们是有「佛性」的,这也就是脱离对「相」的执着,而朝性质上去揣摹。想要体会佛性,就要从这些事情和感觉入手,这是要自己体会的,因为不管我怎么讲,或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面怎么讲,这些都是比喻,一定要你自己有所体会,才能真正地把握。 大家都很熟悉六祖坛经里的故事,神秀说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看他不行,所以就托人写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所表达的就是这个「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人身失掉之后,你有没有办法保证你来生得人身?来生纵然是得人身,能不能闻到佛法大有问题。就算你闻到佛法,能不能够遇到善知识劝你念佛?如果你有好的禀赋,一生没有遇到善知识,这一生也是空过。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