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


2014/9/4    热度:418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

  本章有三节 一 名身句身形身 二 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一切都无记 三 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

  第一节 名身、句身、形身

  经文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白话解

  现在给你们说名身、句身、形身的概念。菩萨给人说法,需要理解名身、句身、形身的概念,进一步悟证句子的真实义。尽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菩提)。自己弄清楚了,才能化度一切众生。

  经文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白话解

  依一种事,立一个名,不同的事,便有种种名。所立的种种名,就叫做名身。

  表达了一个完整意义的句子,这句子能够明确无误地传达一种意义。就叫做句身。

  显示一个名句的形相,这个形相就是该名句的形身。

  经文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

  白话解

  说尺长、寸短,山高、水低,就显示了形相,就有了形身。

  句身像径迹,例如缘象马人兽的径迹,可寻得象马人兽的所在地。缘句子所示的径迹,可寻得句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意义,便说是句身。

  经文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

  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白话解

  看看五阴中的名身和形身。色阴,既有名又有形象,有名身也有形身。受、想、行、识这无色四阴,有名而无具体形象。明显有名身,没见到形身。如果通过言语解说,建立了无色四阴的概念,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在心里能记得起,想得出,所以这种概念叫做形身。这就是所说的名身、句身、形身。

  这里说的名身、句身、形身,总的概念和每一种的含义,应当好好修学。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

  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白话解

  世尊把名句形身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名身立名句显义,随名现相是形身,

  凡愚着名不入义,象溺深泥堪怜悯。

  第二节 离摄所摄 妄想不生 一切都无记

  经文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白话解

  将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智者以我所通达的离一异、俱不俱的观点问无智者的时候,他们会对你说:“此非正问”。

  经文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①,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②,非彼痴人之所能知。

  [注]

  ①求那 梵文Gund,音译求那,原意为原质,引申为德,意译依、依止。

  ② 无记止论 一般地说,法有善恶正邪之分,非善非恶、非正非邪诸法,属于无记。而这里说的不是非善非恶的无记,而是不作一向说,不肯定是或非,不执着是有或是无,就称为不作记说。止,是为了止外道的恶见,而不置答。合起来称为无记止论。

  白话解

  对色受想行识等是常无常、异不异,在涅槃境界中,心中的活动有无得所得、有无造所造、有无见所见,何谓尘及微尘,何谓修与修者,如此展转之类的问题,佛说无记止论。那些愚痴凡夫是不可能理解的。

  经文

  谓闻慧①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注]

  ① 闻慧闻法之后,不执着言说相,离言入义,就说有闻慧。

  白话解

  愚痴之人,缺乏闻慧,不得真实义。如来说法,为避免愚夫惊疑,说法讲究分寸,适可而止,不在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问题上偏执一边,不作肯定的记说。有些问题,为避免外道断章取义,曲解佛法,我止而不答。

  经文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

  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

  白话解

  外道说命即是五阴身,他们对本来是无记的问题作如是说。

  他们愚痴,要寻求最初的因,对无记的问题作如是说,我没有这样说。

  经文

  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

  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白话解

  我说如果自己不去摄受,也无什么可以被摄受,离摄所摄,妄想不生,那么一切法都无记。这是外道们无法到达的境界。

  为什么我止而不答?外道执着摄受和所摄受相,不了解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的实相,则无法通达此中真实义。所以对他们提出的如此一类问题,我止而不答。

  第三节 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

  经文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①,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注]

  ① 记论随顺凡夫及小根少智的人的希望心,依于有无、常无常等二见的一边作记说,称为记论。下句说的“止记论”,观前后文意,亦是记论。说记论有四种不同的方法:一、顺众生心,一向直说;二、为破愚夫妄想,反诘而说;三、依众生不同根智分别说;四、为止外道错误恶见,止而不答。现举论证一切法是常还是无常这个问题为例,

  说明这四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如果对方说“一切法常”,只要反诘“你今年的身体状况跟去年的身体状况一样吗?”“你现在的心情跟刚刚过去了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对方只能够回答“不一样”,那么这就是“无常”而不是“常”了,所以“一切法常”的命题不能成立。

  如果对方说,先顺着他说的肯定人的色身(躯体)无常,识身(思想认识)无常,然后反诘“一切法无常”这句话是不是一种法?对方只能够回答“是一种法”,问他“这一种法是否包含在一切法之中”?再问他“这句话是常还是无常” ?这时候,对方只能哑口无言了。他不能说无常,如果他说 “一切法无常”这句话“无常”,便等于说“一切法无常”这句话不确定,便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命题。他又不能说“常”,因为这句话也是一切法之中的一个法,其中有了一个法是“常”,也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命题。

  对一些固执“常”见的人说“无常”,对一些固执“无常”见的人说“常”,这就是分别说。

  如果外道问“一切法常吗?一切法无常吗?”世尊会说:“这都是你们的戏论,我没有这么说。”这就是止而不答。

  白话解

  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我经常说止记论,说止记论,是为根未熟的人说的,不是为信根淳熟的菩萨说的。

  经文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白话解

  离因缘,自己不作意,便再没有别的能作意生出种种法的作者,则妄识不再转生,因此我说“一切法不生”。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离自性。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性离自性?以自觉圣智观察,寻求不得种种法的自性相和共相,所以我说“一切法性离自性”。

  经文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因为自共相不可得,一切法无所谓来去,不可能把它从什么地方拿来,也不可能把它拿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我说“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白话解

  为什么说因为一切法不灭?无生则无体无性,无体无性则无可灭,所以我说“一切法不灭”。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无常?因为法相刹那刹那地变,没有常相,所以我说“一切法无常”。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白话解

  为什么又说一切法常?因为一切法相无生,常“无生”:一切法无常,常“无常”。所以我说“一切法常”。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

  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白话解

  世尊把止记论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说法记论有四种:一向直说反诘问,

  分别显示及止论,为制外道诸戏论。

  经文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②,

  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

  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注]

  ① 僧佉毗舍师 僧佉,意译为数论,这派人主张数是万法的本源。数论派是附佛外道。毗舍,意译为胜论,这派人以实质、属性、作用、共性、自性、关系作为分析事物的基本原则的方法。胜论派是外道。这两派都主张实有一个轮回的主体补特伽罗。

  白话解

  所谓有生非有生,所谓数论胜异论,

  圣智一切悉无记,如是显示教愚人。

  自觉圣智善观察,自性无得亦无证,

  四种记论唯言说,故说一切离自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嗔恚是什么?嗔恚是发脾气。发脾气要不得,一定要止住!人在嗔恚当中,理智都失掉了,完全是什么?感情用事,会做出很多的恶业。嗔恚是严重的烦恼,是地狱道的业因。如果你遇到逆境、恶缘,常常发脾气,死了以后必堕地狱。所以我们遇到一些恶人,有意无意来找麻烦、来障碍、来破坏,最重要地,不能发脾气,一定要记住,嗔恚是地狱道的业因佛经上说,嗔恚是火,这个世界上的人要是没有嗔恚,这个地球不会有火山爆发,不会有火烧森林。佛在经典上说“火烧功德林”,功德是你的清净心,是你的定慧,你修再多的功德,一发脾气就完了。嗔恚是恶业,是烦恼,是业障,用什么方法可以破除?佛告诉我们,忍辱能破除。嗔恚是地狱的因,我们一定要学忍辱。一切众生做最严重的不善,我们也不会发脾气,也不生气,好处是什么?不作地狱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