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禅宗高僧清一禅师
2014/9/3   热度:3887
中国近代禅宗高僧清一禅师开创五台山代县极乐寺的殊胜法缘
清一禅师开创五台山代县极乐寺的殊胜法缘
(中国近代禅宗高僧清一禅师与极乐寺大事记) 极乐寺位于山西省代县峨口镇上木角村南3公里处的五台山中,东邻繁峙县石佛寺,南与当代著名高僧弘扬南山律宗的通愿法师曾住持之名刹圭峰寺隔岭相望,西毗代县峨口白云寺,北连下木角村洪济寺。旧属繁峙县,1955年划归代县峨口镇。清朝同治年间,以生活简朴、学习刻苦、持戒精严而著称的清末民初、兼祧临济、曹洞二宗法脉的湖北钟祥籍宗门高僧清一禅师(1842~1916)发现这里山高路险,人迹少至,适宜禅修。遂创建寺院,开单接众。一时极乐寺成为五台山中闻名遐迩的十方常住。
2004年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民国著名居士、时任教育部参事的蒋维乔著作《中国佛教史》(此书早在1928年即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十八章“近世各宗”(二)禅宗(甲)临济宗第308页载:“北京龙泉寺之清一禅师,亦最近临济宗之高僧也。清一,名古念;俗姓舒;湖北钟祥县人。幼时家贫,佣作养母。弱冠,父母俱逝;遂为僧。后行脚至天目;遇广福禅师,留心参究,寝食俱废,如是六十日,未能有悟;一日,宴坐,闻击香板声;身心豁然,执念顿消;五官百骸,如土委地;乃慨然曰:“古称见月忘指,觉照大千而无生死者,非虚语也。”起而证之师;遂蒙印可。于是远游金山、九华,结茅五台六年;后游京师,居龙泉寺;遍览《大藏》经典,道闻日高,请益者日众;清一对机说法;王公舆台,一以无心应之。晚年,居广济寺(今北京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僧俗皈依者千余人;著名者有当时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克诚。京师佛法,由是大振。
民国五年之冬,广济寺建水陆道场;清一既示疾;犹登座说法,语如泉涌,显示生平不言之旨;道场既毕;即于质明,端坐而逝。寿七十有四。有所辑《宗镜捷要》四卷行世。
清一本临济宗,其居五台时,有福建鼓山耀灵禅师者,远来五台;与清一语,有如夙契;因脱衲衣赠清一,珍重言别。一著之经年;忽于衣之裂缝中露一纸,具载曹洞宗法脉,应相传授。清一知耀灵悲曹洞宗无人,不远千里,密为付瞩;故兼荷两宗云。”
清一禅师在天目山开悟后远游金山、九华、而后辗转至五台山,据《宗镜捷要清一禅师事录》之“清一禅师碑铭”:“僧徒谒者日众,师因于凤凰泉创寺颜曰极乐,以开道场,四方云集。”
关于清一禅师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初,清一祧继临济宗法脉,20世纪以“其建树、道德、年齿、悟证之伟大高深,为近千年来所罕见。”(太虚大师赞语《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而著名的禅宗高僧虚云和尚亦是嗣承临济、曹洞二宗,光绪九年,(1883年)时年44岁的虚云法师为报答父母之恩,发愿由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历时三年,方到达五台山遍礼了文殊菩萨圣境。途中他曾两次遇难,皆蒙一来自五台山名叫文吉的老丐搭救。按岑学吕著《虚云年谱》载:文吉实为文殊菩萨化身。文吉还告诉虚云:“你到五台山秘魔岩,此处有南方僧名清一者,行持甚好。”①农历五月一日虚云法师拜至忻州地界幸遇同乡清军驻峨口白云寺一营官相助,代携行李于马车上。五月中,虚云法师拜至白云寺,该营官热情相待,留宿三日,又赠盘缠,法师不收,只好另派兵将行李先期送至台怀显通寺。
①光绪九年,(1883年)时年44岁的虚云法师“由狮子山起香。从苏北入河南省。经凤阳亳州。昊陵。嵩山。少林寺。至洛阳白马寺。晓行夜宿。风雨晦明。如是行。如是拜。一心念菩萨圣号。苦乐饥饱。不萦念矣。腊月至黄河铁卸渡。(又名铁谢)过光武陵。初一住店。初二渡河。泊岸。天已晚。不敢行。四无人烟。于路旁有一摆小摊之茅棚。亦无人居。歇足此间。趺坐而坐。夜寒甚。大雪漫漫。次早举目一望。化为琉璃世界。雪深盈尺。无路可行。过往无人。更不知去向。先则枯坐念佛。饱受饥寒。因草棚并无遮拦。蜷伏一角。既而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饥。仅存一息。而正念不忘。一日。两日。三日。如是雪。如是寒。如是饥。渐入迷态。初六午后。雪止。微见日影。然已莫能兴矣。初七日来一丐者。见予卧雪中。致问。予亦不能言。知是冻伤。将雪拨开。以围棚草烤火煮黄米粥。令食。得暖气复生。问。‘何来。’曰。‘南海。’问。‘何去。’曰。‘朝五台。’我问丐者贵姓名。曰。‘姓文名吉。’问。‘往何处。’曰。‘来自五台。回长安去。’问。‘既是五台。寺中有来往否。’丐曰。‘人皆识我。’问。‘此往五台。路经何处。’曰。‘由孟县怀庆黄沙岭新州太谷太原省代州峨口即到山。若先到秘魔岩。此处有南方僧名清一者行持甚好。’”
《虚云法师诗词集》录有两首虚公上人写给清一和尚的诗词,其一题为:
燕京赠清一和尚
知君健翮独翱翔,大隐城隍乐未央。
非是三关俱透过,何能火里种莲香。
其二:闻清一禅师讣感挽
勘破尘劳即学空,相传有诀好流通。
摄心之外无余物,遍体寻来也甚融。
不舍因缘崇助道,多营福业化愚蒙。
一朝遽赴莲池约,半壁西南又缺东。
由佛教著名居士梅光羲、龚积柄各施洋五十元,民国十年刻于北京的《宗镜捷要清一禅师事录》之“清一禅师传”载:清一禅师居五台山期间,某岁大旱,赤地千里,邑宰诣师请为求雨,师曰:吾守此一龛聊以度日,睹何神异,重劳祈请,邑宰苦求不已,师遂端坐念佛,须臾雨至,四野沾足。皆以为师愿力所感也。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出版的由中国近现代高僧谛闲、印光、兴慈、虚云、来果作序,享有徐霞客第二之誉的中国近现代佛教界著名居士,江苏兴化人高鹤年在其著作《名山游访记》卷二之“天津北京游访略记”第53页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与大禅诸师出游雍和宫,适光绪皇帝行香至此,喇嘛迎进,各殿敬礼。太和斋稍息,回宫。彼时陈喇嘛招呼往诸殿一览,并与白喇嘛一谈持之法,遂出。西直门,五里,大钟寺看大钟,上书《华严经》一部,《金刚经》锁边。南行万寿寺,内看四大名山图。后至弘仁寺,即旃檀寺,礼旃檀像,此像乃佛住世时,优填王所造,佛往天宫为母说法而回,像出迎之,佛与受记云:“若能一见,即同见佛。”此为造像之始。殿上蒙藏庄严,有七珍八宝种种供养。
住圆光寺,与方丈首座清一会谈。清曰:“参学略有五种:一己事未明寻求知识;二机缘不契别访高明;三已明大事随方应化;四特为进香,植福培因;五夸张胜境,私图名利。前三正当,第四犹可,至于散意云水,名利自欺,其误甚矣。”昔大随禅师有学人问“劫火洞然,这个坏也不坏?”师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师云:“随他去。”其僧疑之,寻师参叩,遍历山川。所谓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是皆为大事未了,不远千里访求。大禅师曰:“行脚在先,住山在后。”余向主人云:“久仰高风未得亲近,不知上人以何为宗旨?伊曰:“以无念为宗,以离相为旨,以断除贪妄为工夫,以清净涅磐为究竟。”云云。”
据圣凯法师所撰“道阶(1870~1934)”介绍:光绪三十三年秋,(1907年)道阶法师出国周游,先后到过星马、南洋槟榔屿、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并到印度礼朝圣迹,在各地求得玉佛六尊、舍利一瓶、佛牙、梵文贝叶经典、各地僧伽所赠送的法物等,一起带回祖国。回到湘省,湘北道俗无不欢喜踊跃,而生敬仰。回国之后,他发起为金钱山寺请《大藏经》,并协助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为保护各地寺产,在宁波、杭州、南京、湖南各地创办了僧教育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为迎请清廷颁赐的《龙藏》到了北京,为金钱山寺请得一部《大藏经》,护送回湘。
这时,他颇想遁迹山林,实现十年注书的誓愿,但是被清一长老力挽护教,清一长老对他说:“虽有光绪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保教之谕,然各省教案叠起,非在京师建立佛法,不能尽护教之责。”于是到山西礼朝五台山,在文殊菩萨像前燃顶香九柱,立下四大誓愿:一、愿保护天下佛像不毁。二、愿保护天下寺院不毁。三、愿保护天下寺产不毁。四、愿化导天下人不骂僧徒。他以入京请藏的因缘,因为清一长老的引荐,得识(清一禅师法嗣)京中广济寺住持志果禅师,志果对道阶的道学非常崇仰,欲揽为法嗣,光耀祖庭。道阶随喜应允,于宣统元年(1909年)接志果老人法座。1910年春天,志果禅师移座法源寺,于是道阶法师在广济寺设立僧自治研究会。宣统三年(1911年)冬天,志果长老退位,即由僧录司呈内务府,奏请钦定为法源寺住持,这时道阶法师已经42岁了。
《宗镜捷要清一禅师事录》之附志载:初各丛林前后来京请藏经者约数十起,知师与柏林寺僧相善,因求师校阅篇次检查装池等事,事竣。有以金相酬者,(清一禅师)却弗受,缁徒益重之。柏林寺住持澄海因举附属柏林之鹫峰寺相赠,师顾视之淡然,婉词谢之。及师示寂,澄海叹曰:“吾失指南矣!”并自述赠庙一事,深以未满愿为憾。即对师法嗣悟乘、志果宣说素志。卜日同诣鹫峰寺,亲立赠与字据并交出一切契约。时人谓:澄海方外人与吴季子挂剑之风相类焉。时悟乘、志果方专力于大阳塔庙诸务,乃公同将鹫峰寺交于师法孙昌云作主令续慧灯。是时北京居士提倡佛学觅地建社,商之师皈依弟子张炳桢,将寺东隙地及屋舍暂行租赁开作莲社,一以宏阐佛理,一以表扬师德。炳桢言之昌云,昌云和尚体师平日悲愿,慨然允许。而寺中主权仍归僧有,居士所租借者限年收回,以永志法派所在。今则道场莲社并立寺中佛法亦为之一振。师之遗泽嗣人之雅量欲兴佛教于北方鹫峰可不为先导乎!炳桢记。
1998年由星云法师监修、慈怡等主编,台湾佛光出版社出版的《佛光大辞典》第二册载有临济宗高僧“古念”条目。
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出版的陈兵、邓子美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第七章:禅宗的振作之一、遗范尚在,宗风犹存第278页载清一(1842~1915,注:此处有误应为1916),湖北钟祥人,出家后参天目山广福和尚有悟,在该寺参修多年,得印可。后赴五台山秘魔岩等处潜修,晚年居北京广济寺,皈依者千余人,以生活简朴、学习刻苦而著称。
民国九年(1920)中国近现代高僧,北京法源寺住持释道阶(又号八不头陀)倡修《新续高僧传》,商请湖南衡阳宿儒喻谦(号昧庵)主纂,历时三年成书的六十卷《新续高僧传》第二十六卷载有临济宗高僧清一禅师传记。
民国二十五年《钟祥县志》记载:清一禅师,俗姓舒,湖北省钟祥县人(现改为钟祥市,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幼时家贫,以佣资奉养双亲,二十岁时,父母辞世,遂感人生无常,投本地文昌阁出家,不久喜获佛教《古尊宿语录》数篇,精勤参研义理,之后不辞辛苦,发心到祖庭名山游方参学,初始千里迢迢行脚至韦驮菩萨应化道场浙江省临安天目山,拜广福和尚为师,广福和尚初观清一,即断为佛器。一天,广福和尚问:“如何是西来意”,见清一沉吟良久,广福和尚便说:“你可试问我,我替你答。”清一即施礼说:“道在我边,岂容师代。”广福和尚听了十分赞许,欢喜地说:“日后你果能如此,一定能成佛门栋梁。”此后两月过去,清一仍未得悟。有一天,当他跏趺禅坐时,忽闻击香板声,豁然大悟,遂起座获得广福和尚印可。在天目山参修数年后,清一和尚又开始了漫长的云水生涯,先至江苏镇江金山、安徽九华山等地,同治年间,当他来到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道场时,遂有终老之志。尔后便在五台山西台著名丛林秘魔岩潜心苦修。《五台山佛教繁峙篇》记载:有一年,清一和尚行脚来到峨河东岸的上木角村,(当时隶属繁峙县)发现村南五台山脉中有一山高林密、清静幽奇的绝妙地方,非常适宜潜修,便将此地辟为道场,建起数间窑洞禅房。未几附近僧俗皈依者众多,后常有南方游方僧到此挂单、驻锡,著名者有极乐寺第二代祖师释大空禅师、第三代祖师释昌云禅师、第四代祖师释万行和尚、第五代祖师湖南籍释惟空和尚,曾任民国年间的繁峙县佛教会会长释严体和尚(系上木角村人,俗名霍二旦)。由此使极乐寺成为清末民初闻名遐迩的十方丛林。
清一禅师在五台山卓锡六年后又赴京城弘法,起始居住在城南龙泉寺,当他发现该寺藏经甚富,欣喜万分,潜心阅经三年,不知疲倦。“且卅年未曾以阅藏事语人,人问则曰:‘贫衲不知书也。’”适逢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一时著名的古刹名蓝,遭遇劫难,幸而龙泉寺地处偏僻,没有受到强盗蹂躏,方躲过一劫。期间,缁素慕道者接踵而至,学人辐辏禅室。时有一位清宫太监趋寺进献三百金,清一不受。晚年清一禅师曾居北京广济寺,他以生活淡泊清苦,修持精严而著称,道誉日隆,京城僧俗皈依者逾千人。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清一禅师目睹连年兵戈不断,生灵涂炭,他悲天悯人,为超生荐亡,九月初九(阳历十月五日)于广济寺启建水陆法会,登堂说法,待会圆满后,侍者发现清一禅师已俨然端坐而化。世寿74岁,僧腊50。次年门人遵师嘱建塔于京北大阳山,后其徒众于极乐寺东亦建起一座覆钵式清一祖师塔奉祀。
另外,据清一禅师门人慧极所撰的《清一禅师碑铭》记载:清一禅师由北京龙泉寺返回五台山后,适福州鼓山耀灵禅师承曹洞法脉朝拜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与清一相谈甚契,临别还将自己的一件旧衲赠与清一和尚。后衲衣膝部裂缝中露出一纸牒,上面详细载有达摩以来曹洞世系,最后嗣法者的名字正是清一。
现位于北京法源寺内的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藏有清一禅师存世著作《宗镜捷要》四卷。(图书编号:226654941 005937)
享有徐霞客第二之誉的中国近现代佛教界著名居士,江苏兴化人高鹤年在其著作《名山游访记》——“由北岳经五台太华回终南山略记”一节中写到:“民国三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余复往雁门内一游。即行下坡,十里阜村坪,有店,五里红园,十里南口,五里试刀石,即杨六将军试刀处。十里代州城,三十里经滹沱河梦(门)王镇磨坊,入峨口。上文殊白云双寺,内有慧宽禅师出迎留住,谈及昔日金陵亲近通智老法师,听讲经夏,并谈经言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其意甚深。……二十三日到秘魔岩朝龙洞后凤凰泉有师来邀,路由圭峰过岭约二十余里,即抵凤凰泉,极乐寺,谷中清苦异常,内住三四人,皆是苦志发心,住持时往京募缘未返。”民国十三年,极乐寺住持释严体和尚(上木角村人)任繁峙县佛教协会会长,民国二十三年极乐寺第四任住持释万行和尚在任繁峙县佛教协会会长期间,曾邀山西省佛教会会长、山西省佛教杂志总编辑、太原市佛教协会秘书长、崇善寺住持释力空法师前来县内正觉寺宣讲《金刚经》三天,建国初湖南籍僧人惟空和尚、隆护老禅师在极乐寺潜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由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的繁峙籍僧人释能戒法师住持本寺,(现任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不久,同住释善意和尚继任住持至今。
极乐寺座西向东,两进院落,原有殿堂、石窑二十多间,大部分建筑毁于“文革”中,今存石窑十多间,极乐寺有坡田几十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尚有不少杏树,当时由代县峨口公社各学校负责育种并组织师生分批到极乐寺种植的松树如今已郁郁葱葱,成为极乐寺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年在由五明佛学院学习归来的繁峙籍僧人释善意法师住持下,陆续修复了极乐寺大雄宝殿,殿内塑有华严三圣等佛像,西殿、南殿、东殿也已竣工。寺东一里处有保存完整的极乐寺五座五代祖师灵塔,其首座为开山祖师清一禅师灵塔,寺东北山腰有普通塔一座。2004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由当地居士善信共同发心启建法会纪念极乐寺开山祖师清一禅师圆寂88周年暨重新立碑揭幕仪式。塔东南有清朝道光《繁峙县志》记载八泉之一的“凤凰泉”名胜,此外寺内著名景点还有“古猿坐禅”、“狮子峰”、“钵盂梁”等。
极乐寺林木葱郁,植被茂盛,夏绿秋红,冬天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愈显佛教圣地梵宫琳宇之气象。1997年以来为抢救、继承和弘扬五台山北方佛教音乐,这一古老文化瑰宝,释善意法师在本寺开办了五台山北方佛教音乐学修院,现学员分布在广东、江西、河南等名刹,1997年7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会报《名城报》、湖南省佛教协会主办的《正法眼》杂志、中国《万里长城》杂志等媒体予以报道。1997年秋山西电视台《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组也曾来寺拍摄专题片;2004年部分学员曾随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佛教音乐访问团赴台、港、澳及美国、加拿大等地参加国际佛教文化交流演出等活动,受到海内外各界广泛的好评。
后 记
极乐寺是整个五台山寺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极乐寺开山辟为道场迄今不过二百年历史,但本寺因清末民初享誉佛教界的一代高僧、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影响深远的禅门临济宗师清一和尚而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十方丛林。这对研究清末民初临济宗在五台山的弘传和演变及其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可是就极乐寺而言,除了李宏如先生所著的《五台山佛教繁峙篇》略有简介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文献和史料,现代也从未有人涉足极乐寺与清一禅师的研究和著述,因此,整理研究极乐寺与清一禅师无疑是一个艰巨的文化拓荒之举。有鉴于此,从一九九七年以来,为填补极乐寺及其开山祖师清一禅师资料的空白,我利用业余时间,回到极乐寺踏勘了寺内残存的遗址和五座祖师灵塔,仔细抄录了极乐寺现存的祖师塔铭。同时采访了极乐寺所在村庄即故乡上木角的耆宿,并陆续通过各种渠道尽力搜集有关清一和尚和极乐寺的资料,令我欣慰的是二零零四年当我由北京西山八大处朝拜佛牙舍利塔之后请到一本民国著名居士高鹤年所著的《名山游访记》,看到德高望重、走遍千山万水的鹤老在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曾住北京圆光寺参谒清一禅师亲闻开示,又在民国三年农历五月二十三日由秘魔岩经圭峰寺到达凤凰泉极乐寺之记载,这些描写故乡风土的文字,使我读来倍感亲切,激动不已,进而遥想,极乐寺过去的岁月曾经迎来送走多少虔诚的朝圣者和南来北往的高僧名士……肯定积淀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这一切都已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如今没有人能说得清极乐寺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如果再不及时进行抢救挖掘,再过若干年,极乐寺那段辉煌的历史将永远从时光的记忆中流逝,留下永远都无法挽救的遗憾。作为一名远在塞外的游子,我有一种将清一禅师与极乐寺的历史展现给更多的人们,使之传承下去的使命感。多年的夙愿愈增强了我尝试对所敬仰的佛门大德龙象清一和尚与极乐寺作进一步的研究,但因能力和水平所限,我的研究无论广度和深度都很不够,实在愧对先德,我只是想把自己目前所搜集到的清一和尚生平与其开创的极乐寺之历史源流和粗浅的心得体会奉献给所有关注清一和尚和极乐寺的有缘同仁,以期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帮助、指导,本文错漏之处难免,敬请诸位大德方家不吝赐教。
在此,谨向多年来致力于复兴祖师道场极乐寺的现任住持善意法师、帮助我数次赴北京广济寺、法源寺查找上述资料的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孔庆荣老先生、清一和尚故乡湖北省钟祥市原县志办编辑廖运孚先生、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梵华法师、密多法师、吕铁钢居士;向带领我和善意师亲赴京北昌平大阳山考察清一和尚灵塔遗迹的北京戒台寺妙彻法师、赵文竹居士、以及资助为清一禅师立碑的山西省繁峙县通信公司白彪居士、襄助刻碑的李宏如先生等诸位善知识致以衷心感谢。
作者
二零零六年春于呼和浩特市一心斋
注1:张克诚,1865~1922 名炳桢,晚年号净如居士,以字行世。据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1995年9月第1版于凌波著《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第336页“早期唯识学者张克诚”载:所居住的广济寺,由清一老人主持,因岁久颓圮,金像剥落,他个人出资,并出面捐募,使广济寺稍复原来面目。1914年,与北京佛教居士创立念佛会,聚会中同人共同念佛。他也常到莲社讲经,予佛教团体以财力及精神之赞助,后来广济寺清一老人逝世,他乃移居鹫峰寺,鹫峰寺亦年久失修,十分破败,他又协助住持昌云法师(注:昌云法师,极乐寺第三代祖师)四出劝募,曲折经营,并将自己授课所入,悉数奉献,数年如一日,终于使鹫峰寺渐复旧观。
《学林漫录》(3):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仍好学不倦。有位张克诚在北京东城的一个庙里讲佛学的“唯识”中的“所缘缘起论”,蔡元培先生居然亲自去旁听。
《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第115~116页“传弘藏地佛教的释能海(1886~1967)”载:张克诚,四川广汉人,年长能海二十岁,早年曾中秀才,乡试不第,到北京入“殖边高等学堂”学习蒙藏文字,毕业后入蒙古宣抚使姚锡光幕,参与机密,入民国后,由姚锡光之荐,任大同镇守使署执法处长,日理刑事判决,深感此事非所应为,乃弃官返北京,寓广济寺,随清一老人参学,参究《楞严》唯识之旨,深有心得,曾由蒋维乔之荐,在北京大学讲唯识,是学者在高等学府讲佛学最早的一个人。能海从张克诚学佛,得窥佛理堂奥。后来,他离京回到成都。四川大学文科教授刘洙源,自光绪末年即在成都弘化,法缘极盛,四众景仰,在成都设有“成都佛学社”定期讲经。能海亦按期随众听讲,日久渐萌离俗出家的念头,终于在1924年,投入涪陵县的天宝寺,从佛源和尚剃度出家。继之,又到新都宝光寺,依贯一和尚受具足戒。由此勤学佛典,深究义理,精进修行。(能海法师俗姓龚,名辑熙,四川绵竹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二年。他幼年受传统教育,攻读儒书,生性聪颖,十分好学。年及弱冠,正当光绪末年,帝国主义恃轮船火炮之利,视中国为次殖民地,且有瓜分中国之议。能海感于八股文不能救国,毅然投考入四川讲武堂,接受军事教育。毕业后,分发军中服务,由排、连长擢升至营长,他在川军中资力颇老,与杨森同时,于朱德则为前辈。在军中期间,曾一度在云南讲武堂任教官,辛亥革命后回到川军,积功升至团长。1915年,北京陆军部把他调为“将军府”参军的闲职。他在京中闲居无聊,偶尔浏览佛经,对佛教有了粗浅的认识。后来,他东渡日本,考察政治和实业,见到日本佛教盛行,国力强盛,深有感触,因此对佛教发生浓厚的兴趣。回到北京,听说有一位四川同乡张克诚在莲社讲经,他随朋友前去听讲,与张克诚相见之下,交谈十分投契,于此他决心从张克诚学佛。
1948年能海法师应上海黄涵之、李思浩、赵朴初等居士之邀请,到上海讲经。对西藏黄教在上海弘传影响甚大。1949年后他仍在北京、上海、武汉、五台山等地讲经弘法,举办法会。他曾被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委员。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副会长。晚年,安居于五台山清凉桥,他发扬“百丈清规”的传统,所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率领徒众于寺院周围种树、耕作,同时讲经弘法不辍,保持禅宗农禅并重之遗风。“文革”劫难之1967年示寂,世寿82岁,僧腊43年。1986年,是他百岁冥诞,亲教弟子们整理他的遗著,汇集为《能海法师全集》,先编出《能海上人传》和《戒定慧基本三学》各一册,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出版,其余尚在整理中。
注2:三关,北宋临济宗黄龙慧南禅师所设勘验学禅者的方式。《指月录》卷三五谓其常问参请者云:“人人皆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时,又伸手而问:“我手何似佛手?”又问学人至诸方参请禅门宗师之所得,却又垂脚问道:“我脚何似驴脚?”谓其三十余年以此三问勘验学禅者,故天下丛林视为“三关”。
注3:天目,今浙江省临安西天目山禅源寺,为禅宗著名丛林,因天目山是韦驮菩萨应化道场,宋元之间名僧辈出,名著东南亚,特别是13世纪初的30年中,国内外高僧来天目山参拜当时誉为“江南古佛”(也有称“江南活佛”)的中峰明本,成为一种时尚;是天目山佛教发达时期。清康熙四年浙江宰官敦请玉琳通秀国师来天目山重兴高峰法席;建成有寺宇五百多间的禅源寺,天目山再度中兴。在他圆寂五十八年后雍正帝在其即位十一年御书祭玉琳通秀祭文外,并御书了“禅源寺”、“传灯心印”两额。参见《西天目山志》
注4:金山,今江苏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宋代以来为临济宗名刹。
注5:九华,安徽池州地区青阳县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注6:五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清一禅师修行所在之秘魔岩系北齐时法秘尼师创建,唐代高僧木叉和尚开辟为闻名的禅宗道场,明代临济宗居此,兼有净土、密宗、唯识等各宗、清一禅师创建的极乐寺均位于西台周围。
注7:钟祥,湖北省钟祥县,现改为钟祥市,古为郢地,楚国北方重镇,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辞文学家宋玉的故乡,明朝嘉靖皇帝诞生地,贺龙元帅的祖籍也在这里。有白乳高僧塔、宋玉井、明显陵等古迹名胜。
注8:大阳山,今北京昌平区兴寿镇大阳山森林公园风景区。
注9:梅光羲(1880~1947)字撷芸,江西南昌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梅氏为洪都南昌望族,书香世家。幼年受传统教育,攻读八股文。少年入泮,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19岁参加乡试,中举人。23岁,以道员在湖北候补,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所赏识,拔擢为湖北武备学堂监督。1903年东渡后日本入振武学堂、早稻田大学学习。归国后先后任职教育、交通、司法各部。因桂伯华介绍而接触佛学,深生信仰,1907年入祗园精舍随杨仁山学佛学。此后薪俸大部分用于资助金陵刻经处、支那内学院。精于唯识学,著有《相宗纲要》、《因明入正理论节录集注》等书。1921年前后,任山东省高等监察厅厅长。他在济南大明湖畔,组织佛学社,设佛学讲座,定期讲法相唯识之学。30年后,即1949至1986年近40年,在台湾讲经弘法的李炳南居士马厩上当时撷芸(梅光羲)座下的学生。《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474~475页。
注10:龚积柄(1871~?)民国著名居士,又名龚明贤,字伯衡。安徽合肥人。清末举人。山东政法学堂优等毕业生。1909年11月,任山东提法使;7月兼任山东盐运使。1913年1月,改任山东司法筹备处处长,10月任山东内务司司长。1914年2月,任护理山东巡按使。1920年8月,任山东济南道道尹。1921年8月任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同年12月去职。1924年3月,再任山东省财政厅厅长。1925年2月,任山东省省长,同年7月去职。
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中国佛教》陈兵、邓子美著 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2.《五台山佛教繁峙篇》李宏如著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浙江佛教》2000年第三期
4.《虚云年谱》岑学吕 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5.民国二十五年《钟祥县志》
6.《昙鸾法师传》陈扬炯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7.《中国佛教史》卷四,<近世各宗>蒋维乔著 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重版
8.《新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9.《佛光大词典》、《佛学大词典》
10.《宗镜捷要》清一禅师 著 中国佛教文物图书馆藏;极乐寺藏复印本。
11.《虚云法师诗词集》
12.《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于凌波 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附录:
《清一禅师碑铭》
清一禅师晚年自号幻影,湖北钟祥县舒氏子也。少有大志,家贫无力读书,以佣作奉亲。年逾弱冠,父母俱逝,遂为僧。师聪慧绝伦,而钟祥地僻,无师资,一日觅得《古尊宿语录》,仅败纸数十幅,乃习为文字究讨之,欲直契心印而肩其任,四方参寻,颠困者屡矣!后至天目寺。寺主广福禅师一见深器之,多所策发。既而问:“何是西来的旨?”师沉吟久之,广师因谓曰:
“汝盍问吾,吾当代答。”师从容作礼曰:“道在自身耳,何容师代。”广师喜曰:“能如是者,法器也。顾佛旨高坚邃远,如铁崖重扃,人不能破也。”以此策师,师因外视听,遗身命六十余日,屡废寝食,卒未能悟入。一日宴坐间,闻僧击香板声,师豁尔若官骸脱遗者,执念顿消,身心器世释然而不可得,乃慨然曰:“古称见月忘指,觉照大千而无生死者,不虚也。”起而证之,广师遂蒙印可。
师既悟心宗,适值中原佛法已衰,方当一振救之,是以禅悟教观,无所左右。说者谓师遍习禅观焉。其后远游金山、九华,折而北入五台,遂至京师。京师龙泉寺藏 弆大藏经典最备。师乃就居其中,尽检全藏,三年遍阅之。心益浩然,宗趋教轨,豁彻藩篱,一无偶立。然去龙泉寺后且卅年未尝以阅藏事语人。人问则曰:“贫衲不知书也。”由龙泉复返五台,隐居西庵茅屋。僧徒谒者日众。师因于凤凰泉创寺,颜曰极乐,以开道场,四方云集。闽中有鼓山耀灵禅师者,远来五台,及见师一语如夙契,别时以一破衲赠师。师著久之而裂缝中露一纸牒,展视则达摩以来曹洞世系,耀公以师名系谱后者也。师始悟心印于广福禅师为临济宗。至是知耀公悲曹洞宗无人,行数千里远来密付,师乃敬领而兼荷之。耀公则已于赠衲之次年示寂矣。
居五台数年谓众曰:“吾当弘法京师。”乃于光绪二十三年(注:1897年)复来京。当是时,杨仁山居士倡大法于金陵,自江北南薄于海。僧众高异者多资其策励。以故世皆宗仰仁山。而世方竞尚新学。才杰之士乃大并欧美学术,冠之以佛学。仁山因之以宏正法,起堙废,搜遗经于海东,(注:海东指日本。)尽刊经律论要典最其旨传布国内外。佛学赖以不坠。大江南北居士皆仁山弟子。北京名刹之多甲于全国,而嗜学沙门则甚寡。师已年老,寂居京师,绝交游,衣敝衣,累年不一出户。有来问法者,王公舆台一无心应之。京师皆称清老师不识字行谊最高云云。已而民国改元,全国新学之士辐辏京师,求佛学者必来谒师。材士硕儒,有所问皆应机而解。是时,仁山已逝,而江南北居士并海内宿学遂创佛学会于北京,寻复就师所居寺,每七日开会研讲经论。师遍应众心,随所叩问,百轨千涂,片语洞然,窦开障抉。于是世益以师为不可知不敢相为拟议。其夙慧高者,或独领宗门微旨。前后弟子以千数。老僧宿德,年辈相侔,至是亦多折节隶为弟子。北京佛法大振。师顾澹然。若无所付法者。一日谓左右曰:“吾归寂后,当葬于京北大阳山上。”识者知师意,乃于师所居广济寺开水陆道场,请师说法,登坛语如泉发,显示生平不言之旨。语毕示疾道场夜毕师于质明端坐而化。民国五年新历十月五日也。(注:一九一六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世寿七十有四,僧腊五十。次年塔于大阳山,体貌不易。弟子问答及纂辑语录别为书,不具述,述心印承传之大者,铭于右。
门人慧极撰
【佛历二五四八年农历三月十一日
公历二零零四年四月廿九日抄于中国佛学院佛教文物图书馆(北京法源寺内)藏书《宗镜捷要幻影禅师清一撰定》附录:清一禅师事录】
《清一禅师传》
清一禅师名古念,俗姓舒氏,湖北钟祥人也。始自髫龀,即存远度,家贫无养佣作取给。年才逾冠,父母俱逝,感斯惨毒,深悟业系,遂投邑中文昌阁出家。钟祥僻左师友乏绝。尝得古德语录数篇,潜寻幽旨,不营俗务。
某岁随方行脚至于天目,寺主广福和尚一见断为伟器,遂留参究,多所策发,一日问师“如何是西来意?”师久之始呈所见,不符冥契,乃谓师曰:“汝试问我,我代汝答。”师神气恬然,合掌作礼曰:“道在我边,岂容人答。”和尚喜曰:“汝能如此,真法王子也。”遂归禅室,凝心栖虑,行止若痴,寝食俱废,如是者历六十日未有所得。一日宴坐闻击香板,声响所及,执念顿殒,五官百骸,如土委地,从是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乃起求证,遂蒙印可,然独遍习禅观,精进不懈,三衣一钵,游止胜景,金山九华皆所栖憩,东南禅侣,俱知师矣!光绪二十年以五台灵迹炳焕,杖锡孤征,不远千里,陟秘魔崖,爱其幽隐,依林结宇,遂有终志。某岁大旱,赤地千里,邑宰诣师,请为求雨。师曰:“吾守此一龛,聊以度日,睹何神异,重劳祈请。”邑宰苦求不已,师遂端坐念佛,须臾雨至,四野沾足。皆以为师愿力所感也。居台六年,来游京国。始至居龙泉寺,博览经论,遍该律教。时方有联军(注:此指1900年光绪廿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祸,京邑名蓝,悉遭蹂躏。惟师所止,戎马绝迹。灵感既昭,光耀斯发。缁流白衣,辐辏禅室,内监某奉金三百,却而不受。其它檀施,一屏(注:屏,通并)不御(注:御,古汉语字典释义为用。)故自出家以来,不蓄长物,居止之地,惟置一榻,败絮单衾,裁堪蔽体,风范凝正,言词峻洁。公卿造访,略无假借。非僻谣佚之徒,睹师神宇,即莫不改容而去。晚居西城广济寺,道闻日高,僧俗皈依,千有余众。有白衣数人,一时之彦,舍其夙业相从不去。今年冬十月,师悯频年兵祸,横死者多,拔滞拯幽资乎佛力。于寺建水陆道场七日。时师道体已衰,又感风疾,犹能领众拈香,倾诚礼佛。及上堂说法,机辩纵横,神气遒逸,启迪殷勤,若忘疾痛。逮会散之夕,即告无常,端坐正容,专待众别,时环而侍者,百有余人。师启目周视,奄然怛化,威仪寂静,如入禅定,道俗奔赴制以心丧礼也。师世寿七十四岁,僧腊五十,其徒某某奉师全身塔于大阳山。始师本嗣临济,有鼓山和尚者(注:按清一门人慧极撰写的《清一禅师碑铭》记载鼓山和尚者即耀灵禅师。鼓山在福州,有闻名海内外的禅宗名刹涌泉寺,高僧妙莲、虚云和尚曾经住持该寺),远承曹洞密秉法要,尝游步五台,偶与师遇,立谈之顷,深致爱敬,脱赠衲衣,珍重言别。师御之经年,初未留意,偶当膝处忽焉破裂,罅缝之中,隐文一束,具载本宗法脉应相传授。师始豁然,敬起承受。故师宏阐大教兼承两宗。斯亦禅林逸闻,未忍放失者也。余游泳智渊,亲承记莂,渎问旁征具知明略,故不敢坠其劳绪苦夫铭塔题碑,俟诸来哲。
民国五年十二月长沙方表撰
敬立清一禅师碑铭缘起
我在童年时,因受佛教家风熏陶,耳濡目染的诸多故事多与本村极乐寺有关。至今,遥想大旱之年祖父们头顶烈日,赤背跪于凤凰泉边虔诚祈雨之场面,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己背着小松苗随学校上山入寺植树之情景,恍如昨天。因此,几十年来,我对历经沧桑的极乐寺有了太多的挂念。
一九九七年秋天,我同善意师在考察“文革”劫余的寺内古迹时,竟以外发现凤凰泉下有一座极乐寺开山祖师清一和尚墓塔。此后不久,我从《五台山佛教繁峙篇》和《虚云年谱》中首次看到有清一和尚的记载,尤其是《虚云年谱》中载有:光绪十年,四十五岁的虚云和尚为报父母之恩发心朝礼文殊菩萨道场,途径黄河北岸遭遇连续五天风雪,饥寒交迫,危在旦夕之际,他仍不失正念,至诚感得文殊菩萨化身乞丐来救,并为他指点路径:“由……太原、代州峨口即到山,若先到秘魔岩此处有南方僧名清一者行持甚好……”,从此,我对清一和尚峻洁的道行高山仰止,崇敬倍增。亦为故乡曾经驻锡深得菩萨赞誉之得道高僧而荣幸。之后,我留心搜集清一和尚生平,几经辗转于二零零四年四月蒙友相助从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图书馆藏书清一禅师著作《宗镜捷要事录》中抄得《清一禅师碑铭》。正是古德所云:“精诚赞仰,感应昭彰,刻意冥求,无愿不从。”
我等身居圣域,久沐佛恩,值法运隆兴,因缘殊胜,念法幢再竖,机会难逢。鉴于清一禅师碑铭原物有废无考,为使禅师高洁的道行事迹不致湮没,值此清一禅师圆寂八十八周年之际,谨以至诚之意,响应德治,倡导善行,以古德为楷模,净化社会人心,弘扬佛教优良传统,立碑以资纪念,昭启后人。
铭曰:极乐寺山虽不高,有清一大德而名,凤凰泉水未必深,有幻影龙象则灵。
中国旅游文化学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本邑上木角 王博斐 敬撰
繁峙县通信公司白彪居士 立石
繁峙县兴育中学校长李宏如共襄
公元二零零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农历甲申年九月九日重阳吉旦立 清末一代名僧清一禅师
——开辟代县极乐寺及鲜为人知的禅林逸事
○王博斐
我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因毗邻佛教圣地五台山,昔日有诸多佛寺曾是五台山各大伽蓝的下院。过去这里兰若林立,佛教隆兴。早在南北朝时期被梁武帝称为“肉身菩萨”、东魏孝敬帝敬称“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被尊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四论师之祖,著有《往生论著》、《略论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亦名《大经奉赞》、《无量寿经奉赞》《礼净土十二偈》)等净土宗经典之作、开创净土学说,被奉为中国、日本净土宗之祖的佛门大师昙鸾就诞生在这片土地,另一位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开净土宗念佛法门之先声的东晋慧远大师,亦曾在县西白仁岩潜修,至今仍有“白仁岩修真洞”、“歌台”、“琴台”等摩崖石刻。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随慧远大师在庐山般若台精舍缔结白莲社的著名居士周续之亦为代州人。因此,这里也是历代高僧藏修之地。而位于代县城东30公里与繁峙县接壤的峨口镇上木角村南3公里处的南山极乐寺却与祧继临济、曹洞二宗法脉、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以弘扬禅宗著名的清末高僧清一法师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法缘逸闻。
近年由于五台山佛教音乐学修院在极乐寺开办的缘故,热心于佛教文化的人士发现在极乐寺寺东“猿峰山”上(亦名“古猿坐禅”,为极乐寺著名景点),昔日被誉为繁峙八泉之一的“凤凰泉”下,尚幸存有逃过“文革”劫难的5座覆钵式僧塔,其首座则为极乐寺开山祖师清一禅师塔。
据民国二十五年《钟祥县志》和《五台山佛教繁峙篇》中记载:清一禅师,俗姓舒,湖北省钟祥县人(现为钟祥市,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甫冠,在本地文昌阁出家,不久喜获佛教语录数篇,精勤参研义理,之后不辞辛苦,发心到祖庭名山游方参学,初始千里迢迢行脚至韦驮菩萨应化道场浙江省临安天目山,拜广福和尚为师,广福和尚初观清一,即断为佛器。一天,广福和尚问:“如何是西来意”,见清一沉吟良久,广福和尚便说:“你可试问我,我替你答。”清一即施礼说:“道在我边,岂容你答。”广福和尚听了十分赞许,欢喜地说:“日后你果能如此,一定能成佛门龙象。”此后两月过去,清一仍未得悟。有一天,当他跏趺禅坐时,忽闻击香板声,豁然大悟,遂起座获得广福和尚印可。在天目山参修数年后,清一和尚又开始了漫长的云水生涯,先至江苏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安徽九华山等地,同治年间,当他来到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道场时,看到这里梵宫琳宇气象非凡,遂有终老之志。尔后便在五台山西台著名丛林秘魔岩(北齐时法秘尼师创建,唐代高僧木叉和尚开辟为闻名的禅宗道场,明代临济宗居此,兼有净土、密宗、唯识等各宗)潜心苦修。有一年,他行脚来到峨河东岸的上木角村,(当时隶属繁峙县)发现村南五台山脉中有一山高林密、清静幽奇的绝妙地方,非常适宜潜修。于是便将此地辟为道场,建起数间窑洞禅房。未几附近僧俗皈依者众多,后常有南方游方僧到此挂单、驻锡,著名者有湖南籍临济宗僧人唯空、曾任民国年间的繁峙县佛教会会长释严体和尚(系上木角村人,俗姓霍,小名二旦)、文革前四川籍僧人慧真等也曾在此修行。由此使极乐寺成为清末民初闻名遐迩的十方丛林。
清一禅师在五台山卓锡六年后又赴京城弘法,起始居住在城南龙泉寺,当他发现该寺藏经甚富,欣喜万分,潜心阅经三年,不知疲倦。适逢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一时著名的古刹名蓝,遭遇劫难,幸而龙泉寺地处偏僻,没有受到强盗蹂躏,方躲过一劫。期间,缁素慕道者接踵而至,辐辏禅室。时有一位清宫太监趋寺进献三百金,清一不受。晚年清一禅师曾居北京广济寺,他以生活淡泊清苦,修持精严而著称,道誉日隆,京城僧俗皈依者逾千人。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清一禅师目睹连年兵戈不断,生灵涂炭,他悲天悯人,为超生荐亡,九月初九(阳历十月五日)于广济寺启建水陆法会,登堂说法,待会圆满后,侍者发现清一法师已俨然端坐而化。世寿74岁,僧腊50。次年门人遵师嘱建塔于京北太阳山,后其徒众于极乐寺东亦建起一座覆钵式清一祖师塔奉祀。
传说有一年适逢天旱,繁峙县令久闻清一为得道名僧,亲自上山拜谒。这位父母官代表全县百姓诚恳请求清一禅师为地方祈雨。清一回答说:“我独守此龛,以清修度日,睹何神异,劳你两番祈请。”县令仍苦苦相求,清一愍其至诚,遂端坐念佛,片刻工夫,大雨滂沱而下,县境四野咸蒙法益。百姓皆知这场难得的甘霖是清一和尚愿力所感。
关于清一禅师还有一段不为世人所知的故事,当初,清一祧继临济宗法脉,二十世纪以“其建树、道德、年齿、悟证之伟大高深,为近千年来所罕见。”(太虚大师赞语《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而著名的禅宗高僧虚云和尚亦是嗣承临济宗第43代、曹洞宗第47代,光绪十年,(1884年)时年45岁的虚云法师为报答父母之恩,发愿由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历时三年,方到达五台山遍礼了文殊菩萨圣境。途中他曾两次遇难,皆蒙一来自五台山名叫文吉的老丐搭救。(按岑学吕著《虚云年谱》载:文吉实为文殊菩萨化身。)文吉还告诉虚云:“你到五台山秘魔岩,有南方僧名清一者,行持甚好。”
另外,还有清一禅师由北京龙泉寺返回五台山后,有福州鼓山耀灵禅师承曹洞法脉曾来朝拜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与清一相谈甚契,临别还将自己的一件衲衣赠与清一和尚。后衲衣膝部缝裂露出一纸牒,上面详细记载着达摩以来曹洞世系,最后接法者的名字正是清一。
现毗邻北京法源寺旁的中国佛学院佛教图书文物馆藏有由其弟子整理编辑的清一禅师著作《宗镜捷要》四卷。
——原载2004年8月12日《雁门时报》副刊
为纪念极乐寺开山祖师清一和尚圆寂八十八周年立碑揭幕仪式暨回向法会,夜不成寐,欣然命笔赋诗一首:
○刘文良
风雨摇秋日暮寒,躬身跪拜五僧坛。
泉浮皓月空林净,云隐繁星默念禅。
清祖开山乐土厚,善师精进佛天宽。
玄机密语碧溪地,骑鹤老僧不日还。
二零零四年农历甲申年重阳节于太原古交市咏极乐寺
○刘文良
凤凰苍岭瑞呈祥,石狮回首钵盂梁。
崎岖一径通幽地,闲云隐寺雾拂窗。
晓日疏钟催人醒,薄暮戌鼓荡悬崖。
深山佛刹极乐寺,息尘了悟胜清凉。
二零零五年作于极乐寺
作者:刘文良,太原古交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清末民初临济宗圆修法系高僧简介
曾任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兼任上海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教授的我国现代著名佛学家黄忏华先生(?~约1966)在1955年后为斯里兰卡编英文《佛教百科全书》撰二十余篇文章,后载《中国佛教》一书,其中之“临济宗”一文介绍:
……太平天国军兴后,此宗只圆修一派较盛,(圆修,?~1635明末临济宗名禅师,嗣法于幻有正传,与密云圆悟同门。万历三十六年,<1608>结茅于磐山,渐成大刹,门下人才之众和圆悟相等。法语有《天隐修禅师语录》二十卷。法嗣有杭州理安箬庵通问,湖州报恩玉林通琇等五人。)”其法系有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高旻寺、常州的天宁寺及浙江于潜(临安)西天目山的禅源寺。而宗门中较卓越的是重兴句容般若寺的法忍本心(1846~1906),而本心的法系也源出金山。此后则金山有印彻(融通,1866~1928)、高旻有法一、天宁有清熔(冶开,1852~1922)。又上海的留云寺有密融(微军,1854~1921)系出金山;北京的龙泉寺有古念,(清一,1842~1916),撰有《宗镜捷要》四卷,系出天目,都是知名的禅僧。
而继承圆悟法系的仅有宁波天童、湖南沩山、成都昭觉等。此宗接引学人的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自从义玄用棒喝以来,以至宗杲的提倡看话,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言句剿绝情识,使学人豁然醒悟,实为其特色。它在五家(即禅宗所谓的“一花五叶”:沩仰、法眼、云门、临济、曹洞)宗派中流传最久,不是没有原故的。(题目为编者所加)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中国人常常说“心有千千结”,这个结是什么?你的忧虑、忧愁、牵挂、烦恼。我们六道凡夫确实真的是心有千千结,这结打不开,为什么打不开?放不下。放下什么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嗔痴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