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名相杂集:卅七道品


2014/9/4    热度:137   

 佛学名相杂集:卅七道品

   《理趣般若经》云:佛告慈氏:「当知第一法宝即是摩诃般若解脱法身。复次,慈氏!应知第二法宝者,谓即戒、定、智慧诸妙功德,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此三十七法与前清净法宝而为方便。云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证彼清净法身。当知此即第二法宝。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一素呾缆、二毘奈耶、三阿毘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

  由上经文所述,世尊告诉佛子等,当用第一法宝来方便学二、三法宝。因第一法宝是「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本无形象,不黏一法,故能究竟涅槃,用此「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智,来修习卅七道品第二法宝,甚至于学习:一素呾缆(经)、二毘奈耶(律)、三阿毘达磨(论)、四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智)、五陀罗尼门(真言)等五藏,来自利、利他,最后都当以「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智离一切法,这是佛法真实义。

  三十七道品是入涅槃境的第二法宝,后学分别而修证,修证后又当无所得,能离应修、所修,能离应证、所证,这才是真实智。所谓道品者,梵语为bodhi-pāks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

  (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

  (1)已生恶令永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

  (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

  (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

  (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

  (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

  (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

  (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

  (1)正见,能见真理。

  (2)正思惟,心无邪念。

  (3)正语,言无虚妄。

  (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

  (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

  (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

  (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

  (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

  此觉分名,虽三十七,实事唯十,即慧勤等,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觉支以行蕴摄舍为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正思惟以寻为体。如是觉分实事唯十。前五即是信等五根,由境等殊分为三十,更加喜舍轻安戒寻戒分为三,复总成七,并前合成三十七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觉悟的人,根性当家;不觉悟的人,识心当家。识迷,做出来的事情就叫业,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感得六道三途的果报。如果是自性当家,善恶两边都不造,那造的是什么?佛法里面常讲净业,这好!净业不在六道,六道里头没有净业的果报。净业如果回向求生净土,果报就是极乐世界。你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自自然然就知道,像古大德所说的,放下身心世界。这个放下,要记住:不是事上放下。如果事上放下,佛菩萨怎么会在六道三途里面现身?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可见得他没放下,这是告诉我们,事不能放下,心里头要放下。心里放下什么?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切的享受、贪嗔痴慢。换句话说,该放下的统统要放下,该提起的一定要提起。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