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9
2014/9/4   热度:225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9 (七八)1《中阿含》2〈长寿王品〉《梵天请佛经》3第七(第二小土城诵)4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6c14-15 // Z 2B:2,436b2-3 // R129,871b2-3):「七、《梵天请佛经》:佛知梵天邪见──无常计常,往为说法,并诃魔说,令梵天得正见。」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655,n.2:本经叙说一梵天起邪见,执着于梵天界之有、常、不变。佛虽为说无常、变易之理,梵天仍不舍邪见,却视佛应随其所使。佛乃破其邪见。梵天以神通与佛较量,梵天不敌。时,魔波旬恐惧减少魔眷属而请佛勿教化弟子,佛知而斥退之。 ※《中部》(M. 49. Brahmanimanta?ika sutta? 《梵天请经》)。 一、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二、正宗分 (一)某梵天于梵世生邪见,执为恒常;释尊心知而往教化5 1、某梵天于梵世生邪见,执为恒常 尔时,有一梵天住梵天上,生如是邪见:「此处有常,此处有恒6,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法,此处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7有胜、有妙、有最者。」 2、释尊心知而往 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梵天心之所念,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犹若力士屈申8臂顷,于舍卫国胜林给孤独园忽没不现,往梵天上。 3、梵天向佛称说彼邪执 时彼梵天见世尊来,即请世尊:「善来大仙人!此处有常,此处有恒*,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法,此处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4、佛述其非──于非常恒~非出要法而谬执为是 于是,世尊告曰:「梵天!汝无常称说常,不恒称说恒,不存称说存,不要称说要,终法称说不终法,非出要称说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梵天!汝有是无明。梵天!汝有是无明。」 (二)魔波旬现身扰乱;佛呵令退 1、魔波旬劝佛顺彼梵天所言,不应非其所说 (1)波旬言彼梵天能生世间,于一切尽知尽见 时魔波旬在彼众中;于是,魔波旬语世尊曰:「比丘!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 ◎比丘!若汝违此梵天所说、(547b)逆此梵天所说者,是为,比丘!犹如有人吉祥事来,而排却之;比丘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我语汝:『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 ◎比丘!若汝违此梵天所说、逆此梵天所说者,是为,比丘!犹如有人从山上堕,虽以手足扪摸于空而无所得;比丘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我语汝:『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 ◎比丘!若汝违此梵天所说、逆此梵天所说者,是为,比丘!犹如有人从树上堕,虽以手足扪摸枝叶而无所得;比丘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我语汝:『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 所以者何?此梵天梵福佑、能化、最尊、能作、能造、是父,已有、当有一切众生皆从是生;此所知尽知、所见尽见。9 (2)魔言若毁訾「地~梵天」此八法者,必堕下贱妓乐神;若爱乐者,则上生梵世 ◎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憎恶地10、毁呰地*者,11彼身坏命终,必生余下贱妓乐神中。12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13;憎恶梵天、毁呰梵天者,彼身坏命终,必生余下贱妓乐神中。 ◎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爱乐地*、称叹地*者,彼身坏命终,必生最上尊梵天中。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彼身坏命终,必生最上尊梵天中。 (3)魔妄称己众如同梵天及其眷属 大仙人!汝不见此梵天大眷属坐如我辈耶?」 彼魔波旬非是梵天,亦非梵天眷属,然自称说我是梵天。 2、佛呵斥恶魔波旬之说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魔波旬非是梵天,亦非梵天眷属,然自称说我是梵天。若说(547c)有魔波旬者,此即是魔波旬。」 世尊知已,告曰:「魔波旬!汝非梵天,亦非梵天眷属,然汝自称说我是梵天。若说有魔波旬者,汝即是魔波旬。」 3、魔波旬为佛呵已,愁愧而退 于是,魔波旬而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见我。」知已愁忧,即于彼处忽没不现。 (三)梵天自执邪见不舍,反劝佛应随其所使;佛复非其说,并阐明正理 1、梵天执邪见不舍;佛复非其说 ◎时彼梵天至再三请世尊:「善来!大仙人!此处有常,此处恒有,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法,此处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世尊亦至再三告曰:「梵天!汝无常称说常,不恒称说恒,不存称说存,不要称说要,终法称说不终法,非出要称说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梵天!汝有是无明。梵天!汝有是无明。」 2、梵天劝佛应随其所使;佛阐发正法,破彼谬见 (1)梵天言佛寿短、非尽知见,故应随其所使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昔有沙门、梵志寿命极长,存住极久。大仙人!汝寿至短,不[知>如]彼沙门、梵志一燕坐顷。所以者何?彼所知尽知、所见尽见。若实有出要者,更无余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若无有实出要者,更无余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大仙人!汝于出要不出要想、不出要出要想,如是汝不得出要,便成大痴。所以者何?以无境界故。 ◎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爱乐地*、称叹地*者,彼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14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彼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 大仙人!若汝爱乐地*、称叹地*者,汝亦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汝亦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 (2)佛阐发正法,破彼谬见 A、佛言:若于地等八法生爱著者,则受彼梵所使 ◎于是,世尊告曰:「梵天如是,梵天所说真谛。若有沙门梵志爱乐地*、称叹地*者,彼为汝自在、为随汝所(548a)欲、为随汝所使。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彼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 梵天!若我爱乐地*、称叹地*者,我亦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我亦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 梵天!若此八事15,我随其事爱乐、称叹者,彼亦有如是。 B、佛自称超越世间,能尽知一切 (A)佛知梵天之来去,于千世界中亦得自在等 ◎梵天!我知汝所从来处、所往至处,随所住、随所终、随所生。若有梵天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汝云何知我所知、见我所见?云何识16悉我?如日自在,明照诸方,是为千世界;于千世界中,汝得自在耶?知彼彼处无有昼夜?大仙人!曾更17历彼,数经历彼耶?」 ◎世尊告曰:「梵天!如日自在,明照诸方,是为千世界;于千世界中,我得自在,亦知彼彼处无有昼夜。梵天!我曾更历彼,我数经历彼。 (B)佛于法知无我我所,能正了知法之本质;故于诸天知、不知者,佛尽正遍知 a、佛于诸天知、不知者,皆遍知见 ◎梵天!有三种天: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18 [1]梵天!若彼三种天有知有见者,我亦有彼知见;梵天!若彼三种天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 [2]梵天!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我亦有彼知见;梵天!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 ◎[1]梵天!若汝有知有见者,我亦有此知见;梵天!若汝无知无19见者,我亦自有知见。 [2]梵天!若汝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我亦有此知见;梵天!若汝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 梵天!汝不与我一切等,不与我尽等;但我于汝最胜、(548b)最上。 b、明因:佛正了知法之本质,不计为我我所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何由得彼三种天有知有见者,汝亦有彼知见;若彼三种天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汝亦有彼知见;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若我有知有见者,汝亦有此知见;若我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若我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汝亦有此知见;若我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大仙人!非为爱言耶?问已不知,增益愚痴。所以者何?以识无量境界故,无量知、无量见、无量种别,我各各知别,是地知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是梵天知梵天。」 ◎于是,世尊告曰:「 ⊙梵天!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是我,地是我所,我是地所;彼计地是我已,便不知地。如是于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20有净想,净是我,净是我所,我是净所;彼计净是我已,便不知净。 梵天!若有沙门、梵志,地则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彼不计地是我已,彼便知地。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则知净,净非是我,净非我所,我非净所;彼不计净是我已,彼便知净。 ⊙梵天!我于地则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我不计地是我已,我便知地。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则知净,净非是我,净非我所,我非净所;我不计净是我已,我便知净。」 (四)梵天见伏,欲以神通与佛竞逐,反为佛所制 1、梵天现神足隐形,然佛皆知其所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此众生爱有、乐有、习有;汝已拔有根本。所以者何?谓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故。(548c)便说颂曰:『于有见恐怖,无有见不惧,是故莫乐有,有何不可21断22?』大仙人!我今欲自隐形。」 世尊告曰:「梵天!汝若欲自隐形者,便随所欲。」 ◎于是,梵天即随所处自隐其形。 世尊即知:梵天!汝在彼;汝在此;汝在中。 ◎于是,梵天尽现如意,欲自隐形而不能隐;还住梵天中。 2、佛显神足现声隐形,以降其心 ◎于是,世尊告曰:「梵天!我今亦欲自隐其形。」 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若欲自隐形者,便随所欲。」 ◎于是,世尊而作是念:「我今宁可现如其像如意足23,放极妙光明,照一切梵天而自隐住,使诸梵天及梵天眷属但闻我声而不见形。」 于是,世尊即现如其像如意足,放极妙光明,照一切梵天,便自隐住,使诸梵天及梵天眷属但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于是,梵天及梵天眷属各作是念:「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所以者何?谓放极妙光明,照一切梵天而自隐住,使我等及眷属但闻彼声而不见形。」 ◎于是,世尊复作是念:「我已化此梵天及梵天眷属,我今宁可摄如意足。」 世尊便摄如意足,还住梵天中。 (五)魔波旬恐惧减少魔眷属而请佛勿教化弟子,佛知而斥退之 1、魔波旬劝佛勿教化弟子,但自徒劳,反堕贱处 于是,魔王亦至再三在彼众中。 尔时,魔王白世尊曰:「大仙人善见、善知、善达;然莫训诲教呵弟子,亦莫为弟子说法,莫着弟子24!莫为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所以者何?大仙人!此唐自烦劳。 大仙人!昔有沙门、梵志训诲弟子,教呵(549a)弟子,亦为弟子说法,乐着弟子;彼以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 大仙人!是故我语汝:『莫得训诲、教呵弟子,亦莫为弟子说法,莫着弟子;莫为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烦劳。』」 2、佛知魔心之所念,并显己乃说正法要,呵斥令退 (1)佛显魔畏人出彼境界故行劝请,非为饶益 于是,世尊告曰:「 ◎魔波旬!汝不为我求义故说,非为饶益故、非为乐故、非为安隐故:25『莫得训诲教呵弟子,莫为弟子说法,莫着弟子;莫为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烦劳。』 ◎魔波旬!汝作是念:『此沙门瞿昙为弟子说法,彼弟子闻法已,出我境界。』 魔波旬!是故汝今语我:『莫得训诲、教呵弟子,亦莫为弟子说法,莫着弟子;莫为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烦劳。』 (2)佛于法要如实宣说 ◎魔波旬!若有沙门、梵志训诲弟子,教呵弟子,为弟子说法,乐着弟子;为着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彼沙门、梵志,彼非沙门称说沙门,非梵志称说梵志,非阿罗诃称说阿罗诃,非等正觉称说等正觉。 ◎魔波旬!我实沙门称说沙门,实梵志称说梵志,实阿罗诃称说阿罗诃,实等正觉称说等正觉。 (3)佛斥退魔扰 魔波旬!若我为弟子说法、若不说者,汝且自去。我今自知应为弟子说法、不应为弟子说法。」 (六)出经名 是为梵天请,魔波旬违逆,世尊随顺说,是故此经名「梵天请佛」。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 梵(549b)天及梵天眷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梵天请佛经》第七竟26 (三千九十字)27。 附:汉译经论对照 [1]《杂阿含.1195经》卷44 (大正2,324b3-c16)[~S. 6. 1. 4. Bako Brahm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句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恶邪见言:此处常恒非变易法,纯一出离之处。 尔时,世尊知婆句梵天心念已,入于三昧,如其正受,于王舍城没,住梵天上。 婆句梵天遥见世尊而说偈言: 「梵天七十二,造作诸福乐,自在而常住,生老死已过。 我于诸明论,修习已究竟,彼诸天众等,唯谓我长存」。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此则极短寿,非是长存者,而婆句梵天,自谓为长寿。 尼罗浮多狱,其寿百千数,我悉忆念知,汝自谓长存」。 婆句梵天复说偈言: 「佛世尊所见,其劫数无边,生老死忧悲,皆悉已过去。 唯愿说知我,过去曾所更,受持何戒业,而得生于此」。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过去久远劫,于大旷野中,有诸大众行,多贤圣梵行, 饥乏无资粮,汝救之令度,慈救心相续,经劫而不失; 是则汝过去,所受持功德,我悉忆念知,久近如眠觉。 过去有村邑,为贼所抄掠,汝时悉皆救,令其得解脱; 是则过去世,所受持福业,我忆此因缘,久近如眠觉。 过去有人众,乘船恒水中,恶龙持彼船,欲尽害其命, 汝时以神力,救令得解脱;是则汝过去,所受持福业, 我忆是因缘,久近如眠觉」。 婆句梵天复说偈言: 「决定悉知我,古今寿命事,亦知余一切,是则为正觉。 是故所受身,金光炎普照,其身住于此,光明遍世间」。 尔时,世尊为婆句梵天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如其正受,从梵天没,还王舍城。 [2]《大毗婆沙论》卷13(大正27,65c27-66a15): 有不现非过去,谓如有一,或以神通、或以咒术、或以药物、或以如是生处得智,有所隐没,令不显现。 或以神通者,谓:神通力令不显现。 如契经说:「梵王白佛:『我欲隐身。』佛言:『可尔。』时彼大梵隐入地中,佛便指之,『彼岂非汝?』梵王念言:『此由近故。』即渡大海,入妙高山腹中而住。世尊复指:『汝住此耶?』梵又念言:『此由麁故。』即便化作极微细身,入佛白毫宛转中住。佛既知已,舒毫现之。时大梵王极怀愧耻。佛便告曰:『吾当隐身,尽汝所能试知吾不?』梵王敬诺。时佛即入如是等持,放大光明遍梵宫处,亦令梵世闻大音声。诸梵梵王莫知佛处。」 问:佛住何处令彼不知? 有说:梵王髻中而住。 有说:化作极微妙身。 有说:化身令不显现。 有说:化作障色障之。 有说:静虑静虑境界、佛佛境界皆不思议,故不可知佛身所在。 (七九)《中阿含》28<长寿王品>《有胜天经》29第八(第二小土城诵30) 释 大 云 敬编 2 0 0 6 / 11/25 一、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二、正宗分 (一)仙余财主遣使问讯世尊暨尊者阿那律陀等 1、问讯世尊 ◎于是,仙余财主31告一使人:「汝往诣佛,为我稽首,礼世尊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作如是语:『仙余财主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 2、问讯尊者并请众应供 ◎汝既为我问讯佛已,往诣尊者阿那律陀所,为我稽首礼彼足已,问讯尊者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不?作如是语:『仙余财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问讯尊者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不?仙余财主请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供32明日食。』 3、代说因由 ◎若受请者,复作是语:『尊者阿那律陀!仙余财主多事多为,为王众事断33理臣佐,唯愿尊者阿那律陀为慈愍故,与四人俱,明日早来至仙余财主家。』」 (二)使者受教往诣佛所问讯世尊暨尊者 1、往诣佛所问讯世尊 ◎于是,使人受仙余财主教已,往诣佛所,稽首佛34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仙余财主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 2、世尊祝愿 ◎尔时,世尊告使人曰:「令仙余财主安隐快乐,令天及人、阿修罗、揵塔和35、罗剎及余种种身安隐快乐。」 3、问讯尊者并请众应供 ◎于是,使人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那律陀!仙余财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问讯尊者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不?仙余财主请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供明日食。」 ◎是时,尊者真迦旃延36去尊者阿那律陀不远而燕坐也,于是,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贤者迦旃延!我向所道,明日我等为乞食故,入舍卫国,正谓此也。今仙余财主遣人请我等四人,供明日食。」 ◎尊者真迦旃延卽时白曰:「愿尊者阿那律陀为彼人故,默然受请,我等明日出此暗林,为乞食故,入舍卫国。」尊者阿那律陀为彼人故,默然而受。 ◎于是,使人知尊者阿那律陀默然受已,寻复白曰:「仙余财主白尊者阿那律陀:『仙余财主多事多为,为王众事断理臣佐,愿尊者阿那律陀为慈愍故,与四人俱,明日早来,至仙余财主家。』」 ◎尊者阿那律陀告使人曰:「汝便还去,我自知时。」于是,使人卽从座37起,稽首作礼,绕三匝而去。 (三)尊者阿那律陀众等受供及为财主释疑 于是,尊者阿那律陀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四人共俱,往诣仙余财主家。尔时,仙余财主婇女围繞,住中门下,待尊者阿那律陀。仙余财主遥见尊者阿那律陀来,见已,叉手向尊者阿那律陀,赞曰:「善来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阿那律陀久不来此。」于是,仙余财主敬心扶抱尊者阿那律陀,将入家中,为敷好床,请使令坐。 1、问大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文义之差异 尊者阿那律陀卽坐其床,仙余财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却坐一面,坐已,白曰:「尊者阿那律陀!欲有所问,唯愿见听!」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财主!随汝所问,闻已当思。」 仙余财主便问尊者阿那律陀:「或有沙门、梵志来至我所,语我:『财主!汝当修大心解脱。』尊者阿那律陀!复有沙门、梵志来至我所,语我:『财主!汝当修无量心解脱。』尊者阿那律陀!大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此二解脱,为文异义异耶?为一义文异耶?」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财主!汝前问此事,汝38先自答,我当后答。」 仙余财主白曰:「尊者阿那律陀!大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此二解脱一义文异,仙余财主不能答此事。」 2、尊者为释大心解脱及无量心解脱39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财主!当听我为汝说大心解脱、无量心解脱。 (1)释大心解脱 大心解脱者,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依一树,意解大心解脱遍满成就游,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40。 若不依一树者,当依二三树,意解大心解脱遍满成就游,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 若不依二三树者,当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41,当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当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当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当依一国;若不依一国者,当依二三国;若不依二三国者,当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大心解脱遍满成就游,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是谓大心解脱。 (2)释无量心解脱 财主!云何无量心解脱?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42。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无量心解脱。 3、小结 财主!大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此二解脱为义异文异?为一义文异耶?」 仙余财主白尊者阿那律陀曰:「如我从尊者闻,则解其义,此二解脱义既异文亦异。」 (四)尊者阿那律陀释三种天之胜如差别43 1、总说三种天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财主!有三种天: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 2、别释 (1)光天 A举喻 (A)蝇在肉段喻 于中光天者,彼生在一处,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光天随其所往,卽乐彼中。财主!犹如蝇在肉段,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蝇随肉段去,卽乐彼中。如是彼光天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光天随其所往,卽乐彼中。 (B)然无量灯喻 有时光天集在一处,虽身有异而光不异。财主!犹如有人然无量灯,着一室中,彼灯虽异而光不异。如是彼光天集在一处,虽身有异而光不异。 (C) 出众多灯喻 有时光天各自散去,彼时各散去时,其身既异,光明亦异。财主!犹如有人从一室中出众多灯,分着诸室,彼灯卽异,光明亦异。如是彼光天各自散去,彼各散去时,其身既异,光明亦异。」 B释光天胜如之因缘:尊者真迦旃延与阿那律陀之对答 ◎于是,尊者真迦旃延白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处,可知有胜如、妙不 妙耶44?」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可说彼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 ◎尊者真迦旃延复问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处,何因何缘知有胜如、妙与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 依一树,意解作光明45想成就游,46心作光明想极盛,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若不依一树者,或依二三树,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心作光明想极盛,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贤者迦旃延!此二心解脱,何解脱为上、为胜、为妙、为最耶?」 ◎尊者真迦旃延答曰:「尊者阿那律陀!若有沙门、梵志不依一树者,或依二三树, 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心作光明想极盛,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尊者阿那律陀! 二解脱中,此解脱为上、为胜、为妙、为最。」 ◎尊者阿那律陀复问曰:「贤者迦旃延!若不依二三树者,或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 或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或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或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或依一国;若不依一国者,或依二三国;若不依二三国者,或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心作光明想极盛,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 贤者迦旃延!此二解脱,何解脱为上、为胜、为妙、为最?」 ◎尊者真迦旃延答曰:「尊者阿那律陀!若有沙门、梵志不依二三树者,或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或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47者,或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或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或依一国;若不依一国者,或依二三国;若不依二三国者,或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心作光明想极盛,彼齐限是心解脱不过是。尊者阿那律陀!二解脱中此解脱为上、为胜、为妙、为最。」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迦旃延!因是缘是,彼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胜如故,修便有精麁;因修有精麁故,得人则有胜如。贤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说人有胜如。」 (2)释净光天胜如之因缘 ◎尊者真迦旃延复问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净48光天生在一处,可知有胜如、妙与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可说彼净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 ◎尊者真迦旃延复问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净光天生在一处,何因何缘,知有胜如、妙与不妙耶?」 A于因中不修乃至不成就,果中即不得止息乃至尽寿讫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此定不修、不习、不广,不极成就,彼于后时,身坏命终,生净光天中。彼生已,不得极49止息,不得极寂静,亦不得尽寿讫。 贤者迦 *旃延!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水底时,尔时根、茎、叶、华,彼一切水渍水浇,水所润,无处不渍。 贤者迦旃延!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此定不修、不习、不广,不极成就,彼身坏命终,生 *净光天中。彼生50已,不得极止息,不得极寂静,亦不得尽寿讫。 B于因中数修乃至成就,果中即得止息乃至尽寿讫 ◎「贤者迦旃延!复有沙门、梵志意解 *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此定数修、数习、数广,极成就,彼身坏命终,生净光天中。彼生已,得极止息,得极寂静,亦得寿尽讫。贤者迦旃延!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出水上住,水所不渍51。贤者迦旃延!如是复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此定数修、数习、数广,极成就,彼身坏命终,生净光天中。彼生已,得极止息,得极寂静,亦得寿尽讫。 C小结 ◎「贤者迦旃延!因是缘是,彼净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胜如故,修便有精麁;因修有精麁故,得人则有胜如。贤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说人有胜如。」 (3)释遍净光天胜如之因缘 ◎尊者真迦旃延复问曰:「尊者阿那律陀!彼遍净光天生在一处,可知有胜如、妙与 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可说彼遍净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 妙。」 A于因中不极止睡眠,不善息掉悔,果中则光不极净 ◎尊者真迦旃延复问曰:「尊者阿那律陀!彼遍净光天生在一处,何因何缘知有胜如、 妙与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贤者迦旃延!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 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不极止睡眠,不善息掉52悔,彼于后时身坏命终,生遍净光天中。彼生已,光不极净。 贤者迦旃延!譬如燃53灯,因缘油炷,若油有滓,炷复不净,因是灯光生不明净。贤者迦旃延!如是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不极止睡眠,不善息掉悔,彼身坏命终,生遍净光天中。彼生已,光不极净。 B于因中极止睡眠,善息掉悔,果中则光极明净 ◎「贤者迦旃延!复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遍净光天遍满 成就游,彼极止睡眠,善息掉悔,彼身坏命终,生遍净光天中。彼生已,光极明净。贤者迦旃延!譬如然灯,因缘油炷,若油无滓,炷复极净,因是灯光生极明净。 「贤者迦旃延!如是复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彼极止睡眠,善息掉悔,彼身坏命终,生遍净光天中。彼生已,光极明净。 C小结 ◎「贤者迦旃延!因是缘是,彼遍净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与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胜如故,修便有精麁;因修有精麁故,得人则有胜如。贤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说人有胜如。」 3、小结 ◎于是,尊者真迦旃延叹仙余财主曰:「善哉!善哉!财主!汝为我等多所饶益。所以者何?初问尊者阿那律陀有胜天,我等未曾从尊者阿那律陀闻如是义,是谓彼天、有彼天、如是彼天。」 ◎于是,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贤者迦旃延!多有彼天,谓此日月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以光不及光,彼与我集,共相慰劳,有所论说,有所答对,然我不如是说,是谓彼天、有彼天、如是彼天。」 ◎尔时,仙余财主知彼尊者所说已讫,卽从座54起,自行澡水,以极净美种种丰饶食啖含消,手自斟酌,令得饱满。食讫举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别坐听法。仙余财主坐已,尊者阿那律陀而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座起去。 三、流通分 尊者阿那律陀所说如是,仙余财主及诸比丘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欢喜奉行! 《有胜天经》第八竟55(二千五百九十九字56) 附【论典对照】: 《瑜伽师地论》卷12(大正30,337c25-338a24): ◎云何小三摩地? 谓或由所缘故,小观少色故,或由作意故小,小信小欲小胜解故。 ◎云何大三摩地? 谓或由所缘故大,观多色故,而非无边无际观诸色故或由作意故大,上信上欲上胜解 故,而非无边无际信欲胜解故。 ◎云何无量三摩地? 谓或由所缘故,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故;或由作意故,无量无边无际信欲胜解故。 ◎此中大心三摩地者:谓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乃至广说。 ◎无量三摩地者:谓四无量。 ◎云何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谓于欲界极厌坏已得初静虑,为令此定善清净故,更修方便。又闻诸天身带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遍一树下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发生胜解。由三摩地,后后转增,有差别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别。 ◎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谓随胜解分齐,施设作意故。 ◎云何作意唯二为缘修成唯二?谓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设所修定有差别,圆满清净转增胜故。 ◎云何以修唯二为缘行成唯二?谓如如善修定转增胜,如是如是施设所感生有差别。 ◎云何以行唯二为缘补特伽罗建立唯二?谓此因缘所生有情,施设高下胜劣差别。 ◎ 问初二静虑诸天光明有何差别?答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内无光明,初静虑身亦复如是,外放光明内则不尔。譬如明灯外发光明内自照了,第二静虑身亦如是。若内若外俱有光明,是故经说彼地已上唯一种身,非于下地。」 (八○)《中阿含》<长寿王品>《迦絺那经》57第九(第二小土城诵58) 一、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二、正宗分 (一)释尊与八百比丘共为阿那律陀作三衣,并命尊者说迦絺那法 1、阿那律陀、阿难入舍卫乞食 尔时,尊者阿那律陀亦在舍卫国,住娑罗逻岩山中。于是,尊者阿那律陀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舍卫乞食。尊者阿难亦复平旦着衣持钵,入舍卫乞食。 2、阿难受请并为集众做三衣 ◎尊者阿那律陀见尊者阿难亦行乞食,见已,语曰:「贤者阿难!当知我三衣5960素坏 尽。贤者!今可倩61诸比丘为我作衣。」尊者阿难为尊者阿那律陀默然许倩。 ◎于是,尊者阿难舍卫乞食已62,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63着于肩 上,手执户钥,遍诣房房,见诸比丘便语之曰:「诸尊!今往诣娑罗逻岩山中,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于是,诸比丘闻尊者阿难语,皆往诣娑罗逻岩山中,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3、阿难请世尊为阿那律陀比丘作衣 ◎于是,世尊见尊者阿难手执户钥,遍诣房房,见已,问曰:「阿难!汝以何事,手执 户钥,遍诣房房?」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我今倩诸比丘,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世尊告曰:「阿难!汝何以故不请64如来为阿那律陀比丘作衣?」 ◎于是,尊者阿难卽叉手向佛,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往诣娑罗逻岩山中,为尊者阿那 律陀作衣!」世尊为尊者阿难默然而许。 4、世尊与诸比丘于一日中为尊者阿那律陀制成三衣 ◎于是,世尊将尊者阿难,往诣婆罗逻岩山中比丘众前,敷座65而坐。尔时,娑罗逻岩 山中有八百比丘及世尊共集坐,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彼时,尊者大目揵连亦在众中,于是,世尊告曰:「目揵连!我能为阿那律陀舒张衣 裁,割截连缀而缝合之。」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卽从座66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唯愿世尊为贤 者阿那律陀舒张衣裁,诸比丘当共割截,连缀缝合。」 ◎于是,世尊卽为尊者阿那律陀舒张衣裁,诸比丘便共割截,连缀缝合,卽彼一日为 尊者阿那律陀成三衣讫。 5、释尊命尊者说迦絺那法 ◎尔时,世尊知尊者阿那律陀三衣已成,则便告曰:「阿那律陀!汝为诸比丘说迦絺那 67法。我今腰痛,欲小自息。」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唯然,世尊!」 ◎于是,世尊四叠优多罗僧68以敷床上,襞69僧伽梨70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作光 明想,立正念正智,常作起想。 6、阿那律陀为众说法 (1)发心出家,受持学戒 ◎彼时,尊者阿那律陀告诸比丘: ◎诸贤!我本未出家学道时,厌生老病死、啼哭懊恼、悲泣忧戚,欲断此大苦聚。 ◎诸贤!我厌已而作是观:居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修诸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诸贤!我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2)戒成就 ◎诸贤!我出家学道,舍族姓已,受比丘学,修行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纎介71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72 (3)戒具足:离诸恶业,净除其心73 A离杀,断杀 ◎「诸贤!我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及至蜫虫;我 于杀生净除其心74。 B离不与取,断不与取 ◎诸贤!我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悋,不望其报;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 C离非梵行,断非梵行 ◎诸贤!我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YIN;我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D离妄言,断妄言 ◎「诸贤!我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 世间;我于妄言净除其心。 E离两舌,断两舌 ◎诸贤!我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说群党;我于两舌净除其心。 F离麁言,断麁言 ◎诸贤!我离麁言,断麁言,若有所言,辞气麁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善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我于麁言净除其心。 G离绮语,断绮语 ◎诸贤!我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顺时 得宜,善教善诃;我于绮语净除其心。 H离治生,断治生 ◎「诸贤!我离治生,断治生,弃舍称量及斗斛,不受财货,不缚束,人不望折斗量, 不以小利侵欺于人;我于治生净除其心。 I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 ◎诸贤!我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我于受寡妇、童女净除其心。 J离受奴婢,断受奴婢 ◎诸贤!我离受奴婢,断受奴婢;我于受奴婢净除其心。 K离受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 ◎诸贤!我离受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我于受象、马、牛、羊净除其心。 L离受鸡、猪,断受鸡、猪 ◎诸贤!我离受鸡、猪,断受鸡、猪;我于受鸡、猪净除其心。 M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 ◎诸贤!我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我于受田业、店肆净除其心。 N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 ◎诸贤!我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我于受生稻、麦、豆净除其心。 O离酒,断酒 ◎「诸贤!我离酒,断酒;我于饮酒净除其心。 P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 ◎诸贤!我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我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 Q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 ◎诸贤!我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我于华75鬘、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 R离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断歌舞、倡妓及往观听 ◎诸贤!我离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断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我于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净除其心。 S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 ◎诸贤!我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我于受生色像宝净除其心。 T离过中食,断过中食,一食,不夜食,学时食 ◎诸贤!我离过中食,断过中食,一食,不夜食,学时食;我于过中食净除其心。 (4)已成就此圣戒聚后当复学 A极知足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当复学极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76,随所游至,与 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 ◎诸贤!我亦如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 B守护诸根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当复学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77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C正知出入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当复学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78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79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80语默,皆正知之。 D独住远离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正知出入,当复学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岩石室、露地蘘81[艹/积],或至林中,或在冢间。 E于无事处断除五盖,成就四禅学六通,于诸善法无有犹豫,于疑惑净除其心 ◎诸贤!我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跏82趺坐,正身正愿,反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我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我于疑惑净除其心。 ◎「诸贤!我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A)如意足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如意足智通作证。 ◎诸贤!我得无量如意足,谓分一为众,合众为一,一则住一,有知有见,不碍石壁, 犹如行空,没地如水,履水如地,结跏趺坐,上升虚空,犹如鸟翔。今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以手扪摸身至梵天。 (B)天耳智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天耳智通作证。诸贤!我以天耳闻人、非人音声,近远、妙与不妙。 (C)他心智83 ◎「诸贤!我已84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他心智通作证。 ◎诸贤!我为他众生所念、所思、所为、所行,以他心智知他心如真;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无秽、合散、高下、小大、修不修、定不定;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 (D)忆宿命智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忆宿命智通作证。 ◎诸贤!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谓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 (E)生死智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生死智通作证。 ◎诸贤!我以85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上生天中。 (F)漏尽智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漏尽智通作证。 ◎诸贤!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86、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 *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5)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87 A若有比丘犯戒欲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终无是处 ◎「诸贤!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 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终无是处。 ◎诸贤!犹去村不远,有楼观堂阁,其中安梯或施十隥,或十二隥,若有人来,求愿欲得升彼堂阁,若不登此梯第一隥上,欲登第二 隥者,终无是处。若不登第二 隥,欲登第三、四,至升堂阁者,终无是处。 ◎诸贤!如是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终无是处。 B若有比丘不犯戒欲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必有是处 ◎「诸贤!若有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必有是处。 ◎诸贤!犹去村不远,有楼观堂阁,其中安梯或施十隥,或十二隥,若有人来,求愿欲得升彼堂阁,若登此梯第一隥上,欲登第二隥者,必有是处。若登第二隥,欲登第三、四,至升堂阁者,必有是处。 ◎诸贤!如是若有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必有是处。 (6)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以方便观 ◎「诸贤!我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之阁,以小方便观千世界。 ◎诸贤!犹有目人住高楼上,以小方便观下露地,见千土墩88。 ◎诸贤!我亦如是,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之阁,以小方便观千世界。 ◎诸贤!若王大象,或有七宝,或复减八89,以多罗叶90覆之,如我覆藏于此六通。 (7)尊者阿那律陀释疑:若于此六通有疑惑者应问,我当答 「诸贤!若于我如意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诸贤!若于我天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诸贤!若于我他心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诸贤!若于我宿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诸贤!若于我生死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诸贤!若于我漏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8)尊者阿难复白众:若于此六通有疑惑者当问 ◎于是,尊者阿难白曰:「尊者阿那律陀!今娑罗逻91岩山集坐八百比丘及世尊在中, 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如意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天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他心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宿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生死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若于尊者阿那律陀漏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当问之,尊者阿那律陀答。 但我等长夜以心识尊者阿那律陀心,如92尊者阿那律陀,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二)世尊叹尊者为众说迦絺那法 ◎于是,世尊所患已差93而得安隐,卽时便起,结跏趺坐。世尊坐已,叹尊者阿那律 陀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极善!阿那律陀!谓汝为诸比丘说迦絺那法。阿那律陀!汝复为诸比丘说迦絺那法。阿那律陀!汝为诸比丘数数说迦絺那法。」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比丘!汝等受迦絺那法,诵习迦絺那法,善持迦絺那法。所以者何?迦絺那法与法相应,为梵行本,致通致觉,亦致涅槃。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应当至心受迦絺那法,善受善持迦絺那法。所以者何?我不见过去时诸比丘作如是衣,如阿那律陀比丘;不见未来、现在诸比丘作如是衣,如阿那律陀比丘。所以者何?谓今娑罗逻岩山集坐八百比丘及世尊在中,为阿那律陀比丘作衣。如是阿那律陀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阿那律陀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迦絺那94经》第九竟95(三千七百八十字96) 《中阿含经》卷19(一万四百六十九字97)(第二小土城诵98) 1 《中阿含.78经》卷19(大正1,547a9-549b2)。 2 〔中阿含〕-【宋】【元】【明】。(大正1,547d,n.5) 3 ~M. 49. Brahmanima[n>?]tanika sutta.。(大正1,547d,n.6) 4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547d,n.7) 5 印顺导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47-848):说明在「原始佛教」中,早已存在「在定中见到了,可以有问有答」的记载。如《中阿含经》〈长寿王品〉中的几部经,是与定中见闻有关的:《长寿王本起经》[修习见光明,见形色,「广知光明,亦广见色」的过程],《天经》[修得光明,见形色,与天聚会、论说、答对等增胜的过程],《梵天请佛经》[佛于定中升梵天,与梵天问答],《有胜天经》[阿那律说: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与我集,共相慰劳、论说、答对]。在定中,到他界,见诸天等,与其聚会、论答(与大乘的到他方净土,见他方佛与菩萨的情形相近),是存在于「原始佛教」的事实。 6 有恒=恒有【宋】*【元】*【明】*。(大正1,547d,n.8) 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55,n.5:「此处有常......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巴利本(M. vol. 1, p. 326)作:此处是常住、坚固、永存、独存、不灭之法,确实是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转生,其他更无超过其上之出离处。参考《杂阿含》卷四十四第一一七九经[卷四十四第一一七九经> ](大正[ >二]?四十四卷?一一九五经)作:「此处常、恒、非变易法,纯一出离之处。」 8 申=伸【明】。(大正1,547d,n.9) 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57,n.2:「此梵天梵、福佑......所见尽见」,巴利本作 eso hi bhikkhu brahmā mahā-brahmā abhibhū anabhibhūto a??adatthudaso vasavattī issaro kattā nimmātā se??ho sa?jitā vasī pitā bhūtabhabyāna?.(他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非被征服者、一切见者、权威者、主自在者、造作者、化作者、最尊最胜者、主宰者、有力者,为既生、当生一切之父。) 10 地=他【宋】*【元】*【明】*。(大正1,547d,n.10) 11 MLDB(p.1245,n.501)引《中部》注解书,此处所谓的「憎恶、毁呰地等八法」,乃是认为彼等是无常、苦、无我。 1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57,n.4:「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憎恶地、毁呰地者,......必生余下贱妓乐神中」,巴利本 (M. vol. 1, p. 327)作:比丘!在您以前,有诸沙门、梵志非难地,憎恶地;非难水,憎恶水;非难火,憎恶火;非难风,憎恶风;非难存在者,憎恶存在者;非难天,憎恶天;非难生主,憎恶生主;非难梵天,憎恶梵天,他们身坏命终而住于卑贱身中。 13 [1]《俱舍论记》卷14(大正41,222c3-6):「梵云『摩诃波阇波提』──『摩诃』,此云大;『波阇』,此云生;『波提』,此云主。是大梵王千名中一称也。众生多故名曰大生;梵王能生一切众生,与大生为主,名大生主。」卷19(大正41,298b13-14):「生主,即是梵王──能生一切世间,是世间主。或『主』,是天主。」 [2]《佛光大辞典》,p.2057:梵名 Prajāpati。音译钵罗阇波底。印度神话中对创造神之称谓。又作造物主。有各种说法:吠陀中指因陀罗(梵 Indra)、沙维德利(梵 Savit?)、苏摩(梵 Soma)、金胎(梵 Hira?ya-garbha)等神。摩奴法典指梵天。有时指摩奴(梵 Manu)。 又指梵天「心生」之十子, 即摩哩质(梵 Marīci)、阿低利(梵 Atri)、鸯耆罗斯(梵 Avgiras)、补罗娑底耶(梵 Pulastya)、补罗诃(梵 Pulaha)、迦罗图(梵 Kratu)、婆私咤(梵 Vasi??ha)、钵罗质多私(梵 Pracetas)或达剎、波利怙(梵 Bh?gu)和那罗陀(梵 Nārada)。或谓生主有七个,或谓有二十一个,名称亦不一致。 1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59,n.2:「若有沙门、梵志爱乐地、称叹地者,......为随我所使」,巴利本作 Sace kho tva? bhikkhu pa?havi? ajjhosissati opasāyiko me bhavissasi vatthusāyiko yathākāmakara?īyo bāhiteyyo.其意为:比丘!你如果取着地,则近住于我者,住于房屋者,可能被〔我〕随欲所为者,可能被〔我〕拒绝者。「拒绝」,《南传大藏经》译为「驱使」。 1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1,n.1:八事:指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pa?havī, āpa, teja, vāyo, bhūta, deva, pajāpati, brahmā)(巴)。 16 识悉=悉识【明】。(大正1,548d,n.1) 17 更=经【宋】*【元】*【明】*。(大正1,547d,n.2) 18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1,n.4:「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巴利本作 ābhassara, Subhaki??a, Vehapphala(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各为二禅、三禅、四禅之第三天。「光天」,亦译作「晃昱天」。 [2]印顺导师着《空之探究》,p.75-77:「…三天或四天,不外乎光与净,与七界的光界、净界相当。其实,清净(色相)是不能离光明的。…佛弟子修胜解观,依光明相而现起,所以缘色法而修胜解的,不外乎光明相与清净色相。修此而感报的,也就是光天与净天,作为二禅天、三禅天的名字。由于光明相等有优劣,所以又分每一禅天为三天(或二天)。但在初期圣典中,四禅天的名字,是梵天,或梵众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第四禅只是广果天,这一名称,可能初期以此为最高处,定或依慧得解脱,第四禅是广大果吧!」 [3]另参照《中阿含.79经》卷19《有胜天经》(大正1,549b3-551c25)[~M. 127. Anuruddha sutta.] 《中阿含?有胜天经》 光天 净光天 遍净光天 光不极净 光极明净 《中 部?阿那律经》 少 光 天 无量光天 杂染光天 清净光天 [4]然根据MLDB(p.1333,n.1183)解释《中部?127经》,少光天与无量光天皆属第二禅天,而「杂染光天」、「清净光天」乃于「少光天」中分为两种层次[无量光天亦同],并非有另外区别的天名。 19 〔无〕-【宋】【元】【明】。(大正1,547d,n.3) 20 (于)+净【明】。(大正1,547d,n.4) 21 不可=可不【宋】【元】【明】。(大正1,547d,n.6) 22 [1]于有...断~Bhave vāha? bhaya? disvā bhava? ca vibhavesina? bhava? nābhivadi? ka?ci nandi? ca na upādiyin ti. (大正1,547d,n.5)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3,n.4:「于有见恐怖,无有见不惧;是故莫乐有,有何不可断」,巴利本作 Bhave vāha? bhaya? disvā bhava? ca vibhavesina?, bhava? nābhivadi? ka?ci nandi? ca na upādiyin ti. 其意为:我于「有」见恐怖,对于诸圣人来说,亦见「有」与「无有」,不迎「有」,不欢喜任何〔有、无有〕,也不执取〔有、无有〕。 2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3,n.5:「现如其像如意足」,巴利本作 tathārūpa? iddhābhisa?khāra? abhisa?khāsi 其意为:如此行如意妙作。如此之「此」指经中所述「欲自隐其形」。如其像如意足,又作如其像定,即如雕像般不动而入禅定。 2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5,n.2:「莫着弟子」,巴利本作 mā sāvakesu gedhim akāsi mā pabbajitesu.其意为:勿于诸声闻作贪求(抱有希望),勿于诸出家行者〔作贪求〕。 25 关于「义利」、「饶益」等义,可参见《瑜伽师地论》卷35(大正30,482a11-16),卷82(大正30,759b21-c9)。 26 〔梵…竟〕-【明】。(大正1,548d,n.1) 27 〔三…字〕-【宋】【元】【明】。(大正1,548d,n.2) 28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大正1,549d,n.3) 2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7,n.4:本经叙说仙余财主问尊者阿那律陀有关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之别。尊者答以在一树一林乃至在二、三国修行而得意解大心解脱遍满成就游者,为大心解脱。在无事处成就四无量心所得者,为无量心解脱。并说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三种天,随沙门、梵志心之差别,其修行程度不同,果报随之亦有差别。中部(M.127.Anuruddhasutta?阿那律经)。 3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7,n.5:「第二小土城诵」六字,明本置于经题次行。 (大正1,549d,n.5) 3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7,n.6:仙余财主(Isidatta)(巴),巴利本作 thapati(五支物主),人名。 3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7,n.7:「供」,宋、元、明三本均作「共」。(大正1,549d,n.6) 3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7,n.8:「断」,宋、元、明三本均作「料」。(大正1,549d,n.7) 3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7,n.9:「佛」,明本作「礼」。(大正1,549d,n.8) 3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7,n.10:揵塔和(gandhabba)(巴),又作干闼婆,为香神或乐神,八部众之一,奉侍帝释并司伎乐。 3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9,n.1:真迦旃延(Sabhiya Kaccāna)(巴),比丘名。《杂阿含》卷34第951经(大正,卷34,959经)作「诜陀迦旃延」。「旃」,宋、元二本均作「栴」。 3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69,n.2:「座」,丽本作「坐」,今依据《中阿含》第76经《郁伽支罗经》「即从座起」改作「座」。 3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1,n.1:宋、元、明三本均无「汝」字。(大正1,550d,n.3) 39《瑜伽师地论略纂》卷5(大正43,81a20-b2):「其无量者:即是大心。前方便名大心,后成满时名无量。 想诸天光生胜解等故者:此说菩萨等,先得初定,欲令极净四无量满,更修此因。初修光明遍一树下, 名之为劣;后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名之为胜。三释胜劣唯二等义:有四重。初释作意得成唯二,谓随 胜解分齐施设故,如一树下胜解分齐,作意施设名劣;乃至大海边际,作意施设名胜。如是展转,乃 至一州名胜,皆由胜解施设分齐二。作意二故,定成唯二。定成唯二故,第三所感果法行成唯二。行 成唯二故,第四于当得果施设有情,胜劣成二。」 4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1,n.2:「依一树,意解大心解脱......心解脱不过是」,巴利本作 yāvatā eka? rukkhamūla? mahaggatan ti pharitvā adhimuccitvā viharati.其意为:〔把心〕遍满至一树下之广大为限之后,心专注〔于此范围〕而住。 4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1,n.3:宋、元、明三本均无「者」字。(大正1,550d,n.4) 4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1,n.4:「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巴利本作 mettāsahagatena cetasā eka? disa? pharitvā viharati.(心俱慈,遍满一方而住。) 43 参见印顺导师着《空之探究》p.75-76):《中阿含经》的《有胜天经》,《中部》作《阿那律经》。《有胜 天经》说:「有三种天: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这三天,「因人心胜如(如是不如,胜如即优劣) 故,修便有精麤;因修有精粗故,得(至天)人则有胜如」。不但有差别,每一天的天人,也有胜妙与 不如的。所以有差别,是由于因中的修行,有精粗不同。以光天来说,因中「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成 就游,异译作具足住),心作光明想极盛」。然由于胜解的光明想,有大有小,所以「光天集在一处, 虽身有异而光不异」。如各「各散去时,其身既异,光明亦异」。净光天的差别,是因中「意解净光天 遍满成就游」,如不再修习,生在净光天中,就「不得极寂静,亦不得尽寿讫」,如「数修数习」,生天 时就能「得极寂静,亦得尽寿」。遍净光天生在一处,也是有差别的,那是虽同样的「意解遍净光天遍 满成就游」,如「不极止睡眠,不善息调(调,是掉举的旧译)悔」,那就「彼生(天)已,光不极净」, 如「极止睡眠,善息调悔」,「彼生(天)已,光极明净」,《有胜天经》的三天,《阿那律经》作四天: 少光天Parittābha-deva,无量光天Appamānābha-deva,杂染光天Sa?kili??hābhā-deva,清净光天 Parisuddhabhā-deva。少光天与无量光天,与《有胜天经》光天的二类相当。杂染光天与清净光天,与 《有胜天经》中,清净光天的「光不极净」,「光极明净」二类相当。三天或四天,不外乎光与净,与 七界的光界、净界相当。其实,清净(色相)是不能离光明的。 4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3,n.1:「可知有胜如、妙不妙耶?」巴利本作 etth' ekaccā devatā parittābhā santi pan' etthi ekaccā devatā appamānābhā(此一部份之诸天有少光,此一部分之诸天有无量光。) 4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3,n.2:「明」,宋、元、明三本均作「天」。(大正1,550d,n.6) 46 参见印顺导师着《华雨集第三册》p.153:《中阿含》79《有胜天经》所说,能生光天、净天、遍净的, 也是由于「意解作光明(天,也是光明的意思)想成就游」(南传11下,183-190)。这样,修光明想成 就的,能见天人,生于光天、净天。 4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3,n.3: 宋、明二本均无「林」字。(大正1,550d,n.7) 4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5,n.1:「净」,宋、元二本均作「清」。(大正1,551d,n.1) 4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5,n.2:宋、元、明三本均无「极」字。(大正1,551d,n.2) 5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5,n.3:「生」,宋、元、明三本均作「生天」二字。 (大正1,551d,n.3) 5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5,n.4:「渍」,宋、元、明三本均作「污」。(大正1,551d,n.4) 5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7,n.1:「掉」,丽本作「调」,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掉」。 (大正1,551d,n.5) 5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7,n.2:「燃」,宋、元、明三本均作「然」。(大正1,551d,n.6) 5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9,n.1:「座」,丽本作「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大正1,551d,n.7) 5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9,n.2: 明本无「有胜天经第八竟」七字。(大正1,551d,n.8) 5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9,n.3: 宋、元、明三本均无「二千五百九十九字」八字。 (大正1,551d,n.9) 5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9,n.4:本经叙说佛因知尊者阿那律陀之道业殊胜,而自动与八 百比丘共为阿那律陀作三衣,并命尊者说迦絺那法;阿那律陀依次说明自己发心出家、离十恶、修 十善...乃至解脱,得六神通之经过,佛颇称赞之。 5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9,n.5:明本无「第二小土城诵」六字,宋、元二本均在经题次行。(大正1,551d,n.11) 5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9,n.6:三衣(tī?i cīvarā?i)(巴),指三种衣。五衣,安陀会;七衣, 优多罗僧;九衣,僧伽梨。 60 1.休息,歇息。《旧唐书?刘总传》:“每公退,则憩于道场。” 2.停放。“那房子前面就是一片空地,那里还憩着一乘轿子。” 61【倩】〔ㄑ一ㄥˋ〕。例:【倩人】谓请托别人。《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怪乃轻其家丘,谓为倩人,是何言欤!【汉语大辞典】1卷p.1443 6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9,n.8:「已」,宋、元、明三本均作「讫」。(大正1,552d,n.1) 6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79,n.9:「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坛」。(大正1,552d,n.2) 6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1,n.1:「请」,元、明二本均作「倩」。(大正1,552d,n.3) 6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1,n.2:「座」,大正本作「坐」。(大正1,552d,n.4) 6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1,n.3:「座」,宋本作「坐」。(大正1,552d,n.4) 6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1,n.4:迦絺那(ka?hina)(巴),又作羯耻那,意为功德衣,为比丘众夏安居终了后,只能用于一定期间之衣。据《四分律》卷43(大正22,874c)<迦絺那揵度>载:有众比丘于异处结夏安居竟,往舍卫国见佛,途遇天雨,衣湿重且疲极,佛乃允比丘可以接受功德衣。 6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1,n.5: 优多罗僧:即七条袈裟,是三衣中之常服衣,亦名上衣、覆左肩衣。 6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1,n.6:襞:叠。 7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1,n.7:僧伽梨:比丘三衣之一,为三衣之中最大者,故称为大衣。以其条数最多,称为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时必服之,称为入王宫聚落时衣。 7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3,n.1:「介」,明本作「芥」。(大正1,552d,n.5) 72 参见印顺导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89:如《中阿含经》的《迦絺那经》,先说:「受比丘学,修行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接着说离杀生等身语不善业等。这是「戒成就」与「戒具足」的结合。 73 此文与《中阿含经》卷12<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有相似之处,可参见(大正1,499b4-500a4) 7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3,n.2:「我离杀,......净除其心」,于《中阿含》第146经《象迹喻经》(大正1,657c)中作「圣戒聚」,《长阿含》第21经《梵动经》(大正1,88c)作「小缘威仪戒行」。 7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5,n.1:「华」,丽本作「花」,今依据频伽藏、卍正藏改作「华」。 7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5,n.2:「躯」,宋本作「体」。(大正1,553d,n.1) 7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5,n.3:宋、元、明三本均无「亦」字。(大正1,553d,n.2) 7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5,n.4:「伸」,丽本作「申」,今依据明本改作「伸」。 (大正1,553d,n.3) 7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5,n.5:「梨」,明本作「黎」。(大正1,553d,n.4) 8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5,n.6:「寤」,宋、元、明三本均作「觉」。(大正1,553d,n.5) 8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5,n.7:「蘘」,宋、元、明三本均作「穰」。(大正1,553d,n.6) 穰〔ㄖㄤˊ〕1.黍茎去皮后的柔软部分。2.泛指黍稷稻麦等植物的秆茎。【汉语大辞典】8卷p.162 8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5,n.8:「跏」,丽本作「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大正1,553d,n.7) 8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0(大正27,516c1-517a2) 8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7,n.2:「已」,宋、元、明三本均作「以」。(大正1,553d,n.8) 8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7,n.3:「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大正1,553d,n.9) 8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7,n.4:「集」,丽本作「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大正1,553d,n.10) 8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44(大正27,230a17-18):又尸罗者是阶陛义:如尊者无灭言:「我蹈尸罗 阶,升无上慧殿。」 8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9,n.2:「墩」,丽本作「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墩」。(大正1,554d,n.1)。墩〔ㄉㄨㄣ〕:土堆。《北堂书钞》卷一五七引 晋 郭璞 《尔雅》注:“江 东 呼堆为墩。【汉语大辞典】2卷p.1221 8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9,n.3:或复减八:或复不到八。 9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9,n.4:多罗叶:即多罗树之叶,多罗树属棕榈科乔木。 9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89,n.5:「逻」,宋、元二本均作「罗」。(大正1,554d,n.2) 9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91,n.1:「如」,疑作「知」。 9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91,n.2:「差」,宋、元、明三本均作「除」。(大正1,554d,n.3) 9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91,n.3:「那」字之下,宋、元二本均有一「衣」字。 9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91,n.4:明本无「迦絺那经第九竟」七字。(大正1,554d,n.4) 9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91,n.5:宋、元、明三本均无「三千七百八十字」七字。 (大正1,554d,n.6) 9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91,n.6:宋、元、明三本均无「一万四百六十九字」八字。 (大正1,554d,n.7) 9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691,n.7: 宋、元、明三本均无「第二小土城诵」六字。 (大正1,554d,n.8) 《中阿含经》卷19 78-80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修行,在念佛或者念经、念咒时,不要去追求数量的多少,而是要做到如理如法,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如理如法,如理指的是要遵循大慈普渡、真实平等之佛理;如法指的是能够正确的理解佛经,按照佛经正确的修行。 如理如法,二者不能相违背,应当一致。 我们念佛或者念经、念咒,不能是为了自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去念佛念经念咒,这样就违背了佛理。 学佛修行,应当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所以呢,念佛念经念咒要发心为所有一切众生而念,愿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凭借念佛念经念咒的功德,得以脱离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这才是正确学佛修行,也就是符合了大慈普渡之佛理。 真实平等,是让我们不要再去执著三界六道中的一切虚妄、无常、生灭的事物,全心投入到学佛普度众生利益众生中去,这样就做到了真实平等。 心不执著于虚妄、心不执著于生灭、心不执著于无常,这样的心就是真实心。 心不再随着生灭而生灭,就是不生不灭。 因此,如理如法的修行最重要。 违背佛理,追求念佛念经念咒的数量的多少,都不是正确的学佛修行,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