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名相杂集:忍辱法是不可说


2014/9/4    热度:244   

 佛学名相杂集:忍辱法是不可说

   不可说an-abhilāpya,又作不可言说、不说。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八虚空藏菩萨品、《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等,均以第一义毕竟空故不可说。《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则就诸法之生与不生,说六句之不可说,即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

  忍辱法是甚深义,经云:菩萨摩诃萨于识法中,应当了知有五种相,修行忍辱波罗蜜多。何等为五?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四、忍,五、大忍。包括耐怨害忍,能忍受他人所作之怨害;安受苦忍,能忍受所受之众苦;谛察法忍,常于深佛法起能审谛观察诸法等三种。谛察法忍者谓若菩萨若闻如来所说最极甚深经中。有法能断轮回种子。脱诸结缚坏相续者。谓一切法本来寂静。及一切法自性涅槃。菩萨得闻如是法已。不生惊怖作是思惟。若不了知此法。及不得此法者。岂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邪。由此因缘故。应于如是甚深法中。受持思惟修习伺察及生胜解。是为菩萨谛察法忍。

  四忍法者指见道以前之修行,至顶善根成满时所生之善根。五者大忍,二相无差别,如《大方等大集经》云: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信不可说、知不可说、说不可说;于不可说、不生怖畏;知不可说及色二法无有差别,受想行识,眼乃至意,佛法僧宝、生死解脱,法界不可说,亦复如是。是名菩萨得忍辱分,得无生分,得无出分,得无取分,得无污分,得无有分,得无作分。具足成就如是等分,于一切法不生二相,二心二意二分二缘。若有菩萨能如是观,是名不去、不来、不住,以不住故,故无所作。无所作故,无所愿求。无愿求故,不断不常。若无断常,即是中道。中道即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无作无求。以是义故,名为甚深。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以是义故,复名甚深。不生而生,不出而出。以是义故,复名甚深。譬如炽火,从因缘生。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火灭已,无有去处,无有来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作者,无有受者。善男子!若有菩萨能如是知,当知是人则得受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总是会下意识去抱怨某种事情。其实,在佛学里,抱怨,是一件极其不好的事情。抱怨会让人心里烦躁,容易犯贪嗔痴。佛经有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一抱怨,就是动了嗔心。嗔是佛家三毒之一,我们在抱怨,就是在损害自己的福报。还有在医学上也是说多抱怨动怒是对身体不好的。特别是在运势不好的情况下,切忌千万别去抱怨。人抱怨,会产生负面影响,无形中引来一些不好的东西。在你运势差的情况下抱怨,无疑只有雪上加霜,更加倒霉了。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轻易去抱怨什么。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要学会感恩和随喜。感恩和随喜是消除抱怨的最佳方法。心存感恩,慈悲待人,运气一定能好。人在做,天在看。我们所做的一切菩萨都看在眼里。我们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时,请先静下心来,反省一下,是否自己有过错?如果没有,那是不是前世欠下的因果呢?凡事要冷静,改变命运,有时,你只是差一个好念头。停止抱怨,你的命运会越来越好,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