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能仁定慧 悲智双运


2014/9/4    热度:287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能仁定慧 悲智双运

 

  学佛要悲智双修,慈悲、智慧,这是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时时要运用我们的心,如何才能入人群中,将众生所欠缺的,我们所拥有的来普施众生。

  众生所欠缺的,莫过于精神面与物质,精神、物质,最重要的是精神,心若是满足了,生活能够简单、纯朴,物质的享用是有限的;假如心不满足,物质再多、再丰富,享受还是无止尽,所以佛陀来人间,他的慈悲就是普及给人人,能够满足那个心。

  心要怎样才能满足呢?要通彻道理,道理若清楚了,自然心就能常常很满足,所以佛陀来人间,就是设教、施教,满足众生所需求的法,这也是我们学佛,我们应该所要施行的道理。

  所以慈悲就是「能仁」,能仁,就是悲愿不舍,坚持慈悲的愿力,所以释迦牟尼佛,他的名称就是叫做,能仁,就是要显示这尊佛,他的内心所要表达,(对)于人间,所要施教,于众生有使命感,那就是慈悲。

  慈悲就是要普及众生,要与众生有好缘,历久以来,三大阿僧祇劫所专修的行,那就是培养慈悲心,所以悲愿不舍,这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所累积他的心愿。

  为众生,很多的苦难无法解(救),所以佛陀还是不舍众生,虽然众生顽固、刚强,难调难伏,却是佛还是一样悲愿不舍众生。

  除了悲愿之外,还有定慧,心要定,还要有智慧;常常跟大家说,智是分别智,可以分别世间「是」或「非」,这就是智,这就是一股力量,是对的,要坚持去做,是不对的,要有毅力去拨除掉,这就是智,智力,若是慧,就是平等慧,众生的刚强,他用柔软的耐力来调伏,所以说定、慧、智力,这也是要来调教众生,不可缺少的,所以需要能仁,需要定慧,需要悲愿,需要智力,悲愿不舍,智力能够普施一切众生。

  能仁

  悲愿不舍

  定慧

  智力普施

  人世间,真的要为人群付出,很辛苦,这么辛苦要怎么办呢?就要忍耐,要堪忍,堪得忍耐苦中之苦;众生很辛苦,六道轮回,迷茫不醒,众生很苦;菩萨,诸佛,入这个人群苦中之苦,甘愿这样进去,若没有能仁、定慧,哪有那分愿力?令他入这种苦中之苦的环境中?

  进入那里做什么呢?现相,借这苦中苦众生的形相,对大家说,这是苦的啊!我们大家是不是要赶快知道苦,来脱离这个苦?离开这个苦的境界,有很自在、开阔的境界,有很宁静而奥妙,宽阔的地方,能够让我们很自由,能够让我们没有烦恼束缚,没有恐惧,没有苦难,这么悠游解脱的地方,这要如何才能够到达呢?

  就像我这样,我要去了解很多的道理,我了解了,我现在要跟你们分享,跟你们说如何脱离苦的方法,来,你跟着我这么做,来,你跟着我这么走,如此,自然我们就能到达解脱、无阻碍的环境中逍遥自在,这也就是佛陀在人间现相成佛,我们现在才知道,我们要如何修行,辞亲割爱,心无挂碍,没有爱欲、贪着等等,才能够去除瞋、痴这个境界,这就是我们要按照,佛陀所说法的道理,我们要接受。

  我们接受之后,我也已经心无挂碍了,我也已经没有烦恼、牵绑住了,所以我的经验,我再说给你知道,这就是自度度他,能够走入很快乐,乐中之乐,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有烦恼,无有贪、瞋、痴、慢、疑,无有人我是非的争夺等等,完全将这些烦恼全都放下,快乐啊!

  所以苦中苦,或者是乐中乐,这是要看我们的生活态度,过去我们说过,佛陀成佛要具足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号,我们要好好来学,要如何能够名符其实,佛陀他能仁,他具足了十种德行,我们这十种德行,是不是我们要好好来学习呢?尤其是我们人身难得,我们在人群中能得遇佛法,就是要在天人间,开辟一块大福田。

  常常说天(堂),在人群中就有天,人间天堂就是富贵人间,富贵人间学道难,我们能好好运用我们的智慧,能仁、定慧,要如何藉这个苦难,芸芸苦难众生,如何设法让富贵人间天人,能够接受,启发他的爱心,也付出为苦难人,这也就是让他接近佛法的初阶,开始给他有这个福田,种大福田。

  这在《无量义经》,十功德品里面也有,所以我们要引导人人,为苦难人去付出,为苦难人做大福田。

  众生堪忍苦中苦

  能自度度他乐中乐

  堪为人天大良福田

  苦难,有的是精神空虚的苦难,有的是物质不足的苦难,所以我们要在人群中做大福田,这也是我们学佛很重要的一环,所以前面说过了,佛具足了十号,他就在人群中开始:

  演说正法

  初善、中善、后善

  其义深远

  其语巧妙

  纯一无杂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法华经 序品第一》

  这段经文,接着,文殊菩萨向弥勒菩萨说,过去有这尊佛,日月灯明(佛) ,他也是十号具足,他也是在人群中演说正法,他同样也分成初、中、后,初善、中善、后善。

  什么叫做初善、中善、后善呢?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初善?初善,就是说佛陀他成佛,常常跟大家分享过,佛陀他在定中夜睹明星,突然间他的心与天空中那颗星,会合起来,也就是小乾坤与大乾坤,突然间会合起来,那个心,身体,常常说身体是一个小乾坤,还未觉悟之前,就是一个个体,人身小乾坤,但是修行过了一段时间,身与心完全静寂下来的时候,静寂清澄,在这个境界,已经超越了自我这个小乾坤,那个时候,静寂清澄的境界,那个眼光刚好与天空的那颗星,会合起来,化小为大。

  那时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原来我们的心是这么的奇妙啊!不只是在这个地球的,这个乾坤而已,在这个乾坤之外,还有大世界,心很辽阔,所以当时佛陀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性,这是他第一个念,他的心与境界混合起来时,第一个觉悟,大地众生人人皆有如来的智性,所以不只是我而已。

  他才会一直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陀这种的心灵境界,来看我们众生,原来人人众生都能成佛,原来人人众生,都含有这分圆明一性的本能在,所以这就是佛陀很欢喜,很快乐,一直想要将这个境界,能够赶快跟大家分享,在那个心灵境界起来时,十方诸佛及等身、法身菩萨,完全集会,这叫做「华严法会」的境界。

  这当中还有天、护法,天龙护法也完全涌现了,怎么有这么殊胜的境界呢?十方诸佛菩萨全都集会来了,所以诸天护法也全都到了,在这个心灵的世界里,佛陀开始将他所体会到,这宇宙的真理,量周沙界,心包太虚,这么辽阔的心境,把这个道理一直要说出来。

  但是所观看的,天人、天,听不懂,体会不到,那时候有一度佛陀的心理,真的很沮丧,想要就这样取入灭,既然我成佛之后,有这么好的道理,要跟大家说,除了诸佛菩萨体会我的心,怎么这些天龙八部,都无法体会呢?那我成佛有什么用呢?来取入灭。

  在那当中,过去诸佛来安慰释迦文,这是佛的境界,在《法华经》里面,也有这段叙述,这段境界。

  所以过去的诸佛开始来安慰,请佛陀要运用他的定慧,你的悲愿达成了,定慧要发挥出来,芸芸众生刚强难调伏,所以才要运用你的定慧,心要定,发挥你的智慧,这是你的能力之内做得到的,从此开始,本来说「华严」,乃佛自修自证之道,他如此修行,如此证果之后的境界,经过了旷劫,很长久长久的时间,所修来的,所得的,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很不容易才证得的,人、天不知,现在所说的法,人、天不知,你们要知道,说的话,人家若听不懂,也是很泄气。

  其实佛心人心,是同样的心,所以佛陀才说人心有佛心,佛心有人心,这是多么人间化,真的是顺理成章。

  各位,大家都发心修行,我们必定要悲智双运,悲愿,能仁及定慧,悲愿,我们要不舍众生,虽然在芸芸五浊恶世的众生,烦恼重重,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们甘愿在这苦中苦,要如何去施行乐中乐,让大家能接受佛法,能将快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必定要得法,得法乐,才能够有这分法喜的心情,所以时时要多用心啊!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清净心是好心,我们要存清净心。清净是一定没有污染,什么东西是污染?自私自利是污染,名闻利养是污染,贪嗔痴慢是污染。我们真学佛,要做到心地清净。平等心是好心,平等心是一定没有高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向乞丐托钵,对于乞丐的态度,跟对待国王的态度没有两样。佛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看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佛看一切众生看佛性,这就讲,完全看人家美好的一面。佛性是自性觉,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从这里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