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第二章 修学上乘五无间


2014/9/4    热度:175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第二章 修学上乘五无间

 

  第二章 修学上乘五无间

  本章有二节 一 上乘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二 愚夫五无间业不得三解脱

  第一节 上乘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①。

  [注]

  ① 入无择地狱 梵文nataka,音译那洛加,原意为不乐,又译苦处,又译地狱。因错误的抉择而受苦,就说是入无择地狱。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世尊说过,如果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这是什么道理?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给你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

  经文

  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注]

  ①五无间业 世尊在这里说的是出世间上上法上乘五无间,不是世间法说的五逆罪。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世间法说的五无间,弑父、杀母,害阿罗汉,坏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说这是五逆罪。

  经文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白话解

  我这里说出世间法,什么是众生母?痴爱是众生母,贪喜之心都缘痴爱母而生。无明是众生父,六入、十二处等聚落都因无明父而有;断除痴爱、无明这两个妄想众生的根本,我说这是弑父杀母。

  经文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白话解

  声闻阿罗汉未断变易生灭引起的余习烦恼。如果能像毒杀老鼠一样,不留丝毫祸患,余习烦恼彻底灭除,就说是害阿罗汉。

  经文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白话解

  把和合积聚的五阴比喻作和合僧,彻底断除五阴所生起的一切妄想,就说是坏和合僧。

  经文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白话解

  愚夫不了解七识的虚妄性,错认七识是如如佛。如果能了解七识的实相,对七识佛生起“恶心”,以三解脱无漏智的“恶想”彻底断除七识佛,就说是恶心出佛身血。

  经文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①。

  [注]

  ① 无间等入正智如如境界,自心与法界(客观事物)等无有异,主客观高度统一,就说是无间等。

  白话解

  男子、女人行这上乘五无间业,断痴爱,除无明,灭一切烦恼,离五阴积聚,弃妄识七佛,便修得上乘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上乘五无间业亦名无间等。

  第二节 愚夫五无间业,不得三解脱

  经文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

  白话解

  现在跟你们说另外一种五无间业,你和诸位菩萨听我说了,将来不会堕于愚痴。

  经文

  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白话解

  如果依于痴爱,住于无明,计着阴聚,不断烦恼,不离识佛,这是愚夫五无间业。行这五无间,欲求三解脱,无一得成就,不得无间等法。

  经文

  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白话解

  没有一向作愚夫无间等,不得无间等罪的。除非他们彻底明白自己心中所现影像的实相,舍离我我所的执着,不把虚妄境界当作是自己修炼成的资粮而摄取受用,或得到善知识的指引,也有可能从恶趣相续的妄想中解脱出来。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

  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

  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白话解

  世尊把上乘五无间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贪爱名为众生母,无明则为众生父,

  依境生识比作佛,诸阴聚集喻僧徒。

  诸烦恼使为罗汉,五种无间次第除,

  修行如是五无间,不受无择地狱苦。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叫修行功夫?顺境不起贪爱,逆境当中没有嗔恚。一切境缘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顺逆境缘不动心,那就是禅定。禅定生智慧,我们修行就是修这个。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