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转向」就是圆觉佛法中的「以境验心」
2014/9/4   热度:159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转向」就是圆觉佛法中的「以境验心」 梁乃崇教授 《修练的轨迹》指出了「转向」,而「转向」其实就是圆觉佛法中的「以境验心」。 「以境验心」就是当我们看事情时,要注意自己的心是处于何种基础之上,才会产生当前的状况。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出外境状况,与自我内心之间的关联。《修练的轨迹》的「转向」是有一点浅浅的「回头」或「摄心」,这也是反思式的观察!而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只有外在的事情,同时,也要去发掘自己心里是戴了什么样的眼镜在看事情,也许是带有偏见的、不公正的;也许是宽宏的、广大的……等等。 从「悬挂」到「转向」,在他们眼中,其程度已经是非常不得了的深;在我看起来,那还不是太深。可是,他们很会用,并且把它的功能发挥得很好──他们将它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冲突的改善……。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我们要多多学习的地方。 我们佛法中所谈的「以境验心」好像是比较偏于个人的修行;而这本书里头所谈的,则多是团体中的修练。他们所处理的团体问题,规模甚至大到是一个国家的种族冲突。其中所牵动的力量、转化和奇迹,是相当惊人的,所以,人们所见到「境」的改变,也会相当明显。而这也就是「以境验心」做得好之后的「相随心转」、「境随心转」! 这本书还谈了很多如何从「我相」进入「人相」的历程。与人互动时,如果要进入「人相」,就要了解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他的「假设」和「基础」是什么。书里提到一个实例:一家公司的汽车设计方案,是分了几个小组进行规划,而小组之间产生了许多问题。后来,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个解决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从「我相」进入「人相」的历程。 本书也在「法性」广度下了不少功夫,我们佛法修行班有谈到,「法性」广度是否能够施展开来,与「自性」深度是有关联的。换句话说:「自性」深度要修得深,「法性」才能对应地往广度推展。这本书里面所举的团队修行的例子,有些人的「自性」已经修得很深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相等的程度;这些引领的人是以自身人生经历中的体验,而不是用什么理论来带领大众走向觉悟,如果没有那一、两个人的经验或能力,整个团体是到不了的。「自性」深度与「法性」广度是相辅相成的,只靠单一面向,是无法成功的。 由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接触过东方禅学,扩大来看,其实,是与整个东方修行文化有了「连结」;这个「连结」,使得他们可以把自己亲身体验所达到的深度,与这个文化衔接起来;两者一衔接,他们就知道如何发挥那个体验,否则,是用不出来的。(摘录整理自20060717共修)(莉华、忆玫、满妹整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诸佛菩萨看九法界众生,是看他的性。性是法性,这相是法界相。相有差别,性没有差别,所以从性上看,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众生把体性忘掉,完全着相,“这是佛,那是人,那是畜生”,这着了相,着相就不见性。迷失了自性,这一迷,一切都迷!迷里面才生是非人我,才生贪嗔痴慢,真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好,自性里头本来无一物。我们迷失自性,这才堕落在虚妄之中。我执法执、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贪嗔痴慢,都是妄想里面变现出来的,自性里头确确实实没有这些东西。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