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4
2014/9/4   热度:303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4 释如佑敬编 2006/9/26 《中阿含经》卷24:<因品>第九1(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 因·止处·二阴2,增上心·及念,师子吼·优昙,愿·想最在后。 (九七)<因品>《大因经》3第一 (大正01,578b7-582b6) 解经 本经叙说佛为阿难广明缘起甚深,又明七识住及二处。于此知如真者,名慧解脱。兼修八解脱者,名俱解脱。4 正文 壹、序分 (578b)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5,在剑磨瑟昙6拘楼都邑。 贰、正宗分 (壹)佛为阿难开示甚深缘起7 尔时,尊者阿难闲居独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缘起8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9!然我观见至浅至浅。」于是,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闲居独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 世尊告曰:「阿难!汝莫作是念:此缘起至浅至浅。所以者何?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阿难!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念10彼众生如织机相锁,如蕴11蔓草,多有调12乱,喧闹,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13。阿难!是故知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14 一、略说老死至爱 (一)老死缘「生」 阿难!若有问者:「死有缘耶?」当如是答:「死有缘。」 若有问者:「死有何缘?」如是答:「缘于生15也。」 (二)生缘「有」 阿难!若有问者:『生有缘耶?』当如是答:『生亦有缘。』 若有问者:『生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有16也。』 (三)有缘「受」 阿难!若有问者:『有有缘耶?』当如是答:『有亦有缘。』 若有问者:『有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受17也。』 (四)受缘「爱」 阿难!若有问(578c)者:『受有缘耶?』当如是答:『受亦有缘。』 若有问者:『受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爱18也。』 (五)小结 阿难!是为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缘老死有「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皆缘老死,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 二、详述缘此故有彼 (一)缘生有老死19 阿难!缘生有老死者,此说缘生有老死,当知所谓缘生有老死。阿难!若无生,鱼、鱼种,鸟、鸟种,蚊20、蚊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天、天种,人、人种21,阿难!彼彼众生随彼彼处,若无生,各各无生者,设使离生,当有老死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老死因、老死习22、老死本、老死缘者,谓此「生」也。所以者何?缘生故则有老死。 (二)缘「有」有生23 阿难!缘「有」有生者,此说缘「有」有生,当知所谓缘「有」有生。 阿难!若无「有」,鱼、鱼种,鸟、鸟种,蚊、蚊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天、天种,人、人种, 阿难!彼彼众生随彼彼处无有。各各无有者,设使离「有」,当有「生」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生因、生习、生本、生缘者,谓此「有」也。所以者何?缘「有」故 则有「生」。 (三)缘受有「有」24 阿难!缘受有「有」者,此说缘受有「有」,当知所谓缘受有「有」。阿难!若无受,各各无受者,设使离受,当复有有,施设有有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有因、有习、有本、有缘者,谓此受也。所以者何?缘受故则有「有」。 (四)缘爱有取25 阿难!缘爱有受者,此说缘爱有受,当知所谓缘爱有受。 阿难!若无爱,各各无爱者,设使离爱,当复有受立于受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受因、受习、受本、受缘者,谓此爱也。所以者何?缘爱故则有(579a) 受。 ※别说缘爱有求乃至缘家有守,起无量恶法(社会混乱的因缘) 阿难!是为缘爱有求26,缘求有利27,缘利有分28,缘分有染欲29,缘染欲有着30,缘着有悭31,缘悭有家32,缘家有守33。 ⊙阿难!缘守故便有刀杖、鬪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 ⊙阿难!若无守,各各无守者,设使离守,当有刀杖、鬪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刀杖、鬪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因是习、是本、是缘者,谓此守也。所以者何?缘守故则有刀杖、鬪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 1、缘家有守 阿难!缘家有守者,此说缘家有守,当知所谓缘家有守34。阿难!若无家,各各无家者,设使离家,当有守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守因、守习、守本、守缘者,谓此家也。所以者何?缘家故则有守。 2、缘悭有家 阿难!缘悭有家者,此说缘悭有家,当知所谓缘悭有家。阿难!若无悭,各各无悭者,设使离悭,当有家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家因、家习、家本、家缘者,谓此悭也。所以者何?缘悭故则有家。 3、缘着有悭 阿难!缘着有悭者,此说缘着有悭,当知所谓缘着有悭。阿难!若无着,各各无著者,设使离着,当有悭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悭因、悭习、悭本、悭缘者,谓此着也。所以者何?缘着故则有悭。 4、缘染欲有着 阿难!缘欲有著者,此说缘欲有着,当知所谓缘欲有着。阿难!若无欲,各各无欲者, 设使离欲,当有着耶? 答曰:(579b)「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着因、着习、着本、着缘者,谓此欲也。所以者何?缘欲故则有着。 5、缘分有染欲 阿难!缘分有染欲者,此说缘分有染欲,当知所谓缘分有染欲。阿难!若无分,各各无 分者,设使离分,当有染欲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染欲因、染欲习、染欲本、染欲缘者,谓此分也。所以者何?缘分故 则有染欲。 6、缘利有分 阿难!缘利有分者此说缘利有分,当知所谓缘利有分。阿难!若无利,各各无利者,设 使离利,当有分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分因、分习、分本、分缘者,谓此利也。所以者何?缘利故则有分。 7、缘求有利 阿难!缘求有利者,此说缘求有利,当知所谓缘求有利。阿难!若无求,各各无求者, 设使离求,当有利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利因、利习、利本、利缘者,谓此求也。所以者何?缘求故别35有利。 8、缘爱有求 阿难!缘爱有求者,此说缘爱有求,当知所谓缘爱有求。阿难!若无爱,各各无爱者, 设使离爱,当有求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求因、求习、求本、求缘者,谓此爱也。所以者何?缘爱故则有求。 (五)二爱由觉(受)而来36 阿难!欲爱37及有爱38,此二法因觉39缘觉致来。 (六)觉(受)缘更乐(触) 阿难!若有问者:「觉有缘耶?」当如是答:「觉亦有缘。」 若有问者:「觉有何缘?」当如是答:「缘更乐40也。」当知所谓缘更乐有觉。 ⊙阿难!若无有眼更乐,各各无眼更乐者,设使离眼更乐,当有缘眼更乐生乐觉、苦觉、 不苦不乐觉耶?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耳、鼻、舌、身、意更乐,各各无意更乐者,设(579c)使离意更乐,当有缘意更乐生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觉因、觉习、觉本、觉缘者,谓此更乐也。所以者何?缘更乐故则有觉。 (七)更乐(触)缘名色 阿难!若有问者:「更乐有缘耶?」当如是答:「更乐有缘。」 若有问者:「更乐有何缘?」当如是答:「缘名色41也。」当知所谓缘名色有更乐。 ⊙阿难!所行、所缘有名身,离此行、离此缘有有对更乐耶42? 答曰:「无也。」 ⊙阿难!所行、所缘有色身,离此行、离此缘有增语更乐耶43? 答曰:「无也。」 ⊙设使离名身及色身,当有更乐施设更乐耶44?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更乐因、更乐习、更乐本、更乐缘者,谓此名色也。所以者何?缘名色故则有更乐。 (八)名色缘识 阿难!若有问者:「名色有缘耶?」当如是答:「名色有缘。」 若有问者:「名色有何缘?」 当如是答:「缘识45也。」当知所谓缘识有名色。 ⊙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46? 答曰:「无也。」 ⊙阿难!若识入胎即出者,名色会精耶? 答曰:「不会。」 ⊙阿难!若幼童男、童女识初断坏不有者,名色转增长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者,谓此识也。所以者何?缘识故 则有名色。 (九)识缘名色 阿难!若有问者:「识有缘耶?」当如是答:「识亦有缘。」 若有问者:「识有何缘?」当如是答:「缘名色也。」当知所谓缘名色有识。 阿难!若识不得名色,若识不立、不倚47 名色者,识宁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苦 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识因、识习、识本、识缘者,谓此名色也。 所以者(580a)何?缘名色故则有识。 阿难!是为缘名色有识,缘识亦有名色,由是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谓识、名色共俱也48。 (贰)辨神我是否为实 一、明见我、不见有我 (一)有见神(我) 阿难!云何有一见有神49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王,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得 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见觉是神,或复有一不见觉是神,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或复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50。 阿难!若有一见觉是神者,应当问彼:「汝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汝此三觉为见何觉是神耶?」 1、乐受非我51 阿难!当复语彼,若有觉乐觉者,彼于尔时二觉灭──苦觉、不苦不乐觉,彼于尔时唯觉乐觉。乐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若乐觉已灭,彼不作是念:非为神灭耶? 2、苦受非我52 阿难!若复有一觉苦觉者,彼于尔时二觉灭──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于尔时唯觉苦觉。苦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若苦觉已灭,彼不作是念:非为神灭耶? 3、不苦不乐受非我53 阿难!若复有一觉不苦不乐觉者,彼于尔时二觉灭──乐觉、苦觉,彼于尔时唯觉不苦不乐觉。不苦不乐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若不苦不乐觉已灭,彼不作是念:非为神灭耶? 阿难!彼如是无常法但离54苦乐,当复见觉是神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彼如是无常法但离苦乐,不应复见觉是神也。 (二)无受者,受不可得,不应说是我所有 阿难!若复有一不见觉是神,然神能觉,见神法能觉(580b)者,应当语彼:「汝若无觉者,觉55不可得,不应说是我所有。」56 阿难!彼当复如是见觉不是神,然神能觉,见神法能觉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彼不应如是见觉非神,神能觉,见神法能觉。 (三)若无受都不可得,我离受者,不应我清净 阿难!若复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者,应当语彼:「汝若无觉都不可得,神离觉者,不应神清净。」 阿难!彼当复见觉非神,亦不见神能觉、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彼不应如是见觉非神,亦不见神能觉、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是谓有一 见有神也。 (二)不见有我 阿难!云何有一不见有神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得 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1、不见受是我,亦不见我能受、然我法能觉,亦不见我无所觉,如是见已不受世间 佛言:阿难!或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亦不见神无所觉,彼如是不见已,则不受57此世间;彼不受已,则不疲劳58;不疲劳已,便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59已办,不更60受有,知如真。61 阿难!是谓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知是者,则无所受。 2、正解脱者,此不复有见如来终、不终、终不终、亦非终亦非不终 阿难!若比丘如是正解脱者,此不复有见如来终,见如来不终,见如来终不终,见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是谓有一不见有神也。 3、有我施设而施设 阿难!云何有一有神施设而施设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得 广知义。」(580c)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二、有我、无我施设 (一)有我施设而施设 1、少色是我施设而施设 佛言:「阿难!或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 2、无量色是我施设而施设 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 3、少无色是我施设而施设 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 4、无量无色是我施设而施设 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 (二)见着而着 1、少色是我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少色是我见着而着 阿难!若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 亦如是见。有神若离少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 阿难!如是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少色是神见着而着。 2、无量色是我施设而施设,如是无量色是我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彼今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 阿难!如是有一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无量色是神见着而着。 3、少无色是我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少无色是我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少无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 阿难!如是有一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少无色是神见着而着。 4、无量无色是我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无量无色是我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581a)施设而施设,亦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 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 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无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 阿难!如是有一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无量无色是神见着而着。 (三)小结 是谓有一有神施设而施设也。 (一)无我施设而施设 阿难!云何有一无神施设而施设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得 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少无 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 1、非少色是我施设而施设、是我不见着而着 阿难!若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少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 阿难!如是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少色是神不见着而着。 2、非无量色是我施设而施设,是我不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 阿难!如是有一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无量色是神不见着而着。 3、非少无色是我施设而施设,是我不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62少无色是神(581b)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少无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 阿难!如是有一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少无色是神不见着而着。 4、非无量无色是我施设而施设,是我不见着而着 阿难!若复有一非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无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63念。 阿难!如是有一非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无量无色是神不见着而着。 5、总结 阿难!是谓有一无神施设而施设也。 (参)心不染「七识住」及「二处」者是慧解脱 一、略释七识住及二处64 复次 ,阿难!有七识住65及二处66。 (一)略释七识住67 1)云何七识住?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人及欲天68,是谓第一识住。 2)复次,阿难!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天初生不夭寿,是谓第二识住。 3)复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昱天69,是谓第三识住。 4)复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一想,谓遍净天70,是谓第四识住。 5)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71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是谓第五识住。 6)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72,是识73处成就游,谓无量识处天,是谓第六识住。 7)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74,谓无所有处天,是谓第七识住。 (二)略述二处 阿难!云何有二处? 1)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75,是谓第一处。 2)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581c)非有想非无想处76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是谓第二处。 二、于七识住及二处 (一)于七识住乃至其出要知如真 1、第一识住 阿难!第一识住者,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人及欲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习77,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答曰:「不也。」 2、第二识住 阿难!第二识住者,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天初生不夭寿。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 *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答曰:「不也。」 3、第三识住 阿难!第三78识住者,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昱天(光音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答曰:「不也。」 4、第四识住 阿难!第四识住者,有色众生一身、一想,谓遍净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 *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答曰:「不也。」 5、第五识住 阿难!第五识住者,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 *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答曰:「不也。」 6、第六识住 阿难!第六识住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 *是识处成就游,谓无量识处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 *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7、第七识住 阿难!第七识(582a)住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谓无所有处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 *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着住彼识住耶?」答曰:「不也。」 (二)于二处非识住处乃至其出要知如真 ※ 阿难!第一处者,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 *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着住彼处耶?」 答曰:「不也。」 ※ 「阿难!第二处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 *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着住彼处耶?」 答曰:「不也。」 三、小结 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着,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 (肆) 心不染「七识住」及「二处」者亦成就八解脱,是俱解脱 一、略述八解脱79 复次,阿难!有八解脱,云何为八: 1)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脱。 2)复次,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脱。 3)复次,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是谓第三解脱。 4)复次,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解脱。 5)复次,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解脱。 6)复次,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解脱。 7)复次,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解脱。8)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 第八解脱。 二、小结 阿难!(582b)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着,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八)<因品>《念处经》80第二 (大正01,582b7-584b29) 解经 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三世诸佛皆断五盖,住四念处,修七觉支而得无上正尽觉,并广明四念处。81 正文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82,在剑磨瑟昙83拘楼都邑。 贰、正宗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84。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85、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我今现在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一)四念处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如是观觉、心、法86如法念处。 1、身念处 云何观身如身念处? (1)观行、住、坐、卧、眠、寤 ⊙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87 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昂88,仪容庠序,善 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 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2)观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 复次,比丘观身如(582c)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 工弟子,彼持墨绳,用拼89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 治断灭止。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 身。 (3)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捉旋,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4)观念息入、出、长、短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90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91。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5)观离生喜乐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92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93,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6)观定生喜乐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583a)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7)观无喜生乐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8)清净心意解遍满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9)修光明想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暗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10)修善受观相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583b)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11)修不净观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94、爪、齿、麁细95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96、小便97,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98菁、芥子99;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麁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12)观界分别观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100: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101,剥皮布地于102上,分作六段103;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13)观死尸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鵄所啄,犲狼所食,火烧埋104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14)观骨离皮肉血,唯筋相连 复次,比丘(583c)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食105半,骨璅106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15)观骨节解散,散在诸方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107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108,见已自比:今我109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2、受念处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 ⊙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 ⊙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 ⊙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 ⊙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 ⊙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 ⊙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 ⊙乐无欲110、苦(584a)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 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3、心念处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 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4、法念处 (1)如实知内六处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 ⊙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2)如实知五盖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如是瞋恚、睡眠、掉111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584b)如真。 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3)如实知七觉知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 ⊙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 ⊙如是112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 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二)立心正住四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113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3,n.1「九」,丽本作「四」,今依据明本改作「九」。 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3,n.3「处二」,丽本作「二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与碛砂藏改作「处二」。 3 ~D. 15. Mahā-nidāna suttanta.,[No. 1(13), Nos. 14, 52]。(大正1,578d,n.14) 4《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 ( X74,957b13-15 // Z 2B:2, 436d13-15 // R129,872b13-1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3,n.5。长部(D. 15. Mahā-Nidāna-Suttanta 大缘经)、宋?施护译《佛说大生义经》(大正01,844b13- 846b29)、《长阿含》第十三经《大缘方便经》(大正01,60a29-62b27) 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人本欲生经》(大正01,241c25-246a26)、唐?玄奘译《缘起经》(大正02,547b9-548a9)。 5 [>拘楼瘦]~Kurūsu.。(大正1,578d,n.15) 6 [>剑磨瑟昙]~Kammāsadhamma.。(大正1,578d,n.16) 7 参见印顺导师着《唯识学探源》( p.15 ):「十支说的要义,是在逐物流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说明触境系心的过程。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依胎生学为前提,二、依认识论为前提。第一类,像《中阿含》第24卷的《大因经》。经中把六入支含摄在触支里,名义上只有九支。虽赵宋施护异译的《大生义经》具足十支,但从各方面考察,九支是本经原始的真相。理由是:(一)、《长阿含》第10卷的《大缘方便经》,也是佛为阿难说的;只要彼此对照一下,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经两编。」 8 缘起~Pa?icca-samuppāda.。(大正1,578d,n.17) 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5,n.1。 「明亦甚深」,巴利本作 gambhīrāvabhāso ca (有甚深之相)。 10念=令【宋】【元】【明】。(大正1,578d,n.18) 11〔蕴〕-【宋】【元】【明】。(大正1,578d,n.19) 12 调=稠【宋】【元】【明】。(大正1,578d,n.20) 1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5,n.5。 「如蕴蔓草......不能出过生死」,巴利本作 mu?ja-babbaja-bhūtā apāya? duggati? vinipāta? sa?sāra? nātivattati.(不能超过如萱草、灯心草之种类,不能超越苦处、恶趣、地狱轮回。) 14《大生义经》卷1:「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是!如是!彼缘生法甚深微妙,难见难了复难思察,惟诸圣者具善巧智即能分别,非愚痴者之所晓解。何以故愚痴众生此世他世灭已复生?如时轮回,皆由不了缘生法故。阿难当知!诸法皆由因缘展转相生,是故轮回不能断绝。』」(大正01,844b21-26)。 15 生~Jāti.。(大正1,578d,n.22) 16 有~Bhava.。(大正1,578d,n.23) 17 受~Upādāna.。(大正1,578d,n.24) 「受」,巴利本作 upādāna(取)。 18 爱~Ta?hā.。(大正1,578d,n.25) 19《大生义经》卷1:「缘生法者所谓老死,由生为缘即有老死,生法若无老死何有?由是生缘展转相生。所谓水族缘故而生水族、飞禽缘故而生飞禽、众类缘故而生众类,乃至人类缘故而生人类,由是缘故彼彼众生,互相因缘而得生起,阿难当知!此生法者是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故有老死,由是老死亦不究竟。」(大正01,844b26-c4)。 20 蚊=蛟【宋】*【元】*【明】*。(大正1,578d,n.26) 2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5,n.8。「鱼、鱼种......人、人种」,佛说大生义经(大正01,844b)作:「所谓水族缘故而生水族,飞禽缘故而生飞禽,众类缘故而生众类......乃至人类缘故而生人类。」 2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7,n.1。习:「集」义。 23《大生义经》卷1:「复次生法以何为缘?所谓「有法」为缘,因彼有故即起生法,有法若无,生法何得?是故有法如前所说,令诸趣类展转相生而不断绝。阿难当知!此有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生法,由是生法亦不究竟。」(大正01,844c5-10) 24《大生义经》卷1:「复次有法以何为缘?所谓取法为缘,由取法故即起有法,取法若无有法何得?阿难当知:此取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有法,由是有法亦不究竟。」(大正01,844c11-14)。 25《大生义经》卷1:「复次取法以何为缘?所谓爱法为缘,因有爱故即起取法,爱法若无取法何有?阿难当知:此1)爱缘故即起2)希求,希求为缘即3)有所得,以所得故4)心不决定,由不决定5)无所厌足,以其内心无厌足故即生6)喜贪,以贪缘故即生7)我见,我见生已有8)所取着,取着为缘心即9)散乱,由散乱故即起妄语、论讼、鬪诤、刀杖相治,由是因缘即便造作诸不善业,如此诸业皆由散乱而得生起,若无散乱诸业不生。」(大正01,844c15-23)。 26 求~Pariyesanā.(大正1,579d,n.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7,n.2:求(pariyesanā)(巴),遍求、遍寻、寻求。 27 利~Lābha.。(大正1,579d,n.2)。 28 分~Vinicchaya.。(大正1,579d,n.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7,n.3:「缘利有分」,巴利本作 lābha? paticca vinicchayo ti.(由于利而有分别)。《长阿含经》卷10:「因利有用」(大正01,60c20) (lābha)(巴),获、所得、利养。分(vinicchaya)(巴),分别、用、决定。 29 染欲~Chanda-rāga.。(大正1,579d,n.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7,n.4「缘分有染欲」,巴利本作 vinicchaya? paticca chanda-rāgo ti.(由于分别而有欲贪)。 30 着~Ajjhosāna.。(大正1,579d,n.5)。 31 悭~Pariggaha.。(大正1,579d,n.6)。 32 家~Macchariya.。(大正1,579d,n.7)。 33 守~ārakkha。(大正1,579d,n.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7,n.5「缘着有悭,缘悭有家,缘家有守」,《长阿含经》卷10《大缘方便经》:「因着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大正01,60c20-21)。 3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19,n.1「缘家有守者,......知所谓缘家有守」,巴利本(D. vol. 2, p. 59)作:"Macchariya? paticca ārakkho ti"iti kho pan' eta? vutta?, tad ānanda iminā p' eta? pariyāyena veditabba?, yathā macchariya? paticca ārakkho. 其意为:所谓「由于悭悋而有守护」此已说。阿难!对于此应以此方法知:所谓由于悭悋而有守护。 35 别=则【宋】【元】【明】。(大正1,579d,n.9)。 36《大生义经》卷1:「复次爱法以何为缘?所谓受法为缘,由受缘故即起爱法,受法若无爱法何有?阿难当知!此受法者,即虚妄法而不究竟,此集、此因、此生、此缘得起爱法,由是爱法亦不究竟。」(大正01,845a13-16)。 37 欲爱~Kāma-ta?hā.。(大正1,579d,n.10)。 38 有爱~Bhava-ta?hā .。(大正1,579d,n.11)。 39 觉~Vedanā.。(大正1,579d,n.12)。「觉」,巴利本作 vedanā(受)。 40 更乐~Phassa.。(触)(大正1,579d,n.13)。《阿毗昙心论》卷4:「于中所依眼为首,诸根是六入,根境界心和合是更乐,更乐所生受是痛,痛所着是爱。…」(大正28,827a5-7)。 41 名色~Nāmarūpa.。(大正1,579d,n.14)。 4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21,n.6「所行、所缘有名身,离此行、离此缘有有对更乐耶?」巴利本(D. vol. 2, p. 62)作:凡是依其形、依其特征、依其相、依其貌而有名身之施设,其形、其特征、其相、其貌没有的时候,还可以在色身认知名目之触否?」《大缘方便经》(大正1,61b)作:「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名色者,宁有心触否?」有对:有物质的障碍者。有对触,和前五识相应之触心所,即眼等五识所依之五根占有物质性的空间。巴利本此处则作 adhivacana-samphassa(名目之触)(本经下文译作增语更乐),与 patigha-samphassa(有对之触)相对。 4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23,n.1「所行、所缘有色身,离此行、离此缘有增语更乐耶?」巴利本(D. vol. 2, p. 62)作:凡是依其形、依其特征、依其相、依其貌而有色身之施设,其形、其特征、其相、其貌没有的时候,还可以在名身认知有对之触否?《大缘方便经》作:「若使一切众生无形色相貌者,宁有身触否?」(大正1,61b)。增语,即名目、名辞。 4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23,n.2「设使离名身......施设更乐耶?」巴利本(D. vol. 2, p. 62)作:凡是依其形、依其特征、依其相、依其貌而有名身与色身之施设,其形、其特征、其相、其貌没有的时后,还可以认知名目之触或有对之触否? 45 识~Vi??āna.,(于)+识【宋】【元】【明】。(大正1,579d,n.15)。 4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23,n.4「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人本欲生经》卷1:「若识,阿难!不下母腹中,当为是名色随精得驻不?」(大正01,243b18-19)。 47 倚=猗【宋】。(大正1,579d,n.16)。 4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25,n.1「由是增语,......名色共俱也」,巴利本(D. vol. 2, p. 63) 作:〔人〕只要是可能生、或可能老、或可能死、或可能灭、或可能再生,只要有名目(增语)道,只要有言语道,只要有施设道,只要有慧界,只要为了施设这种状态而轮回流转,则名色与识同在。 4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25,n.2「神」,巴利本作 attan(我)。 5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25,n.6「或有一见觉是神......神无所觉」,巴利本(D. vol. 2, p. 66)作:或观察受与我〔而说:〕「受是我」;或「非吾之受即是我,不能感受者是吾之我」如此观察我。或「非吾之受即是我,亦非不能感受者是吾之我,我是由吾感受,受法即是吾之我」阿难!如此观察。 51《大生义经》卷1:「言乐受者:所谓受者及所受法,于此二种若能了达是灭坏法,即无乐受,是故无所受法。何以故?当知乐受是无常法,乐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为受者。」(大正01,845c1-4)。 52《大生义经》卷1:「复次苦受。所谓受者及所受法。[*]于此二种。若能了达是灭坏法。即无苦受。是故无所受法。何以故。当知苦受是无常法。苦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为受者。」(大正01,845c5-8)。 53《大生义经》卷1:「复次非苦乐受亦复如是,所谓受者、受法有其二种,若能了达此二是灭坏法,即于苦、于乐及非苦乐,三法平等即无所受,何以故?此三受法皆是无常竟无有实,此受灭已即离我相,我相既无何有受者。」(大正01,845c9-13)。 54 离=杂【宋】*【元】*【明】*。(大正1,580d,n.1)。 55 〔觉〕-【宋】【元】【明】。(大正1,580d,n.2)。 56 《长阿含经》卷10:「一切无受,汝云何言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对曰:非是。」(大正01,62a1-2)。 5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27,n.1「不受」,巴利本作 na upadiyati(不执取)。 5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27,n.2「不疲劳」,巴利本作 na paritassati(不怖畏)。 59 作=非【宋】。(大正1,580d,n.3)。 60 更=臾【元】。(大正1,580d,n.4)。 61 《长阿含经》卷10:「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于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脱。」(大正01,62a10-12)。 62 今=令【元】。(大正1,581d,n.1)。 63 作如是=如是作【明】。(大正1,581d,n.2)。 64参见印顺导师着《空之探究》p.40:「《长部》《大缘经》立七识住与二处,二处是「无想有情处」与「非想非非想处」。无想定与灭尽定相似,所以从起定时的差异,而加以分别。七识住与二处,综合起来,名为九有情居。」 65 七识住~Satta vi??āna??hitiyo.。(大正1,581d,n.3)。 66 二处~Dve āyatanāni.。(大正1,581d,n.4)。 67《大生义经》卷1:「七识住处者:所谓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种种想,是为第一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一想,所谓初禅天,此为第二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种种想,所谓二禅天,是为第三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一想,所谓三禅天,是为第四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诸色想,都一虚空,所谓空无边处天,是为第五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于空想,都惟一识,所谓识无边处天,是为第六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识无边,都无所有,所谓无所有处天,是为第七识所住处。」(大正01,846a14-27)。 6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31,n.3「谓人及欲天」,巴利本(D. vol. 2, p. 69)作 seyyathā pi manussā ekacce ca devā ekacce ca vinipatikā 其意为:例如人、一部分天及一部分堕狱者。 69 [>晃昱天]~ābhassara.。(大正1,581d,n.5)。 70 [>遍净天]~Subbaki??ā.。(大正1,581d,n.6)。 71 是+(无量)【宋】【元】【明】,无量空处成就游~Akāsanancayatanucircpagā.。(大正1,581d,n.7)。 7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31,n.6「无量识处」,巴利本作 Vi??āna?cāyatana(识无边处)。 73(无量)识处成就游~Vi??ā?a?cayatanupagā.。(大正1,581d,n.8)。 74 无所有处成就游~āki?ca??ayatanucircpagā.。(大正1,581d,n.9)。无所有处(āki?ca??āyatana)(巴),无色界第三天。 75 [>无想天]~Asa??asattayatana.。(大正1,581d,n.10)。色界第四禅第四天。 76 非有想非无想处~Nevasa??ā-nasa??ayatana.。(大正1,581d,n.11)。无色界第四天。 77 习=集【元】【明】*。(大正1,581d,n.12)。 7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33,n.1:丽本作「二」,今依据碛砂藏、频伽藏、卍正藏改作「三」。 79《人本欲生经》卷1:「亦有阿难八解脱处:何等为八色。观色,是为第一解脱处。内观色不想外观色,是为第二解脱处。观三十六物净身受观行止,是为第三解脱处。一切从色想已度,灭地想,若干想不念无有量空慧已受竟,辟天名为空慧是名为第四解脱处。一切从空慧已度无有量识慧受竟,辟天名为识慧,是名为第五解脱处。一切从识慧得度无所有不用受慧竟行,辟天名为不用无所用慧行,是为第六解脱处。一切从不用慧得度无有思想亦不无有思想竟受止,辟天名为思想,是名为第七解脱处,一切从无有思想竟得度灭思想亦觉尽身已更竟受止,是为第八解脱处。」(大正01,246a8-21) 80 ~M. 10. Satipa??hāna sutta., [No. 125(12.1)]。(大正1,582d,n.1)。 81中部(M. 10. Satipatthānasutta?《 念处经》)、长部(D. 22. Mahā-Satipatthāna Suttanta 《大念处经》)、《增一阿含》<入道品>第一经(大正02,569b)。 82 [>拘楼瘦]~Kurūsu.。(大正1,582d,n.6)。 83 [>剑磨瑟昙]~Kammāsadhamma.。(大正1,582d,n.7)。 84 四念处~Cattāro satipa??hāna.。(大正1,582d,n.8)。 8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37,n.1「悉断五盖」「《增壹阿含经》卷5<入道品>第一经:「云何当灭五盖?所谓贪欲盖、瞋恚盖、调戏盖、眠睡盖、疑盖。是谓当灭五盖。」(大正02,568a9-10)。 86 如是观觉心法=如是觉心观法【宋】【元】,=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十四字【明】。(大正1,582d,n.9)。 87 知=如【元】【明】。(大正1,582d,n.10)。 88 昂=仰【宋】【元】【明】。(大正1,582d,n.11)。 89 拼=絣【宋】【元】【明】。(大正1,582d,n.12)。 90 学=觉【宋】【元】【明】。(大正1,582d,n.13)。 9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39,n.3「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巴利本(D. vol. 2, p. 291)作:'passambhaya? kāya-sa?khāra? 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passambhaya? kāya-sa?khara?passasissāmīti'sikkhati. 其意为:学习「一方面停止身行,一方面我将出息」,学习「一方面停止身行,一方面我将入息。」 92 渍=清【宋】。(大正1,582d,n.14)。 93 抟=团【宋】【元】【明】。(大正1,582d,n.15)。 94 髦=毛【明】*。(大正1,583d,n.1)。 95 麁细=尘网【宋】*。(大正1,583d,n.2)。 9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1,n.3 「痰」,丽本作「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痰」。 9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31,n.4「我此身中有发......髓、涎、痰、小便」,《增壹阿含经》卷5<入道品>第一经:「此身有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之属,皆悉观知,屎、尿、生熟二藏,目泪、唾、涕、血、脉、肪、胆,皆当观知,无可贪着。」(大正02,568a19-22)。 98 蔓=蒿【宋】,=菘【元】【明】。(大正1,583d,n.4)。 9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1,n.6「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巴利本(D. vol. 2, p. 293)作 sālīna? vīhīna? muggāna? māsāna? tilāna? tandulāna?(稻、米、绿豆、蚕豆、糙米。) 10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1,n.7界(dhātu)(巴),大、要素。 101 牛=生【元】【明】。(大正1,583d,n.5)。 102 地于=于地【宋】【元】【明】。(大正1,583d,n.6)。 10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841,n.10「犹如屠儿杀牛......分作六段」:《增壹阿含经》卷5<入道品>《第一经》:「犹如巧能屠牛之士。若屠牛弟子。解牛节。解而自观见此是脚。此是心。此是节。此是头。」(大正02,568a26-28)「犹如屠儿杀牛......分作六段」。 104 埋=理【宋】。(大正1,583d,n.7)。 105 食=余【宋】【元】【明】。(大正1,583d,n.8)。 106 璅=锁【宋】【元】【明】。(大正1,583d,n.9)。 107 膞=腨【宋】【元】【明】。(大正1,583d,n.10)。 108 粖=末【宋】【元】【明】。(大正1,583d,n.11)。 109 今我=我今【宋】【元】【明】。(大正1,583d,n.12)。 110 欲+(觉)【宋】【元】【明】。(大正1,583d,n.13)。 111 「掉」,丽本作「调」,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掉」。 112(择)+法【宋】【元】【明】。(大正1,584,n.2。 113 「有余」,巴利本作 upādisese(有余依),即还剩余生存之肉体。 《中阿含经》卷24 97-98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弥陀经》,原来的题目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所以念佛人真正念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会来护念,绝对不会有魔障!所以佛要说这部《弥陀经》,尤其是在末法多障,能够护持修行人不至于遭魔障,不致于堕落。《弥陀经》修学的中心,“一心念佛,求愿往生”,释迦牟尼佛说《弥陀经》就是为这个;一切诸佛赞叹,也是赞叹这个。你能把世缘放下,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不但西方三圣护念,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护念!一切诸佛都护念,你怎么会遇到魔障?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