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思想研究:玄奘圆寂玉华山(王仲德)
2014/9/4   热度:376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圆寂玉华山(王仲德) 玄奘圆寂玉华山 发表于《铜川日报》第3版 稿件作者:王仲德 玄奘于龙朔三年(663年)十月二十三日译完《大般若经》后,又于这一年底赶译完《五事毗娑沙论》等三部佛经。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一,法师于玉华殿译完他终生所译的最后一部佛经《咒五首经》。这时,法师已精疲力竭,像一支行将燃尽的蜡烛。 可正月初三的这一天,玄奘的精神竟显得格外的好,玉华寺僧众玄党等,还以为法师果真康复,都很欢悦,也便殷切祈请奘师能再译一部佛教巨典《大宝积经》,法师见众情恳笃,一时不便推却,喜悦之下,即答应试试。随之,便在玉华殿真的挣扎着披校起来。可是,仅仅译了几行,就感觉大不舒适。只好慢慢合上刚摊开的梵文经本,有气无力地告诉众人说:“此部经甚大,与《大般若经》相近,玄奘自量气力不足,绝难办讫此事,玄奘自贞观十九年于弘福寺创启开译梵文以来,至今日麟德元年于玉华寺终讫译,前后共十九载,总计翻出大小乘经论等合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别撰《大唐西域记》一部。自《般若经》翻毕,大事已讫,唯余自策行道礼忏。看来,玄奘寿期已近,大限不会远了。现在,我想去兰芝谷,礼拜俱胝佛像。”众僧听言,面面相 ,无不黯然神伤。门人只好随顺地搀扶着法师,向兰芝谷缓缓走去。玄奘礼佛完毕,就回到平日固定的安歇之处--肃成院,专心一意,精诚佛道,翻译之事,一概置绝。 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肃成院后跨过一小博水渠时,不慎跌倒,擦破小腿皮肤,遂被门人小心抬回寝室,敷药包扎后,便静息将养。初经四日,仍如常行止,至十三日,遂即卧疾。从此,法师病势渐重,气息微弱,沉沉昏睡,且偶而谵言梦语。 正月十六日,玄奘法师从昏睡中渐渐醒来,便向守护在身边的玉华寺寺主慧德法师欣慰而缓慢地述说自己在梦中备受神佛欢迎款待的景况,言闭目开目,频见莲花。又亲切地叫随身高僧嘉尚,让这个高足弟子抄录他一生所翻译的全部经论目录,以及他敬造的俱胝佛像、弥勒佛像各一千帧,素像百万张,写施经《能断般岩》、《药师》、《六门陀罗尼经》等各一千部,赠济乏,供养悲敬二田各万余人,燃灯放生,烧百千盏灯为数万灵赎罪等佛事,一一登记。嘉尚唯命,虔谨地抄录完毕,又逐项念给他听。玄奘闻罢,闭目合掌,恬然自感欣慰,遂告诉门人道:“有为之法,必归磨灭,泡影形质,何得久停。玄奘行年已六十五矣,必将卒于玉华。若于经论有疑问者,今可速一咨问。”法师舒缓几口气,又接着道:“我的无常期已到,宜当舍弃一切,请让有缘与会者,都一起前来吧。”于是,玄奘将身外衣物资财,慷慨地分赠给周围的人。法师仔细叮咛众人,更广造佛像,大宏圣教,对于将要出外行脚的门人,玄奘皆与其一一诀别道:“好自去吧,今与你别。酒然相辞,不必再来,来亦不见了。”闻者惊问:“和尚年末耄耋,何出此言?”玄奘微声回答:“这个,只而我自己知晓,你们怎么会明白呢?” 正月二十三日,玄奘醒来,又再一次大行舍赠功德。之后,就教画师兼塑工的宋法智,在存放《大般若经》的嘉寿殿里,以香涂香木,竖菩萨像骨架,备塑佛像。然后,玄奘向玉华寺僧众及同来的译经大德、门徒、卫士等作临终欢喜辞别,衷心祷愿。他轻声说道:“我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你们送我,宜从俭约。只可以芦席裹遗,择山间幽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玄奘此一有毒身躯,深可厌患,不净之体,宜须屏远,大事已毕,不宜久住。愿以终生所修福慧,回施而情,同生于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牛,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之而下,广做佛事,以至无上菩提。”言罢闭目,一语不发。先是,玄奘刚来玉华寺,见到这儿景色秀奇,一片清凉幽静世界,常感叹道:“玉华寺,真阎浮兜率天啊!”深感自己能住此译经,真是无上的喜悦和荣幸。 二月三日,玉华寺检校翻经使许玄备,上春天朝廷云:“玄奘法师,因损足而得病。” 二月四日深夜,玉华寺瞻病曾明藏禅师,见法师闭目默然,合掌良久不动;随后,又以右手缓交面颊,左手徐伸手左腿上,枕北面西,右胁而卧,两足叠放。此后便不饮不食,祥怡寂然,长久不动。明藏禅师遂轻轻拈取早已备妥的新棉细丝(古代在人生命垂危时用来检验呼吸是否停止),小心翼翼地停持在法师鼻孔下,仔细观察,几乎看不出一丝动静。 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夜半,玄奘法师圆寂于玉华寺。举世闻名的一代高僧大唐三藏法师,平静而安祥地离开了人间,中国和世界译经史上一颗璀灿的明星,倏然殒落于大唐坊州玉华山中!玉华山何其荣幸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我们用心如镜:外面的境界明明了了,内心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佛的境界。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就能入佛境界。心中一念不生,就是知足。知足修圆满,就圆成佛道。念念为别人想,念念帮助别人,念念利益众生,这是佛菩萨的存心,这是觉悟人的心性。不让心中有贪嗔痴慢,不让心中有七情五欲。面对一切境界,不生七情五欲,就生智慧。真正健康之道是:身心清净、心中没有贪嗔痴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