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疏论 029 法华经大成(释普门品)(清,大义)
2014/9/4   热度:417
观世音菩萨·疏论 029 法华经大成(释普门品)(清,大义) 法华经大成卷九 清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编者注:为阅读方便,凡原文中之科判,特以○另行标出。)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悲华经云:「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中,时有佛,名曰宝藏;有转轮王,名无量净。第一太子,三月供佛斋僧,发菩提心:『若有众生,受三途等苦恼,凡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菩提。』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楞严菩萨自陈云:「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修金刚三昧,成就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又大悲经云:「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作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为菩萨耳。」别行玄云:「观世音者,西方正音名阿耶婆娄吉底输,此云观世音。观者能观之智,世音者所观之境。念观则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卓然独存,返观独照,故称观也。所观则有正觉之音,众生之音,器世界之音,杂类之音,故称世音也。能所合标,境智双举,故云观世音。普是遍义,行弥法界,随心益物,称体而周,故为普。门是通义,出入无壅,法法全彰,事事无碍,故为门。此菩萨不思议神力,照穷法界,万像流动,殊音异类,普现色身,随机说法,妙行圆应,无所障碍,故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妙音现形说法,救济众难,与观音无异,但略而未普,妙而未圆,观音不离是行,而能大千圆应,无去来相,所谓自在之业,普门示现,则进于妙音矣。其实二圣一道相为终始,故后颂观音之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圣一道,即妙音之行,而演为普门,是知相为终始。欲体前法,须兼二行,从妙而普,有始有终,然后圆备,故继妙音而说普门焉。 ○五普门圆应,分二:初问答显德,二闻品获益。初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音人,又二:初无尽兴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此品因无尽意发起者,表普门圆行应现无尽也。若愚赞云:「世间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忙忙,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观音之行亦若是矣。偏袒右肩者,此方以袒为慢,外国以袒为敬。露右者,示执奉为便,表事师充役之仪,故以袒为恭也。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彼国以合掌为敬,表不敢敬诞,专至一心也。向佛者,以万善之因,向万德之果也。「世尊」下,问观音人。意谓观音之名,望尊法界,风偃群贤,名不自有,因义而彰。观音之所以为观音者,果何因缘,有斯名也。因缘甚多,略言境智,以众生善恶两机为因,菩萨灵智慈悲为缘。大经云:「具二庄严,能问能答。」今无尽意具定慧二种庄严,故能问;如来究竟二种庄严,故能答也。 ○二如来垂答,分三:初总答,二别答,三劝持名答。此三科,即楞严十四无畏功德,彼经菩萨自陈,此经如来所说,彼从因陈,此从果彰。彼经但明能应,此经双明机应,两经合论,方知大士名称其实也。且初又四:初标举人数。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十法界机,实是无量,而言百千万亿者,非谓十界共有此数。盖指一业,有如许人,如一地狱,同受一苦,以苦验人,知同一业,以例诸趣,皆亦如是,故知此数,是标同业之意。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菩萨观深应大。 ○二总明遭苦。 【「受诸苦恼,】 此举现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万亿多人也。受诸一句,多苦也,举多显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上言百千万亿,是业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诸苦者,一苦是一业,即有百千万亿苦也。上明数同,此明业别,用此意,历十法界,万机之徒,不可说,不可说数也。 ○三闻名称号。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由过现恶,故遭诸苦,由过现善,复得闻名,此以善恶相带,合成机感也。一心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一心皈凭,更无二意,是名事一心称名也。若达事中一心,自他俱离,俱不可得,无心无念,定慧相应,能称所称,皆不可得,是为理一心称名也。 ○四即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上闻名即称,是机速。称名即应,是应速。皆得解脱者,即是蒙应利益。皆者非但显于多机众益,亦显圆遍之应也,冥显感应可知。问:「十界机无量,云何一时令得解脱?」答:「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财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俱救。菩萨亦如是,无缘慈悲重,权实二智深,圣财无量,神通力大,十界虽多,应有余裕。」问:「今见称名累年,不蒙寸效者,何也?」答:「一心称名,有事有理,二途无取,何能成圣?喻如临镜背照,对谷闭口,何能致影响哉!楞严云:『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以观观之体,闻闻之性,本无苦乐,众生不能返闻,循声流转,故受苦恼。菩萨离尘复性,诸妄自脱,能令苦恼众生,持名蒙观,亦得解脱,乃真净慈悲观力加被然也。琳法师称名七日,而免难于唐;孙敬德诵经千遍,而全生于魏者;是其验也。」 ○二别答,分三:初免七难,二离三毒,三应二求。初又二:初正明七难,二结其神力。初又七:初免火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此下不出三业为机,七难持名,口业机也。三毒常念,能意业机也。二求礼拜,身业机也。若有设有等,皆不定之辞。经云:「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见觉属火,知见旋,则离火尘。幻尘既离,真性斯存,所以无火害也。由菩萨离尘复性之威力加被,故众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烧。应验传云:「祝长舒,晋元康年中,于洛阳为延火所及。草屋大风,必无免理,一心称名,风回火转,邻舍而灭。里人浅见,谓为自尔,因风燥时,举火烧之,三掷三灭,众方忏谢。」 ○二免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难故。经云:「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闻听属水,闻听旋,则离水尘,所以无溺害也。传云:「道冏三人,同伴乘冰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没,冏进退水上,必溺无疑。一心称名,脚如踏板,至夜,遇赤光,竟达岸。」 ○三免罗刹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入海求珍,结伴无定,虽无定数,终不可独往,故举百千万亿总数,不定判多少也。入海者,贤愚经云:「田殖百倍,商贾千倍,任宦万倍,入海吉还,得无量倍,故入海也。」阿含云:「风加以黑,怖之甚也。」罗刹乃食人鬼也。一人称名,余人悉解脱者,以其同患难故,虽口不同唱,心助觅福,故俱获济也。经云:「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由菩萨灭妄断杀,故远离鬼害也。传云:「外国百余人,从师子国泛海,忽遇恶风,飘堕鬼国,便欲尽食,合舡皆称观音名号。中有一小禅者,不信不称,鬼索此禅者,禅惧甚,学称一声,亦得免脱。」 ○四免王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言刀杖段段坏者,明人执杀具,一折一来,随来随断,弥显大士拔苦之力也。经云:「五者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刀兵,如割水吹光。」性无摇动,既同声听,无复形碍,故使刀兵如割吹耳。传云:「晋大元中,彭城一人,被枉为贼。常供金像,带髻中,后伏法,刀下但闻金声,三斫不伤。解髻,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五免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言满中者,假设之辞也。鬼所以畏者,菩萨有威有恩,若非怀恩,则是畏威,所以闻名,尚不能加以恶眼,岂兴害心。经云:「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由闻熏精明,烁诸痴暗,故鬼不能视;断灭妄想,心无杀害,故害不能加。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释床,帝大嗔,鬼光明转盛,此同其心行故;帝还发慈心,鬼光明灭,即去。」 ○六免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有罪无罪者,或是推检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制,以明圣心平等,本救其囚执,不论有罪无罪。在手为杻,在脚为械,在颈名枷,连身名锁,三木一铁之名也。系名系碍,检是封检,系未必检,检必被系,今云检系者,显罪深怖重也。经云:「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尘妄既离,则身相不有,故枷锁自脱也。」问:「先王制法,用以惩恶,阴有地狱,阳有囹圄,人神所共用者。若救无辜,理或容矣;释有罪者,纵恶坏纪,岂圣心乎?」答:「妙哉问也!鲁肆大眚,圣人善庄公之补过;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之仁恕;未闻议其伤于名教。好生之仁,天下所同,何疑大士恤刑之慈乎?」传云:「盖护,山阴人,有罪判决,系狱应死,三日三夜,称名无间,忽见观音放光照之,锁脱门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光乃息。」 ○七免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大千国土,标难处也。满中怨贼,正明难也。国旷贼多,圣力能救,以显功力之至也。怨本夺命,贼本劫财,今怨为贼,必财命两图,如此遍满,尚能救之,况少乎。有一商主,遭难人也。商者训量,此人择识贵贱,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为商人之主。既有商主,即领商众,既涉险远,所赍者必难得之货,故言重宝。险路者,或是旷绝幽隘之处,或是怨贼冲出之径,皆名险路。勿得等,安慰止其恐怖,劝称设其上策,叹德奖令定胆,三义具足,俱时称唱,即得解脱。此中南无,翻救我。经云:「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盖音闻两立,物我成敌,灭音圆闻,则内外无待,故能遍慈而却敌也。传云:「晋隆安年,僧慧达往北陇上掘甘草,被羌人所获,闭于栅中。人多,择肥者先食,余人食尽,唯达并一小儿,意来日食之。达竟夜称名,至旦羌来取食,忽一虎跳吼,诸羌散走,虎咬栅作穴而去,达将小儿逃走。」 ○二结其威神。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观音势力既大,加护亦旷,岂止七难!当知遍法界皆能救护,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 ○二离三毒。 【「若有众生,多于YIN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此三称毒者,以能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有单复,今从复列。自爱为欲,爱他无(编者注:「无」字疑误,当是「为」字。)YIN,YIN欲多者,不择禽兽,不避高墙,不顾德行,破国亡家,祸延其身。若能存念观音,即得离也。经云:「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YIN众生,远离贪欲。」众生欲习合尘,故为色劫,菩萨离尘,欲爱干枯,根境不偶,虽有妙色,不能劫动。自忿为恚,怒他为嗔,嗔恚多者,今(编者注:「今」字疑误,当是「令」字。)世人不喜见,如渴马护水。遗教云:「劫功德财,无过嗔恚。」华严云:「一念嗔心起,障百法明门。」经云:「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嗔由违情而起,对境而生。圆融则无违,无对则不嗔矣。自惑为愚,惑他为痴,愚痴多者,邪画诸见,拨无因果,谤毁大乘,于诸谛理,不能明解,过于漆墨。经云:「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痴由妄尘所蔽,无明所覆,销尘则无蔽,朗彻则无覆矣。「无尽」下,结。 ○三应二求。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则绝嗣矣。云何独标女人耶?盖女人以无子为苦,为夫所弃,妇之所轻,傍人所笑也。又妇有七失,容恶、邪YIN、性妒、不事公姑、贪食、拙懒、无子。前六犹可,无子最苦,故独标女人也。福慧男者,若有智无福,则位卑财穷;有福无智,则识劣见浅;必智与福合,弥相扶显,福则财位高升,慧则名闻博远。经云:「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求男生男,是大士融形涉世,遍事诸佛,为法王子之力,加之使然。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无相者,则容恶形衰;有相不端者,则早孤少寡;今貌与相相扶,弥显其德。端正则招宠爱,有相则招录敬,故云众所爱敬。经云:「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合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求女生女,是大士圆通含界,承顺如来,受领法门之力加之,圣力甚大,无所不与也。「无尽」下结,别答已竟。 ○三劝持名答,又三:初劝持。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心敬身礼,所获之福,终无穷尽,故曰福不唐捐,谓福不虚弃,而得真实之益也。上说观音得名因缘,其力广大,既不辩形质,但读名论德,若欲归崇,宜奉持名号,故举持名为劝也。 ○二格量。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六十二亿,举名号多;尽形寿,时节多;四事具足,福田多。「若复有」下,正格量,良以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一则非一,多则非多,同入实际,正等无异也。 ○三结叹。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经云:「十四者,此大千界,现在世间,六十二亿恒沙菩萨,修法垂范,方便利生,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含容法界,欲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由大士真得圆通,一多平等,彼我无异故也。」 ○二二番问答普门法,又二,初无尽兴问。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问何缘得名,佛答众生三业显机为境,法身灵智冥应,境智因缘,名观世音。今问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佛答普门示现,三业显应,应众生冥机。云何游,问身业;云何说,问口业;方便问意业。身业现相,口业说法,意业鉴机,无谋而应,遍逗一切,亦名三轮不思议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证后鉴机之方便也。 ○二如来垂答,分三:初正答普门法,二劝兴供养,三总结神力。初又二:初普门圆应,二结略指广。初中凡现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束为十界身,少菩萨地狱二界,结文以种种形该之。三十三身,其类分八:初圣人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具答三业之问,应以之言,答方便,意业问也。何以知之?意地观机,见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说何法,随而应之。现身答身业问,说法答口业问。经云:「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妙圆,应以佛身应之,大士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寂静妙明,断十二缘,胜性现圆,即现辟支身。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即现声闻身。」 ○二天王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心清净,即现梵王身说法。欲为天主,领统诸天,即现帝释身。欲身自在,游行十方,即现自在天身。欲身自在,游行虚空,即现大自在天身。爱统鬼神,救护国土,即现天大将军身。爱统世界,保护众生,即现四王身说法。 ○三王民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众生乐为人王,即现人王身,令其成就。爱主族姓,世间推让,即现长者身。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即现居士身。爱治国土,剖断邦邑,即现宰官身。爱诸数术,摄卫自居,即现婆罗门身。 ○四四众身。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男女好学出家,持诸禁戒,即现比丘、比丘尼身。乐持五戒,即现塞、夷身。 ○五妇女身。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内政立身,以修家国,即现命妇贤媛等身。 ○六童男女身。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众生不坏男根,即现童男。不求侵暴,即现童女。侵暴者,谓女不贞淑,以行多露,乃为他人之所侵暴也。 ○七八部身。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八部乐脱其伦,菩萨皆现身,说其本伦脱离之法。 ○八金刚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梵语跋阇罗,此云金刚;梵语波腻,此云手;谓手执金刚杵以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故。拘留孙探第一筹,乃至楼至探末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佛说法;一愿为金刚力士,护千兄教。」彼经多有形等四类,无金刚一类,此一即护佛教之正神也。众生志愿勇猛,护持佛法,菩萨现其身,说摧邪辅正之法,令其成就也。 ○次结略指广。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成就功德,结略。种种形等,指广,以菩萨随类变现,何止三十三身?应化逐缘,岂局娑婆世界?种种形,身广也。游诸国土,所化处广也。度脱众生,得益广也。正答普门法竟。 ○二劝兴供养,又二:初劝供。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佛答前问后,劝持名。众生仰荷菩萨,真身冥应,但可持名秉字,故劝受持。答后问末,劝供养者,众生既荷菩萨,三业显应,见色闻声,故劝供养也。「是故汝等」下,劝供养。「是观世」下,出供养意,由救七难,免三毒,应二求,普门圆应,随类说法,真应二身俱为能施冥显二益,皆得无畏。「是故」下,结叹称美。 ○二受旨,又五:初奉命兴供。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众宝等者,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问:「依璎珞经,初住铜宝璎珞,乃至等觉摩尼宝璎珞。今无尽位既高深,璎珞合用无价,岂可止直百千两金?」答:「言百千者,但举数多,如云百姓万民,岂局百万哉?璎珞本财施,言法施者,拣住相也。当解璎之时,奉璎之际,三轮体空,即此一物,细不立一尘,大则周法界,贯四十二位之功德,统八万四千之妙行,双存俱泯,错纵交罗,非法施而何!」 ○二观音不受。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不肯受者,谓无尽奉命供养,我未奉命,那忽辄受?亦是事须逊让,施受有义,以有余奉不足,施受两当,此璎俱有。用以施我,我有余,彼不足,义安在哉? ○三无尽重举。 【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我为四众故施,仁愍四众故受,以无所施而施诸物,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也。 ○四佛劝当愍。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此劝受也。物元表礼,恶可辞乎?辞其物,则绝其人;受其物,则纳其情;故曰当愍,即愍一切众生也。正以菩萨为物故施,为物故受也。夫无尽施璎,意在今时;观音不受,意在实际;如来劝受,欲显无所求而求之,无所受而受之,施受皆从寂灭中来,显一璎之福,周济无涯,门庭施设,胜也何如!阳春一曲,和者谁乎!赖有持地聊知分晓,所谓逢场作戏,斯也人欤! ○五受已奉佛。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以一璎作二分者,表于一行,必具二因。理则正因,事则缘因,事理不二,名曰妙因。奉二佛者,二因趣二果也。劝兴供养竟。 ○三总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如是神力者,指普门示现三十三身说法也。正答云何游此世界之问,长行竟。 ○二偈颂文后重颂,什师不译,诸师皆谓梵本中有,后方添入。有二十六行,分三:初一行,双颂二问。二二十二行,双颂二答。三三行,双颂二劝。且初一行,双颂二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世尊妙相万德庄严,叹相即美德,问彼,兼含次问。 ○二二十二行双颂二答,分二:初二行,总叹行愿。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具足二句,经家叙置,「汝听」二字,敕令审谛。「观音行」者,一心三智,观彼类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观世音成利他之行也。不动真心,现种种形,故云善应。一切国土处处现往,故云诸方所。弘誓者,四弘愿广。历劫者,经劫难量。以誓深故长时不退,以时长故值佛惟多,随佛作为,修诸佛行,方名侍佛。一一佛所,皆发净愿,由菩萨行愿深大,故真智遍拔众苦,应身普度一切也。 ○二二十行,别颂二答。又二:初十四行,颂初答观音得名。二六行,颂次答普门示现。初又二:初一行颂总答。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举要言之,故云略说。闻名故称,口业机也。见身故礼,身业机也。心念,意业机也。诸有即二十五有,闻名注念,见形礼拜,皆不空过,悉灭三有之苦也。 ○二十三行颂别答,又二:初十二行,颂七难。曲分十二:初一行颂免火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此下颂,与长行事相不同,又增几种。谓十四无畏,特举大略,实具一切功德,能救一切急难,故加颂之。 ○二一行颂免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三一行加颂堕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四一行加颂堕金刚山难。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五一行颂免怨贼难。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一行颂免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七一行颂免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八一行加颂免咒诅毒药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还著本人者,凡咒毒药乃用鬼法,欲害于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还归本人。如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与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招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之,往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诵守口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鬼莫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东坡云「还著失慈,当云两家都没事」,吾不意东坡之高明而出此鄙俗语也。还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则邪不胜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观音,自然还著,喻如含血喷天,返污己身,将头触火,反焦己额,不期然而然,非菩萨加罚于彼,亦非行人起心愿著彼也。理则三毒十恶,皆出当人妙心,今正念观音,以智照神力,旋流反闻,复归元真彼毒恶等,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不还著本人,而谁著耶? ○九一行颂免罗刹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十一行加颂免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十一一行加颂蛇蝎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十二一行加颂云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二一行颂三毒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三毒炽盛,众苦逼身,男女皆无,困厄孤伶,妙智之力,悉能救之。颂初答观音得名竟。 ○二六行颂次答普门示现,分四:初二行,明身业普应。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能应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体之用,不能具足神通力也。通虽性具,复由广修妙智方便,照性发通,故得普门示现自在也。常论恶趣,但局三途,今种种之言,通指九界,望佛皆名为恶,别举三途极恶故也。虽三恶方沉幽昏,未应得度,悉令渐灭其苦也。 ○二二行意业普观。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真以息忘,净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与乐。以此五观,加被群迷,妄染惑苦,应念息灭。故一切众生常愿仰而依之,大士之所以应身示现者,实赖于此耳。「无垢」下,叹上五观。无垢慧日,叹观智之体,伏灾普照,叹观智之用。 ○三一行口业说法。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说虽在口,必假身意为授法之本。初句为法现形,本期救苦,故说法之身,名为悲体,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故云悲体等。次句菩萨以慈为心意,无缘而被,名之为妙,物无不覆,喻如大云,故云慈意等。二轮既施,然后说法,三句正说法也。甘露不死之神药,所宣至理,解必无生,若非无生,焉能不死。四句明利益,本性常法,非说那知,于慈云中,澍大法雨,众生蒙润,一切烦恼猛焰,悉皆灭除也。慈云是慈悲普,澍雨是说法普,能灭是利益也。 ○四一行加颂官阵。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事系讼庭,身临战阵,心忧刑罚,命虑兵残,今昔怨仇,此时合会,一心致感,众难皆祛,弥显大士神智之力也。 ○三三行双颂二劝,又二:初一行一句,颂劝持名。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妙音者,说法不滞。观音者,寻声救苦。梵音者,音性无著。潮音者,应不失时。四音圆具,故云胜世间音也。大士具如是德,度脱众生,故须时常持念,不间不疑,无不随心满愿。若也疑兕在怀,朝勤夕怠,无惑乎大士之不应也。 ○二一行三句,颂劝供养。 【「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观听反入,离诸尘妄,是名净圣。冥资不虚,于苦恼死厄,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具一切功德,则随所求而应之,不止十四无畏也。慈视众生,则择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应也。其福聚如海,利泽无穷,故须归命顶礼。问答显德竟。 ○二闻品得益,又二:初持地称叹。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间地,一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吼不惊。」菩萨亦尔,昔遇毗舍浮佛,教平心地,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内平自心,外患自平,故闻此品而称叹之。观音之号,或曰观世音,或曰观自在。其行或曰普门,或曰圆通。依悲观慈观,应物之德言之,故号观世音。以真观净观,照心之功言之,故号观自在。自一心而出,应无不遍,谓之普门。自万物而反,照无不融,谓之圆通。其实一而已矣!故或以自在为号,或以自在名业。以自在为号,言心得自在如心经称观自在是也。以自在名业,言行得自在,如楞严称无作妙力是也。功德不少者,显自在之业,普门之行,实为心地法门,闻持之者,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则外患自平,不能为害,于诸怖畏,能施无畏,由是自在之业,普门之行,遂为己有,故曰闻者功德不少,此菩萨聊知分晓也。 ○二闻品获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等等」者,谓无同等之物,与此齐等也。以如来最上之德,证穷法界渊底,毗卢有师,法身有主,向上一著,世出世法,皆立下风,无有同等之物与之齐等。观音体此以成普门之行,随类应化,无等与等,故闻其风者,皆能发如是心也。普门圆应竟。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132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典里面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和颜爱语。什么是“和颜”?古德说“内无妄染”,你的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污染,你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温和,这就是“和颜”。我们今天的容貌,表现得令人不敢接近,望之可畏、望之可厌,什么原因?我们的妄想杂念太多,一天到晚,是非人我、贪嗔痴慢,不断地增长,这个容颜怎么能够温和?什么是“爱语”?“爱语”就是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这个“爱语”不是指说的话好听,不是的。父母看到子女做错事情,呵斥他,责骂他,那是“爱语”;你要不爱护他,你不会去责备他,所以,“爱语”是真正爱护他。他行善,他有善心善行,我们勉励、奖励他;看到他起了恶念,造了恶业,一定要训斥他、规劝他,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这是“爱语”。“和颜”的意思也是如此。我们要顺从佛在经典上的教导,和颜爱语,常常关怀别人、劝勉别人、安慰别人、帮助别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