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太虚论永明延寿(李明友)
2014/9/4   热度:351
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太虚论永明延寿(李明友) 太虚论永明延寿 浙江大学中国思想研究所-李明友 永明延寿(904~975),是一位距今一千余年前的佛学巨匠,他针对禅宗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流弊和佛教各宗派之间的抵牾,以一心为宗,融会贯通,主张禅教和合、禅净合修,为中国佛教的救衰振作,后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宋以来直至现代,有不少高僧、学者均推崇永明延寿在中国佛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其中尤以近代的太虚(1889~1947)法师为最详。今日,我们在纪念永明延寿大师诞辰1100周年之际,参较近代太虚法师对永明大师的评说,对于深入研究永明大师的佛学思想,评价其意义,会获得某些启发。 一、“法眼宗最后一人” 太虚称永明延寿大师为“法眼宗最后一人”。太虚说:“在永明延寿以前,中国佛教的禅宗,以演进到五家宗派的兴起为顶点;法眼宗为五家中最后创立之宗派,而永明寿为法眼第三传,亦即法眼宗最后一人。”(《中国佛学》) 太虚认为,中国佛学特质在禅,禅即禅那,指戒定或慧定之“定”,比禅宗之禅的意义来得宽广,当然也包括禅宗在内。 太虚在叙述禅宗形成、演变的历史时,以为慧能之后的越祖分灯之五宗,其中沩仰宗兴起在唐武灭法之前,曾有道场一千五百余处,为全国最盛,后传至四、五代即灭于唐未。其余临济、曹洞、云门、法眼诸宗,皆起于唐武宗之后,相比之下,法眼宗的创立最晚。那时唐王朝已趋衰微,藩镇各霸一方,到了五代更是四分五裂。在这种环境下复兴的禅宗也成了各据一方,各自称尊的局势。到了宋朝初期,最兴的是云门、法眼,尤以法眼为最。但法眼之兴,为时亦促,只三、四传也就不传了。法眼宗灭于北宋初年,云门宗灭于北宋末年,故从北宋至南宋以及元、明、清绵延不绝的,不外临济、曹洞两宗。 法眼宗,因其开创者清凉文益圆寂后谥号“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文益弟子天台德韶,因受吴越王钱俶崇信,被尊为国师。太虚说:“清凉文益即法眼大师,……法嗣六十三人,韶国师为上首。……韶国师下出永明寿禅师,寿师初住雪窦,后迁至永明。有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师曰:‘更添香著。’僧曰:‘谢师指示。’师曰:‘且喜没交涉。’并示偈云:‘欲示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又作《宗镜录》,‘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且谓:‘夫禅宗者真唯识量,才入信心,便登袒位。’(《中国佛学》)据有关记载,延寿出家后,先在天台山修禅,深得德韶国师器重,后又在雪窦山修禅。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延寿受吴越王钱俶的邀请,住持杭州灵隐寺,第二年(961年)又请住持永明寺(今杭州西湖净慈寺)。延寿在永明寺长达15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余人。高丽国王远慕声教,遣使奉书,执弟子礼,并馈赠金缕袈裟、紫水晶念珠、金澡罐等法物,以为供养,还先后派遣高丽僧人共36人,来华从延寿受学,其学远播海外。由此可见,永明大师弟子众多。而太虚为什么说永明是“法眼宗最后一人”呢?太虚说:“因为从它透禅融教律而摄归于修净土行,其门徒都归宗净土,致法眼宗失传。其传于高丽者,今尚流传为一心念佛的顿门。”(《中国佛学》)其意是说,由于永明大师提倡禅教合流、禅净合流,其弟子均归宗净土,导致法眼宗失传。其传入高丽国的法眼宗者,也演变为一心念佛的顿门。所以,太虚称延寿“即法眼宗最后一人”,正揭示了延寿打破宗门,融合会通之品格。以一宗而言,主张融合,虽然导致法眼宗的失传,但实际上又使法眼宗的禅学精神存活下来,在与净土宗的结合中存活。以中国佛教整体而言,只有融会贯通,方能减少内拒力而增强凝聚力。 二、“能融贯禅教者,尤以永明为最” 延寿生活的五代,禅宗的演变已显露一些弊端,禅宗注重体悟自性的修行与重视讲读佛经和修持六度等传统修行方法,常常发生矛盾,引发争论,延寿指出:“近代或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门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说,并是指鹿为马,期悟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只要门风紧竣,问答尖新,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宗旨,立格量而据道理,犹入假之金,存规矩而边隅,如添水之乳。”(《宗镜录》卷25)可见,禅与教之间的矛盾,不仅影响禅宗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佛教的命运。延寿著《宗镜录》,主张禅教融贯,他说:“祖标禅理,传默默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则前学所禀,后学有归。” (《宗镜录》卷1) 太虚法师对永明延寿融贯禅教的主张,十分赞赏。太虚认为,佛法以初通教而修禅,宗门与教下本来是一致的。自从慧能之后,流行“教外别传”之说,宗门与教下也就分途了。而到了法眼宗,又主张宗门与教下的和会。太虚说: 分宗之极再和会教义者,则从法眼开始。法眼颂六相,既近华严;德韶禅师住天台山国清寺,传是知者大师的后身,而天台教义之能重兴,尤赖德韶之力。至于永明延寿,更是把宗下教下大为和会。他之《宗镜录》,会台、贤、慈恩三家经论教法,宗归一心,遂成禅宗以来未有之巨著。他又精通唯识义,如云:“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故能融贯禅教者,尤以永明为最。(《中国佛学》) 太虚对法眼(文益)、德韶、延寿有关禅教和会的思想大为赞赏,尤其赞赏永明延寿及其《宗镜录》巨著。 太虚还指出,清朝雍正“最崇拜永明延寿禅师之伟业,师永明集《涅槃经》等成经海一滴,亦曾致力于教禅和会“太虚还回顾宋、元、明、清以来禅教和会的历史概况,指出禅教和会有两种,一种是引教通宗,一种是以宗融教,凡是引教通宗者,近于慧忠等;凡是以宗融教者,近于永明等。无论“引教通宗”或“以宗融教”,均难能可贵,遗憾的是“未能基教律而建宗乘”。太虚说:“永明时教义衰微,虽能以禅恢教,而雍正绍其风,但均未能如西藏之宗喀巴派,在菩提道次显教上更安密宗,修学五部教律,于三士道次第为基,上士道之上稳建密宗。中国古时虽能会教明禅,然未能从教律之次第上,而稳建禅宗,致末流颓败,一代不如一代也。宗喀巴以教律而建密宗,非宗喀巴之教义戒律上重建西藏密宗则密宗当反不如今日中国之禅林也。所以从这种关系上看来,中国当时虽有能融会禅教者,但惜无有次第之建立。考之古德,亦不无能基教律以建禅宗者,如永明寿便是已能严戒律精教义而建禅宗者,然其所以未能如是者,以碍于时节因缘耳。因永明之世,云门宗等方盛兴;且时主各据一方而易分道扬镳,故永明未能为禅宗奠下万世叵摇之基石。”(《中国佛学》) 太虚对永明延寿所表示的惋惜以及对宗喀巴的赞扬,正流露了太虚关于中国佛教调整和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永明寿禅师,提倡禅净合修” 太虚认为,禅净合修,远在安般禅已有渊源,不过达摩、慧可来后,久成隔绝,因为达摩传“自心是佛”,烦恼妄想若息当下即如如佛、不立文字之顿悟禅旨,如曹溪说法,皆不认为西方净土。而打破禅净隔绝的局面,倡导禅净合修的新风的是永明延寿。太虚说:但至永明寿禅师,提倡禅净合修,他不但是禅宗的大祖师,亦博精三藏,尤以禅净合修极力注重。他以数万声佛为日常课,住杭州南屏山顶,山下闻其念佛之声,好似天乐鸣空。这种修行风靡一时,学人皆尊顺以行。当时高丽派二十僧来从永明学,分传为高丽顿宗。然法眼自永明以后,在中国一传即绝而成净土。他作有《万善同归集》,回向极乐;并留传‘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之净土四料简偈。(《中国佛学》) 而永明延寿倡导的禅净合修之风尚对后世影响极大。太虚指出,永明禅师后,继起禅净双修者甚多。元代楚石梵琦禅师作的《西斋净土诗》,中峰明本禅师作的《净土忏仪》,天如惟则禅师作的《净土或问》,皆明悟惮修净。明末憨山德清禅师,亦多念佛开示,世在庐山专修净业,亦系由禅而净者。专倡净土之莲池,也是由禅而净。在当时居士中,如袁中郎,乃至清代之罗有高、汪大绅,以及杨仁山居士等,皆承其风。而成就最高得大受用者,当推红螺山彻悟惮师,其语录对禅净一贯,卓特独到;不过彻悟后来成为天台教念佛法门。而近代的印光法师,即继红螺山彻悟而起的净土大师。 太虚还指出,盖中国佛学重心,从开始到今,一直在禅,而这里所讲的禅,不单是后来禅宗的禅,而是佛教传入中国最初即注重修禅的禅。而天台教观盛于陈、隋、贤首教观成于唐初,宗、元后禅台贤俱衰,余流汇归于净土而转盛。因此,按时代先后,其次序为禅台贤净,或叫“禅台贤流归净土行”。太虚将“禅台贤流归净土行”分作四期,即依教律修禅之净,尊教律别禅之净,透禅融教律之净,夺禅超教律之净。前两期代表中国佛法主潮是禅、台、贤各宗,只有第三期方可称为代表中国佛法的净土宗时代,此期修禅净土行的祖师,均为透过宗门禅而又能融通教律者。而这第三期开创者,便是永明延寿。太虚说:“净土宗远奉慧远法师为初祖,而透禅修净期亦必尊永明寿禅师为开始者。因他力行念佛,其净土著述有《神栖安养赋》及《万善同归集》、《六重问答》等。为净宗奉作准绳者,有四料简偈,如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阴境忽现前,弊尔随他堕。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四偈亦有疑为人伪托者,但无论是否出于永明之手,是这个时期之作品,则不成问题。(《中国佛学》)正因为永明延寿倡导禅净合修,功绩卓著,所以他被尊为净土宗祖师之一。南宋宗晓《乐邦文类》曾推定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为净土六祖。而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则列出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永明、省常为净土七祖。明代大佑编纂的《净土指归集》继承了这些说法,推定净土八祖,其中慧远为初祖,善导等为七继祖。太虚说:“《净土指归集》则以善导、承运、法照、少康、永明、省常、宗赜为七继祖。然明朝藕益等,亦有议其未周者,要之,净土宗之被列为祖师者,大抵依其弘化之功为标准,非前祖后祖之有何传承关系。”(《中国佛学》)直到近代形成的“净土十三祖”之说,永明延寿仍列其中,足见其弘化净土之功。 综上所述,太虚法师对于永明延寿关于禅教和合、禅净合修的佛学思想及其在中国佛学史上的贡献和意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对于永明延寿“未能基教律而建宗”的缺陷也表示了深深的惋惜。值得注意的是,太虚对于永明延寿禅师身上富有的融通的精神和品格,不只是赞赏,更有直接的继承和实践。 近代时期,中国佛教遭遇多事之秋,除来自外部的挤压和打击外,还有内部问题丛生,实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是其急切之要务。太虚认为,中国佛教要革新,必须先“融贯”。他把“融贯”看作中国佛学的特点之一,他说“自古以来,凡能在中国盛行的佛法,必定能够融会贯通。”(《法性空慧学概论》),他还指出,永明延寿虽提倡禅教和合、禅净合修,但其融贯思想不够彻底。他说:“中国尚禅宗者,斥除一切经律论义;虽若《宗镜录》编录经论,亦但扬厥宗,鄙余法为中下。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说……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菩提道次第广论序》)局限于宗派,是造成佛教衰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振兴佛教,必须将各宗派融贯起来。他提出小乘与大乘的融贯及大乘内部“八宗平等”的主张,他指出:“各宗派法门,皆可随人根机所宜而修学,藉以通达究竟赏海。所以本人观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为一贯。在教理解释上,教法弘扬上,随机施设,而不专承一宗或一派以自碍。”(《新与融贯》)太虚不专承一宗一派,高标融会贯通,正是为了中国佛教在近代的调整、革新和发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说,世间法的善根有三条,“无贪、无嗔、无痴”,这是我们要认真去修的。翻过来,贪嗔痴叫三毒,三毒烦恼,有了这个东西不得了。 贪,果报在饿鬼道;嗔恚,果报在地狱道;愚痴,果报在畜生道,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你失掉人身,三恶道去了,你才知道这个病毒的严重! 世间所有一切的恶,都是从贪嗔痴生的;世间所有一切的善,都是从无贪、无嗔、无痴生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