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作品解读:慧远的不敬王者论
2014/9/4   热度:332
慧远大师作品解读:慧远的不敬王者论 慧远的不敬王者论 慧远(334年—416年)是东晋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家。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部)人。出身仕宦家庭,少年即博览群书,尤善《周易》、《老子》、《庄子》。后从道安出家,以立宗弘法为己任。24岁开始登坛讲经。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随道安南抵襄阳。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别师南下,途经庐山,见峰林清静,就定居于此,始住龙泉精舍。 慧远隐居庐山30余年,矢志弘法,影不出山,迹不入市,晋太元十六年(391年),酈宾沙门僧伽提婆南游来到浔阳,慧远将其迎请入山,请译《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两论译出后,慧远为之作序,标举宗旨,推重提倡,开南地毗昙学之端绪。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鸠摩罗什到长安,慧远即致书问候,后经常写信向其请教经典和大乘深义。两人往返酬答,互相切磋,现存18章,名曰《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译出《大智度论》100卷,慧远因其文繁义隐,不易研习,乃予以删节,约为20卷,并为之作序。 元兴元年(402年)与刘遗民、周续之等于精舍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发愿往生净土,结白莲社,一时参加者达123人。净土宗创立后,人们仍尊慧远为始祖。在禅法方面,慧远极力调解觉贤(即佛陀跋陀罗)与鸠摩罗什的矛盾,请觉贤译出《达磨多罗禅经》2卷,使禅法得以流传江南各地。慧远还致书劝请昙摩流支补译弗若多罗没有译完的《十诵律》,使《十诵律》有了完备的译本。 慧远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沙门不敬王者论》阐明“出家是方外之宾”,故“不得与世典同礼”,力主沙门不应致敬王者,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从东汉初年传人中国,到慧远生活的年代,已有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社会某些固有的文化传统之间产生的冲突,逐渐尖锐起来。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佛教僧侣(沙门)应不应该礼敬帝王?按照佛教的主张,家庭和世俗社会是形成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僧侣是出家修道的人,是无君无父、不受世俗的礼法道德约束的。僧人见了在家的任何人(包括帝王、父母在内)也都不称名、不跪拜,只合掌致敬。不仅如此,还可以接受在家父母的礼拜。佛教认为自己的最高权威是释迦牟尼佛,僧侣只能拜佛。这些佛教的教义和教规,同我国固有的纲常伦理发生严重矛盾,触犯了封建帝王的绝对权威,违背封建宗法关系,由此而引起一些统治者的不满和责难。慧远时双方矛盾斗争的焦点,主要是集中在礼制问题上,其中又突出地表现在僧人要不要敬帝王的问题上。 慧远身为当时的佛教领袖,他对这个是否应礼敬王者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为此撰写了五篇短文:《在家第一》、《出家第二》、《求宗不顺化第三》、《体极不兼应第四》、《形尽神不灭第五》,合称为《沙门不敬王者论》,全面地论述了佛教僧侣不敬王者的基本立场及其理论依据。 慧远认为,佛经所讲的信佛,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脱离世俗社会,在家信奉和传播佛教,二是出家修道。前一种人,当然要遵循礼制敬君尊亲,这也是佛典所教导的。后一种人,不对王者跪拜,但是并不失去敬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生在世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不是升官发财,不是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有地位、有权势,不是的,而是什么?提升自己的灵性。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有意义、有价值。我们过去生中造了许许多多的业,自己虽然不知道,但是阿赖耶里面习气种子在,它不但影响这一生,而且影响来世,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我们即使能活一百岁,一弹指就过了,有什么意义?可是来世的时间非常漫长,六道里头,哪一道都比人道的时间长,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这辈子,我们修行的目标就是到临终时,能成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否则我们只要还在六道里,就会痛苦不断,烦恼不断。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