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九品往生和净业三福(王永元)


2014/9/4    热度:224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九品往生和净业三福(王永元)

   九品往生和净业三福

  王永元

  “九品往生”与“净业三福”,出《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宗正依三经之一。佛在经中开示十六种观法,教行人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因此也称《十六观经》。善导大师曾对此经作疏四卷,称《四帖疏》。大师在经疏中把全经义理开为《定善》、《散善》二义: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十三种观法,这就是日观、水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散善义解释三福九品。三福:第一福为世善,第二福为戒善,第三福为行善。九品:即十六观中后三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每一辈各有三品,共有九品。定善是在禅定心中修的行业,散善是在散动心中修的行业。善导大师对此作了解释:‘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又说:‘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此二行,以求往生也。’

  《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也是以“念佛三昧”为宗,也就是说,《观经》主要教人修行三昧。三昧即定善。为什么在定善以外还要开出散善一门呢?这是因为众生根性有二种:一是禅定之机,二是散动之机,如果只有修定善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么那些散动根机,即不能修定善的人,就不可能了生脱死了。所以佛在说定善以外,再开出散善一门,教散心众生修行三福,求生九品。这样才能普摄群机,畅佛本怀。

  今解“九品往生”与“净业三福”,分为四科:一发三心,二修三福,三生九品,四结显持名。修行以发心为首要,所以先明发三心;发心以后就要修行,所以次明修三福:修行以后,必能获益,所以次明生九品;净土法门,毕竟以持名念佛一法为最要,所以最后结显持名。

  一、发三心

  《观经》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

  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这三种心,古代诸师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唯善导大师的解释最为简明透辟。大师解释三心说:‘一者至诚心。至真者,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内怀虚假。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信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以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为回向发愿心也。’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文中,又对三心作了说明,他说:‘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欲生极乐国土,必须具足三心。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据。

  问:‘具足三心这段话文,出于九品往生中上品上生一章,其余八章都没有明显提出发三种心,为什么说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据?’

  答:‘其余八品中虽没有明显提出发三种心,但据道理考察,也是必然要具足的。如不具备真实心,什么事都做不成,何况往生净土是了生脱死的大事!诸品所修的善业,都是在真实心中作的。下辈三品称念佛名,忏悔恶业,必须在真实心中作,方有效益。深信,九品同具,是不言而喻的。回向发愿,前五品都有明文,中品下生理亦必然。下三品恶人往生,没有善业可以回向,但求生之愿极为迫切,这就是发愿。因此,这三种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据。少发一心,尚且不得往生,何况不发三心。经中只在上品上生一章提出发三种心,其余八品没有明文,这是借上品上生发凡起例,而在其余八品中文字从略,不能因此以文害义。’

  二、修三福

  《观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此中第一福为世善,是人天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名“敬上行”;慈心不杀,名“慈下行”。十善业道,是人天善业。杀生为十恶之首,所以特别提出来作为一条重要的戒条。这一福,就是敬上慈下,奉行十善,不作十恶,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就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是第一种净业。

  第二福是戒善。归依三宝,受持戒律,三千细行,八万威仪,敬谨奉持,名为“戒善”。众戒:包括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是第二种净业。有的法师把这一福解释为小乘善业。这样,众戒中就不包括菩萨戒在内,而把持菩萨戒归入第三福了。

  第三福为行善,是大乘善业。菩提是佛道。发菩提心,就是发求成佛道之心。求成佛道,须发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因果,有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若作苦因,定感苦果,若作乐因,定感乐果,如以印印泥,印坏文成,于此决定无疑,名为深信。大乘,通指一代所说显密诸大乘经。

  虽说读诵,其实也包括受持、解说、书写等行。劝进行者,是为他人说圣道净土修行法门。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是第三种净业。

  这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土正因,以之深心回向,都是往生西方净土的正因。

  其中第一福是世善。第二福是戒善,包括人天、声闻、菩萨等戒。众戒,或者全部受持,或者不全部受持,只受持一种两种,但能回向尽得往生。第三福是行善,发大乘心凡夫,自能修行,兼劝有缘,行如此事,叫做“行善”。

  又此三福中,或有一人单修世善,或有一人单修戒善,或有一人单修行善。或有一人兼修二善,或有一人具修三善,但能回向,都得往生。或有三善都不修,那就是恶人了。但只要在临命终时,能至心忏悔已作的恶业,称佛名号,求生西方,也可以往生。

  三、生九品

  九品,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有九等品级,叫做“九品往生”。九品往生的人,所修的就是三福。开三福以为九品,九品三福是一样的内容。

  上品上生有三种人:“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这是修学大乘的上善凡夫。慈心不杀,包括不口杀,不身杀,不心杀。动口教人杀,是口杀;动手杀,是身杀;心中想杀,是心杀。若论戒杀,不仅仅不得杀人,胎卵湿化,一切众生都不得杀。但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生起慈悲心,给以安乐,叫做“慈心不杀”,这就是第一福。虽是世善,亦通大承。具诸戒行,包括人天、声闻、菩萨各种戒行,这里主要指菩萨戒,这就是第二福。读诵大乘就是第三福。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身、口、意业功德,念一切诸佛功德;念法,是念诸佛所证之法;念僧,是念菩萨僧;念戒,是念诸佛戒;念舍,是念诸佛菩萨难作能作,难舍能舍,为求佛法,不惜身命财物;念天,就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修行六念,属第三福。

  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所修的行业是“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们或者读诵大乘经典,或者不读诵大乘经典,但能善解大乘空义。听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其心坦然,不惊不怖,深信出世间苦乐因果。于大乘法,不生疑谤。这就是第三福。

  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他们所修的行业是“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虽信因果,怛信心不深,所以称“亦”。发无上道心,就是发菩提心,这也是啻三福。

  上品上生往生以后,就能见佛闻法,悟无生法忍。悟无生法忍,是别教初地菩萨,也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因为他们先已修慈悲心,持菩萨戒,或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常念三宝功德,本是大乘上善凡夫。生彼国已,由于境胜缘强,就能很快破无明,成为法身大士。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稍劣于上,须经一大劫,方能得无生忍。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须经三小劫,住欢喜地。欢

  喜地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三种人,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众。

  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所修行业是“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这是第二福。他们持戒,大抵以毕命为期,但不包括菩萨戒,因此属于小乘根性。

  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所修行业“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陀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也是第二福,不包括菩萨戒在内。他们持戒的时间极短,不比中品上生尽形寿持戒,因此,就要降一等了。

  中品上生彼国已,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须要经半小劫,才成阿罗汉。他们本来都是小乘根性,所以生西方后,先证小果,以后再回小向大。这两种人,是极乐世界的声闻众。

  中品下生,是世善凡夫。他们所修行的行业是“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就是第一福。他们还没有发菩提心,只是为了自身解脱生死,求生净土,所以属于小乘根性。生西方后,过一小劫,成阿罗汉,然后再回小向大。这等人也是极乐世界的声闻众。

  下品生生,是造十恶的轻罪凡夫。他们虽作众恶业,但不诽谤大乘,临命终时,因闻经念佛功力,罪灭往生。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他们多犯众戒,应堕地狱,临命终时,因闻弥陀名号功德,罪灭往生。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他们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多劫受苦,临命终时,十念称名,即得灭罪往生。这三种人是极乐世界的凡夫。

  问:‘五逆十恶,恶业最大,为什么十念称名,就能灭罪往生?’

  答:‘佛法无量,六字摄尽,所以十念称名,众罪消灭。若具体而论,有三种力:一本有佛性力,二至心称名力,三佛愿摄取力。自力猛利,他力虽胜,因利缘强,境胜心猛。这样,就像舟航遇顺风,更加帆楫,速到彼岸。又如百辆车薪,星火能烧;万年暗室,盏灯能破。念佛灭罪,义亦如是。’

  问:‘《观经》中说:下品上生的人,多造恶法,生彼国已,经十小劫,得入初地,成为菩萨。而中辈三品,修小乘或人天善业的人,却只能得阿罗汉道。为什么恶人得益反比二乘人天为大?’

  答:‘中辈三品,虽修小乘及世善,但他们都只求自己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未发菩提之心,所以须先证小果,然后再回小向大,下品上生虽是恶人,但他们在临命终时,能遇善知识,能听到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能生深信,即为已种大乘之因。往生七七日后,即能发无上道心,所以十小劫后得入初地。但以生前造恶法故,虽得入初地,却要在十小劫之后。而下品中生,经于六劫,莲华乃敷;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都因生前作恶,多致稽延。’

  问:‘前面说过,九品三福,只是开合不同,今按经文,上中各品,都修诸善业,或修一福,或修二福、三福,可说与三福开合不同。下辈三品,虽是恶人,没有修过任何善业,他们同三福有什么关系?’

  答:‘下辈三品,虽作种种恶业,但临命终时,能听到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听到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听到妙法,于此深信,并能至心称名,忏罪求生,这就是福业。根据三福判释,应属行善,即第三福。’

  九品往生,虽有大乘、小乘、世善、恶人的区别,但都是凡夫往生,不是圣贤。所修行业,虽有世善、戒善、行善的区别,但都是在散动心中修的,不是在禅定心中修的。

  四、结显持名

  问:‘善导大师立正杂二行,以念佛为正行,余诸福业为杂行。大师说:“修正行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杂行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五三。”大师又说:念佛正行,凡有五种:即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而于五种正行之中,又以称名为正业,其余读诵等四种为助业。这就证明,修净土法门,应以称名,即持名为主。现在三福九品中,除下辈临命终时一声十声称名外,其余行业,都属于助业或杂行,没有专提持名,这岂非与净土宗旨不相应了吗?’  答:‘这个问题,古代净土学者就讨论过。按照经意,应当说,九品三福都以念佛为正行。何以知之?大本《佛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之文,古代众师常以大本三辈配《观经》九品,纵不尽然,但以之配上中六品,是没有疑问的。上中六品都“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三品《观经》自有明文。以此知九品往生,都是念佛的。就三福而言,也都是念佛。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求佛道就是念佛;深信因果,佛性是因,妙觉是果,此是深信,岂非念佛?读诵大乘,大乘就是佛教;受持三归,首先是归依佛;受持佛戒,就是念佛;孝养父母,有生身父母、法身父母,法身父母就是佛;奉事师长,有世间师长、出世师长,出世导师就是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慈念众生,也是念佛;人天下善,二乘中善,菩萨上善,佛为上上善,修诸善业,行极于佛,修善也就是念佛。是故三福,皆是念佛。’

  问:‘上面说的念佛,是指念佛法身,念佛智慧,念佛功德,何以证明是念佛名号?’

  答:‘名号是万德之所归。弥陀一佛、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含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为最胜。又持佛名号最为简易,不论男女贵贱,不论行住坐卧,都可修习。乃至临命终时,诸根散坏,仍能念佛,故以持名念佛最为妙行。法藏比丘,在昔之时,以平等大慈普摄众生,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至今成佛,亦唯以念佛摄取众生,归于净土。以此故知,三福九品,理应皆以称名为正因。’

  《观经》最后如来付嘱阿难云:“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解释这几句经文说:‘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如来最后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付嘱流通。则知称名念佛,超绝定散诸行;三福九品,归根结蒂,乃在称名念佛。佛祖明海定可遵依!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只有净土特别,只要伏烦恼就能成就。 烦恼是什么?喜怒哀乐、七情五欲。烦恼要怎么伏法?在日常生活当中,烦恼一起来,马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用这一句佛号把它伏住。烦恼如果伏住,你必定得生,而且你能预知时至;如果烦恼伏不住,那是什么?业障现前。业障现前,这个问题严重,它障碍你往生。烦恼现行伏不住,这很糟糕!我们自己要清楚。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