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思想研究:论翻译家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拉吉尔·夏沃克)
2014/9/4   热度:338
玄奘思想研究:论翻译家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拉吉尔·夏沃克) 论翻译家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 [印度] 拉吉尔·夏沃克 著 康冬妮 译 自佛教创立初期,佛教经典就开始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今天。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经开始被翻译成中文。中亚的僧侣们最早开始了佛经中译的工作。印度和中国的僧侣也逐渐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佛经翻译的伺时,‘也兼及介绍哲学思潮,所以中国创立了几个佛教宗派。由于这些宗派对佛经进行研究,使佛教在士大夫阶层和普通群众之中广泛传播开来。翻译者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对玄奘法师作为一位翻译家对佛.教以及佛教宗派的发展的贡献进行探讨。在玄奘法师的多种贡献中,我仅就他在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即他在佛经翻译方面的贡献。玄奘法师的翻译对中国以及东亚佛教的研究也起到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 西行求法之前玄奘法师的研究 玄奘法师传记作者慧立认为,因玄奘有志于弘扬如来教法,于是剃度出家。玄奘13岁时出家为僧,之后隐居,他和兄长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期间玄奘首次听讲《涅架经》,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玄奘还研习了《摄大乘论》。 王董之乱及刘石之灾后,隋朝覆灭,法令荒废。李渊建立唐朝,建都长安。为避乱,玄奘法师与兄长离开洛阳来到长安。但长安处于草创之初,佛法不替,而蜀地不曾战乱,于是人们相继人蜀。很多僧侣来到成都,玄奘也决定到蜀地。僧侣们聚集到成都,开始了蓬蓬勃勃的讲经说法活动。玄奘在此听基暹讲《摄论》《毗昙》,听震法师讲《迦延》。玄奘法师和兄长在成都精研了各种宗派。由于玄奘的理智宏才无人能及,很快名声远播吴蜀荆楚。 20岁时玄奘法师在成都受具坐夏学律。他精研律法后,又开始研习各派经论,并宣讲经论。在成都空慧寺,他讲授《涅槃经》《摄大乘论》《毗昙》。在荆州天皇寺,他讲授《摄论》及《毗昙》。尽管他已经讲授了《摄论》和《毗昙》,但他还是对此存有疑问,因此他向休法师求法以释疑惑,又到赵州向深法师学习《成实论》。玄奘从赵州到长安,栖止大觉寺,向岳法师学《俱舍论》,尽达要理。他在吴蜀已经学习了《摄大乘论》,到达长安后他仍向常、辩两位大德求教佛教奥义。 当时长安为《涅槃经》研究中心。僧侣孝达从秦州到长安学习《涅架经》,返家之时,玄奘法师与其作伴到达秦州。在兰州遇一伴,又随至兰州住一宿,然后又随凉州人人凉州。应僧侣居士的邀请,玄奘开示《涅槃经》《摄论》和《般若经》。 这时玄奘法师已经非常熟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西蜀之时,曾有一位患病的僧人因感激玄奘对他的照顾而赠送《心经》给他。从那时起玄奘就常常诵习《心经》。这个业行,使他受惠不浅,以致他在前往西方求法时,行至最危险的路段——莫贺延沙漠时,因念《心经》而幸免于难。 二 西行求法之因 慧立在玄奘传记中多次提到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因玄奘求访国中诸大德,认真学习他们的讲解及释义,核定其义理后,玄奘发现很多经典有错误。他无法确定哪一部经典才是正确的,可以依照行修,最后他决定前往西方以决众疑,并向印度法师请教有关问题。玄奘随行携带《十七地论》,即今《瑜伽师地论》以释众疑。 因此,不论何时有人询问玄奘西行的理由,玄奘总是回答前往西方求取“真经”。显然玄奘也受到法显和智严两位求法僧的鼓舞,愿以求法导利众生。玄奘对经典存有诸多疑惑,似乎他对当时中国的佛经翻译也不甚满意。 在凉州与都督李大亮相谈时,玄奘说自己的志向是到西方求取真经。 有人告诫玄奘西行之路艰险无比,劝其早日放弃。玄奘申明自己为求法前往西方,若不至印度终不东归,纵然生命碎为微尘,也在所不惜。 在与河西地区西部边境敦煌烽官王祥校尉的见面中,玄奘告诉他要前往婆罗门国求法,因中国的佛法多有不完善之处,所以他要决意到印度求法。他的意志坚决,决不会放弃东归,也不会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 在与第四烽烽官王伯陇的见面中,他仍然重申了自己去西方求法的意愿。 玄奘再次谢绝高昌王屈文泰请他留下的邀请,也不愿接受任何供养。他对高昌王说虽然求法路途艰险,但他不是为接受供养而来。他说在中国佛法并不完善,经典错误很多,他自己也对佛法存有疑问。为了求取真经,他才决意西行。玄奘志向坚决,不为任何理由中断西行之路。玄奘请求高昌王谅解,自己不能同意留在其国。高昌王本想以武力强行留下玄奘,但无法动摇其决心。玄奘再三申明自己是为法而来。他说国王可以使用武力强迫他,但他仍不会动摇。最后国王被他坚强的意志所感动,允许他继续西行。玄奘向国王讲述了他早年的生活,他曾经遍访名僧,还研习了大小乘的教义,但仍然不能释决疑惑,所以他要前往祗洹寺及灵鹫山。 玄奘此行的目的还想朝拜菩提树及灵鹫山。当玄奘在阿腧陀国时,有人企图要他祭祀突伽天神。玄奘告诉他们自己来自很远的地方,一心朝拜佛陀圣迹,学习佛教圣典。 当发现面临的危险时,玄奘非常担心参访菩提伽耶、朝拜菩提树以及回国的安全。他原本打算在向不同的老师求教释惑、请得真经以后,就回到中国开始译经的事业——他在印度求到的佛法,以便将来这些中国没有的经典的正确知识能够流传开来,错误的教法得以停止。 突厥国素叶城叶护可汗也试图挽留玄奘。但是玄奘向他表达了热切向往印度朝拜圣迹、求取真经的愿望,婉转地拒绝了可汗的好意。 根据慧立所撰以上简短的资料,玄奘前往印度求法的目的可以归纳如下: (1)求取真经。 (2)学习《瑜伽师地论》。 (3)跟随印度大师学习佛法,以释疑惑。 (4)朝拜菩提树、灵鹫山。 (5)为利益国人发愿翻译佛经。 三 玄奘在前往印度途中的求学 玄奘于26岁时开始了他的求法之旅。在途中,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他听说有大师精通佛法总是要跟随其学习一段时间,问疑释惑。 在嵘迦国玄奘向缚喝三藏法师般若羯罗求法。般若羯罗精通阿毗达摩以及迦延俱舍、六足阿毗昙以及其他小乘法典。玄奘就俱舍等经论上的诸多问题向般若羯罗提出疑问,他很满意般若羯罗的解释,玄奘在此居住了大约一个月,继续学习《毗婆沙论》。似乎玄奘并不满意此地的《瑜伽师地论》,以及说一切有部之阿毗达摩经典。这是自玄奘离开中国后第一次留下来学习。应该指出的是他在这里学的是小乘经典。 当玄奘在迦湿弥罗国阁耶因陀罗寺时,国王请他接受供养。得知玄奘来自遥远的中国,一心求取佛法,但却找不到原典可读时,国王命令20位僧人为他抄写经典。阁耶因陀罗寺住持法力高超、戒行高洁,玄奘向他求法释疑。这位大德给他讲授《俱舍》《/顷正理论》《因明声明论》。玄奘在迦湿弥罗国住了将近两年学习经论。 在砾迦国大罨罗林玄奘遇见一位婆罗门,这位婆罗门精通中观、吠陀。玄奘随其学习一个月,并学习了龙猛弟子所造《百论》及《广百论》。 在至那仆底国,突舍萨那寺大德昆腻多钵腊婆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玄奘住寺14个月学习《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 阁烂达那国那伽罗驮那寺有大德旃达罗伐摩。玄奘随其学习《众事分昆婆沙》四个月。 禄勒那国,玄奘向大德阁耶鞠多学习近一冬半春,听讲《经部毗婆沙》。 在秣底补罗国,玄奘住半春一夏,向德光论师弟子—90岁大德蜜多斯那学习《萨婆多部怛捶三弟铄论》和《发智论》。 在揭若鞠阁国跋达罗昆诃虽寺,玄奘随大德昆离耶犀那学习《佛使毗婆沙》三个月。 玄奘在那烂陀寺居住了5年,师从瑜伽大师——那烂陀寺住持戒贤法师。玄奘听戒贤法师讲解《瑜伽师地论》三遍,《顺正理论》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玄奘还将在迦湿弥罗国各地学习过的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又学习了一遍,以解决所存留的疑问。 玄奘在伊烂挈国停留一年,跟随说一切有部两位大论师怛他揭多鞠多、羼底僧诃学习《昆婆沙》《顺正理》等。 在南峤萨罗国停留一个月余,玄奘跟随一位善解因明的婆罗门学习《集量论》。 在驮那羯磔加国玄奘跟随两位大众部三藏论师苏部底、苏利耶学习《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几个月。 在钵伐多国生活两年时间,玄奘跟随精通正量部的法师学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及《摄正法论》《教实论》等。 玄奘再次回到那烂陀寺。他在低罗择迦寺跟随说一切有部三藏法师般若跋陀罗学习两个月,咨决所疑⑩。 玄奘在杖林山生活两年,跟随居士胜军论师学习《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架十二因缘论》,并请教瑜伽因明等疑点。 四 玄奘完成了他的理想吗? 1.学习《瑜伽师地论》 、 玄奘一直渴望学习《瑜伽师地论》。那时《瑜伽师地论》还未翻译成中文。他打算跟随印度老师学习此论。当他见戒贤法师的时候,他介绍自己来自遥远的中国,想向戒贤法师求教《瑜伽师地论》。 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居住五年,就印度大师——那烂陀寺住持——护法大师的弟子戒贤座下学习。玄奘听戒贤法师讲《瑜伽师地论》三遍。在杖林山玄奘与胜军居士居住两年时间,玄奘请教了很多有关《瑜伽师地论》以及其他经典的疑问。回到中国后,646~648年,玄奘首次将《瑜伽师地论》翻译成中文。 玄奘的翻译主要注重瑜伽行派哲学,特别是无著、世亲学派。无著的哲学理论建立在《解深密经》的基础上。瑜伽行派认为《解深密经》的教义是佛陀第三次转*轮时所讲。玄奘于647年也翻译了瑜伽行派的这部主要经典。 2.寻求真经 玄奘寻求的是什么真经呢?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呢? 慧立认为玄奘学的是大乘佛法,是一位坚定的大乘行者。他研究《涅架经》《摄论》。玄奘对无著的《摄论》尤其感兴趣,瑜伽哲学也是主要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玄奘至少跟随了七位法师学习这部经论。但他对他们的解说并不满意。 瑜伽行派认为《瑜伽师地论》讲的就是真正的“法”。由于戒贤曾经的梦境,他的弟子佛陀跋陀罗告诉玄奘文殊菩萨亲自给戒贤传授了真正的“法”,《瑜伽师地论》是为那些不曾听到这个“法”的人而造。因此很可能因为玄奘对《瑜伽师地论》的追求,慧立便使用了这个词语——“寻找真经”。 3.朝拜菩提树和灵鹫山 玄奘还计划朝拜菩提树和灵鹫山。他没有忘记他的目的。在菩提伽耶,距菩提树一由旬之内到处都是佛陀的圣迹。玄奘在菩提伽耶呆了八九天时间,他不仅朝拜了菩提树,还朝拜了各处圣迹。他也朝拜了那烂陀的各处圣迹,然后开始学习。 4.收集、翻译佛教经典 玄奘的西行之旅不只是简单地朝拜印度的佛教圣迹,它更是一次希求解除对佛典的疑惑的求法之旅,他是为了证悟菩提、向国人传播佛法而来。 在伊烂挈钵伐多国布路沙学经期间,玄奘朝拜观世音菩萨像时,他至诚恳切地发下三个誓愿:其一即是平安无难地还归本国。为此心愿,玄奘婉言谢绝了东印度鸠摩罗王的挽留以及他的供养。玄奘何曾忘记他的誓愿? 玄奘于615年剃度出家,622年于成都受具足戒。他已经在故国研习了13年的佛典,追随了很多老师。629年,玄奘启程前往印度取经,在印度求学加上路上的时间,一共17年,最后他于645年回到中国,并带回了大约657部佛经。其中大乘教派416部(包括经和论),上座部14部,大众部15部,正量部15部,化地部22部,伽叶臂耶部17部,法藏部42部,说一切有部67部(包括经、律、论),说因部36部,分别说部13部。 645年,玄奘归国后,直到他示寂的664年间,玄奘将生命付诸于译经事业,翻译原本就是他求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实际上,玄奘前往印度的目的不止是要收集佛教经典,他也渴望传播佛法于国民。玄奘不愿过平凡的世俗生活,也不愿一辈子做一位庸僧。他将一生贡献给佛经翻译事业。他翻译了75部不同的经典,共1335卷。其翻译书目如下所列: 经 大乘经典 29 小乘经典 3 律 大乘律典 2 阿毗达摩 大乘阿毗达摩 25 小乘阿毗达摩 15 其他 1 645年玄奘翻译《大菩萨藏经》,同年他还翻译《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论》三部佛经。 646年 《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 647年 《解深密经》 《四明人正理论》 648年 《唯识三十论颂》(T.1586,Nj.1215)世亲造及另三部经典 646年~48年 《瑜伽师地论》(T.1579,~.1170)弥勒菩萨传无著 649年 《阿毗达摩识身足论》(T.1539,Nj.1281)及另九部经典① 648-49年 《摄大乘论本》(T.1594,Nj.1247)无著造 《摄大乘论释》世亲造(T.1597,Nj.1171.1) 《摄大乘论释》无性造(T.1598,~.1171.4) 650年 · 《说无垢称经》(T.476,Nj.149) 《瑜伽师地论释》最胜子菩萨等造(T.1580,Nj.1201)及另八部经典② 651年 《大乘成业论》·(T.1609,Nj.1221) 《阿毗达摩俱舍论本颂》世亲造(T.1560,~.1270)及另两部经典 651年-52年 《阿毗达摩藏显宗论》众贤等造(T.1563,Nj。1266) 651年~54年 《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造(T.1558,Nj.1267) 654年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T.289,Nj。95)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T.1363,Nj.361)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T.1395,Nj.490)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T,1365,Nj.491) 《持世陀罗尼经》(T.1162,Nj492)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T.2030,Nj.1466) 653年—54年 《阿毗达摩顺正理论》众贤造(T.1562,Nj.1265) 656年 《十一面神咒心经》(T.1071,~.328) 657年 《观所缘缘论》陈那造(T.1624,Nj.1173) 658年 《人阿毗达摩论》(T.1554,Nj.1291) 659年 《成唯识论》护法等造(T.1585,Nj.1197) 《阿毗达摩法蕴足论》(T.1537,Nj.1296) 《不空胃索神咒心经》(T.1094,Nj.316) 656年—59年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T.1545,Nj.1263) 657年—660年 《阿毗达摩发智论》(T.1544,Nj.1275) 660年 《阿毗达摩品类足论》(T.1542,Nj.1277) 661年 《缘起经》(T.124,Nj.628) 《唯识二十论》(T.1590,Nj.1240) 《辩中边论》(T.1600,~.1244) 《辩中边论颂》(T.1601,Nj.1245) 662年 《异部宗轮论》(T.2031,Nj.1286) 663年 《阿毗达摩界身足论》(T.1540,~.1282) 《五事毗婆沙论》(T.1555,Nj.1283)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T.648,Nj.522) 660年—663年 《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T.1536,Nj.127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T.220,~.1) 值得指出的是玄奘把他在去印度求法之前所学过的经典全部进行了重新翻译。 五 中国佛教宗派的基础 回国后玄奘继续研究世亲的《阿毗达摩俱舍论》、护法等九位法师所造《成唯识论》以及其注疏。在长安大觉寺时,玄奘就跟随岳法师学习过世亲的《俱舍论》。玄奘还曾跟随僧辩(568—642)和道岳(568—636)的弟子玄会(582—636)学习过《俱舍论》。真谛于564年—567年翻译了这部论,玄奘于651年—654年重新翻译。 尽管菩提流支于538年—541年已经翻译了世亲的《唯识论》(T1588,~.1238),真谛于557年—569年又翻译了一遍,即《大乘唯识论》(T.1589,Nj.1239)。慧立未曾提及玄奘在中国学习过《唯识论》。在去印度的途中,玄奘曾在屈支国向大德僧木叉鞠多请教《俱舍》六十余日。慧立还提到木叉鞠多曾撰《毗婆沙论》及《唯识三十颂》注疏。很有可能玄奘也跟他学习了这部注疏。玄奘曾在杖林山跟随论师胜军居士全面学习过《唯识二十论》。回国后,玄奘翻译了这部经典(T.1590,Nj.1240),他还翻译了世亲的《唯识三十颂》(T.1586,Nj.1215),以及护法等九位法师所造的《成唯识论》(T。 1585,Nj.1197)。这是法相宗的一部重要经典,更清楚地阐释了瑜伽唯识这个主题,窥基(632—689)继承了玄奘的唯识理论,并积极传播唯识,一个新的宗派唯识宗就这样形成了。 中国的唯识宗也叫法相宗。因为这个宗派的理论主要讲授法的特质,所以就叫法相宗。法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鉴于主体和客体的存在,印度唯识学发展为“有相唯识学”与“无相唯识学”。这也说明“法相”的意思即“法藏”。因为玄奘、窥基居住长安慈恩寺,所以这个宗派也被称为“慈恩宗”。唐朝中期唯识宗在中国达到鼎盛。广泛流传的《成唯识论》,以及法相宗的另一代表经典《摄论》是这个宗派的主要经典。 值得指出的是玄奘也学习了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摩经典,但他对此并无多大兴趣。玄奘途经屈支国时,阿阁理儿寺大德木叉鞠多建议玄奘学习《杂心》《俱舍》《毗婆沙》等经典,放弃此次艰险的旅程。玄奘问他们是否有大乘瑜伽?木叉鞠多说这是本邪书。听到这样的回答,玄奘很愤怒,他认为当时的《俱舍》《毗婆沙》等经典理疏言浅非究竟说。玄奘也反对把大乘瑜伽称为邪书①。尽管玄奘对说一切有部之阿毗达摩有如此之印象,而且他的目的是学习大乘瑜伽,玄奘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在印度学习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他这样轻视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为什么还要传播呢? 我认为尽管瑜伽学派在印度和中国虽然都是主要流派,但说一切有部也有它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哲学体系,是不能被忽视的。玄奘没有忽视说一切有部之理论。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尽管《俱舍》是在说一切有部的哲学基础上写的,但是在《阿毗达摩俱舍论》中,世亲改变了思考方向,显示出他有关经量部的学识。世亲依照经量部的观点批评了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应该指出的是经量部是倾向于大乘佛教的。《阿毗达摩俱舍论》中提出有关种子“识的相续转变”的理论。这表明了《阿毗达摩俱舍论》隐藏了某些大乘佛教的种子。 我认为,玄奘学习《阿毗达摩俱舍论》的时候,已经从中发现了唯识的迹象。因此,他不仅认识到《阿毗达摩俱舍论》的重要性,还有其起源《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以及说一切有部阿毗达摩藏之七部经典的重要性,这些都是《阿毗达摩俱舍论》的基础。因此中国人能理解唯识深广的哲学理论。值得指出的是,到793年时,俱舍宗已被公认为法相宗的一部分。日本的俱舍宗也是法相宗的一个支派。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玄奘的目的是要传播瑜伽学派,为了更好地理解唯识,他也要传播说一切有部之阿毗达摩,特别是世亲的《阿毗达摩俱舍论》。玄奘完成了他的目标。他也成功地将印度的佛教经典带回中国,并翻译出来,弘扬了真经。总之,最后应该指出,玄奘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唯识理论,在一段时间内唯识发展成一个新的宗派,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思想。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家里有两尊活佛,那就是你的父母。不孝养父母,而去供养佛,佛不会接受。我们要以孝顺父母的心,来服务每位老人;以恭敬佛菩萨的心,来恭敬每位老人。要帮助父母破迷开悟,常生欢喜心。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志做到圆满,孝道才圆满。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