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四无量心之10 再谈悲心
2014/9/4   热度:101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四无量心之10 再谈悲心 我们一般都把「慈」、「悲」两个字连在一起讲,但是这两者的属性是不同的。虽然他们的源头都是空性、是从菩提心流露出来的,但是「慈」偏重于增加幸福;而「悲」偏重于减少不幸。当然,不幸减少了,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幸福的增加。不过,在表达时着重点不同。 慈和悲的分别,其实就好像半瓶水,你注意到的是空的那一半,而别人注意到的是装满了水的那一半,就是这样的差别。所以其实事情是一样的,都是半瓶,只是关注点不同罢了。这也像白天和晚上,看你是着重哪一部份! 此外,「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似乎大家对「悲」的感受比较强烈。悲剧或悲伤的情歌都很能打动人心,看幽默喜剧或是轻快的歌曲,好像就不易达成和内心的呼应。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以及和中国文化渊源较深的,像是日本、韩国,都有这种倾向,我觉得是文化的关系。 欧美文化里,喜的成分比较多。最近,我听说大陆一个很有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都是悲的,不只悲,还要惨,他的一生也很悲惨,他非要经过这样的悲惨,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而那个作品也真是感人。有人就说琵琶、二胡这种乐器容易把心里的幽怨抽出来,我觉得这是借口,真正的原因在于民族的文化,本身就是偏重于悲的。 其实我并不觉得只有悲是比较感人的,慈和喜一样有这种深度,一样可以打动人心,只是你有没有朝那边发展的本钱,或者有没有朝那方面累积工夫。 但这样的感受确实也是没有办法,就好像吃东西的口味一样,像印度人爱吃咖哩,他们的咖哩你一吃下去,很深澳的,里面内容之丰富,和我们不太会吃咖哩,只浅尝一下的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对悲特别容易感动的,这种感动,我叫它「悲苦文化」,这个「悲苦文化」不但要有创作者,也要有欣赏者,附和、跟随、爱好者,一起组成。所以我想在悲苦文化这个圈子中观察出来的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换到另外一个文化中观察,我想就不会是这样了。 (摘录整理自2005年1月2日连线法会)(忆玫、满妹整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莲池大师在世的时候,他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老人家自己念“阿弥陀佛”,人家觉得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原因?”老法师说:“我这一生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执持名号,名号四个字,我依教奉行。别人未必肯发心求往生,所以叫他念六个字,跟阿弥陀佛结个缘。“南无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由此可知,“南无”两个字是客气话,对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讲,那是废话;然而,对没有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来说,“南无”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