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十善论
2014/9/3   热度:392
五戒十善论 光明王仁波切 我要讲的是怎样修佛,以什么为根本,要以《五戒十善》。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五戒十善》呢?因为这部经典是所有经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十善业道”作为基础。而十善业道呢?通常又是被我们所不重视的,总觉得它很简单。然而,恰恰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它又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宣讲《十善业道》。 1.明了人生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的问题总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说到因果,首先比较容易让我们想到宿命论的因果。宿命论的因果,人的命运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随言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但现生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佛法既讲因果又讲因缘,就象在田里播下一粒种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阳光、水分,这粒种子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同样的,人虽然在前生种下了因,但从因到招感果报,还要取决于因缘的和合。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佛法的因果讲三世,以过去生种的因,导致现在生的结果;现在生种的因,招感未来生的结果。这就说明,因果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即前生、今生、来生。 现代科学也讲因果。现代科学是比较唯物的,科学对物质世界有很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人类的精神领域却相对无知。我们可以用科学方法来考察大自然的物质现象,而对于人类的心灵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唯物论者是一世论者,他们看不到生命的过去和未来,因而只能从社会现象谈因果:一个人做好事,能使他人受益;反之,如果做坏事,就会让他人遭殃。就像当你杀人、偷盗、抢劫、****、诈骗时,必然会有人受到伤害。自己也会受到惩罚,这是从社会现象来解释因果关系。事实上的确是这样,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但是,这不是从因果规律自身来看因果,不是因果的主流。我们经常听很多人说,我干好事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行善积德,但却事事不顺遂,穷困潦倒;而那些干坏事的人,却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这样一来,有些人难免抱怨老天不长眼,或干脆失去干好事的信心了。 古人有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的价值观。从人死如灯灭的角度来说,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对社会的影响固然不一样,但对他自身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么,佛法如何阐述宇宙人生的因果原理呢?《五戒十善》便是一部介绍善恶因果与人生命运关系的经典。 (1)相信有善有恶。人的行为有善的,有恶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有人说:对我有好处是善,反之是恶。在不同人的眼里,站在不同的立场,善恶的标准也就不一样。因此,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于没有学过佛法的人,是很难正确认识的。所以首先要知道有善有恶。关于善恶的定义,在《十善业道经》里讲得非常清楚。 (2)相信有业有报。业是一种行为,主要有善、恶两种。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恶行,将来都会有结果的。由于一般人“近视眼”的关系(这种近视不是眼睛的近视,而是认识的近视、智慧的近视),往往认为:干好事,干完就结束了;干坏事,只要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干完也就完了。这是一般人的观念。但是佛法认为:一个人做了善的行为,或者不善的行为,将来都会有结果的。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至于结果什么时候产生呢?只是时间的问题,有可能是现生受报,有可能是来生,乃至要经过更多次的受生。什么时候条件成熟了,什么时候就会产生结果。 当一个人干了好事,或干了坏事之后,心里就会留下一种影像。干坏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宁,干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这种行为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自身的思维里,佛法把它叫做种子。当我们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就种下了善的或恶的种子。此外,善恶的行为还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当我们伤害一个人,对方不是受到伤害就完事了,他会怀恨在心,甚至等待机会报复,一旦因缘成熟,内心的种子跟客观条件产生感应,果报就成熟了。 (3)相信有前生,有后世。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断。生命象铁链一样,一环套着一环,人的一生一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跟一个人的前生有关系,它不能离开前生;这个环节,还会影响到生命未来的发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犹如流水中溅起的一片浪花,浪花是短暂的,但生命的洪流,却永无止尽地在延续。人的生命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生命的延续不是一成不变,命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和行为。假如一个人观念正确,注重止恶行善的修养,生命就会得到升华。反之,观念错误,贪婪无耻,无恶不作,生命就会逐渐堕落。 (4)相信有圣贤、有凡夫。有人说:人与人都是一样的,差不了多少。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有的人生命素质很高,有的人生命素质很低。因为,人毕竟还是存在天赋的问题。生命素质高的人,生下来就不平凡;而生命素质低的人,一时也很难提高。比如说,同在人道中,有的人就像佛菩萨,内心充满着慈悲、智慧、道德。相反,有的人愚蠢如猪狗,残酷如虎狼,狠毒如蛇蝎。当然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生命从无始以来的延续中逐渐形成的。 佛法把有情生命分为十个层次,叫十法界。十法界的内容,包括六凡四圣。六凡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十法界代表有情生命的十个层次,假如我们不断地学习佛法、修行,不断地扬弃生命中的不健康因素,生命层次就会得到不断提升,乃至成为佛、菩萨。相反,如果不懂佛法,对人生缺乏正确的观念,一天到晚培养自己的贪嗔痴,生命层次就会越来越低,将来下地狱、当畜生,生命层次有高低,但生命并非一成不变。佛法认为,生命是无常的,是缘起的,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佛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因果支配下而发生、存在或消失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偶然的。有的人说,我摸彩票,一下子就中奖了,这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偶然的,因为你的命中有这份福报,你才会中奖;假如你的命中没有这份福报,那是不可能中奖的。所以,看似偶然,其实并不偶然。也就是说,人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因果。 从十法界众生来说,成佛有成佛的因果,升天有升天的因果,做人有做人的因果,当畜生有当畜生的因果。六道或四圣,都有它的因果,不是没有因果的。你看世界上的人差别很大:男女老少,高矮胖瘦,贫富美丑,各各不同。假如不了解佛法的因果原理,就会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哎呀!人家怎么那么走运,什么好处都让他碰上了,我怎么就那么倒霉呢?我的能力也不比他差呀?是的!在现实社会上,当官的不见得就比他部下能力强,不是有许多当秘书的比他的顶头上司更有才华,学历更高吗?我们再看看古往今来的那些皇帝,蠢才很多,倒是皇帝手下的那些文武大臣们,有的本事要比皇帝大得多了!这是因为命运不同,各人的因果也不一样。 不相信因果的人,就会怨天尤人。相反,明白了因果道理,就会知道“各有因缘莫羡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果,不必去羡慕他人。命运可以由自己来改造,因为人生是无常的。我们要记住:人生是无常的。今天的皇帝,也可能是明天的囚犯;今天的富翁,明天可能成为乞丐。而世间的许多荣耀,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反之,一个贫穷的人,只要勤奋努力,终有飞黄腾达的时候。我们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无常的道理,就会懂得了如何设计自己的命运,改造自己的人生。 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人道在修学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六道里面,天道比人道有情福报大。像欲界天,物质环境非常优越,没有任何灾难,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天灾人祸特别多;色界天的众生能够享受禅定之乐,也比我们快乐。但是,佛教跟其它宗教不一样,世界上的任何宗教,都是以天堂为归宿,认为天堂是最理想的去处,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天堂。惟独佛法不以为然,佛法从通达真理、成就解脱自在。 释迦牟尼佛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人道是六道中的枢纽,一个人升天、下地狱,或当畜生,都是以人为中转站的。所以,把握好人身,如何利用得到的人身,好好的修行,为改善未来的生命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修五戒十善,可以成就人天果报。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 人类因为贪心而杀生,贪心会引起谋财害命,有时兄弟姐妹之间为了继承父母的遗产,也会相互残杀,置骨肉之情于不顾。贪心也引起拦路抢劫,拐卖妇女儿童,贩毒走私,制造假钞。贪心也引起邪YIN,人因为贪著美色,看上了对方,喜欢她(他),贪着她(他),又没有合法的因缘走在一起,就会产生邪YIN的现象。由于你希望跟她(他)永远在一起,这样就导致了第三者插足,使好端端的一个家庭妻离子散。 嗔恨心也会引起杀、盗、YIN、妄。古今中外的战争,也有因为嗔心引起的。两个人平常为什么会打架呢?也是由于嗔恨心生起,失去理智的恶果,甚至达到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程度。有时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就闹出了人命。嗔恨心引起偷盗。人有一种很不正常的心态,叫做嫉妒心,有些人看到别人事业成功,就觉得满不是滋味,如果这个人跟他关系好还没事,假若没有关系,或冤家对头,这个人看到他(她)飞黄腾达了,心里就会难受,想尽办法给他(她)放放血。 嗔恨心也能引起邪YIN。如社会的****现象,有的犯罪分子作案时,先YIN后杀。有些男的贪美色,见某个女的长得漂亮,去追求人家,遭到女方拒绝,于是就去****。一旦遭到反抗,就把对方打晕,先奸后杀。嗔恨心会引起打妄语、说假话。因为看你不顺眼,不喜欢你,于是就说假话去伤害。 贪、嗔、痴是人类社会一切不安定的根源,只要人类存在着贪、嗔、痴,人类社会就不得安宁。假如贪、嗔、痴少一点,社会的安定因素就会多一点。所以,要想改善社会,首先要改善人心,不能光从社会制度下手。光从社会制度上下手,这是枝末,而不是根本;只有从人心上来改善,这才是根本的。人类想要建立安定的社会,也得奉行十善。佛经里讲,转轮王出世,以十善治理国家,他们的法律就是十善,教化人民按照十善去做。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奉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因此,只要每个人信佛,每个人都修五戒十善,那么我们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再说说,人天乘法门是三乘佛法的基础。从学佛到成佛的这一过程,在佛教里有时称为五乘,有时叫三士道。我们学习佛法,也要通过某个法门的修学,才能从学佛的开始,最终达到成佛的目的;才能从生死的此岸,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五乘,是指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个人想来世继续做人或升天,有人天乘的法门修行;一个人要想解脱烦恼,成为阿罗汉,有声闻乘法门的修行;一个人要想成佛,普度一切众生,不忍心自己一个人脱离苦海,修菩萨道,那么就是菩萨乘的发心。三乘的修行虽然趋向不同的结果,但它却是成佛的不同阶段。 五乘又叫三士道。人天乘属于下士道,声闻乘、缘觉乘又叫中士道,菩萨乘又叫上士道。士就是人,是说你要成为下等的人,中等的人,还是成为上等的人。你想要成为那个等级的人,你就要修行那个等级的法门。 对于三士道或五乘,平常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总把三者脱离开来,修人天乘的人只知道修人天乘。有很多人学佛,欢喜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一天到晚只知求佛菩萨保佑平安。须知光是停留在祈求上,连人天乘都谈不上,因为人天乘还必须坚守五戒十善,修习布施、持戒,不是求平安就了事。有的人学习佛法,仅仅为了个人解脱生死,一点利益他人的事情都不肯做,只关心个人的修行。一旦躲到深山里,就想躲得越深越好,最好什么人也不要见到,这种人偏向个人解脱,不肯修利他之行。有的人自名为学大乘,不屑于接触声闻乘的经教,这也是一种偏颇。 其实,三士道就象一栋三层楼一样,下士道是第一层楼,中士道是第二层楼,上士道是第三层楼。一个人想爬到第三层楼,就要从第一层楼开始。修学佛法也是这样,先要做好人天的德行,学会做好一个人,但是,现在很多人修学佛法,却不注重这样的次第。有些人看到大乘经典中批判声闻学者,不知道这是有针对性的,于是就对声闻乘的解脱法门,生起一种轻视的态度,至于人天乘就更看不上了。其实,假如没有人天乘、声闻乘的基础,大乘的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有些人经书读了很多,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都读遍了,但在日常生活中,一点都派不上用场。为什么呢?因为忽略了修学佛法的基础,当知我们学的大乘属于第三层楼,没有人天乘的基础,当然修起来就很困难。现在汉传地区的许多学佛人,都存在这个问题。所学的是大乘,而发心是不是大乘呢?有几个人发大乘心?能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去做利他的事业,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有人会说,我是修净土宗的,我是念佛的,念佛不是大乘吗?净土宗是大乘,没错。但我要告诉大家,修净土宗的,未必都是大乘,甚至可以说多数是小乘。一个人是大乘抑是小乘,评判标准是什么?是发心。发心非常重要。你发的是菩提心,还是出离心呢?假若你发的是出离心,这是小乘的发心;假若你发菩提心,那才是大乘的发心。你发了菩提心,才能称得上大乘行者。 也许有人会说:我修禅宗,禅宗不是大乘吗?没有错,禅宗是大乘法门,禅宗虽然很殊胜,但修禅宗的人未必都是大乘。有些人修禅宗,只注重个人的生死,不管众生的死活。这种发心,显然属于小乘的发心。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在发心上,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首先要看你的发心。发菩提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大乘。发出离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声闻乘。学习佛法,发心非常重要。现在学习佛法的人,很多人发的是出离心。在佛法的学修上,虽然学的是大乘,但在发心上,基本上都偏于小乘。学的是大乘,而发心却是小乘,这是学习和发心上的脱节。另外,再看看每个人在修学佛法中的行为,大乘的戒律能够做到吗?比如《瑜伽菩萨戒》、《梵纲菩萨戒》,我们能做得到吗?声闻乘的出离行,真正对世间的厌离,我们又做得多少?也做不到。对五戒十善,都没有做到。因此,可以这样说,汉传佛教的许多修学佛法者,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学的是大乘,发心是小乘,而在行为上人天乘都没有做到。五戒十善它虽然是最简单的,但在修学佛法中却是最重要的。也是众生最难做到的。 这几年,净土法门法师的磁带从海外铺天盖地地涌来,受其影响,修净土法门的人特别多。当然,我不是说净土法门不好,净土法门非常殊胜,在修行上有它特殊的地方。中国佛教自唐宋以来,弥陀净土就一直很盛行。但净土法门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现象,需要提出来谈谈。 有人修净土法门,不太重视经教的学习,认为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要学那么多经教干什么呀!他觉得没有用。当然,过去的大德有开示,要老实念佛。像净土法门法师在弘扬净土法门时也说过:“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我想他是有针对性说的,针对一些不能看书的人而言的。)但有些人却把它当作至理名言,假若每个人都一句阿弥陀佛,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那么佛法的弘扬,也许随着净土法门的弘扬,就宣告结束了。 真正净土法门的修行,也很重视经教的学习。像《净土三经》里的《观经》,说到净业三因,主张读诵大乘经典,平常人们不重视这个问题,总觉得一句弥陀就够了,结果造成不能很好地学习经教。不闻思经教也就没有正见,没有佛法的智慧去观照、去指导你的人生,这样一来,你的修行还能相应吗?真正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万缘放下。实际上,一个人要做到万缘放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放不下,就是因为很多事情看不透,对很多事情太在乎了,太执着了,因而在念佛的过程中,自然难以相应,烦恼妄想无穷无尽。 其次,许多修净土法门的人,只求个人往生,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众生,心发得非常的小。带着这样的心态去修行,既使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品位也不高。我认为,修净土法门的人要多读一读《普贤行愿品》,可以扩展你的心量。因为一个人的修行,一天到晚只想着自己,你的心量会越修越狭窄。所以,很多人虽然也修行,但烦恼妄想依然特别多。相反,通过《普贤行愿品》的学习,心胸会扩大。 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不能为了个人寻找安乐窝,去享清福,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如果你有这样的发心,往生西方净土的品位自然高。一个人发心大,心胸就开阔。心胸开阔,发心大,将来的成就就大。因为你的发心大,心胸开阔,烦恼就会少些。有些在别人看来痛苦不堪的事情,在你的眼里简直成了鸡毛蒜皮,你还会为它烦恼吗? 另外,有些修净土法门的人,往往只注重一句阿弥陀佛,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修行。他们认为只要把一句佛号念好了,把阿弥陀佛的脚抱住了,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无所谓。当然,净土法门比较重视信,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修行是对生命整体的改造,而不是片面的。念佛只是修行的一个方面,在八正道中有一个正念,念佛仅仅是正念。除了正念之外,八正道还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修行是对自我生命的改造,只有良好素质的人,才有资格往生西方净土。这并不是说,只要你有信仰,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了。良好素质的人,就是《弥陀经》所说的“诸上善人”。诸上善人,指具有良好素质的人。良好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有正见,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人生的因果,人生的无常,人生的缘起。正念的树立,以正见为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正见,一句阿弥陀佛是不太容易念好的。 依正见起正思维。正思维的意义有二:一是志向。正思维又称正志,志是志向。就如念佛,也要有发心作为前题,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你往生西方净土,是为了个人的享乐?还是为了进修,待功德圆满,将来再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这个志向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往生品位的高低。二是思考、考察。用佛法的智慧去思考人生的一切。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是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正思维能使我们如实地观照人生。 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持戒的内容。正语,是正确的语言,经常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平常所说的话,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有利于他人的?也就是说,真实的话我才说。反之,不是真实的话,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就不应该说。修行,就是对照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是正语,还是邪语?另外还要考察自己的行为,跟杀生相应不相应?跟偷盗相应不相应?跟邪YIN相应不相应?用佛法的道德规范,从身语意三业全面地检讨自己。 持戒的另一个内容是正命。命,是谋生的手段,对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来说,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可以的,都属于正当的。有些人从事违法的职业,就属于邪命了。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仅符合法律还不行,还要符合戒律。看看自己从事的职业跟五戒违背不违背,假如违背了五戒就属于邪命;如果没有违背五戒,就属于正命。学佛的人,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深信因果,不要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造下许多罪业。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人,他不相信因果,那没有办法。而我们学佛了,相信因果了,要对自己未来生命的前景考虑。属于邪命的工作,马上就要停止,属于正命的工作,才可以继续做下去。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正命,是职业上的修行。所以,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念佛,最重要的还在于生活当中的修行。正精进,是正当的努力。正念、正定,一般修净土法门的人,是通过念佛来培养自己的正念和正定。一个人念佛要相应,就要有前面这些基础:要有正见的基础,正思维的基础,正当的谋生手段的基础。这些基础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光是孤立地念一句阿弥陀佛,我想恐怕是念不好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修行是非常重要。 大家知道,在佛教的经典里,以“经”字命名的,除了大家熟悉的《六祖坛经》以外,一般人总以为所有的经典都是佛陀亲口说的。实际上,从经的内容来看,很多经典并不完全都是佛说的。在《大智度论》里说到“经通五人”,即有五种人说的,都可以称为经典。也就是说,除了佛说,还有佛弟子说、天人说等。像《维摩诘经》的很多内容,是维摩诘居士说的;《地藏经》的很多内容,是地藏菩萨说的;《般若经》的很多内容,是须菩提、舍利弗说的。当然,这些经典的内容,是因为菩萨或声闻弟子们,在证佛所证的基础上,演绎抉择甚深佛法,因而通称为佛法。十善的内容大家很熟悉,一共有十种善行。其中属于身体的行为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语言上的行为有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思想上的行为有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这十种属于善的行为,所以叫十善业。业是行为,道是原理。这部经阐述了十善行为的原理,所以,叫十善业道。 经,又是什么意思呢?经,梵语叫修多罗,翻成中文为“契”。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契理,二是契机。契理,是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说,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都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符合,是不违背的;契机,佛陀针对众生说法,那么,就必须要众生能够接受。假如法不对机,即使再圆满的教法,也弘扬不出去,没有人会接受的,起不到教化效果的。所以佛陀说法,非常注重契机。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也是一样,也要讲究契机。假如不契机的话,佛法的弘扬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通常一部著作往往都是作者自己写的,所以有人会问:佛经是不是佛陀亲手撰写的呢?不,佛经是佛陀说的。佛陀灭度以后,弟子们为了使佛法在世间长期流传,才写成经典的。佛教的经典,是佛陀灭后弟子们结集的。一部经典,是一次法会的记录。一部佛经,不仅有佛陀的言教,同时也包含了佛陀的身教。佛陀是一位觉悟者,是一位智慧者。三业中流露出来的都是佛法。对一部经典的学习和接受,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的修证有四个次第:信、解、行、证。第一个是信,要有信仰。信是什么意思呢?信,以心净为性,用一种清净心去接受佛法,不带任何偏见接受佛法。有了信,还要解,不能光停留在信的基础上。佛法跟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佛法不但强调信,而且更强调解,信与解是相辅相成的。在信的基础上去学习佛法,就会加深理解,而对佛法的理解加深了,信仰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佛的意思是觉者或智者,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方面的具体涵义。用今天的话说,佛是有智慧的人,是觉悟的人。“娑竭罗龙宫”是佛陀讲《十善业道经》的地点,是这次法会的场所。佛陀此次说法不是在人间,也不在天上,而是在娑竭罗龙宫。佛陀一生的说法,不仅对人间众生,有时也到天上,甚至到海里为龙王说法,可见佛陀的慈悲,他教化的范围是多么的广啊! 《华严经》中非常著名的偈子,阐明了这种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说明成佛、菩萨、罗汉、缘觉乃至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都是取决于有情的心念差别。那么,可以这么说,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别。平常有这样一句话:人心如面。每个人的面孔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在《阿含经》里说,“心种种故,色种种”,因为心有种种的差别,所以显现出来的世界才有种种差别。从心念的差别到世界的差别。 业受不受报,有两种情况,即定业和不定业。有一种业是固定的,将来一定要受报的,称为定业。还有一种业是否要受报,或者报轻报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业。判断定业和不定业,可以通过两种情况:一是看你造业的行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这就属于定业。反之,无意造的业力,譬如无意踩了一个虫,无意伤害了别人,虽然也造下了业,但这种业力是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还有一种情况,当我们造了业之后,假若忏悔了,即使是定业,也会变成不定业。相反,假若没有忏悔的话,那就是定业了。这是根据忏悔和不忏悔来区分的。所以,佛教提倡忏悔法门,它能消除业障。一个人造了业之后,只有通过忏悔,就像干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赔不是,人家或许会原谅的。假如原谅,业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谅,或者你也不去求忏悔,甚至还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鸣得意,对方就会加深对你的仇视,将来得到的报应就更重了,所以通过忏悔,可以消除业力。《心经》说“五蕴皆空”,就是要破除人们实有的执着。学佛者要意识到人类认识的缺陷,不要随着自己的感官、感觉去认识世界。所以一切法不可思议,不可以用我们的妄执,不能过分地相信我们自己的妄想,要认识到“自性如幻”。自性,是一种实在体,是永恒,永恒的实在体是不存在的。 五蕴,主要是对心理的详细分析。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属于心理状态。世间的一切法虽然很多,都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处,指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六根,指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有情认识世界的六个渠道,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意识思维到的来认识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的六根。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鼻子嗅气味,舌头尝饮食,身体接触环境,意识思维法尘。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学佛的人是否一定要吃素呢?有的人觉得学佛吃素难以做到?这是在家居士会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当然,吃素是不杀生的最好表现,吃素也体现了学佛者平等慈悲的胸怀。因为一个人吃素了,自然也就不会涉及到杀生。但是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有的人如果没有条件吃素,吃荤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吃三净肉。佛教所说的三净肉,是不见为你杀,不闻为你杀,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为你杀,在这种情况下,吃这种肉也不算是杀生。 持戒,声闻戒是七众别解脱戒。七众指的是在家两众(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七众所守的戒律叫别解脱戒。什么叫别解脱戒呢?就是别别解脱。我们能够遵守一分戒律,就有一分解脱;能够遵守二分戒律,就有二分解脱。持戒就是通向解脱的途径,所以称为别解脱戒。在在家戒里,优婆塞、优婆夷要遵守五戒。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相似,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持每一条戒,大家都要注意两点,就是每一条戒都有轻重之分,可忏悔和不可忏悔之分,犯轻罪和重罪之分。 还有一种戒,就是在家居士想要体验出家人的生活所受的戒律,这种戒律目前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非常盛行,这种戒叫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法,指的是七关戒法,即: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YIN。④不妄语。⑤不饮酒。⑥不以香华曼涂身及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⑦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加上斋法,不非时食,共是八条斋戒。一般在一个月里,有六天可以受八关斋戒,这六天是初八,初九,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另外,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里,也有很多的在家居士,他们不结婚,终身住在寺庙里。他们虽然没有出家,但受八关斋戒,过着跟出家人一样的生活,跟出家人一样的修行。泰国法身寺,就有五百名八戒女,她们在寺里过着跟出家人一模一样的生活。除了多做一些事情以外,另外就是亲近三宝,跟着出家人一起学习,一起修行。这种情况下的修行生活就叫近住,就跟出家人住得很近了,生活方式也已经很接近了,仅仅是没有出家而已。 八戒跟五戒的主要区别是第三条,五戒里,夫妻生活还是允许的,而作为八戒来说,正式的夫妻生活都是不允许的。受八戒的功德特别大,佛经里讲,一个人假若能受了八戒,他的功德会超过终身受五戒的功德,所以受八戒的功德非常大。八关斋戒也是在家居士的戒律。 出家五众的戒律。沙弥、沙弥尼有十戒,还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五众的戒比起在家二众的戒要复杂得多。所有的戒律都是对出家五众生活的规范,它围绕着杀、盗、YIN、妄这个核心。所以佛陀对出家五众的戒律规定得特别微细,而在家二众的杀、盗、YIN、妄戒相应的就粗糙一些。这些都是声闻的别解脱戒。 另外还有菩萨戒。菩萨戒是汉传佛教地区很盛行的一种戒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瑜伽菩萨戒》,另一种是《梵网菩萨戒》。而汉传佛教界千百年来弘扬的基本都是《梵网菩萨戒》,但是《梵网菩萨戒》的受持,非常难行,它是地上菩萨所行持的境界。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在读,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自身能够做到几条。与《梵网菩萨戒》相比,《瑜伽菩萨戒》的开遮就非常善巧。我们认真学习后就会发现,只要我们愿意去做,每一条都可以做到。因为《瑜伽菩萨戒》所说的开遮持犯,就是针对我们凡人,初发心的菩萨所规定的,所以我们持起来就非常容易。我提倡众生修《瑜伽菩萨戒》,希望我们佛教界有更多的人受持瑜伽菩萨戒,学习瑜伽菩萨戒,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受的戒律成为生活中的规范,而不仅仅是一种条文。 这里讲的“以戒庄严”,当然指的是菩萨戒或在家居士的五戒、八戒。所有的戒其实都是摄在菩萨戒的范畴。如果我们能在十善道的基础上持戒,就“能生一切佛法义利”。可见,佛法的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离开戒律而想修行,修止观,修禅定,这一切的修行都是不能成立的,想开智慧,也是没有门的。只有持戒的修行,才能“满足大愿”,就是满足我们通过修学佛法而最终成佛的这种愿望。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忍辱,是六度里面的第三度。忍辱的意义是什么呢?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别人都能得到一种安稳的修养。一个人如果没有忍辱的修养,他会使得自己和别人都处在一种不安的状态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缺乏忍辱,他的嗔恨心很重。当他的嗔恨心来的时候,就把自己烧得不行了,坐立不安了,此时此刻说出来的话或做出来的事情,都会伤害到别人。 通常我们对忍辱认识不足。有人认为,忍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所以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因为有了这个观念,所以两个人一旦在街上吵起来,吵着吵着,吵到后来彼此之间就大动干戈。这都是缺乏忍辱的修养。反过来说,忍辱不是一种无能,真正具有忍辱修养的人,从他的身上会爆发出一种非常强大的人格力量。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很高的修养,他是很难做到忍辱的。而一个真正要想在事业上能够有大成就的人,他就应该具备忍辱的涵养。如果没有忍辱的涵养,他只能是匹夫之勇,不足以成就大事,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例证。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忍辱修养非常重要!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就是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忍辱的涵养,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好,要是没有忍辱的修养,就会生活得很难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忍辱,没有忍辱,修行就难以成就。 我们要持戒,持戒就要有忍辱的基础,没能忍辱,我们持戒也持不好,所以忍辱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显得非常的重要。我们只有在忍辱的基础上修行,将来才能“得佛圆音,具众相好”。为什么通过忍辱的修行才能得到佛的圆满音声呢?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忍辱的修养,他在嗔恨的心态里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子呢?这种音声肯定是不动听的。但如果在忍辱的心态里,在一种慈悲的心态里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一定是非常悦耳的。所以说“得佛圆音”。所谓的“具众相好”,就是成佛时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要以忍辱作为基础才能修成的。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一个人如果能在十善业的基础上精进用功,就能破除魔怨。魔不仅仅是天魔外道的魔,还包括烦恼魔、生死魔。总之,能够障碍我们修行的一切障缘都可以称为魔。破除烦恼,破除生死,这一切都需要精进,才能“入佛法藏”,悟入佛法。 再有,禅定是佛法与外道共有的。禅定并不是佛法所特有的东西。像古印度的外道,他们也都修禅定。中国的道家,也修禅定。现在社会上练气功的人,他们也能进入禅定状态。所以禅定不是佛法所特有。禅定的特点就是专注一境,定的本身乃是对心态的一种训练。把我们的心专注在一种境界上,这就是止。止在一个境界上,久而久之,就会得定。得定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诵经,念咒,念佛,观呼息等等,都可以得到定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有了禅定之后,也可以引发神通。通过佛法的修行可以产生神通。同样,通过外道的修行也能产生神通,所以神通也是佛法与外道所共有的。像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这些外道也能修得。佛法所特有的是观、慧。譬如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空观、唯识观,这些修观的方法是佛法所特有的。佛法所说的定,是止观双修,不可偏废,修止的同时,还要修观,修观之后,才能引发智慧。一个人如果光修禅定,没有佛法的这种智慧和认识,他虽然禅定功夫很深,能定上一百年,定上一千年,但没有用的,这并不能使他解除烦恼。但是话又说回来,一切功德都是在定的基础上生起的。所以要“以定庄严故”,才“能生念、慧、惭愧、轻安”。念,是正念相续,因为有定力才能正念相续。慧,是智慧。由正定就能产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断除烦恼,生起轻安。轻安是身心进入一种非常轻松、和谐、快乐的状态。这是修定有成效时,直接产生的感觉。 在修学佛法中,我们想修行,度众生,都需要有方便善巧,有了善巧方便,才能承办一切。佛法所说的智慧,除了根本智以外,还有方便智;除了实智,还有权智。学佛修行不但要成就根本智,更需要有方便智,因为只,也就是说,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离不开方便智。 既然十善业是这么的重要,听后就要重视起来,认真地修学。 由此可见,十善业道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必经之路,是成就三乘圣果不可缺少的资粮!十善业道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愿度三千大千世界,救一切苦难众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大家都希望长寿,长寿要健康才好;如果长寿不健康,常常生病,那是很痛苦的。如果寿命长,不知道学佛,年岁大就非常寂寞。尤其在外国,外国现在老人自杀非常多,一年比一年增加,为什么?太寂寞了。长寿又健康,老而不苦,这个很幸福!这种幸福也只有在佛门里面才可以求得到,不是佛门很不容易求到。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门当中,如理如法地去求,自然会有感应。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