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与“净土念佛得度”考
2014/9/3   热度:417
“末法”与“净土念佛得度”考 ──由道绰《安乐集》衍生的重要观念之检讨 温金柯 (一)通行的“末法唯能念佛”说 “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差,不能修圣道门,只有依靠净土念佛一法可以得度。”这样的讲法在净土宗,可说是最通行的观念,也说被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大家都说,“这是佛经上说的”,那还有什么好商量?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是佛经上说的”?因为,许多净土宗祖师都说:“这是佛经上说的”。祖师大德的学问好、修行好,他们说:“这是佛经上说的”,那当然就是一定如此了。 祖师大德们是怎样的说的?从时代较近的往前推,近人圆瑛法师写的《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第一句话就是: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明代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跋语的第一句话也说: “经云:‘末法之中亿亿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可思议法门,其何能淑?”(T37, p374b) 唐代道绰禅师的《安乐集》也说: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T47, p13c) 道绰禅师《安乐集》的这一大段话,还被日本净土宗的开创者法然上人引述于其立宗著作《选择本愿念佛集》的第一段。由此可见,中国、日本多位净土宗祖师都引述这一段经文,来作为立教的发起点。这一段经文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找不到符合的经典原文 既然如此重要,我想,重视净土宗教义的人,应当会想要根据祖师著作的指引,找到这部经来阅读,看看这段经文的上下前后,以进一步了解它的意趣。 前引这三段“经云”,虽有极小的出入,但文字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判断它们来自一个共同的根据。这个根据,究竟是出于何处?一个只说“经云”,一个说:“《大集经》云”,一个说是:“《大集月藏经》云”。《大集月藏经》是高齐.那连提耶舍译的,十卷;隋.僧就法师将它与其他几部经合编成六十卷的《大集经》。因此,说《大集月藏经》其范围就是十卷,说《大集经》范围是六十卷,说“经云”的话,范围就更广泛了。但这三个概念至少是相容的,很可能就是出于《大集月藏经》,而将之称为“《大集经》”,或只是“经”都是可以的。但问题是,透过阅读《大集月藏经》,发现并没有这一段经文;进一步在《大集经》中寻找也没有。甚至透过电子大藏经来搜寻,在整部《大正藏》中,也找不出原来的经文的出处。怎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哪里? 从文献的出现的时间前后来看,唐.道绰禅师《安乐集》是最早提这个说法的典籍。虽然,后人在引述时,都不说是“《安乐集》云”,而说是“《大集经》云”或“经云”。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安乐集》是他们的共同原始根据。 《大集月藏经》有十卷,虽然不算短,但是也还在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读完的篇幅。后来的祖师在转引《安乐集》所引述的这一段经文时,不一定有时间,或觉得有必要进行查核。因此,他们引用的时候,认为经文就是如此,一点也不足为怪。但是,毕竟《大集月藏经》不是太冷僻的经典,有些祖师还是有机会读到的。因此,发现此中有异,也是很可能的。 或许是因为他们也发现了,《大集月藏经》并没有这一段经文,因此,扩大它的范围,以为它是出于《大集经》,甚至用模糊的“经云”。 另外有一些人,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采取更积极的方式。他们认为:《安乐集》引述《大集月藏经》时,并不是逐字引用,只是引述“经意”。他们甚至认为可以把相对应的经段找出来,也就是《大集经》第五十五卷。因此,有人就在《安乐集》的“《大集月藏经》云”的地方加注:“《大集经》卷五五意”。换句话说,虽然没有逐字引述经文,但是并不是杜撰,而是引述“经意”。不信,你去看《大集经》第五十五卷就知道了。 (三) 审视《大集月藏经》的原意 《大集经》第五十五卷是《大集经.月藏分》的第十七〈分阎浮提品〉,内容是世尊告诉“他化自在天王”等,要他们守护安置此阎浮提,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使得“佛正法眼久住于世,绍三宝种使不断绝。损减恶趣,增益善道,令此阎浮提一切安隐丰乐可乐。”然后,这些天神都接受佛陀的教喻,“护持养育佛正法眼,令得炽然”。接著就一一点名,将某一个地方指名交给某位天神守护。 在这一卷里面,只有一段经文是类似于讲到佛弟子的“情况由好变坏”这种话题的,经文是这样说的: “尔时世尊告月藏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士!若我住世,诸声闻众,戒具足、舍具足、闻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我之正法炽然在世;乃至一切诸天人等,亦能显现平等正法。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了知清净士!从是以后,于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著袈裟,毁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檀越舍施供养,护持养育,我说是人犹得无量阿僧祇大福德聚。何以故?犹能饶益多众生故。何况我今现在于世。譬如真金,为无价宝。若无真金,银为无价。若无银者,鋀石无价。若无鋀石,伪宝无价。若无伪宝,赤白铜铁白镴铅锡为无价宝。如是一切诸世间中,佛宝无上。若无佛宝,缘觉无上。若无缘觉,罗汉无上。若无罗汉,诸余圣众以为无上。若无圣众,得定凡夫以为无上。若无得定,净持戒者以为无上。若无净戒,污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污戒,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应受世供,为物福田。何以故?能示众生可怖畏故。若有护持养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T13, p363a-b)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预示佛住世时,到佛灭后5个500年,也就是2500年之间,声闻比丘住持佛法每下愈况的情形。道绰禅师读到这段经文,产生了一个印象,认为它是在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确实是可能的。因此,如果有人认为《安乐集》的这一段话,源自“《大集经》卷五五意”,是可以说得通的。 但是,如果我们来作进一步的比对分析,可以分辨《大集经.月藏分》的原文,和《安乐集》的引述,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被讲到的主体不同,经文讲是“声闻比丘众”,而《安乐集》讲的是“亿亿众生”; 其次,经文讲到的主题是“住持佛法的情形”,而《安乐集》讲的是“修道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经文并没有排除佛灭2500年之后的众生修道有所成就的可能性。因为这段经文要强调的,正是“破戒名字比丘”也是“无上宝”,“若有护持养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得住忍地”,根据《法门名义集》: “五忍: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初地、二地、三地得信忍。四地、五地、六地得顺忍。七地、八地、九地得无生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T13, p197b) 忍,无论是地前的贤位,还是地后的圣位,皆是修道有得之意。而《安乐集》的“未有一人得者”则是排除了其可能性。可以说,在根本的意趣上,“末法的众生没有得度的可能性”这个意思,在经文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安乐集》想要以他理解的《大集月藏经》来证明“末法众生没有得度的可能性”,究极而言,是过度推衍,以致推翻了经文原来有的“末法众生也可以不久得住忍地”的意思。因此,它的引证从根本来说,是不能成立的。 (五)佛经中的“末法”未必不可以修行 笔者认为,在佛经中,“末法”的概念主要谈的是住持佛法的声闻僧团的逐渐堕落、腐化、败坏,强调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佛弟子应当如何洁身自爱,努力修学,护持佛法,而不是就此认为修道无望。 譬如《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如是末法破戒人,损灭佛教亦如是。若有净修梵行者,逢斯恶友常远离。”(T12, p0007a-b)这是说末法之时,应当洁身自爱,净修梵行。它并没有说“末法时代,梵行修不成了”。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若于世尊末法中,复能利乐诸有情。彼时多有魔障侵,于此勿应生退屈。未来若有苾刍众,决定于法生信解,宁丧身命坚护持,速获证悟圆常果。”(T11, p0846b-c)这是劝勉末法比丘众,仍能信解佛法、证悟佛法、利乐有情的明文。 《法华经.安乐行品》说:“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T9, p37c-38a)这是在末法时代可令众生得一切种智的方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善男子!于汝意云何?彼无垢面日光明转轮圣王,随彼如来,转正法轮,及涅槃后,兴其末法,然大法炬,光照世间者,岂异人乎?今普贤菩萨是。”(T10, p762a)这是末法时代仍然光大法炬的典范。 如果“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这个命题为真的话,以上这些经文就不可能出现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安乐集》推衍《大集月藏经》的经文,得到的“末法众生没有得度的可能性”这个主张,不但是《大集月藏经》原意中没有的,也是其他这些大乘经中所没有的。 日本学者盐入良道的〈中国佛教的形成〉一文,指出:“正、像、末三时思想,真正演变为一种时代观,且有组织体系,则属中国佛教界。”(转引自《中国佛教百科全书》p.1746)笔者认为,将“末法”与“众生没有成道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是中国佛教的特有看法。南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没有这样的观点。而根本原因是来自印度的佛经中,没有这样的观点。 (六)第二重加工:“末法”与“唯能念佛” 其次,还可以说明的是,《大集月藏经》该段经文的意旨是要人们无论如何都要护持养育安置声闻比丘众,而不是要人们无论如何都要念佛。它根本没有提到念佛。在《大集月藏经》十卷经文中,只提到“念佛”一次,是世尊为月藏菩萨说明“各种不同三昧各自的特性为何”时,提到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者,法性身,形像攀缘,色处想,爱敬相,欢喜性。”(T13, 317b)换言之,《大集月藏经》并不提倡念佛。但是,“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差,不能修圣道门,只有依靠净土念佛一法可以得度”这个观念是怎样根据《大集月藏经》产生出来,然后被认为是出自这部经的呢? 事实上,我们从《安乐集》的行文来看,“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是根据“经意”而推衍来的;接下的“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并不在“《大集月藏经》云”的范围,而是道绰禅师自己接著讲的话。但是,后来的祖师沿用《安乐集》的讲法,却往往认为这一段也是经文的一部份。例如,前引的圆瑛法师写的:“《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的:“经云:‘末法之中亿亿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都是。 由此可见,“《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样的经文,在《大集经》本身看不到。它是透过两重无心的非法加工,创造出来的,但是仍然放在《大集经》的名下,被认为是佛陀金口所说的真理。 “佛经所说”和“祖师所说”,在佛教中有不一样的位阶。因此,当我们说:“经云如何如何”时,最好还是审慎一点。在佛教的传统中,有些人认为,这是不能马虎的。禅宗的传说,把“不昧因果”讲成“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就落得五百年的野孤身。因此佛教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虽然“依经解义,三世佛冤”,但是“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因此,如果要把什么东西安上“经云”的帽子,还是要精准一点比较好。 (七)唐代以后圣道门成就者辈出 道绰禅师生于南北朝末期,活跃于隋及唐初,距离现今又过一千多年。他当时就说:“《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如果他的这句话为真的话,西元六世纪以后,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会有任何一位圣道门的成就者。但是我们考查历史,在这之后,有众多佛教界公认的大成就者出现,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我们就随意举一些例子吧!中国禅宗的六祖慧能,及其以下的石头、马祖、临济、洞山;西藏的密勒日巴、宗喀巴;日本的空海、最澄、道元……。他们的时代都晚于道绰,而且都不是净土门中人。到底是事实能推翻《安乐集》的这句话,还是《安乐集》的这句话能推翻这些大成就者? (八)结语:不必贬低其他法门来证明念佛的殊胜 笔者以为,念佛往生净土,此一法门的殊胜,并不建立在视其他法门为拙劣、无效的基础上。李老师赞叹净土法门是最成熟的佛教,自有其言之成理的地方。主张净土的人,这样说就够了。道绰禅师的学生善导大师也认为,净土行人不要去阻止其他人去修习其他的法门。他说:“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修学净土念佛的人,不必认为净土是末法时代的唯一道路,不但是符合经典所说,也是无嗔、无我执的修学态度。 相信别的法门也能使人解脱,而仍然走净土念佛的道路,这样的心情是传统净土宗人比较少有的。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心情其实是更好的。 南无阿弥陀佛。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撰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六根接触六境的时候,眼见色,耳闻声,心里面才动一个念头,这一动念就迷了。如果你有警觉心,才起念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把你这个迷就打破了,与觉性就相应。“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梵语,它的意思是“皈依无量觉”。皈是回来,从迷那里回来,回来要依靠什么?依靠无量觉。我样样都要觉,样样都不迷。觉心是清净心,一个妄念都没有;迷心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念头。烦恼,分别、执着、妄想,无量无边,这个心是迷心;觉心里面没这些,六祖说“本来无一物”!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