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7
2014/9/4   热度:259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7 《中阿含》1〈长寿王品〉第二2 (有十五经)3(第二小土城诵) 长寿,天,八念,净不移动道,郁伽4支罗说,娑鸡三族姓, 梵天迎请5佛,胜天,伽*絺那,念身,支离弥,上尊长老眠, 无刺及真人,说处最在后。6 (七二)7《中阿含》8〈长寿王品〉《长寿王本起经》9第一10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6b23-c2 // Z 2B:2,436a5-8 // R129,871a5-8):「一、《长寿王本起经》:为斗诤比丘说长寿王及长生太子事;比丘不改过。佛以神足至阿那律等三人住处,见其习无事而赞之,并为修天眼法。」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87,n.1:本经叙说佛见拘舍弥比丘等之鬪诤事而诫以忍行,谓唯忍能止诤,并说长寿王与长生童子行彻底忍辱行之事。又叙佛至护寺林,转往般那蔓阇寺林中,为阿那律陀等三尊者述说疑患乃至不观色患等十一患即是失定、光明之因,必修三定乃至广无量定,精勤修道品,始能得阿罗诃。 ※《中部》(M. 128.Upakkilesasutta? 《随烦恼经》)、《小部?本生经》(J. 428)、《律藏?大品》(Mv.10. 2. 2~20)、《四分律》卷四十三(大二二?八七九)、《五分律》卷二十四(大二二?一五八)、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一第十经(大三?五)、失译《长寿王经》卷一(大三?三八六)、《增一阿含》〈高幢品〉第八经(大二?六二六中)。11 一、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舍弥12,在瞿师罗园13。 二、正宗分 (一) 拘舍弥诸比丘共诤,佛往教诫 1、拘舍弥众比丘互诤14 尔时,拘舍弥诸比丘数共鬪诤。 2、佛往教示 (1)明「唯忍方能止诤」 于是,世尊告拘舍弥诸比丘曰:「比丘!汝等莫共鬪诤。所以者何?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2)举昔长寿王父子行忍而平怨致和之事15 所以者何? ◎昔过去时,有拘娑罗16国王,名曰长寿。复有加赦17国王,名梵摩达哆。彼二国王常共战诤。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兴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兴四种军已,加赦国王梵摩达哆自引军往,欲与拘娑罗国王长寿共战。 拘娑罗国王长寿闻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兴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兴四种军已,来与我战。拘娑罗国王长寿闻已,亦兴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兴四种军已,拘娑罗国王长寿自引军出,往至界上,列阵共战,即摧破之。 于是,拘娑罗国王长寿尽夺取彼梵摩达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乃复生擒加赦国王梵摩达哆身;得已,即放而语彼曰:『汝穷厄人!今原赦汝,后莫复作。』 ◎(533a)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复再三兴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兴四种军已,复自引军往与拘娑罗国王长寿共战。 拘娑罗国王长寿闻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复兴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兴四种军已,来与我战。拘娑罗国王长寿闻已,便作是念:『我已克18彼,何须复克*?我已伏彼,何足更伏?我已害彼,何须复害?但以空弓,足能伏彼。』 拘娑罗国王长寿作是念已,晏19然20不复兴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亦不自往。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得来破之,尽夺取拘娑罗国王长寿四种军众──象军、马军、车军、步军。 ◎于是,拘娑罗国王长寿闻加赦国王梵摩达哆来,尽夺取我四种军众──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已,复作是念:『鬪为甚奇!鬪为甚恶!所以者何?克*当复克,伏当复伏,害当复害。我今宁可独将一妻,共乘一车,走至波罗奈。』 于是,拘娑罗国王长寿即独将妻,共乘一车,走至波罗奈*。 ◎拘娑罗国王长寿复作是念:『我今宁可至村村邑邑,受学博闻。』 拘娑罗国王长寿作是念已,即便往至村村邑邑,受学博闻;以博闻故,即转名为长寿博士21。 ◎长寿博士复作是念:『所为学者,我今已得。我宁可往波罗奈*都邑中,住街街巷巷,以欢悦颜色作妙音伎;如是波罗奈*诸贵豪族闻已,当极欢喜而自娱乐。』 长寿博士作是念已,便往至22波罗奈*都邑中,住街街巷巷,以欢悦颜色作妙音伎;如是波罗奈*诸贵豪族闻已,极大欢喜而自娱乐。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533b)外眷属闻,中眷属、内眷属及梵志国师展转悉闻;梵志国师闻已,便呼见之。 于是,长寿博士往诣梵志国师所,向彼而立,以欢悦颜色作妙音伎。梵志国师闻已,极大欢喜而自娱乐。 于是,梵志国师告长寿博士:『汝从今日可依我住,当相供给。』 长寿博士白曰:『尊者!我有一妻,当如之何?』 梵志国师报曰:『博士!汝可将来依我家住,当供给之。』 于是,长寿博士即将其妻依梵志国师家住,梵志国师即便供给彼。 ◎于后时长寿博士妻心怀忧戚,作如是念:『欲令四种军阵列卤簿23,拔白露刃,徐庠24而过,我欲遍观;亦复欲得磨刀水饮。』25 长寿博士妻作是念已,便白长寿博士:『我心怀忧戚,作如是念:欲令四种军阵列卤簿,拔白露刃,徐庠*而过,我欲遍观;亦复欲得磨刀水饮。』 长寿博士即告妻曰:『卿!莫作是念。所以者何?我等今为梵摩达哆王所破坏,卿当何由得见四种军阵列卤簿,拔白露刃,徐庠26而过,我欲遍观;亦复欲得磨刀水饮耶?』 妻复白曰:『尊若能得者,我有活望;若不得者,必死无疑。』 ◎长寿博士即便往诣梵志国师所,向彼而立,颜色愁惨,以恶微声作诸音伎。 梵志国师闻已,不得欢喜。于是,梵志国师问曰:『博士!汝本向我立,以欢悦颜色作妙音伎;我闻已,极大欢喜而自娱乐。汝今何以向我立,颜色愁惨,以恶微声作诸音伎,我闻已,不得欢喜。长寿博士!汝身无疾患、意无忧戚耶?』 长寿博士白曰:『尊者!我身无患,但意有(533c)忧戚耳!尊者!我妻心怀忧戚,作如是念:「我欲得四种军阵列卤簿,拔白露刃,徐庠27而过,我欲遍观;亦复欲得磨刀水饮。」我即报妻曰:「卿!莫作是念。所以者何?我今如此,卿当何由得四种军阵列卤簿,拔白露刃,徐庠*而过,我欲遍观;亦复欲得磨刀水饮耶?」妻复白我曰:「尊若能得者,我有活望;若不得者。必死无疑。」尊者!若妻不全,我亦无理28。』 梵志国师问曰:『博士!汝妻可得见不?』 白曰:『尊者!可得见耳。』 于是,梵志国师将长寿博士往至妻所。 是时,长寿博士妻怀有德子;梵志国师见长寿博士妻怀有德子故,便以右膝跪地,叉手向长寿博士妻,再三称说:『生拘娑罗国王!29生拘娑罗国王。』教勅左右曰:『莫令人知。』 梵志国师告曰:『博士!汝勿忧戚。我能令汝妻得见四种军阵列卤簿,拔白露刃,徐庠*而过;亦能令得磨刀水饮。』 ◎于是,梵志国师往诣加赦国王梵摩达哆所;到已,白曰:『天王!当知有德星现。唯愿天王严四种军,阵列卤簿,拔白露刃,徐庠*导引,出曜军威,以水磨刀。唯愿天王自出观视。天王!若作是者,必有吉应。』 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即敕主兵臣:『卿!今当知有德星现。卿宜速严四种之军,阵列卤簿,拔白露刃,徐庠*导引,出曜军威,以水磨刀,我自出观。若作是者,必有吉应。』 时,主兵臣即受王教,严四种军,阵列卤簿,拔白露刃,徐庠*导引,出曜军威;以水磨刀。』梵摩达哆即自出观。 ◎因是长寿博士妻得见四种军阵列(534a)卤簿,拔白露刃,徐庠*导引,出曜军威;并亦复得磨刀水饮。饮磨刀水已,忧戚即除,寻生德子;便为作字,名长生童子。寄人密养,渐已长大。长生童子,若诸剎利顶生王者,整御天下,得大国土,种种伎30艺──乘象、骑马、调御31、驰骤32、射戏、手搏、掷羂33、掷钩、乘车34、坐辇,如是种种诸妙伎*艺皆善知之。若干种妙触事殊胜,猛毅超世,聪明挺出,幽微隐远,无不博达。 ◎于是,梵摩达哆闻拘娑罗国王长寿彼作博士,转名在此波罗奈*城中。梵摩达哆即敕左右:『卿等速往收拘娑罗国王长寿,反缚两手,令彼骑驴,打破败鼓,声如驴鸣,遍宣令已,从城南门出,坐高标下,诘问其辞。』 左右受教,即便往收拘娑罗国王长寿,反缚两手,令彼骑驴,打破败鼓,声如驴鸣,遍宣令已,从城南门出,坐高标下,诘问其辞。 ◎是时,长生童子寻随父后,或在左右而白父曰:『天王勿怖!天王勿怖!我即于此,必能拔济,必能拔济。』 拘娑罗王长寿告曰:『童子可忍!童子可忍!莫起怨诘,但当行慈。』 众人闻长寿王而作此语,便问于王:『所道何等?』 王答众人曰:『此童子聪明,必解我语。』 ◎尔时,长生童子劝波罗奈*城中诸贵豪族:『诸君!行施修福,为拘娑罗国王长寿咒愿:以此施福,愿拘娑罗国王长寿令安隐、得解脱。』 于是,波罗奈城中诸贵豪族为长生童子所劝,行施修福,为拘娑罗国王长寿咒愿:『以此施福,愿拘娑罗国王长寿令安隐、得[加>解]脱。』 ◎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闻此波罗奈*诸贵豪族行施修福,为拘娑罗国王长寿咒愿:『以此施福愿拘娑罗国王长寿令安隐、(534b)得解脱。』闻即大怖,身毛皆竖,莫令此波罗奈*城中诸贵豪族反于我耶?且置彼事,我今急当先灭此事。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教敕左右:『汝等速去,杀拘娑罗国王长寿,斩作七段。』 左右受教,即便速往,杀长寿王,斩作七段。 ◎于是,长生童子劝波罗奈*城中诸贵豪族而作是语:『诸君!看!此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酷暴无道,彼取我父拘娑罗国王长寿无过之人,夺取其国、仓库、财物,怨酷枉杀,斩作七段。诸君可往,以新缯叠35收敛我父,取七段尸,以一切香、香木积聚而阇维之,立于庙堂。为我作书与梵摩达哆言:「拘娑罗国王长生童子,彼作是语:『汝不畏后为子孙作患耶?』」』 于是,波罗奈诸贵豪族为长生童子所劝,以新缯叠*即往敛,取彼七段尸,以一切香、香木积聚而阇维之,为立庙堂;亦为作书与梵摩达哆言:『拘娑罗国王长生童子,彼作是语:「汝不畏后为子孙作患耶?」』 ◎于是,长寿王妻告长生童子曰:『汝当知此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酷暴无道,彼取汝父拘娑罗国王长寿无过之人,夺取其国、仓库、财物,怨酷枉杀,斩作七段。童子!汝来!共乘一车,走出波罗奈。若不去者,祸将及汝。』 于是,长寿王妻与长生童子共乘一车,走出波罗奈。 ◎尔时,长生童子作如是念:『我宁可往至村村邑邑,受学博闻。』 长生童子作是念已,便往至村村邑36邑,受学博闻;以博闻故,即转名为长生博士。 长生博士复作(534c)是念:『所为学者,我今已得。我宁可往波罗奈都邑中,住街街巷37巷,以欢悦颜色作妙音伎;如是波罗奈诸贵豪族闻已,当大欢喜而自娱乐。』 长生博士作是念已,便往至波罗奈*都邑中,住街街巷*巷,欢悦颜色作妙音伎;如是波罗奈诸贵豪族闻已,极大欢喜38而自娱乐。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外眷属闻,中眷属、内眷属、梵志国师,展转乃至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闻,便呼见。 于是,长生博士即往诣加赦国王梵摩达哆所,向彼而立,以欢悦颜色作妙音伎;如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闻已,极大欢喜而自娱乐。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告曰:『博士!汝从今日可依我住,当相供给。』 于是,长生博士即依彼住,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即供给之;后遂信任,一以委付,即持卫身刀剑授与长生博士。 ◎尔时,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便敕御者:『汝可严驾,我欲出猎。』 御者受教,即便严驾讫,还白曰:『严驾已[辨>办],随天王意。』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便与长生博士共乘车出。 ◎长生博士即作是念:『此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酷暴无道,彼取我父拘娑罗国王长寿无过之人,夺取其国、仓库、财物,怨酷枉杀,斩作七段。我今宁可御车,使离四种军众各在异处。』 长生博士作是念已,即便御车离四种军,各在异处。 ◎彼时,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冒涉涂路,风热所逼,烦闷渴乏,疲极欲卧;即便下车,枕长生[烦> ]博士膝眠。 于是,长生博士复作是念:『此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酷暴无道,彼取我父无过之人,夺取其国、仓库、财物,怨酷枉杀,斩作七段。(535a)然于39今日已在我手,但当报怨。』 长生博士作是念已,即拔利刀,着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颈上,而作是语:『我今杀汝!我今杀汝!』 长生博士复作是念:『我为不是。所以者何?忆父昔日在标下时,临终语我:「童子可忍!童子可忍!莫起怨结,但当行慈。」』忆已,举刀还内鞘中。 ◎彼时,加赦国王梵摩达哆梦见拘娑罗国王长寿儿长生童子,手拔利刀,着我颈上,而作此言40:『我今杀汝!我今杀汝!』见已恐怖,身毛皆竖,便疾惊寤41,起语长生博士:『汝今当知:我于梦中见拘娑罗国王长寿儿长生童子,手拔利刀,着我颈上,而作是言42:「我今杀汝!我今杀汝!」 长生博士闻已,白曰:『天王勿怖!天王勿怖!所以者何?彼拘娑罗国王长寿儿长生童子者,即我身是。 天王!我作是念:「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酷暴无道,彼取我父无过之人,夺取其国、仓库、财物,怨酷枉杀,斩作七段,而于*今日已在我手,但当报怨。」 天王!我拔利刃,着王颈上,而作是语:「我今杀汝!我今杀汝!」 天王!我复作是念:「我为不是。所以者何?忆父昔日在标下时,临终语我:『童子可忍!童子可忍!莫起怨结,但当行慈。』忆已,举刀还内鞘中。」』 加赦国王梵摩达哆语曰:『童子!汝作是说:「童子可忍!童子可忍!我已[和>知]此义。」童子又言:「莫起怨结,但当行慈」者,此谓何义?』 长生童子答曰:『天王!「莫起怨结,但当行慈」者,即谓此也。』 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闻已,语曰:『童子!从今日始,我所领国尽以相与,汝父本国还持付卿。所以者何?汝所作甚难,乃惠我(535b)命。』 长生童子闻已,白曰:『天王本国自属天王,我父本国可以见还。』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与长生童子共载还归,入波罗奈城,坐正殿上,告诸臣曰:『卿等若见拘娑罗国王长寿儿长生童子者,当云何耶?』 诸臣闻已,或有白曰:『天王!若见彼者,当截其手。』或复作是语:『天王!若见彼者,当截其足。』或复作是语:『当断其命。』 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告诸臣曰:『卿等欲见43拘娑罗国王长寿儿长生童子者,即此是也。汝等莫起恶意向此童子。所以者何?此童子所作甚难,惠与我命。』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以王沐浴浴长生童子,涂以王香,衣以王服44,令坐金御床,以女妻之,还其本国。 (3)依所举事教诸共诤比丘当自行并称叹慈忍恩惠 比丘!彼诸国王剎利顶生王,为大国主,整御天下,自行忍辱,复称叹忍;自行慈心,复称叹慈;自行恩惠,复称恩惠。 诸比丘!汝亦应如是。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当行忍辱,复称叹忍;自行慈心,复称叹慈;自行恩惠,复称恩惠。」 2、斗诤比丘不受教 ◎于是,诸比丘闻佛所说。有作是言:「世尊法主45,今且住也。彼导46说47我,我那得不导*说彼!」48 ◎于是,世尊不悦可拘舍弥诸比丘所行威仪、礼节、所学、所习;即从坐49起,而说颂曰:「 以若干言语,破坏最尊众;破坏圣众时,无有能诃止。 碎身至断命,夺象牛马财,破国灭亡尽,彼犹故和解。 况汝小言骂,不能制和合;若不思真义,怨结焉得息?50 (535c)骂詈责数说,而能制和合;若思真实义,怨结必得息。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瞋向慧真人,口说无赖言,诽谤牟尼圣,是下贱非智。 他人不解义,唯我独能知;若有能解义,彼恚便得息。 若得定为侣,慧者共修善,舍本所执意,欢喜常相随。51 若不得定伴,慧者独修善;如王严治国,如象独在野。 独行莫为恶,如象独在野;独行为善胜,勿与恶共会。 学不得善友、不与己等者,当坚意独住,勿与恶共会。」52 (二)佛至尊者婆咎处,知其安隐无缺,即为说法,示、教、利、喜 1、佛至婆罗楼罗村,尊者婆咎处 ◎尔时,世尊说此颂已,即以如意足乘虚而去,至婆罗楼罗村53。 ◎于是,婆罗楼罗村有尊者婆咎54释家子昼夜不眠,精勤行道,志行常定,住道品法。 尊者释家子遥见佛来,见已往迎,摄佛衣钵,为佛敷床,汲水洗足。 2、尊者婆咎勤行道法,安隐无缺 ◎尊者释家子遥见佛来,见已往迎,摄佛衣钵,为佛敷床,汲水洗足。 ◎佛洗足已,坐尊者释家子婆咎座;坐已,告曰:「婆咎比丘!汝常安隐,无所乏耶?」 尊者释家子婆咎白曰:「世尊!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世尊复问:「婆咎比丘!云何安隐,无所乏耶?」 尊者婆咎白曰:「世尊!我昼夜不眠,精勤行道,志行常定55,住道品法。世尊!如是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3、佛为尊者婆咎说法教示 世尊复念:「此族姓子游行安乐,我今宁可为彼说法。」作是念已,便为尊者婆(536a)咎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 (三)佛至护寺林,自念脱比斗诤比丘之处 ◎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坐*起去,往至护寺林,入护寺林中,至一树下,敷尼师檀56,结跏趺坐。 ◎世尊复念:「我已得脱彼拘舍弥诸比丘辈,数数鬪讼,相伏相憎,相瞋共诤。我不喜念彼方,谓拘舍弥诸比丘辈所住处也。」 ◎当尔之时,有一大象为众象王,彼离象众而独游行,亦至护寺林,入护寺林中,至贤娑罗树,倚贤娑罗树立。 尔时,大象而作是念:「我已得脱彼群象辈──牝象、牡象、大小象子。彼群象辈常在前行,草为之蹋,水为之浑。我于尔时,食彼57蹋草,饮浑浊水;我今饮食新草、清水。」 ◎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大象心之所念,即说颂曰:「一象与象等,成身具足牙;以心与心等,若乐独住林。」 (四)佛至阿那律等三人之住处,为说失定、光明之因,及修诸定、道品,而得究竟解脱58 1、佛至般那蔓阇寺林 ◎于是,世尊从护寺林摄衣、持钵,往至般那蔓阇寺林59。 ◎尔时,般那蔓阇寺林有三族姓子共在中住──尊者阿那律陀60、尊者难提61、尊者金毗罗62。 2、叙述阿那律等三人的生活行仪 彼尊者等所行如是: ◎若彼乞食有前还者,便敷床,汲水出,洗足器,安洗足蹬63,及拭脚巾、水瓶、澡罐64。若所乞食能尽食者,便尽食之;若有余者,器盛覆举。食讫,收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65着于肩上,入室宴坐。 ◎若彼乞食有后还者,能尽食者,亦尽食之;若不足者,取前余食,足而食之;若有余者,便泻66着净地及无虫水中。取彼食器,净洗拭已,举着一面。收卷67床席68,敛洗足蹬69,收拭脚巾,举洗足器及水瓶、澡罐。扫洒食(536b)堂、粪除净已,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入室宴坐。 ◎彼尊者等至于晡时,若有先从宴坐起者,见水瓶、澡罐*空无有水,便持行取。若能胜者,便举持来,安着一面;若不能胜,则便以手招一比丘,两人共举,持着一面,各不相语,各不相问。 ◎彼尊者等五日一集,或共说法,或圣默然。70 3、尊者阿那律等迎佛,说自安隐、得善义利 ◎于是,守林人遥见世尊来,逆诃止曰:「沙门!沙门!莫入此林。所以者何?今此林中有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彼若见汝,或有不可。」 ◎世尊告曰:「汝守林人!彼若见我,必可,无不可。」 ◎于是,尊者阿那律陀遥见世尊来,即诃彼曰:「汝守林人!莫诃世尊!汝守林人!莫止善逝!所以者何?是我尊来,我善逝来。」 尊者阿那律陀出迎世尊,摄佛衣钵;尊者难提为佛敷床;尊者金毗罗为佛取水。 ◎尔时,世尊洗手足已,坐彼尊者所敷之座;坐已,问曰:「阿那律陀!汝常安隐,无所乏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世尊复问阿那律陀:「云何安隐,无所乏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我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谓我与如是梵行共行。世尊!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业,见与不见,等无有异;行慈口业、行慈意业,见与不见,等无有异。』 世尊!我作是念:『我今宁可自舍己心,随彼诸贤心。』世尊!我便自舍己心,随彼诸贤心。世尊!我未曾有一不可心。 世尊!如是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问尊者难提,答亦如是。 复问尊者金毗罗(536c)曰:「汝常安隐,无所乏耶?」 尊者金毗罗白曰:「世尊!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问曰:「金毗罗!云何安隐,无所乏耶?」 尊者金毗罗白曰:「世尊!我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谓我与如是梵行共行。世尊!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业,见与不见,等无有异;行慈口业、行慈意业,见与不见,等无有异。』 世尊!我作是念:『我今宁可自舍己心,随彼诸贤心。』世尊!我便自舍己心,随彼诸贤心。世尊!我未曾有一不可心。 世尊!如是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4、佛为说失定、光明之因,及修诸定、道品,而得究竟解脱 (1)遣除众患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如是汝等常共和合,安乐无诤,一心一师,合一水乳,颇得人上之法71而有差降安乐72住止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如是我等常共和合,安乐无诤,一心一师,合一水乳,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世尊!我等得光明便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73 ◎世尊告曰:「阿那律陀!汝等不达此相,谓相得光明而见色者,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1]遣除疑患 阿那律陀!我本未得觉无上正真道时,74亦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行精勤无懈怠,身止住,有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得定一心。 阿那律陀!我作是念:『我行精勤无懈怠,身止住,有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得定一心。若世中无道75,我可见、可知彼耶?』 我心中生此疑患76,因此疑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77得(537a)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见色。 [2]遣除无念患 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生无念患78;因此无念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79,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亦不生无念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见色。 [3]遣除身病想患 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80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生身病想患。因此身病想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亦不生无念患,亦不生身病想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见色。 [4]遣除睡眠患 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537b)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生睡眠患81。因此睡眠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亦不生无念患,亦不生身病想患,亦不生睡眠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见色。 [5]遣除过精勤患 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生过精勤患82。因此过精勤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犹如力士捉蝇太急,蝇即便死。 如是,阿那律陀!我心中生过精勤患;因此过精勤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亦不生无念患,亦不生身病想患,亦不生睡眠患,亦不生过精勤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见色。 [6]遣除太懈怠患 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生太懈怠患83。因此太懈怠患故,便(537c)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犹如力士捉蝇太缓,蝇便飞去。 阿那律陀!我心中生太懈怠患;因此过精勤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亦不生无念患,亦不生身病想患,亦不生睡眠患,亦不生过精勤患,亦不生太懈怠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见色。 [7]遣除恐怖患 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生恐怖患84。因此恐怖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犹如人行道,四方有怨贼来,彼人见已,畏惧恐怖,举身毛竖。 如是,阿那律陀!我心中生恐怖患,因此恐怖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亦不生无念患,亦不生身病想患,亦不生睡眠患,亦不生过精勤患,亦不生太懈怠患,亦不生恐怖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见色。 [8]遣除喜悦患 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538a)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生喜悦患85。因此喜悦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犹若如人本求一宝藏,顿得四宝藏,彼见已,便生悦欢喜。 如是,阿那律陀!我心中生喜悦患,因此喜悦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亦不生无念患,亦不生身病想患,亦不生睡眠患,亦不生过精勤患,亦不生太懈怠患,亦不生恐怖患,亦不生喜悦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见色。 [9]遣除自高心患 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生自高心患。因此自高心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亦不生无念患,亦不生身病想患,亦不生睡眠患,亦不生过精勤患,亦不生太懈怠患,亦不生恐怖患,亦不生喜悦患,亦不生自高心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10]遣除若干想患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538b)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生若干想患86。因此若干想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亦不生无念患,亦不生身病想患,亦不生睡眠患,亦不生过精勤患,亦不生太懈怠患,亦不生恐怖患,亦不生喜悦患,亦不生自高心患,亦不生若干想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见色。 [11]遣除不观色患 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心中生不观色患。因此不观色患故,便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 阿那律陀!我今要当作是念:『我心中不生疑患,亦不生无念患,亦不生身病想患,亦不生睡眠患,亦不生过精勤患,亦不生太懈怠患,亦不生恐怖患,亦不生喜悦患,亦不生自高心患,亦不生若干想患,亦不生不观色患。』 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故,便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因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便得光明而见色。 ⊙心无过患而得清净 阿那律陀!若我心生疑患,彼得心清净;无念;(538c)身病想、睡眠、太精勤、太懈怠、恐怖、喜悦、高心、生若干想、不观色心患,彼得心清净。 (2)修诸定法 ⊙修学三定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我当修学三定──修学有觉有观定,修学无觉少观定,修学无觉无观定。』 阿那律陀!我便修学三定──修学有觉有观定,修学无觉少观定,修学无觉无观定。 [1]修学有觉有观定 ◎若我修学有觉有观定者,心便顺向无觉少观定,如是我必不失此智87见。 阿那律陀!如是我知如是已,竟日、竟夜、竟日夜,修学有觉有观定。 阿那律陀!我尔时行此住止行。 ◎若我修学有觉有观定者,心便顺向无觉无观定,如是我必不失此智见。 阿那律陀!如是我知如是已,竟日、竟夜、竟日夜,修学有觉有观定。 阿那律陀!我尔时行此住止行。 [2]修学无觉少观定 ◎阿那律陀!若我修学无觉少观定者,心便顺向有觉有观定88,如是我必不失此智见。 阿那律陀!如是我知如是已。竟日、竟夜、竟日夜,修学无觉少观定。 阿那律陀!我尔时行此住止行89。 ◎若我修学无觉少观定者,心便顺向无觉无观定,如是我必不失此智*见。 阿那律陀!如是我知如是已。竟日、竟夜、竟日夜,修学无觉少观定。 阿那律陀!我尔时行此住止行。 [3]修学无觉无观定 ◎阿那律陀!若我修学无觉无观定者,心便顺向有觉有观定,如是我必不失此智*见。 阿那律陀!如是我知如是已,竟日、竟夜、(539a)竟日夜,修学无觉无观定。 阿那律陀!我尔时行此住止行。 ◎若我修学无觉无观定者,心便顺向无觉少观定,如是我不失此智*见。 阿那律陀!如是我知如是已,竟日、竟夜、竟日夜,修学无觉无观定。 阿那律陀!我尔时行此住止行。 ⊙念光明相、不念色相→知光明而不见色 阿那律陀!有时我知光明而不见色。 阿那律陀!我作是念:『何因何缘知光明而不见色?』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若我念光明相、不念色相者,尔时我知光明而不见色。』 阿那律陀!如是我知如是已,竟日、竟夜、竟日夜,知光明而不见色。 阿那律陀!我尔时行此住止行。 ⊙念色相、不念光明相→见色而不知光明 阿那律陀!有时我见色而不知光明。 阿那律陀!我作是念:『何因何缘我见色而不知光明?』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若我念色相、不念光明相者,尔时我知色而不知光明。』 阿那律陀!如是我知如是已,竟日、竟夜、竟日夜,知色而不知光明。 阿那律陀!我尔时行此住止行。 ⊙修学少定→少知光明、亦少见色 阿那律陀!有时我少知光明、亦少见色。 阿那律陀!我作是念:『何因何缘我少知光明、亦少见色?』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若我少入定,少入定故,少眼清净;少眼清净故,我少知光明、亦少见色。』 阿那律陀!如是我知如是已,竟日、竟夜、竟日夜,少知光明、亦少见色。 阿那律陀!尔时我行此住止行。 ⊙修学广无量定→广知光明、亦广见色 阿那律陀!有时我广知光明、亦广见色。 阿那律陀!我作是念:『何因何缘我广知光明、亦广见色?』 阿那律陀!我复作是念:『若我广入定,广入定故,广眼清净;广眼清净故,我广知光明,亦广见色。』 阿那律陀!如是我知如是已,竟日、竟夜、竟日夜,广知光明、亦广见色。 阿那律陀!尔时我行此住止行。 (3)遣除众患,修习诸定,知见明净,勤修道品,终尽诸漏、不受后有 阿那律陀!若我心中生疑患,彼得心清净、无念;身病想、睡眠、太精勤、(539b)太懈怠、恐怖、喜悦、高心、生若干想、不观色心患,彼得心清净。 有觉有观定修学极修学,无觉少观定修学极修学,无觉无观定修学极修学,一向定修学极修学,杂定修学极修学,少定修学极修学,广无量定修学极修学,我生知见极明净,趣向定住,精勤修道品,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阿那律陀!尔时我行此住止行。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长寿王本起经》第一竟90 (九千二百一十八字)91。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 (九千二百一十八字)92 (第二小土城诵)93 附:汉译经论对照 [1]《增壹阿含经》卷16〈高94幢品〉第八经(大正2,626b11-630a6):95 闻如是。 一时,佛在拘深城瞿师罗园中。 尔时,拘深比丘恒好鬪讼,犯诸恶行,面相谈说,或时刀杖相加。 尔时,世尊清旦往诣彼比丘所;到已,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慎莫鬪讼,莫相是非。诸比丘!当共和合,共一师侣,同一水乳,何为鬪讼?」 尔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勿忧此事。我当自虑此理,如此过状,自识其罪。」 世尊告曰:「汝等!云何,为王种作道、为畏恐故作道、为以世俭故作道耶?」 诸比丘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 世尊告曰:「诸比丘!不应作道而复鬪诤,手拳相加,面相是非,恶声相向。汝等当应成就此行,共同一法,共一师受,亦当行此六种之法,亦当行此身、口、意行,亦当行此供养诸梵行者。」 诸比丘对曰:「此是我等事,世尊勿足虑此事。」 尔时,世尊告拘深比丘:「云何,愚人!汝等不信如来语乎?方语如来:『勿虑此事』。然汝等自当受此邪见之报。」 尔时,世尊重告彼比丘曰:「 过去久远,此舍卫城中有王,名曰长寿王,聪明黠慧,无事不知,然善明刀剑之法。又乏宝物,诸藏无充,财货减少;四部之兵亦复不多;臣佐之属亦复减少。 当于尔时,波罗奈国有王名梵摩达,勇猛刚健,靡不降伏。钱财.七宝。悉皆满藏。四部之兵。亦复不乏。臣佐具足。 尔时,梵摩达王便作是念:「此长寿王无有臣佐,又乏财货,无有珍宝。我今可往攻罚96其国。」尔时,梵摩达王即便兴兵,往罚*其国。 尔时,长寿王闻兴兵攻罚其国,即设方计:「我今虽无七宝之财、臣佐之属、四部之兵,彼王虽复多诸兵众,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坏彼百千之众,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不可以一世之荣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国,使无鬪诤。」 尔时,长寿王不语臣佐,将第一夫人及将一人,出舍卫城,入深山中。 是时,舍卫城中臣佐、人民,以不见长寿王,便遣信使往诣梵摩达王所,而作是说:「唯愿大王来至此土,今长寿王莫知所在。」 是时,梵摩达王来至迦尸国中,而自治化。 然长寿王有二夫人皆怀妊,临欲在产。是时,夫人自梦在都市中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执五尺刀各共围绕,而独自产无有佐者。见已,便自惊觉,以此因缘白长寿王。 王告夫人曰:「我今在此深山之中,何缘乃当在舍卫城内、在都市中产乎?汝今欲生者,当如鹿生。」 是时,夫人曰:「设我不得如此产者,正尔取死。」 是时,长寿王闻此语已,即于其夜,更改衣服,不将人众,入舍卫城。 时,长寿王有一大臣,名曰善华,甚相爱念,有小事缘出城,而见长寿王入城。 时,彼善华大臣熟视王已,便舍而去,叹息堕泪,复道而行。 时,长寿王便逐彼大臣,将在屏处而语言:「慎莫出口。」 大臣对曰:「如大王教。不审明王有何教敕?」 长寿王曰:「忆我旧恩,便有反复。」 时臣对曰:「大王有教令,我当办之。」 长寿王曰:「我夫人者,昨夜梦在市中产,又有四部之兵而见围繞,生一男儿,极自端正。若不如梦产者,七日之中,当取命终。」 大臣报曰:「我令97堪办此事,如王来敕。」作此语已,各舍而去。 是时,大臣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七日之中,意欲观看大王军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竟为多少。」 是时,梵摩达敕左右曰:「时催上兵众,如善华语。」 是时,善华大臣七日之中即集兵众,在舍卫都市中。 是时,彼夫人七日之中,来在都市中。 时,善华大臣遥见夫人来,便作是说:「善来!贤女!今正是时。」 尔时,夫人见四部兵众已,便怀欢喜,敕左右人,施张大幔。 时,夫人日初出时,便生男儿,端政无双,世之希有。 时,夫人抱儿还诣山中。 时,长寿王遥见夫人抱儿而来,便作是语:「使儿老寿,受命无极。」 夫人白王:「愿王当与立字。」 时,王即以立字,名曰长生。 时,长生太子年向八岁,父王长寿有小因缘入舍卫城。 尔时,长寿王昔臣劫比见王入城,从头至足而熟观视,见已,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大王!极为放逸!长寿王者今在此城。」 时,王瞋恚,敕左右人催收捕长寿王。 是时,左右大臣将此劫比,东西求索。 时,劫比遥见长寿王,便目示语大臣曰:「此是长寿王。」即前收捕,至梵摩达王所。到已,白言:「大王!长寿王者,此人身。」 是国中人民,悉皆闻知捉得长寿王身。 时,夫人亦复闻长寿王为梵摩达所捉得;闻已,便作是念:「我今复用活为?宁共大王一时同命。」 是时,夫人即将太子入舍卫城,夫人语太子曰:「汝今更求活处。」 时,长生太子闻已,默然不语。 时,夫人径往至梵摩达王所;王遥见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敕大臣:「将此夫人及长寿王至四衢道头,分作四分。」 时,诸大臣受王教令,将长寿王及夫人身皆取返缚,繞舍卫城,使万民见。 尔时,人民之类莫不痛心。 时,长生太子在大众中,见将父母诣市取杀,颜色不变。 时,长寿王还顾告长生曰:「汝莫见长,亦莫见短。」尔时,便说此偈:「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是时,诸臣自相谓曰:「此长寿王极为愚惑!长生太子竟是何人?在我等前而说此偈。」时,长寿王告诸臣曰:「我不愚惑,但其中智者乃明吾语耳。诸贤当知!以我一夫之力足能坏此百万之众;然我复作是念:『此众生类死者难数,不可以我一身之故历世受罪。』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时,彼诸臣将长寿王及夫人身到四衢道头,分作四分,即而舍去,各还所在。 时,长生太子向暮收拾薪草,耶维父母而去。 尔时,梵摩达王在高楼上,遥见有小儿耶维长寿王及夫人身;见已,敕左右曰:「此必是长寿王亲里,汝催收捉来。」 时,诸臣民即往诣彼;未到之顷,儿已走去。 时,长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达王杀我父母,又住我国中;我今当报父母之怨。」 是时,长生太子便往至弹琴师所;到已,便作是说:「我今欲学弹琴。」 时琴师问曰:「今汝姓谁?父母为所在?」 小儿对曰:「我无父母。我本住此舍卫城中,父母早死。」 琴师报曰:「欲学者便学之。」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便学弹琴歌曲。 时,长生太子素自聪明,未经数日,便能弹琴歌曲,无事不知。 是时,长生太子抱琴诣梵摩达王所,在象厩中,非人之时而独弹琴,并复清歌。 尔时,梵摩达王在高楼上闻弹琴歌曲之声,便问敕左右人曰:「此何人在象厩中而独弹琴歌戏?」 臣佐报曰:「此舍卫城中有小儿而独弹琴歌戱。」 时,王告侍者曰:「汝可约敕使此小儿来在此戱,吾欲见之。」 时,彼使人唤此小儿,来至王所。 是时,梵摩达王问小儿:「汝昨夜在象厩中弹琴乎?」 对曰:「如是,大王!」 梵摩达曰:「汝今可在吾侧,弹琴歌舞。我当供给衣被、饭食。」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在梵摩达前,弹琴歌舞,极为精妙。 时,梵摩达王闻此琴音,极怀欢喜,便告长生太子:「当与吾守藏珍宝。」 时,长生太子受王教敕,未曾有失,恒随王意,先笑后语,恒认王意。 尔时,梵摩达王复告敕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极为聪明。今复敕汝宫内可否,汝斯知之。」 是时,长生太子在内宫中,以此琴音教诸妓女,亦复使乘象、马妓术,无事不知。 是时,梵摩达意欲出游园馆,共相娱乐,即敕长生,催驾宝羽之车。 时,长生太子即受王教,令寻驾宝羽之车,被象金银鞍勒,还来白王:「严驾已办,王知是时。」 梵摩达王乘宝羽之车,使长生御之,及将四部兵众。 时,长生太子御车引导,恒离大众。 时,梵摩达王问长生太子曰:「今日军众斯为所在?」 长生对曰:「臣亦不知军众所在。」 时王告曰:「可小停住,吾体疲极,欲小止息。」 时,长生太子即自停住,使王懈息。 比顷,军众未至。 比丘当知!尔时,梵摩达王即枕太子长生膝上睡眠。 时,长生太子以见王眠,便作是念:「此王于我极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者,何时当报怨?我今断其命根。」 时,长生太子右手自拔剑,左手摸王发;然复作是念:「我父临欲命终时,而告我言:『长生当知!亦莫见长,亦莫见短』,加说此偈:『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我今舍此怨。」即还内剑。 如是再三,复作是念:「此王于我极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界。今不报怨者,何日当克?我今正尔断此命根,乃名为报怨。」 是时,复作忆念:「汝长生!亦莫见长,亦莫见短。父王有是教勅:『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我今可舍此怨。」即还内剑。 是时,王梵摩达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欲取我杀,即便恐惧,寻时得觉。 时,长生太子曰:「大王!何故惊起,乃至于斯?」 梵摩达曰:「向者睡眠,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拔剑欲取吾杀,是故惊耳。」 是时,长生太子便作是念:「今此王已知我是长生太子。」即右手拔剑,左手捉发,而语王曰:「我今正是长寿王儿长生太子。然王是我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何日当克?」 时,梵摩达王即向长生而作是说:「我今命在汝手,愿垂原舍,得全生命。」 长生报曰:「我可活王,然王不全我命。」 王报长生:「唯愿垂济,吾终不取汝杀。」 是时,长生太子与王共作言誓:「俱共相济命者,终不相害。」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即活王命。 是时,梵摩达王语长生太子言:「愿太子还与我严驾宝羽之车,还诣国界。」 是时,太子即严驾宝羽之车,二人共乘,径来至舍卫城。 时,王梵摩达即集群臣,而作是说:「设卿等见长寿王儿,欲取何为?」 其中或有大臣而作是说:「当断手足。」 或有言:「当分身三段。」 或有言:「当取杀之。」 是时,长生太子在王侧坐,正身正意,思惟来言。 时,梵摩达王躬自手捉长生太子,语诸人言:「此是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此人身是。卿等勿得复有语,敢有所说。所以然者,长生太子见活吾命,吾亦活此人命。」 时,诸群臣闻此语已,叹未曾有:「此王、太子,甚奇!甚特!及能于怨而不报怨。」 时,梵摩达王问长生曰:「汝应取我杀,何故见放,复不杀之?将有何因缘,今愿闻之。」 长生对曰:「大王!善听!父王临欲命终之时,而作是说:『汝今亦莫见长,亦莫见短。』又作是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是时,群臣闻父王此语,皆相谓言:『此狂惑,多有所说,长生者竟是何人?』长寿王对曰:『卿等当知!其中有智之人,乃明此语耳。』忆父王此语已,是故全王命根耳。」 梵摩达王闻此语已,甚奇所作,叹未曾有,乃能守亡父教敕,不有所堕。 时,梵摩达王语太子曰:「汝今所说之义,吾犹不解!今可与吾说其义,使得意解。」 时,长生太子对曰:「大王!善听!我当说之。梵摩达王取长寿王杀;设复长寿王本所有群臣极有亲者,亦当取王杀之;设复梵摩达王所有臣佐,复当取长寿王臣佐杀之。是谓『怨怨终不断绝』。欲使怨断者,唯有无报人!我今观此义已,是故不害王也。」 是时,梵摩达王闻此语已,甚怀踊跃,不能自胜:「此王太子极为聪明,乃能广演其义。」 时,王梵摩达即向忏悔:「是我罪过,而取长寿王杀之。」即自脱天冠与长生使着,复加嫁女,还付舍卫国土、人民,寻付长生使领,王还波罗奈治。 比丘当知!然古昔诸王有此常法,虽有此诤国之法,犹相堪忍,不相伤害;况汝等比丘,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舍贪欲、瞋恚、愚痴心,今复诤竞不相和顺,各不相忍而不忏改!诸比丘!当以此因缘,知鬪非其宜然;同一师侣,共一水乳,勿共鬪讼!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无鬪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忍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是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勿虑此事,我等自当分明此法。世尊虽有此语,其事不然。」 是时,世尊便舍而去,诣跋耆国。 尔时,跋耆国中有三族姓子──阿那律、难提、金毗罗。然彼族姓子共作制限:其有出乞食者,后住者便扫洒地使净,事事不乏。其得食来者,分与使食,足者则善,不足者随意所如;有遗余者泻着器中,便舍而去。若复最后乞食来者,足者则善,不足者便取器中食而自着钵中。尔时,便取水瓶,更着一处。即当一日扫除房舍。复更在闲静之处,正身正意,系念在前,思惟妙法。然复彼人终不共语,各自寂然。 尔时,尊者阿那律思惟欲不净想,念恃98喜安而游初禅。 是时,难提、金毗罗知阿那律心中所念,亦复思惟欲不净想,念恃*喜安而游初禅。 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二禅、三禅、四禅,尔时尊者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二禅、三禅、四禅。 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相99处,是时尊者难提亦复100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 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灭尽定,尔时尊者难提亦复*思惟灭尽定。 如此诸法,诸贤思惟此法。 尔时,世尊往师子国中。 尔时,守国101人遥见世尊来,便作是说:「沙门勿来入国中。所以然者,此国*中有三族姓子,名阿那律、难提、金毗罗,慎莫触娆。」 是时,尊者阿那律以天眼清净及天耳通闻守国*人与世尊作如是说,使世尊不得入国*。 是时,尊者阿那律即出告守门人曰:「勿遮!世尊今来,欲至此看。」 是时,尊者阿那律寻入告金毗罗曰:「速来!世尊今在门外。」 是时,尊者三人即从三昧起,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各自称言:「善来!世尊!」 尊者阿那律前取世尊钵,尊者难提前敷座,尊者金毗罗取水与世尊洗足。 尔时,世尊告阿那律曰:「汝等三人在此和合,无有他念,乞食如意乎?」 阿那律曰:「如是,世尊!乞食不以为劳。所以然者,若我思惟初禅时,尔时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初禅;若我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灭尽三昧,尔时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灭尽定。如是,世尊!我等思惟此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为102颇有是时更得上人法乎?」 阿那律报曰:「如是,世尊!我等更得上人法103。」 世尊告曰:「何者是上人之法?」 阿那律曰:「有此妙法,出上人法上。若复我等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复如是,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一切中一切,以慈心遍满其中,无数无限,不可称计,而自游戏。复以悲心、喜心、护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复如是,四维、上下,而自游戏。是谓,世尊!我等更得此上人之法。」 尔时,尊者难提、金毗罗语阿那律曰:「我等何日至汝许问此义乎?今在世尊前而自称说。」 阿那律曰:「汝等亦未曾至我许而问此义,但诸天来至我所而说此义。是故在世尊前而说此义耳。但我长夜之中知诸贤心意,然诸贤得此三昧故,在世尊前说此语耳。」 尔时,说此法时,长寿大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长寿大将白世尊曰:「今日世尊与此诸人而说法乎?」 是时,世尊以此因缘具向长寿大将说之。 是时,大将白世尊曰:「跋耆大国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子而自游化──阿那律、难提、金毗罗。」 世尊告曰:「如是,大将!如汝所言:『跋耆大国快得善利!』 且舍跋耆大国,摩竭大国快得善利!乃有此三族姓子。若当摩竭大国人民之类,忆此三族姓子,便长夜获安隐。 大将当知!若县邑城郭有此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民之类长夜获安隐。 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亦获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种亲族若当忆此三人者,亦获大利。 若复天、龙、鬼神忆此三族姓子者,亦获大利。 若有人叹说阿罗汉者,亦当叹说此三人。 若有人叹说无贪欲、无愚痴、无瞋恚者,亦当叹说此三人。 若有人叹说此福田者,亦当叹说此三人。 如我于三阿僧祇劫所行勤苦,成无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义。 是故,大将!当于此三族姓子,起[叹>欢]喜心。如是,大将!当作是学。」 尔时,大将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2]《五分律》卷24(大正22,158c7-161a13): 佛在拘舍弥城,尔时有一比丘犯戒,不知所犯,语诸比丘;诸比丘或谓有犯,或谓无犯。…谓是犯戒诸比丘便与作不见罪羯磨;彼被举已便入拘舍弥城求助伴傥,语言:「我不犯罪,彼诸比丘强言我有罪,与我作不见罪羯磨,是为羯磨不成。诸大德当如法如律救助于我。」复往城外诸比丘所如上求助。诸比丘闻,皆共佐助。 尔时世尊知僧已破,从坐起,往到助被举比丘众中,语言:「汝等莫作是语言:『彼比丘不犯罪。』…汝等以此致诤,令僧不和、别住,生诸尘垢。当畏此事,应令彼人自见罪悔过。」 世尊说此已,复至举罪比丘众中语言:「汝等勿强举他罪。…以此致诤更相骂詈,令僧不和、别住,生诸尘垢。汝等当畏此事,舍置勿举。」 诸比丘虽闻佛语,犹诤不息,便于食上高声骂詈,更相打击。 佛复告言:「不应相骂,不应食上高声,…。」 诸比丘虽闻佛语,犹诤不息,便于界内别作僧事。 佛复告言:「若僧已破,于界内别作羯磨,如法如律者,亦名羯磨成就。所以者何?二部异见不同住故──不同住有二种:有自作不同住,有僧羯磨与作不同住。」 诸比丘虽闻佛语,犹诤不息。 佛复告诸比丘:「汝等勿共鬪诤更相诽谤、更相骂詈;应共和同,集在一处,如水乳合,共弘师教。」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愿安隐住,佛虽法主,我等自知。」 佛三止之,诸比丘答亦如初。 佛复告诸比丘:「乃往过世拘萨罗有王名曰长寿,所统处少,兵众寡弱;邻国迦夷王名梵达,所统处广,兵众强盛,渐渐侵夺遂吞其国。… 时长寿王赤身将妇作婆罗门,向波罗奈国住陶师家。 妇忽作是念:『愿得日初出时,四衢道中,四种兵战,磨刀汁饮。』念已白王:『若此愿不遂,于此便死。』… …于是大臣即敕严四种兵,明旦日初出时,于四衢道两阵共战,而皆磨刀,密令夫人住于一处,以磨刀汁与之。夫人即饮长养于胎,月满生子,颜貌殊妙,字曰长生。 …长寿王昔剃发师,后与梵达作剃发人,往至其所求令剃发,彼即识之,不敢藏隐,具问舍止逃伏所在,以告梵达。梵达闻已即敕收之,反缚夫妇…。 长生闻之,便往道侧见已内崩。…。父母遥见之,知其必怀报怨之念,便如狂人高声独语:『汝莫见长,亦莫见短!以怨报怨,怨无由息;报怨以德,其怨乃已。顺父母心乃曰孝子,率情肆志非吾谓道。』… …长生时御王车,逸出军前三由旬,人无觉者。… 王觉大喜,长生问言:『何故大喜?』答言:『我梦长寿王子欲事我如亲,不复怀害,是以大喜。』 于是长生即白王言:『长寿王子即我身是。王害我父母,我志欲杀王。三复遗敕,王所以免。然此心难保后或复生,愿王图之,勿贻后虑。』 王言:『我行无道,汝父子怀仁,我今云何而有图虑?汝施我命,誓不相负。』…于是还宫以女妻之,左手捉金澡盘,右手捉金澡罐,灌长生手,还其本国,复为拘萨罗王。邻国和好,如是累世。」 告诸比丘:「国王世人构此大怨,犹以不念,反成亲厚;汝等出家求无为道,如何小事便共鬪诤,以失大利!当舍此心,还共和同,如水乳合,共弘师教,得安乐住。」 诸比丘复白佛言:「世尊!愿安隐住。佛虽法主,我自知之。」犹故不舍。 佛便飞升虚空,说是偈言:「 更相出诸恶,终无有胜法;僧破成二分,靡不由是事。 断骨夺人命,劫盗牛马财,破国灭族怨,犹尚得和合。 譬两木相揩,俱出火自焚,无所不延及,愚忿亦如之。 汝等相骂辱,执而不舍者,怨祸无由息,日夜增根栽104。 种种恶声骂,若能不加报,此忍不致怨,有怨自然除。 若以怨除怨,怨终不可息;不念怨自除,是则最勇健。」 世尊说此偈已,即以神力飞到波罗聚落,住跋陀婆罗树下,无诸翼从。 时彼有一大象为众象所恼──若欲饮水,其众象子前混令浊;若欲食草,其诸象子于前食啖践踏污秽。彼象念言:「我今为群象所困,宁可避去。」念已即去,常得清水美草;渐向跋陀婆罗林,见佛欢喜,为佛取水,除左右草。 佛以此象离众快乐,亦自乐静,而说偈言:「二龙自同心,俱患群众恼,皆已舍独游,今乐此空林。」 佛说偈已,从跋陀婆罗林之舍卫城,住祇洹精舍。 时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外道、沙门、婆罗门,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多得饮食衣服布施,世尊无着犹若莲花。 时拘舍弥城诸优婆塞咸作是言:「我等今失大利!由诸比丘好鬪诤故,世尊不住。当作方便,令其远去」便共立要,不复共语及施衣食。 彼诸比丘亦作是语:「由我等罪致使世尊舍此而去,我今宁可共往佛所,苦自悔过。」便着衣持钵来诣佛所。 时舍利弗闻彼鬪诤比丘来,与五百比丘俱到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拘舍弥鬪诤比丘今来,我等当云何待?」 佛告舍利弗:「汝当听彼二众语:『若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者,善待遇之,与为伴傥。』」…… 毗舍佉母与五百优婆夷往至佛所白佛,佛答亦如是。 时阿难见彼比丘入舍卫城,便往白佛:「彼鬪诤比丘已入,我当云何为敷卧具?」 佛言:「应与边房;若不足者,与中房。不得令彼上座无有住处。」 阿难受教即敷令住。…… 时优波离问佛言:「世尊!比丘成就几法得举事?」 佛言,如住自恣中说。 [3]《四分律》卷43(大正22,879b23-885a6):105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 时有比丘犯戒;是中或有言犯戒,或有言不犯。… 时众多比丘,往世尊所,头面作礼,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彼被举比丘随举比丘,与此举比丘鬪诤,共相骂詈、诽谤、互求长短,我等当云何?」 佛言:「听众僧破,非法和合,应在如是处坐,令身口不出恶106;众僧破,如法和合,应隔一人坐。」 尔时,世尊往被举比丘所,作如是言:「汝曹莫犯罪,而言不犯,不忏悔,……。 汝等一切当共和合齐集,同一师学,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乐住。」 尔时,世尊告被举比丘、随举比丘;如是言已,便往至举他比丘所,语言:「汝等莫数举他比丘事。…汝等一切当共齐集,同一师学,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乐住。」 尔时,世尊语彼比丘已,此夜过明旦,着衣持钵,入拘睒弥乞食已,还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乃往过去世,有伽奢国王梵施,拘萨罗王长生,父祖怨仇。梵施王兵众威力勇健、财宝复多,长生王兵众威力不如、财宝复少。…时王长生与第一夫人逃走,至波罗奈国,假作螺髻婆罗门,夫妇在陶师家住。 后异时长生王第一夫人心生如是念:「欲得其地平整,四交道头,日初出时,见四部兵共鬪,洗刀汁饮。」… 梵施王有大臣,字富卢醯侈,是长生王伴。 长生王语妇言:「须我语伴令知。」… 时富卢醯侈往梵施王所,白如是言:「王欲知不?有如是星出。时应清旦,日初出时,在四交道头,四部兵共鬪,洗刀刃。」 王言:「富卢醯侈!今正是时。」 …时夫人得洗刀汁饮已胞胎成足,遂便生男儿,颜貌端正,即字为长107。其年长大,王长生甚爱念之。 时王梵施闻拘萨罗王长生与第一夫人逃走,作螺髻婆罗门,在陶师家住;即勅傍人言:「汝往陶师家,收取长生王及第一夫人,坚牢执持将来,并打恶声鼓,为现死相,从右门出,破为七分,着尖标头。」… 时长生王子微108服,寻父母后,啼泣流泪。 时王长生顾见其子,作如是言:「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唯有无怨而除怨耳。」如是再三言。 …尔时梵施王妓女所住处,去边不远,有调象师。时王子长往象师所语言:「我欲学调象。」 答言:「可学。」 时长摩纳夜时过半弹琴歌戏,出美音声。… 王问言:「汝实于夜过半弹琴歌戏,出美音声耶?」 答言:「尔。」 王言:「汝今于我前可弹琴歌戏,出美音声。」… 王言:「住此,当与汝食。」 答言:「尔。」… 后于异时,梵施王严四部兵出行游猎。… 王下车在车阴中,枕长摩纳膝上眠。…乃至第三眠,长摩纳如前思惟复拔剑。 王即惊觉,时长摩纳即撮王头。…王即语言:「今还汝父祖兵、众国土、一切珍宝,莫得杀我。」 答言:「当活王命,王亦莫杀我。」 王答言:「亦赦汝命。」 时彼共除父祖时怨,即共和合犹若父子,共同一乘还波罗[打-丁+柰]国。…时王即还其父时兵众、及一切国土、库藏珍宝,即庄严其女与之。 汝等诸比丘!彼执刀剑长摩纳,有父祖怨仇,还共和合,犹若父子;汝等出家为道,同一师、同一学,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乐住止。止!诸比丘!莫共鬪诤、共相骂詈、诽谤、互求长短,和合、莫共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乐住。」 中有异比丘白佛言:「世尊!但自安住。如来是法主,诸比丘鬪诤事自当知。」… 尔时世尊为拘睒弥比丘,说此偈言:「 众恶声流布,不求尊上法,破于众僧时,亦不以余事。 断骨害生命,盗取牛马财,国土鬪诤乱,亦有还和合。 汝曹可无有,种种骂詈者;其有如是者,彼怨终不除。 种种恶骂詈,终不还加报,其能忍默者,彼怨自得除。 以怨除怨仇,怨仇终不除;无怨怨自息,其法勇健乐。 亦不教他作,己身亦不为;能行如是者,如雨淹众尘。 无坚说坚牢,坚牢不见坚;彼不解坚牢,堕邪忆念中。 坚牢知坚牢,不坚知不坚;彼解坚牢法,入于正念中。 犹如人执箭,执缓自伤手;沙门不善良,增益于地狱。 若能善执箭,执急不伤手;沙门善自良,便得生善道。 虽有袈裟服,坏抱于结使,不能除怨害,彼不应袈裟。 结使已除灭,持戒自庄严,调伏于怨仇,彼则应袈裟。 处处遍求伴,无有称己者,宁独坚其心,不与愚者同; 若处处求伴,不得如己者,宁独自行善,不与愚恶伴。 独行莫作恶,如山顶野象;若审得善伴,共行住勇健。 游处在诸众,其心常欢喜;若不得善伴,独行常勇健。 舍于郡国邑,无事如野象。」 尔时,世尊以拘睒弥比丘鬪诤、共相诽谤、骂詈,众僧恼乱,世尊不喜,不语众僧及供养人,自举卧具着本处,执持衣钵,以神足力,从拘睒弥还舍卫国。 时拘睒弥诸优婆塞…自共作制限:「我等众人都不应见拘睒弥比丘起迎恭敬礼拜问讯语言及供养衣服饮食病瘦医药。」 彼诸比丘如似被举住,…作如是念:「我等可于世尊所灭此鬪诤事。」即往舍卫国。 时舍利弗闻拘睒弥比丘鬪诤共相诽谤骂詈、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舍卫国,即与五百比丘往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此拘睒弥比丘鬪诤共相诽谤骂詈、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我曹当云何?」 佛告舍利弗:「应听二部所说。若有比丘如法语者,则应受彼语,称誉、长养、与为伴党。」… 复白佛言:「云何与拘睒弥比丘房舍卧具?」 佛言:「应持屏处房舍卧具与;若无屏处,应作屏处与。如众僧分卧具法等与。」… 尔时优波离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说偈言:「为僧说此语,义利决定故,云何得知胜,比丘得坚持?」 尔时,世尊说偈答优波离言:「 第一持戒不毁坏,比丘威仪自端身,怨家不能如法呵,彼能得是他无语。 彼住如是清净戒,得无畏说无疑难,在众不怖无变异,不失于义随问答。 如是众中而问义,卒答不思无忧虑,随时问义皆能答,应答诸问心无异。 恭敬长老诸比丘、上座中座及下座;能说因本善分别,解诸怨家欺诈语。 怨家不能得其胜,亦能调伏于多人,常为师教而不亏,庄严智慧众所可。 若犯如是事,不犯得罪除;此垢二俱知,知垢忏悔除。 不悔众所遣,若悔众不驱;如是人应劝,分别如是知。 有信则能受,为僧故而遣;众遣能用语,能作不自高。 恭敬于长老、上中及下座,智慧多利益,是人能护法。」 [4]《六度集经》卷1(第10经)(大正3,5a20-6a19):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名曰长寿;太子名109长生。 …长寿出于道边树下坐精思,悲愍众生生死勤苦,不睹非常、苦、空、非身,为欲所惑,其苦无数。… …父覩之仰天曰:「违父遗诲,含凶怀毒,蕴110于重怨。,连祸万载,非孝子矣!诸佛四等弘慈111之润,德韬天地;吾寻斯道,杀身济众,犹惧不获,孝道微行,而况为虐报雠者乎?不替吾言可谓孝矣!」 子不忍视父死,还入深山。王命终矣,太子哀呼,血流于口,曰:「吾君虽有临终尽仁之诫,吾必违之,当诛毒鸩。」遂出佣赁,为臣种菜。… …贪王还其国更相贡献,遂致隆平。 ◎佛告诸沙门:「时长寿王者,吾身是也;太子者,阿难是;贪王者,调达是。 调达世世毒意向我,我輒济之;阿难与调达本自无怨,故不相害也。 吾世世忍不可忍者,制意立行,故今得佛为三界尊。」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5]《长寿王经》卷1(大正3,386a6-388a12)。 [6]《大毗婆沙论》卷126(大正27,660a6-12): 「自说」云何?谓诸经中因忧喜事,世尊自说。 ◎因喜事者:如佛一时见野象王,便自颂曰:「象王居旷野,放畅心无忧;智士处闲林,逍遥志恬寂。」 ◎因忧事者:如佛一时见老夫妻,便自颂曰:「少不修梵行,丧失圣财宝,今如二老鹤112,共守一枯池。」113 [7]《顺正理论》卷44(大正29,595a10-13): 言「自说」者,谓:不因请,世尊欲令正法久住、睹希奇事,悦意自说,妙辩等流。如说:此那伽由彼那伽等。114 1 〔中阿含〕-【宋】【元】【明】。(大正1,532d,n.19) 2 第二=第七【明】。(大正1,532d,n.20) 3 夹注〔有十五经〕-【宋】【元】。(大正1,532d,n.21) 4 伽=迦【宋】*【元】*【明】*。(大正1,532d,n.22) 5 迎请=请迎【明】。(大正1,532d,n.23) 6 《中阿含经》卷17(大正1,532c3-8)。 7 《中阿含.72经》卷17(大正1,532c9-539b13)。 8 〔中阿含〕-【宋】*【元】*【明】*。(大正1,532d,n.24) 9 ~M. 128. Upakkilesa sutta.,[No. 125(45.8)]。(大正1,532d,n.25) 10 印顺导师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600-601):说明「譬喻」,依据《大毗婆沙论》卷126(大正27,660a)所有三:1.「长譬喻」;2.「大譬喻」;3.「大涅槃譬喻」。 而《中阿含经?长寿王本起经》即属第一类。其「本起」乃「譬喻」的异译。 11 按:本讲义凡注明《佛光阿含藏?中阿含经(二)》,皆引自《佛光大藏经?阿含藏?中阿含经(二)》,高雄,佛光出版社,1984年11月初版,1993年5月初版二刷。 12 [1][>拘舍弥]~Kosambī.。(大正1,532d,n.2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87,n.2:拘舍弥(Kosambī)(巴),国名,又作憍赏弥、拘睒弥,位于中印度。 13 [1][>瞿师罗园]~Ghositārāma.。(大正1,532d,n.27)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87,n.3:瞿师罗园(Ghositārāma)(巴),为瞿师罗长者布施与释尊之园林,位于中印度拘舍弥国。 14 印顺导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53-254):《中阿含经》继承「弟子所说」的特性,重视出家众──僧伽,每说到有关毗奈耶的部分。举如…因拘舍弥比丘诤论而说的《长寿王经》等。 15 [1]印顺导师着《以佛法研究佛法》,p.40-42: 阿利安人的势力,伸展到东方,直达恒河的下流;…东方独自开展的古文化,接触西来的势力而衰落,接受西方式的文物制度;…然依佛典透示的消息,大体是以战争开始,结束以和平的合作。东方固有的宗族政治,并没有全部被取消。这可以举三点来说:一、化敌为友:如拘娑罗的长寿王,为迦尸的梵摩达王(即婆罗达)所败,被俘而死。长寿王的儿子长生,以无限的容忍,饶恕他的敌人;梵摩达王被感动,长生恢复了祖国(中阿含卷一七长寿王品等)。梵摩达王,为西方系的国王。这一传说,应该有古代史实作底本的。…二、种族互婚:…。三、接受西方法制的指导:…。 [2]印顺导师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66: 「长寿王」,起于拘睒弥比丘的诤论,引述以证明「忍能止诤」;《僧祇律》也说「长寿王本生」。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根有律》、《中阿含经》,都不是「本生」(论师解说为「譬喻」),与《铜鍱律》、《五分律》、《四分律》相同。 1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87,n.4:拘娑罗(Kosala)(巴),又作憍萨罗,佛世十六大国之一。 1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87,n.6:加赦(Kāsī)(巴),又作迦尸,佛世十六大国之一。 18 [克>克]=克【元】【明】*。(大正1,533d,n.1) 19 晏=宴【宋】【元】【明】。(大正1,533d,n.2) 20 《汉语大词典(五)》,p.712b:「晏然」:(1)安宁,安定。(2)安适,安闲。 21 《汉语大词典(一)》,p.908a:「博士」:(1)博通古今的人。(3)古代对具有某种技艺或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尊称;犹后世称人为师傅。 22 〔至〕-【宋】【元】【明】。(大正1,533d,n.3) 23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89,n.6:卤簿:指天子出时,仪仗旌旗之次第。 [2]《汉语大词典(十二)》,p.1028a:「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 24 庠=详【明】*。(大正1,533d,n.4) 2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89,n.8:「作如是念......得磨刀水饮」,《五分律》卷24(大正22,159a)作:「妇忽作是念:愿得日初出时,四衢道中,四种兵战磨刀汁饮。」《增一阿含》〈高幢品〉第八经(大正2,626c)作:「夫人自梦在都市中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执五尺刀,各共围绕,而独自产无有佐者。」 26 庠=详【宋】【元】【明】。(大正1,533d,n.5) 27 庠=详【明】*。(大正1,533d,n.6) 28 《汉语大词典?4》,p.568a:「理」:[4]医治。如「理疾」。 2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91,n.2:「生拘婆罗国王」,《五分律》卷24(大正22,159a)作:「夫人今怀大福德子,拘萨罗国国嗣有继。」 30 伎=技【元】【明】*。(大正1,534d,n.1) 31 《汉语大词典(十一)》,p.307b:「调御」:(1)调教驾御。 32 《汉语大词典(十二)》,p.806b-807a:「驰骤」:(1)驰骋,疾奔。(2)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悉心研讨,而有建树。 33 羂=衒【宋】【元】【明】。(大正1,534d,n.2) 34 车=载【宋】【元】【明】。(大正1,534d,n.3) 35 叠=[叠*毛]【宋】*【元】*【明】*。(大正1,534d,n.4) 36 村邑=邑村【宋】。(大正1,534d,n.5) 37 街巷=巷街【宋】*。(大正1,534d,n.6) 38 喜=悦【宋】【元】【明】。(大正1,534d,n.7) 39 于=子【宋】*【元】*【明】*。(大正1,535d,n.1) 40 此言=是语【宋】【元】【明】。(大正1,535d,n.2) 41 寤=觉【宋】【元】【明】。(大正1,535d,n.3) 42 言=语【宋】【元】【明】。(大正1,535d,n.4) 43 见=知【宋】【元】【明】。(大正1,535d,n.5) 44 服=饭【元】。(大正1,535d,n.6) 45 主=王【宋】【元】【明】。(大正1,535d,n.7) 46 导=道【宋】*【元】*【明】*。(大正1,535d,n.8) 47 [1]《汉语大词典(二)》,p.1306b:「导」:(6)表达,传达。 [2]《汉语大词典(十)》,p.1083a:「道说」:称说,口头表达。 4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99, n.4:「世尊法主......导说彼」,《增一阿含》〈高幢品〉第八经(大正2,629a)作:「唯愿世尊勿虑此事!我等自当分明此法,世尊虽有此语,其事不然。」《五分律》卷24(大正22,160a)作:「世尊愿安隐住,佛虽法主,我自知之。」 49 坐=座【宋】*【元】*【明】*。(大正1,535d,n.9) 5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99,n.6:「况汝小言骂,不能制和合;若不思真义,怨结焉得息」,参阅《法句经》(Dhp.3, 4, 5)、《本生经》(J. 371)。 5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1,n.1:「若得定为侣,慧者共修善,舍本所执意,欢喜常相随」,参阅《法句经》(Dhp.328, 329)、《经集》(Sn. 45, 46)。 5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1,n.2:以[下>上]之偈诵参阅《律藏?大品》(Mv. 10. 2. 3)。 53 [>婆罗楼罗村]~Bālakalo?akāragāma.。(大正1,535d,n.10) 54 [>婆咎]~Bhagu.。(大正1,535d,n.11) 55 定+(定)【宋】【元】【明】。(大正1,535d,n.12) 56 檀=坛【明】。(大正1,536d,n.1) 57 彼=被【宋】【元】【明】。(大正1,536d,n.2) 58 以下,另参见:《中阿含.77经》卷18《娑鸡帝三族姓子经》(大正1,544b21-547a3),《中阿含.185经》卷48《牛角娑罗林经》(大正1,729b27-731a28)。 59 [1][>般那蔓阇寺林]~Pācīnava?sadāya. (大正1,536d,n.3)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3,n.5:般那蔓阇寺林(Pācīnava?sadāya)(巴),为东竹山林之意,位于支提国。 60 [1][>阿那律陀]~Anuruddha.。(大正1,536d,n.4)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3,n.6:阿那律陀(Anuruddha)(巴),译为无障、离障,迦毗罗卫城人,剎帝利种,甘露饭王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按:《增壹阿含经》卷3〈弟子品〉(大正2,557b9-10):「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谓阿那律比丘是。」 61 [1][>难提]~Nandiya.。(大正1,536d,n.5)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3,n.7:难提(Nandiya)(巴),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 按:《增壹阿含经》卷3〈弟子品〉(大正2,557b26-27):「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谓难提比丘是。」 62 [1][>金毗罗]~Kimbila.。(大正1,536d,n.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3,n.8:金毗罗(Kimbila)(巴),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比丘。 按:《增壹阿含经》卷3〈弟子品〉(大正2,557b27-28):「独处静坐,专意念道,所谓今毗=金毗【宋】*【元】*【明】*罗比丘是。」 63 蹬=橙【宋】,=凳【元】【明】。(大正1,536d,n.7) 64 罐=灌【宋】*。(大正1,536d,n.8) 65 檀=坛【宋】*【元】*【明】*。(大正1,536d,n.9) 66 泻=写【宋】【元】【明】。(大正1,536d,n.10) 67 卷=卷【宋】【元】【明】。(大正1,536d,n.11) 68 席=席【宋】【元】【明】。(大正1,536d,n.12) 69 蹬=橙【宋】,=[柷-口+登]【元】,=凳【明】。(大正1,536d,n.13) 70 此二法为释尊所赞应行之宜,见:《别译杂阿含.8经》卷1(大正1,375c13-376a14);《中阿含经》卷56《罗摩经》(大正1,775c28-776a1);《长阿含经》卷1《大本经》(大正1,1b25-28)。 7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7,n.1:「得人上之法」,巴利本作 uttarimanussadhammā-ala?ariya- ?ā?adassanaviseso adhigato(达到超人法之最殊胜圣智见),《杂阿含》卷二十一第五七二经[卷二十一第五七二经> ](大[ >二]?卷二十一,五七三经)作:「过人法究竟知见。」《增一阿含》〈高幢品〉第八经(大二?六二九中)作:「更得上人法乎?」 7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7,n.2:「差降安乐」:不同程度的安乐。 按:依巴利本,应解为「殊胜的安乐」。 7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7,n.3:「彼见色光明寻复灭」,巴利本作 obhāso na cirass' eva antaradhāyati dassana? ca rūpāna?,其意为:不久光明消失,诸色之见亦〔消失〕。 74 [1]印顺导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26):举说一切有部的阿含经诵本,如《杂阿含经》以及《中阿含经》的《长寿王本起经》、《天经》、《念经》、《罗摩经》等,都只说「我本未(得)觉无上正真(或作「尽」)道(或作「觉」)时」,对应分别说部的《中部》、《长阿含经》等却都加入「菩萨」一词,由此说明「菩萨」一词为后起的。 [2]印顺导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47-848):说明在「原始佛教」中,早已存在「在定中见到了,可以有问有答」的记载。如《中阿含经》〈长寿王品〉中的几部经,是与定中见闻有关的:《长寿王本起经》[修习见光明,见形色,「广知光明,亦广见色」的过程],《天经》[修得光明,见形色,与天聚会、论说、答对等增胜的过程],《梵天请佛经》[佛于定中升梵天,与梵天问答],《有胜天经》[阿那律说: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与我集,共相慰劳、论说、答对]。在定中,到他界,见诸天等,与其聚会、论答(与大乘的到他方净土,见他方佛与菩萨的情形相近),是存在于「原始佛教」的事实。 75 道=是【宋】【元】【明】。(大正1,536d,n.14) 7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7,n.5:「疑患」,巴利本作 vicikicchā(疑惑)。 77 所=可【元】【明】。(大正1,536d,n.15) 7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7,n.7:「无念患」,巴利本作 amanasikāra(无作意)。 79 色+(光)【宋】【元】【明】。(大正1,537d,n.1) 80 令=今【元】。(大正1,537d,n.2) 8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9,n.2:「睡眠患」,巴利本作 thīnamiddha(昏沉睡眠)。 8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9,n.3:「过精勤患」,巴利本作 accāraddhaviriya(过度勤精进)。 8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09,n.4:「太懈怠患」,巴利本作 atilīnaviriya(极爱着于懈怠)。 8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11,n.1:「恐怖患」,巴利本作 chambhitatta(惊慌失措)。 8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11,n.3:「喜悦患」,巴利本作 ubbilla(欢喜)。 8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13,n.1:「若干想患」,巴利本作 nānattasa??ā(种种想)。 87 智=知【元】【明】*。(大正1,538d,n.2) 88 定+(阿那律陀!我尔时行此住止行。阿那律陀!若我修学无观少观定者,心便顺向有觉有观定)【宋】【元】【明】。(大正1,538d,n.3) 89 行+(阿那律陀)【宋】【元】【明】。(大正1,538d,n.4) 90 〔长…竟〕-【明】。(大正1,539d,n.1) 91 〔九…字〕-【宋】【元】【明】。(大正1,539d,n.2) 92 〔九…字〕-【宋】【元】【明】。(大正1,539d,n.3) 93 〔第二小土城诵〕-【宋】【元】【明】。(大正1,539d,n.4) 94 (入)+高【圣】。(大正2,624d,n.14) 95 ~M. 48. Kosambiya.(初部); M. 128. Upakkilesiya.,[No. 26(72)]。 96 [24]罚=伐【元】【明】*。 97 [7]令=今【圣】。 98 [10]恃=得【明】*,=持【圣】*。 99 [11]相=想【圣】。 100 [12](金毗罗)+亦复【宋】*【元】*【明】*。 101 [14]国=园【宋】*【元】*【明】*。 102 [17]为=等【宋】【元】【明】。 103 [18](之)+法【宋】【元】【明】。 104 (1)唐?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卷6(大正43,95b27-c12):「处所根栽施设建立者,如树栽树之根本故,声根本名曰根栽,即是字也。出声处所名为『处所』,出声处故,本声明也。谓劫初起,梵王创造一百万颂声明;后命慧减,帝释复略为十万颂;次有迦单没罗仙,略为一万二千颂;次有波腻尼仙,略为八千颂──此上四论总名处所。今现行者,唯有后二;前之二论并已灭没。字体根栽声明论有三百颂,波腻尼仙所造;略成声明颂,为一千颂,名为声明略本颂;后有《八界论》,有八百颂,名为因缘;又有《闻释迦论》,一千五百颂;又有《温那地论》,二千五百颂。此五声明,并名根栽,能与根本处所声明,为生智解所依本故。然护法菩萨造二万五千颂,名《杂宝声论》,西方以为声明究竟之极论,盛行于世也。」 (2)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7(大正54,349b23):「根栽(宰猜反,郑注《礼记》云:栽植也。案:栽种也。种植草木曰栽;从木从妐,省声;妐,音灾)。」 (3)唐?玄应撰《一切经音义》卷48(大正54,627b15):「根栽(则来反。谓木草植曰栽。谓木飗,可栽种也)。」 (4)宋?希麟集《续一切经音义》卷8(大正54,970a8-9):「根栽(上,古痕反。《切韵》云:根,枑也。《尔雅》云:天根,互也。郭注云:角元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也。下,柤才反。《说文》:种也。从木。哉,省声。律文作[木*栽]俗字无据也)。」 105 于律部中,关于Kau?āmbī比丘的诤事,可另参见:《十诵律》卷30(大正23,215b28-217c29),《摩诃僧祇律》卷13(大正22,334c27-335b27)。 106 [1]恶+(处坐)【宋】【元】【明】【宫】。 107 [10]长+(摩纳)【明】*,(生)【宫】*。 108 [2]微=改【宋】【元】【明】【宫】。 109 名+(曰)【宋】【元】【明】。(大正3,5d,n.15) 110 蕴=愠【宋】【元】【明】。(大正3,5d,n.36) 111 慈=恩【宋】【元】【明】(大正3,5d,n.38) 112 鹤=鹳【宋】【元】【明】【宫】。(大正27,660d,n.4) 113 详见《杂阿含.1162经》卷42(大正2,310a4-b3):「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不行梵行故,不得年少财,思惟古昔事,眠地如曲弓,不修于梵行,不得年少财,犹如老鹄鸟,守死于空池。』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陀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4 印顺导师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46,n.5:「此那伽由彼那伽」,「由」可能为「犹」字的假借。 《中阿含经》卷17 72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拜佛,身礼敬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心里头想阿弥陀佛,三业恭敬。拜佛的时候心地恭敬,这个恭敬心就是一念不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