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弟子应如何对待疾病(覃江)


2014/9/4    热度:363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弟子应如何对待疾病(覃江)

   佛弟子应如何对待疾病

  覃江

  生老病死是我们所有众生都必须经受的痛苦,是无法逃避的生命毒刺。佛陀曾为波斯匿王讲人生有五不可得避,即老、病、死、灭、尽。但是佛教并不主张人们以消极的心态对待疾病等不可逃避之事,相反却是让人积极地面对,正确地处理,勇敢地超越。

  人们生病的因缘是极其复杂的,有的是业病,有的是鬼病,有的是器质性的病(“四大病”)。有的病是由于身体的过劳引起的,有的是由心理的问题引起的,有的是由于饮食不节引起的,有的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还有很多病,则是由病毒、化学品、辐射等原因造成的。《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十种原因:“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YIN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针对众生的病苦,佛陀与诸大菩萨曾传授过许多治疗各种疾病的医经,如《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小儿经》等等。佛教施设了许多治病的方法,比如修习禅观,修药师法,修各种治病密法,称念佛号,忏悔业障,诵经放生等。佛教信众通过信愿行的努力,感应道交而得以病愈的事迹,在历代的笔记、感应记一类的文字中所载多有。这些都说明了修学佛法能够起到治病的作用。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佛法具有治病的作用而仅仅以此来评判佛法。因为佛法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的,一是诸佛菩萨的加持,二是个人的菩提心、信心、悲心和愿心等;三是个人如实按照佛法的要求,配合保健医疗方法对身心各方面进行治疗调整。一方面,这些条件的具备极为难得,要看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清净身心,调整自我。个人真正地深信因果,如法忏悔,深刻理解念佛消业的道理,具备坚固信心,这些都是佛法发挥治疗作用的必要条件。不同的人由于条件的差异,念佛持咒的效果也可能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仅从治疗的效果来衡量佛法,更多的是应该看看自己做得如何。修行人如果真正对佛法生起清净的信愿行,一定会得到诸佛菩萨的护佑,获得不可思议的安乐宁静。另一方面,因果业报是极难思议的一件事。我们一般人很难从疾病的事相上去判断其背后的因果关系。比如一个人如果念佛,最后还是得癌症而死。或许就会有一些人说佛法是骗人的,是没有用的。但是佛法到底有没有用,事实上要看病人是否真正具备上述条件,与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愿力是否真正发生感应。这既要靠佛菩萨的他力,也要靠病人的自力。又或者,病人所造的恶业特别深重,本应下堕地狱等恶道,却因为回心向善,修持佛法的关系,重业转轻,仅以生病抵偿,也未可知。这样的话,患病本身反而是一种修行有成的表现了。又或者,一个人实在寿数已尽,不可挽回,如能正念相继,安详舍报,未尝不是一件善事。亲友也不能强求佛法使其免于此不可得避的事情。

  再者,我们要积极正确地对待佛法与医疗诊治的关系。对二者都不要一味依赖,或完全排斥。我们不能因为佛法具有治病的功能,而弃绝医学诊疗。相反亦不能因为对一些病的治疗,修学佛法的疗效没有医疗手段来得方便快捷而动摇对佛法的信心。

  星云大师认为我们在处理疾病时要做到以下十条,体现了当代佛教应对人类疾病问题的智慧:

  1生活、饮食尽量要保持正常。

  2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清爽。

  3不可病急乱投医,信任并配合合格医生的诊治,按时服药。

  4依据病况作适当的复健运动。

  5依病况适时补充水份、休息及盥洗。

  6心中不乱起疑心、瞋心,不心慌、忧虑。

  7心常称念佛号,远离恐怖,令心安定,获得佛力加持。

  8要有与病为友的心情,逐渐放下对身体的执着。

  9若为业障病,则思惟其为无始来无明恶作所致,心生忏悔、惭愧,增加内心净化,减轻病情。

  10如果已经病危,当思有生必有死,发愿随佛往生极乐净土,发菩提心,乘愿再来。

  我们都知道佛法最根本的目的是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亲证不生不灭的生命实相,达到常乐我净的涅槃寂静。所以我们不能仅以信众是否生病,佛教是否能治病等一般狭隘的世俗标准来衡量佛法的真伪高下。如果我们以是否会生病,是否长寿为衡量标准,那么佛陀本人都还要忍受头痛、背痛之厄,世寿仅有八十,岂不是还不如那些晚年身体健康,比佛陀还长寿的老人。如果认为只有长寿无病无痛才是道的话,那么能活几百上千年的乌龟岂不是比佛陀更近于道。我们还信甚么佛,信乌龟好了。所以用生病与否,治病的疗效怎样来衡佛法,是不正确的。我们也不能因为看到一些伟大的导师,也与一般人一样得这病那病,而动摇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而应该感念诸佛菩萨的深广慈悲,不入涅槃,不住无为,生生世世轮回六道,为救度众生而舍身忘己。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生起与佛菩萨相同的慈悲心、菩提心,发愿我们也要生生世世为度无量无数众生不舍慈悲,广学方便,解除众苦,不生疲厌。这既是大乘菩萨六度的精神,也是我们成佛的前提,没有这样的悲心大愿,我们是不可能成就的。

  如果我们生病了,如果我们在病的痛苦中深刻地体察到有限生命的苦空无常,从而深入地信解四圣谛,病岂不是福?如果你的亲人得了绝症,绝大多数有切肤之痛的人,都会产生宁愿是我生病,要死我来代替他死的念头。这个念头,我们把它扩大到法界众生,这岂不是最好的慈悲观?如果在病痛中,我们能因为生病的关系,抛开一切平时看不开,想不通,甩不掉的东西,真正回到生命本身,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这病又生得何其值得?如果这病是我们过去世所造的业所引起,那么我们现在以此病痛来偿还宿业,欠债还钱,难道不是天经地义?我们又烦恼甚么?如果我们过去世的怨亲债主,因为我们的病痛其瞋恨得以止息,我们通过忏悔业障,念佛回向于他,这难道不是对他们最好的超度?

  佛法对待疾病的态度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我们深察其无常性空,观疾病本无自性,本无病相可得而安之若素。

  《维摩诘经》记载了维摩诘大士为文殊菩萨讲生病菩萨应如何调伏患病心理,如何观病本空的教法。他的分析非常地深刻透彻:“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如果病的自性是无常、是空,那么我们又何必在本来是空的东西上,加上挥之不去的抱怨与执着。病就让他病吧,我们知道我们的真实生命是从来不病的。病只是我们的烦恼执着而已。病已经很痛苦了,我们又何必再拿对病痛的抱怨不平来折磨自己和亲人。只要生命不是一世断灭,只要我们深信佛法的不可思议,只要我们深信诸佛菩萨的悲心愿力不可思议,这小小的病又算得了甚么?大不了一死嘛,死了以后我再来,我还要信佛,我还要修行,我还要度众生,我还要维护正法。这不也很好吗?

  所以,元末明初的妙叶法师在其所着《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立十不求行,第一条即是“念身不求无病”,要求人“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修行人以病苦为下手处,用无所得的般若正智观察生命实相,以无得无舍的宽坦胸怀,不为病累,不以健缚,达到“病不能病”的境界。

  佛教正是教人通过这样的中道正观,对生命实相的真正体证,方能从根本上超越疾病带来的痛苦,解除疾病对人的束缚,从而彻底战胜疾病和死亡。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口不出恶言、身无邪行,念念关怀社会、关怀众生、爱护社会、爱护众生。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我们要有这个心。你能够这样存心,能够这样修行,一定得诸佛护念,你的烦恼就会少了。如果作贱自己,把人家的长处、好处忘得干干净净,专门看人家的恶念、恶行,变成自己一身的罪恶,就养成自己的恶心,以轮回心学佛,还是造轮回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