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一


2014/9/4    热度:295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一

 

  本章有七节 一 略说识相 二转识灭但藏识不灭流注不灭 三 略说识的七种自性 四 标示七种第一义境界 五 三有苦灭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 六 一切如幻众生都自心生 七得如幻三昧到无生佛地

  第一节 略说识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世尊,人们的种种识,是怎样发生,怎样形成,又是怎样消亡的?

  经文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种种识的发生、形成和消亡,只靠思量比度之心,是无法正确理解的。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相(表象)的生灭变化和作用,一个是流注的生灭变化和作用。

  经文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白话解

  想弄清楚心意识的变化和作用,要从它的转化、业用和真相三方面去考察。

  经文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①。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注]

  ① 八种识相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思量)识、藏识。前六识专管分别,是刹那间生、刹那间灭的了别识;第七识梵音为末那,汉译为意,专管恒审思量;第八识梵音阿赖耶,有执藏的功能,故名藏识。

  白话解

  粗略地分有三种识,详细分有八种识相。略分三种是什么?叫做真识、现识和分别事识。

  经文

  大慧, 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白话解

  譬如镜子里原来并不存在什么色像,镜子却能把它前边的色像反映出来。人们心中的现识和镜子的色像一样,是事物在心中反映出来的识相。

  经文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白话解

  因有现识而生分别事识,因分别事识,又生新的现识,因前一个识生了跟着又坏灭了,便有后一个识生,如是展转为因,展转相生。展转坏灭。

  经文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白话解

  不思议的熏习和不思议的变易是生起眼前现识的原因。摄取种种客尘和无始以来妄想习气的熏习,是生起分别事识的原因。

  --------------------------------------------------------------------------------

  略说八识

  唯识三十颂说: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为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浅谈大乘唯识论六识的因缘及其功能

  在翻译中都说前六识是了别识。了别这个名,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会误解为已经审察确定了。其实指的是未经思量推度,未经审察确定的感性认识。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接触六尘,了别六识相,都是刹那间的事。

  六识的共同功能是了别当下接触的内外境,故说了境为性相。六识的生灭,像放映机将活动的底片通过镜头放映到屏幕上一样,刹那生,刹那灭,展转相续,人们才能认识一个变化着的事物的片断。

  六识生起的因缘是什么?根本依也是阿赖耶识。

  婴儿多次接触过烧红的木炭后,一见到烧红的木炭,便知道它会烫手;多次听过小鸡的叫声后,一听到吱吱声,便知道是小鸡叫;多次反复,便是熏习,经过熏习形成了阿赖耶识种子。这个识种子,是六识的根本依。

  除此根本依外,还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是根,一个是境。在上面两个例子中,眼根和见到的烧红的木炭跟识种子结合,生成了眼识;耳根和听到的吱吱叫声跟识种子结合,生成了耳识。

  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境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自体及其运动,而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中的反映,只是在人们脑子里跟客观事物相似的影像。客观事物不能跑到人们的脑子里,人们的神经末梢也不能伸到身体外面去。

  大脑神经系统只能接触到六根和客观事物结合的六尘,六识所了别的是六尘。那么,六识能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呢?现在来探讨这个问题。

  以眼识为例。当眼根有毛病时,或视物模糊,或发生重影,或不辨颜色,或见空中生花。有毛病的眼根和外面的境色所结合成的色尘,不可能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自然这样生成的眼识不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当眼根没有毛病时,和外面的境色结合所生成的眼识,是不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还不能如是说。有个贪财的笨蛋,拿着塑料做的仿真手枪去抢劫银行,胆小的银行营业员还会被这仿真枪吓坏呢。人们接触事物的瞬间,通常是见点不见面,知表不知里,更不容易认识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横向联系。这说明没有毛病的眼根和外面的境色所结合成的色尘,也不可能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自然这样生成的眼识也不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总而言之,依因缘起、刹那生、刹那灭的六识所认识到的知识,都不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说六识都是妄识。

  六识生起的第一刹那,只是直觉的感性认知,当未经末那识加工之前,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所以说,“善不善俱非”。

  说说第七识这个名的来历

  《杂阿含卷十三》(三二九经)说:世尊告诸比丘,有六思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六思身。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说六思身: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思身。眼思,耳、鼻、舌、身、意思。阿难,此六思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中阿含卷第四十一》(一六二经)说:

  若有比丘于此五界(地、水、火、风、空)知其如真。知如真已,心不染彼而解脱者,唯有余识。此何等识?乐识、苦识、喜识、忧识、舍识。

  这些余识,肯定也不是前六识能担负的。谁担负?还是这个我暂且叫的“思量识”。

  舍利弗是佛陀身边最能说法的弟子。许多时候,佛陀说了大意,比丘门就去找舍利弗详细演说。在《舍利弗毗昙论》首先出现“七识”这个名。

  《舍利弗毗昙论问分》:

  云何七识界?眼识界,耳、鼻、舌、身、识界,意界,意识界。

  在这里,称第七识为意界。已经把第七识和意根区别开来。

  《阿毗昙心论》说心法七:

  所名曰识阴,此即是意入。于十八界中,亦复说七种。

  谓识阴即是意入。于识界中七种分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及意。

  《杂阿毗昙心论》说:

  所名为识阴,此即是意入。于十八界中,亦复说七种。

  谓识阴即是意入。十八界中说七心界。

  《俱舍论卷第七》六界所摄处说:

  地、水、火、风,触界摄。

  空即色界摄,识即七心界(意界及六识界)摄。

  《楞伽经·卷四》说:“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这里所说,已经把“意”独立于六识之外,而且把“意”归为八识之一,就不再是“意根”了。

  大乘《楞伽经》和小乘阿毗昙,都说第七识为“意”,不说是“意根”。

  世亲菩萨还在小乘说一切有部出家时造《俱舍论》,转为大乘后造《唯识三十颂》,还是把第七识说是“意”。

  唐玄奘法师翻译时,采用音译,把“意”译成“末那识”。这就避免了第七识和第六根的“意根”容易混淆的问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所有法门里面,一句阿弥陀佛是“止于至善”。所有一切成就里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成就止于至善之善。佛慈悲到了极处,他把至善之法传授给我们,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达到至善圆满的成就。这个是佛的心、是佛的愿。整个佛法里面最精彩、最精华、最殊胜的,无过于四十八愿。一切法从心想生,四十八愿这个心想念念都是止于至善,阿弥陀佛所想的好到极处,善到极处,念念止于至善!我们以公正的心、公平的心、清净心对一切人,这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波罗蜜,这是善道,至善之道,在此地讲成佛之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