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参 劝大众奉行


2014/9/4    热度:161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参 劝大众奉行

 

  持之于身。若不诵戒,则久而忘记或疏忽戒法,这就不算是敬心奉持。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释迦牟尼佛,说完四十八条轻戒时,又嘱咐诸大弟子说:「这菩萨戒,三世诸菩萨都诵;过去的已诵,未来的当诵,现在的今诵。」足见菩萨戒是很重要的。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释迦牟尼佛再三叮咛:「诸佛弟子!以上的菩萨戒,乃为三世诸佛所共受持读诵怀念,系最重要之戒律。我今亦诵此戒。」有人问:「佛已成佛果,不会犯戒,何须诵戒耶?」虽然如此,但菩萨戒是诸佛心地本源,三世诸佛同尊,故佛佛诵持。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此段是嘱咐流通。嘱咐诸大弟子,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都应当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辗转不断。盖因菩萨戒是关乎佛性因果之无上律仪,故大众应尽心竭力去广泛流通,教化群品,使佛种常住,绵绵不绝。

  前面劝受之戒文,有列出YIN男、YIN女、黄门、鬼神、天龙八部畜生等,但今只言「信男、信女」,其他品类,因何不提呢?此乃因众生受戒后,皆名第一清净者。纵使从前不务正业(YIN男、女妓、邪命等),受戒后皆归第一清净。但须知「清净」,是指受戒后不复犯戒。若受戒后又犯戒,那就算不上清净。

  「佛性常住戒卷」:是指此戒卷若能流通于世,则佛性因缘可以持久,永远不灭。此戒卷若坏灭,则世人也无佛性因缘可言矣。

  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

  此略举三益:(一)见圣。(二)离苦。(三)得乐。「授手」,即是由诸佛授记,将来毕竟成佛。谓秉戒人(受戒人),与佛相邻次不远。并且受戒已,世世不会堕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八难:(一)地狱。(二)恶鬼。(三)畜生。(四)长寿天:此天众生长寿,虽享天福之安逸,但不能见佛闻法睹僧,故名为难。(五)六根不具:即是盲聋喑哑,残废破蹩等。(六)北俱卢洲:或云边地。(七)世智辩聪:纵有多闻,仍属于世间智,非出世间智,并且善于狡辩智伪丛生,树我慢幢,自命不凡,看不起佛法。此辈亦属八难之一。(八)前佛后难。以上八难,皆无机会闻佛法,植善根,发菩提心,故名为难。凡受菩萨戒者,永不堕于恶道八难,而生生世世得生人间或天上,受胜妙之法乐。

  以上略举三益:(一)见圣:世世由千佛摩顶授记。(二)离苦:永出离三恶道、八难。(三)得乐:常得生人天。此是略言之,若详细研究,受菩萨戒之利益何止此耶?而受者将来必定成佛,此利益更是不可思议!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七佛」,是指过去庄严劫中最后的三位佛,以及贤劫的四尊佛。现今我们所居乃是贤劫,而释迦牟尼佛是贤劫中第四位佛。此戒是过去七佛亲自授手宣扬之法戒,故吾人亦须一心顶戴奉行。

  一心是专精不二之意。波罗提木叉(PRATIMOKSHA)是印度话,翻此方话,名为「戒」,亦名「长养」,「净除」;复有「解脱」、「别解脱」二义。「解脱」,意谓依戒行持,必定超凡入圣,而得解脱。「别解脱」,意谓每一条戒律,亦有彼特别解脱之功能。此戒皆应欢喜奉行。无相天王品劝学章,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中之一,但此土不传。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三千,谓三千大千世界中,同禀菩萨戒者,皆信心顶戴奉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此段乃承按前面最初之戒文。此一品之开端,述释迦牟尼佛坐于莲华台上金刚之座,由报身佛卢舍那于华藏世界宣说菩萨戒;而同时于一一世界海中,千百亿释迦牟尼佛,各于其莲华座上,同时宣说此戒。卢舍那,此云「净满」,谓已圆满一切净法。「十无尽戒法品竟」,谓释迦牟尼佛刚说完十重菩萨戒法的时候。十重戒:(一)杀戒。(二)盗戒。(三)YIN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加毁戒。(九)瞋心不受悔戒。(十)谤三宝戒。云何名为「无尽」呢?盖因一切诸戒法,无不从此十大戒流出,永恒不绝,故谓无尽藏。当释迦牟尼佛宣说此十无尽藏戒法竟,其他千百亿世界里的释迦牟尼佛,也同时宣说完毕。

  从摩酰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

  释迦牟尼佛,一共于十住处宣说此戒法品。最初在摩酰首罗天王宫(MAHESHVARA HEAVEN)说。此天通常谓色界最顶天;住于色究竟天的中央。摩酰首罗,译为「大自在」,因为此天主是最自在,洋洋自得。《地藏经》又云此天是色界顶天,即是第四禅天之上。

  释迦牟尼佛,从摩酰首罗天,直至娑婆国土菩提树下,一共十处,演说此法。「不可说」,是印度大数目之一,亦是《华严经》上一百二十四个大数字之一,谓其量广大得不可悉数,不可言说之义。佛为不可说那样多的菩萨和诸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一世界中是如此,而一一世界中,亦复如是。

  莲华藏世界,是卢舍那佛所居之华藏世界海。这世界海里,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莲花,一一华叶上,有一世界海。一一世界海内,复有无尽无尽之世界海,如微尘许。尘尘混入,剎剎圆融,所谓「华藏世界一一尘,一一尘中见法界」;这种境界,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圆融无碍,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喻,玄妙叵测!欲要仔细研究这种道理,可参考《大方广佛华严经》。试想想:假如把一个世界,粉碎成微尘,其微尘粒,必定是数不过来那么多。假若每一粒微尘内,复有一个圆整的世界,你说有多少世界?必定是无穷无尽,不可悉数那么多。而在这些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海一一世界内,各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在同时演说菩萨戒法,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一世界是这样,其他所有如微尘许世界中,亦复如是。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前五句为「别」,后一句为「总」。藏,有负戴、包藏之意。此戒藏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五句为:(一)一切佛心藏。(二)地藏。(三)戒藏。(四)无量行愿藏。(五)因果佛性常住藏。

  这五句就叫「别」,后一句呢?后边一句「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尽。」后边一句就是「总」。

  (一)心藏:即三十心──十发趣(十住),十长养(十行),十金刚(十回向)。此三十心,通则包括一切诸法之因果。(二)地藏:即十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三)戒藏:即十重四十八轻戒;此乃一切戒之本源故。(四)无量行愿藏:「行」,即六度,或云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愿」,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等。(五)因果佛性常住藏:本来,佛性非因非果,乃是超出因果之外。但因果却不离佛性,故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

  实相,即是佛性的一个别名。诸法实相,是即相离相,无相而无不相;不生不灭,故云「实」相。一般凡夫肉眼所睹之形形色色,非诸法实相也。实相是无相,但无所不相。今因亦佛性,果亦佛性,佛性常住,则因果亦常住。通了一切诸法,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别则「佛性本源」,亦是菩萨戒之异名。就如前边正文说过,「本源自性清净妙戒」,这就是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如是」,是指法之词,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说无量一切法藏(心、地、戒、行愿等法)竟。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以上是约略讨论菩萨戒相,假使要详细分析,则其相别是无穷无尽。若要广泛研究心地法门一切诸法相,可参照「佛华光王七行品」。《梵网经》有一百二十卷,共六十一品,但只有「菩萨心地法门品」传至中国,余品不存。以下最后一段是偈赞。

  明人忍慧强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 悯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此是诸佛子

  接下来之偈赞,是总结菩萨戒之功德。「明人忍慧强」:明人,是有智慧者。忍,是安忍,即定力。唯独定慧俱强(殊胜)者,方为明人。「能持如是法」:必须有殊胜智慧的明人,头脑敏捷,思想清朗,能辨邪正者,才能持此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即使未成佛,已获五种殊胜利益。成佛时,故然证得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福慧双圆,自在解脱。纵然未成佛者,亦获五种利益:

  (一)诸佛常护念。一切诸佛,皆从此法出,此法犹如佛母。故持之者,与佛气分交接,特别受诸佛之所慈悲加护。

  (二)命终时,正见欢喜。持戒者寿命将尽,心怀正念,无有恐惧,亦不惑乱,故生欢喜。一般人不守戒律,故命终时恶报现前,业障缠身,乃至忧悲苦闷,忐忑不安。故孔子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姑勿论彼在生时刚强凶狠,难调难伏,很多人到死时也良心发现。唯独持戒者心无畏惧,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恒不舍离诸佛故。

  (三)生生为菩萨友。人在未成佛前,尚要受多番生死,但若能持戒,则在在处处,以不退菩萨为伴侣。

  (四)功德戒度悉成就。戒为一切功德之聚,即是十重四十八轻戒。「度」是六度万行。戒品已具足,则一切功德聚亦悉成就矣。

  (五)性戒福慧满。性戒,即是本源自性清净的妙戒。此戒是自性里本来具足之金刚光明宝戒,是福慧之源。非独成佛后才圆满福慧,而是生生世世悉要修持圆满,故云「今后世满」;谓从观行满,乃至究竟位也要圆满。人若获此五种利益,是真佛子,能绍隆佛位故。

  智者善思量 计我着相者 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 悉从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智者善思量」:「智者」与前面「明人」是同一意思。唯独有智慧人,方能善于观察。愚痴人都是「计我着相」。这世界里,人人执着「我」。若再深推究之,这个身体死后,焉有一个「我」存在?「我」又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凡夫不但执着「我」,还执着「相」,执着眼前所见一切形形色色诸象。但一百年后,这些「相」还会存在吗?计我着相,是凡夫的境界。此等人对于佛法,不能生出真信心,不但不能发菩提心,亦复不能明了无上妙戒。

  有人问:「凡夫既不能出生此种殊胜法,圣人可以吗?」偈赞中云:「灭寿取证者」,即是指二乘人,阿罗汉。罗汉是自了汉,证果后舍去受用而执取空理,不愿留在世间度众生。罗汉沉空止寂,不知道真空中还有妙有,妙有又产生真空;真空妙有,是互相无碍。此辈得少为足,化城自困,故谓「非下种处」,不能栽植菩提种子之沃田。以上是说,凡夫和二乘人,皆不能修此无上妙法。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是指趣向无上正等正觉者。「光明」,即是智慧。

  「应当静观察」:「静」,是「止」之异名;「察」,是「观」之审细。此句即是「止观」。必要止观双运,方为实修。人用功办道,其实不出「止观」这两个法门之外。止,即是放下;观,即是提起。譬如,习禅打坐,参话头,间中或遇着昏沈、掉举,则要用「观」的法门,把话头提起来。反过来说,有时妄想纷飞,如波涛起伏,腾跃而生;此时则要用「止」的法门,把妄想放下。故用功是止观同运,止观不二。人习禅定时,要观些什么呢?要观「诸法真实相」。云何为诸相?即是「十法界」和「十如」,权实之法。

  十法界

  六  凡

  (一)地狱 三恶道

  (二)饿鬼

  (三)畜生

  (四)天 三善道

  (五)人

  (六)阿修罗

  四  圣

  (七)声闻(下乘)

  (八)缘觉(中乘)

  (九)菩萨(上乘)

  (十)佛(上乘)

  十法界中,前三法界是三恶道,第四至第六是三善道;又前六法界是六凡法界,后四是圣人法界。四圣道中,以声闻为下乘,缘觉为中乘,佛菩萨为上乘。菩萨是因,佛是果。以上十种众生,为十法界。单在人道,就能通达其余九法界,一切在乎你的心。你所发的心,是天道的心?抑是饿鬼的心?一切唯心造,故云「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照略释十如:

  (一)如是相──外表

  (二)如是性──内容

  (三)如是体──身体

  (四)如是力──力量

  (五)如是作──作为

  (六)如是因

  (七)如是缘

  (八)如是果

  (九)如是报

  (十)如是本末究竟

  (一)如是相:相即是相貌,外表。譬如人人各有其相貌,就拿三国时代曹操、刘备两人为喻,二人皆有帝王之相,但两人面貌不同。曹操是隐,刘备则显。刘备是圆头大耳,印堂饱满,一看去便知是个皇帝相。但曹操的相貌却比较不显著,故为隐。

  (二)如是性:性就是指内里的性能、内容。

  (三)如是体:可以说是身体、体格。

  (四)如是力:即是力量。

  (五)如是作:即是作为。

  (六)如是因:所修之因。

  (七)如是缘:从所修因,发展为缘。

  (八)如是果:即是从所种下之因,而获这种果。

  (九)如是报:报,与果相似,即所获得的报应。以上因、缘、果、报,皆有互相连带的关系。

  (十)如是本末究竟:本是根本,末是枝末。言归究竟,本末同源。故云「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即此意是。

  以上是以十法界、十如两个法门,来解释「诸相」的道理,在法华经上有详细的解释。

  至于「实相」者,偈赞中举出四对,可省而思之。四对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此八「不」,乃中道了义。若不偏于任何一面,始臻中道。盖因如来藏是无相,然无所不相。譬如人的心,有何形相呢?虽然无形相,但无所不相。诸法实相,亦复如是。

  第一句是「不生不灭」。《楞严经》云:「众生灵明觉性,本然清净。」本然清净,故「不生」。然而,各各循业发现,随业往生到十方国土──忽然为天,忽然为人,忽然为修罗,或为地狱、或饿鬼、或畜生,轮回六道,故谓其性「不灭」。因此,循业发现,故生即不生;清净本然,故灭而不灭。于是有「不生不灭」之中道理。

  第二句是「不常不断」。不变随缘,故不常;随缘不变,故不断。就拿水为喻;若把水放于方形器内,其形则方;设于圆形器内,其形则圆,这是随缘的例证,故云「不常」。然水之形状虽然随缘,但其本性,即湿性,却不变动。这是不变,即是「不断」。以上是以譬喻来浅释「不常不断」的中道理。

  第三句是「不一不异」。理随于事,故「不一」;事随于理,故「不异」。事法是多不胜数,但理是纯粹一味。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一个理,能生出一切事;一切事,始终不离一个理。往究竟处,事理是圆融无碍,相即相容的。

  天台判教设四门来解释理。四门:(一)空门。(二)有门。(三)亦空亦有。(四)非空非有。此四门又各分为四门。譬如第一空门:又分出空门、有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余三门亦复如是,也有这四门。四四一十六,理随于事开十六门,故不一。事随于理,此十六门,总归于一,故不异。因之,诸法实相是「不一不异」,是同一体性。以上是第三句的浅释。

  第四句是「不来不去」。众生迷无所从,故「不来」。若悟无所灭,则「不去」。迷时是众生,悟时则是如来。如来,亦是无所从来,不来也不去,故名如来。以上是显浅略释八不。若广而思之,通达诸法实相,悟彻中道了义。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如是诸法,即是一心。如是一心,即三十心十地。应静观审谛,依戒奉行。观察和持戒,皆名方便庄严。观察即理方便,名为智慧庄严。持戒即事方便,名为功德庄严。庄严,乃庄严心地也。然必要念兹在兹,深省思维以上「八不」之道理,精益求精,始能悟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修持菩萨戒,即要在此地用功夫。次第学,是循序有次,不躐等,不能杂乱无章。举一个显浅之例子:人读书时,先入小学,次入中学,复而入大学。总不能从小学生身分,一跃而成为大学毕业生。修道其理亦同。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有学位与无学位,是大乘、小乘里诸位分别之名词。小乘教中以阿罗汉为极果。初果、二果、三果罗汉,皆名「有学」位,尚要向前修学故。四果罗汉,是「无学」位,因为已证空理,了分段生死,超出三界。大乘教中,以三贤(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为有学位;以十地为无学位。菩萨于有学或无学位,均不起分别心。若人尚置身于有学位,你无学位的人,也不应轻蔑他。此即是第一道,是无作妙修,全同理性。又无学妙性,起于真修,名摩诃衍(MAHAYANA),此翻大乘,谓运载自他,同入大涅盘城。

  「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凡外道,二乘种种戏论,皆为不善,故名为「恶」。若以此大乘第一道,能灭所有异端邪论。萨婆若(SARVAJNA)是梵语,此翻一切智,亦悉从此处生出。既破一切戏论,必然生大智慧故。谓行人应当方便勤庄严,时刻不忘,观察修持矣。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此文是结劝护持戒相。欲归一心实相,须修心地法门;欲修心地法门,必须护持诸佛净戒。故结劝护持戒相,以为入道进修之本。「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是故,是承前启后。所以诸佛子应当发大勇猛;若不发大勇猛心,则尘劳不易驱除。

  「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明珠,即是如意珠,能偿满诸愿,遂心如意,思食食来,思衣衣至。此珠复有三义。(一)洁净义:护持不使染污。(二)圆满义:护持不使残缺。(三)光明义:护持不使昏暗。谓守持戒相,如护明珠,令其不失光洁圆满矣。

  「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此菩萨戒,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菩萨所修学。亦即是佛所行处,因果同符,故为圣主所称叹。圣主,即圣中之圣也。

  我已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悉得成佛道

  「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释迦牟尼佛云:诸佛自诵此戒,我今亦诵,名之曰「随」。诸佛半月半月如法说戒,我今亦如法说,故名为「顺」。如此随顺说,则福德自然无量。但佛不自私,「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把功德皆回施与众生,不令众生堕在二乘三有,而共向一切智。此是诸佛及众生究竟归依处也。

  最后云「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佛慈悲心切,愿一切众生,但能闻此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者,永成道种。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又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故愿彼等,将来皆得成无上道。在此处,佛乃予所有众生授记──包括现在的你、我、他。谁能闻持《梵纲经》菩萨戒者,将来必冀佛果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美国有一个大学教授,从事心理教学,他是个无SHEN论者,不相信有轮回,但是从深度催眠里面,他发现人确实有过去世。人有过去世,当然就有未来世,由此可见,六道轮回是事实,不是学说,你不相信,你也不能避免六道轮回!如果说信则有,不信则无,那我就不信了!事实上,六道轮回,不管你信不信,信有,不信还是有!六道轮回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要是说肉眼没看见,你就不相信,你没看见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不信,你造作六道轮回的罪业,还是要受报,不是说你不信就不受果报,没有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