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宏观与微观各具所长(梁师校阅《楞严经》的心得)
2014/9/4   热度:137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宏观与微观各具所长(梁师校阅《楞严经》的心得) 我们常说「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宏观与微观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理解事情,各有特色。以我对自己的了解:我可以把事情想得很大、很开阔,但有一个缺点──细节照顾不到;如果无法照顾到细节,那么事情实际的执行就会有些困难。有些人不同,他们会把细节照顾得很周到,但这样也是有缺点──明察秋亳,不见舆薪。而不论宏观或微观,重要的是最终都要把事情看得清楚明白。 前阵子我将《楞严经》稿子拿出来修改,让我对宏观重简要与微观重精密两种不同的态度,有更深入的体会。 当年讲《楞严经》时,就已经注意到这部经典的背景,是释迦牟尼佛讲给阿难听的。阿难的识心是非常聪明灵活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也用类似阿难识心的运作方式,来为他说法。 一般人看这部经典,绝大多数都是昏头转向的;我刚开始接触时,也是如此:每一个字都有把它查清楚,但将它们拼成一个句子后,却不知所云。虽然不懂,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怎么看呢?我选的《楞严经》的版本,总共十卷,我下定决心,第一卷看不懂,就不进行下一卷!结果呢,第一页就看不懂了;不仅第一页不懂,第一卷从头到尾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虽然不明白,但我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整卷读完;读完了,好像没读一样,很是泄气;无可奈何,先把它放在一边,等想到了,再拿出来看。就这样,前前后后总共看了十遍,结果,没有一次弄懂过。 后来,跟着祖师学佛、修心法、请他灌顶,其实,他也没有讲什么道理,就是传了一个法给我。我回家照着法本修,修了半年之后,有一天心血来潮,又把《楞严经》拿起来看。起先,已经有「还是不会懂」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这回好神奇,势如破竹,一卷接着一卷,全部十卷,从头到尾,如「轻舟已过万重山」般,一口气全部读完了。读的时候,就觉得很清楚,他讲什么,我都知道啊! 以前之所以读不懂,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是因为一个关键的观念没有获得澄清,那就是「人到底有没有自性?」这个问题,当有机会和祖师见面时,便请问他,祖师的回答是:「有啊!我所教的就是『自性法门』,如果没有『自性』,那怎么叫做『自性法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清楚的。这个地方一旦弄懂了之后,读经的障碍便一扫而空了。 其实,在看《楞严经》之前,我就懂了「能所」——「能知与被知」的关系;以及「真正的能知,是不可以被知的」这个要点。「能知」的性质,就是能够知道;它不能被讲,只要被讲,「被讲的那个」就不是「能知」,而是另有一个「能知」在讲它。而「被知」的性质呢,就是可以被「能知」知道。 这些内容,我在「初阶班」的课程都有讲,大家也都懂,不会觉得太困难。我将「能知/被知」做了清楚的区分:纯粹的「能知」、纯粹的「被知」,还有「能知」与「被知」的混合区。如果这个观念弄清楚了,看《楞严经》也就容易了,因为《楞严经》〈七处征心〉这个部分,从头到尾都在讲「能知/被知」。 我说的「能知/被知」,大家都觉得不困难;但真要你们去读《楞严经》,恐怕还是会一个头两个大。 人们都觉得《楞严经》很有学问;而我讲的则是没学问,因为我讲的东西太简单了。曾有某位教授半开玩笑说:当老师不能把东西讲得太清楚,如果讲得太清楚,学生就不会佩服你,因为那显得太容易了;如果你把它讲得很深奥、很复杂,学生就会觉得你好有学问。 但是大家再仔细想想自己一路以来的学习过程,真的是愈难学的就愈有学问吗?(摘录整理自20060529周一共修)(莉华、忆玫、满妹整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的相貌会随我们修行的功夫转变。你真正有修行,修个三、五年之后,你拿没有修行之前照片对照一下,不一样!你功夫愈深,相貌也愈好。你这修行功夫骗不了人,一看就知道。相的确是随心转,心清净,身就清净,相就清净;心慈悲,相就慈悲,你举止言语统统都慈悲。我们身体的庄严、相貌的端好都操纵在自己手上,就看我们怎么修。真正修行人,时间愈久,他确实显出来跟我们一般人完全不一样。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