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处世智慧(周桂钿)


2014/9/4    热度:201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处世智慧(周桂钿)

  处世智慧

  周桂钿

  《达生》载: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音沟楼)者承蜩(音条),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音资朱);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蹶(音决)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这段典故说的是,凝神专心,集中注意力,是做好事情的关键。但是,道家也提示,有的时候,人在被利益吸引的时候,容易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过分集中注意,而忽视了安全,那就坏大事了。

  所以“学艺需凝神,贪利勿忘身”,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凝神可以超越自己创造奇迹

  【典故今译】

  《痀偻承蜩》这个典故的大意是:孔子到楚国,从森林中经过。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在粘蝉,就像随手拾取一样,非常容易。孔子就问他:“你是有技巧呢,还是有什么道理呢?”他说:“这是有道理的。我花五六个月的时间练习, 能够在竿上叠两个丸子而不掉下来,那么,粘蝉失败就很少了。叠三丸也不掉,那么失败只有十分之一。叠五丸还不掉,那么,粘蝉就像捡拾东西一样。我站在那里,身体就像木桩一样静止;我举着手臂, 就像枯树枝那样不动。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那么多,我就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 也不侧脸, 不因为任何事物,转移对蝉翼的注意力, 做什么会不成功呢!”孔子听了很感慨,对弟子们说:“意志不分,精神集中,这位驼背老人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注评】

  这里讲的是具体的小事情:粘蝉。一个残疾的老人,集中精力,还可以做成一件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这说明,一般健康的人,只要集中精力,可以做好许多想做的事情。这道出了重大的理论问题:如何超越?许多人经常讲超越,实际上他们只是感到好玩,讲讲而已,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体会。有些人以为不想什么事,不做什么事,就可以超越。超越太容易,就不值钱了。

  过分专注于利益易,忽视安全,使自己置身险境

  上面讲到凝神专心,集中注意力,是做好事情的关键。但是,有的时候,在被利益吸引的时候,容易利令智昏。过分集中注意于利益,而忽视了安全,却是危险的。《庄子·山木》记载:一只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在树叶下凉快,很舒服,忘了自身的安全。这时螳螂正举着双臂,要捕捉蝉。螳螂捕蝉,“见得而忘其形”,即将得到蝉,螳螂忘了自己的安全。异鹊利用这个机会想捕捉螳螂。“见利而忘其真”,它也忘了自己本性,翼大可飞而不飞,眼大应见而不见。庄周拿着弹弓向异鹊瞄准。这时,庄周忽然悟到,自己是否也有危险。他赶紧扔掉弹弓,掉头就跑。管栗园的虞人追出来,以为庄周是偷栗子的人,一边追一边骂。这里说的蝉、螳螂、异鹊,都全神贯注于逐利,而忘了自身的安全。

  见利思义,知利知害。这是辩证法。那些落马的官员,贪污受贿的时候,见利忘义,拿了很多钱,还没花,就进了监狱,在铁窗中度过后半生。有的过去还积极肯干,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结果一旦犯案,一笔勾销。一时糊涂,玷污了一生清白。这都是不合算的,开始就注定是赔本生意。

  做小事需要凝神,做大事更要凝神

  这里有一个“凝神”。凝是凝固、凝结的意思。前几期我们在讲一个人迂腐的时候,举过一个反面的例子:《淮南子·汜论篇》有“凝信”的说法,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妇女约好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长时间,妇女没来,河水上涨,尾生被水淹死。妇女既然没来,完全可以回家,或者水涨后,走到桥上等。他一点也不会变通,只是在桥下等,直至淹死,也不改变等候的地点。《淮南子》的作者批评这种僵化的“信”,称之为“凝信”。凝神,意思就是凝固的高度集中的精神。或作“拟神”,似不妥。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没有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不能集中精力去做。兴趣广泛,诱惑甚多,静不下心来,东张西望,朝三暮四,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也都得不到。到头来,一事无成。做一件小事,需要凝神,做大事,更要凝神。

  孟子当年以下棋作比喻,讲的也是要专心致志,才能学习好下棋。专心的程度不同,提高水平的程度也会不同。这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同一位老师,教一个班的学生,水平有明显的不同,很大程度是学生的专心程度不同。这个专心不是一时的,这一节课,可能都一样专心,效果不一样,为什么?过去长期的专心听课,积累下来,形成的基础,有高低差别,对后来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是否经常仔细观察事物,是否多看报刊杂志和其他书籍,是否用心思考过各种问题,是否认真参加过社会实践,是否有水平相当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讨论。这些也都是影响个人素质、理论水平的因素。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做任何事情,包括看书,是否专心,都是非常重要的。专心不是一种偶然性行为,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是经过精心培养,长期坚持,逐渐形成的。这种专心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性格,这种性格会影响自己的命运。一些青年学生,智商未必太高,高考时也没有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由于受到专心的培养,有了专心的习惯,专心的性格,凡是到手的事情,不论大小事,都认真做到最好,首先让自己最满意。这种习惯和性格就可能使他在任何环境下走向成功,当官就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经商就能通达四海、生意兴隆;做学问,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就会厚积薄发、桃李满天下。他们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另一些青年,智商颇高,开始比较专心,成绩优秀,考上名校,后来诱惑比较多,就开始分心了,既想升官,又想发财,还想当明星,出大名。结果可能不如人愿,甚至一事无成。这类教训是很多的,过去科举考中状元的人,多因后来不能再专心了,变得庸庸碌碌,最终平平淡淡走完一生。鉴于这类教训,当今的青年人,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想包打天下,大包大揽,欲望也不要太高,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事,专心把它做好。陈省身有一句话值得记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这样人生就有了价值,就有了意义。做的事大,意义深远,自然更好。

  摘自《周桂钿文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今天的社会,人与人都讲究利害,有利就是朋友,可以往来;没有利就对立了,就是敌人。这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这不是人法界。人法界,佛讲得很清楚,人人都能够修行五戒十善,这是人法界。佛经上讲真正发大菩提心,舍己为人,为一切众生服务,那是菩萨法界、阿罗汉法界。所以作为佛的学生,我们自己想想,是不是真的学佛?你真的是佛菩萨的学生,那你就得学佛菩萨,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佛法是爱的教育,慈悲的教育。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更好,要感化他,把恶人变成好人、把坏事变成好事。绝对不是说这个人不好,我们就不要他、开除他,这不是教育。怎么样把不善变成善,把迷惑变成觉悟,这才是教育。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