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子观天台(一)


2014/9/3    热度:213   

禅子观天台(一)
  秀峰玄素
  慈云演音
  第285期(1990.04)
  页41-4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页41
  道者,路径也,由此至彼也。故至道者,能至之道也,由凡夫而能至佛之道。至者,行所能至,非关难易,是行不行耳;至道既纳凡夫,岂不纳外道?故凡夫、外道,非谓于道之外者,而乃不知从何而行,不欲依道而行,或未至而自谓为至者。
  何为凡夫?心意不息,向外求宝之人。宝则须臾难求,心惟执着烦恼,如渴鹿之狂趁阳焰,惟增其渴而已。
  何为外道?弃有着空之人,向内求宝之人,故小中二乘,为佛所诃者,乃其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非诃其不如凡夫也。
  心者,贪嗔而已、爱憎而已,故遇顺境则捡、遇逆境即择,良由取舍之心,所以不能体会如如之意,如浮云之遮日。故欲趋道之人,不逐有缘,盖知外境因心而有、心因外境而能、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心境皆妄,错生迷乱而已。
  凡夫但谓心能说法,故无心何能说法,以是讥他为自了,自奉为大乘。不知如来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不知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由妄心所体之法亦妄耳,不过以幻除幻、两木相因、灰飞烟灭之方便也,是谓之道。住于空忍,自不能说法,然则逐于有缘,不过心病而已,又何能说法?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如寒山诗曰:「我见人转轻,依他言
  页42
  语会,口转心不转,心口相违背,心真无委曲,不作诸缠盖,但且自省躬,莫觅他替代,可中作得主,是知无内外。」又如:「我见利智人,观者便知意,不假寻文字,直入如来地,心不逐诸缘,意根不妄起,心意不生时,内外无余事。」
  何谓上根、下根?人人皆是未成之佛,皆能行而至之,何有上中下之等差?惟信之深浅、行之远近不同耳,信能及之,虽路途遥远,行之则终有至之日,不信不行,则他人亦不能代行得。是故能信能行,是谓上根;不信不行,是谓下根。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如法华会上退席者,皆不信之人也;如世之良马,见鞭影则行者,是信而能行之人也。是故,心生不信者,为小根之人,譬如草木,被大雨而自倒;信而行之者,为上根之人,譬如大海,大雨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不增不减。
  何谓出世、入世?除三界之外,更有何界可出?然则何谓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因何而有?因攀缘而有。故随心所攀缘,而有诸界;若心无攀缘,则不离三界而不入于三界,是谓真出世也!以不离三界故,是出入世也!凡夫之所谓入世,乃依于妄心,作诸功德;所谓出世,不过出于此世,入于彼世,非真出世也,非真入世也!昔梁武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对曰︰「并无功德。」「何以无功德?」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如何是真功德?」
  页43
  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而今,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不知,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梦幻虚华,何劳把捉,执之失度,必入邪路。己之自缚,能解人缚者,未曾有也。
  佛所说法,为度二边,二边者,有见无见也。有见者,或以无智故,但求身乐;无见者,或为有道故,修着苦行。佛欲拔此二边,令入中道,故说种种方便。何谓中道?第一义也,涅盘正道也,而非中间之中也。盖中间者,不出分别心,如左右之中,于左为右也,于右为左也;如上下之中,于上为下也,于下为上也,仍为左右上下,而不出于分别。有见者,变幻不实,故为假;无见者,无智慧方便,故为空。心者,分别也,对待也,故知非实,假亦非实,以空为假故;空亦非实,以假为空故。故知有本不有,因无而有;无本非无,因有故无,有无皆妄,假空亦妄,于此妄心所分别,假空外之中,亦妄也,是故一心三观者,非第一义。如讲止观座主问于大珠禅师:「禅师辨得魔否?」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如大珠禅师所说与龙树菩萨所说,并皆无异,但后人错解文字,生种种迷妄烦恼,于烦恼中,计有人我,竭力攻讦,于无为法中,恰如把火烧天,仰面自唾而已。
  页44
  由一心三观,乃有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之误,而以为不执着有无即为烦恼菩提不二。不知无明者,心也,心有种种分别相,故有种种无明,谓妄念无明、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其所谓破一分无明者,乃离此无明相,入彼无明相,无明何曾破?须知,可破者惟无始无明而已。所谓破,谓之永灭,如圆觉经:「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又如:「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故知,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永离诸幻者,于妄心而言,是为断灭,然则,诸幻不灭,真心何由发生?故于真心而言,诸幻虽尽,不入断灭。此知讥他为断灭外道者,正可显其信虚行浅也。自心是佛者,非行至万里无人处而能更进一步,不能证也,非谓妄心是佛,能作诸功德;妄心是佛者,乃解悟而非证悟也。
  因何而有?随行有相转;因何而无?鸟去空中真。行者,取也;去者,不取也。不取内色外色,故能无。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故生忧恼。若能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至道何难?惟嫌捡择而已,不取者方能得,取既起于贪爱嗔恚,堪忍者方能不取,如四十二章经:「离欲寂静,是为最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又如:
  页45
  「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堪忍者,方能渐次降伏其心,渐次成就,譬如浊水,久不搅之,方能渐次澄汰。财能买五欲之乐,不能买得法喜;色乃妄想习气所熏习,无有实体,堪忍者心如金刚宝剑,财色 之则断,如四十二章经:「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如何谓之渐次?曰:渐除四病。先为任病,放纵爱欲者,为贪爱之奴仆,心念驰求不能自己,故没于生死浪中,名利纵使得身,形容却已憔悴,况复不遂者?故识者知无常之难以把捉,转而进德修福,改恶念为善念,种此世之善因,求来世之福报,较之任随无明更进一步矣。然则,慈悲如野鹿,嗔恚如狂太,虽转恶念为善念,总未出爱欲之心也,故谓之作病。更进者谓,善念恶念同属有念,念念相续,故有烦恼,若将万念止于清静一念,则非谓除其烦恼?此谓之止病者,盖有因无而有,无因有而无,有念既可入于无念,无念焉不能复于有念?故比诸清静快乐于烦恼苦,犹如比诸善念于恶念也,皆为相对者,如坛经谓:「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何为本来面目?」乃谓于此直去方能得道,非谓无念即是本来面目也,于此处多人错会,尽谓已悟数十次,以此夸耀他人。若谓无念为本来面目,则于有念时无念何在?岂本来面目忽有忽无?若谓已悟数十、数百次,则此次之悟既是悟前非今是,前次之悟则为非悟矣,又何能悟数十次?此次之悟就来次之悟言,岂不为非悟?故知,所谓悟者,非证法身之悟也,乃为解悟之悟也,不出思量心。以思量心测度佛智者,如萤火之烧须弥山。止病者,既有清净之一念,可知欲未尽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这个世间,完全讲利害,这个不得了!人与人之往来,有利可图,他就跟你交往;利害没有了,就变成陌生人。更可怕的是,跟你往来的人多数都是居心不良的,他觉得跟你交往有利可图,他才跟你往来;到利益没有的时候,就是冤家对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这是现代的社会! 今天我们这个地球上到处充满嗔恨浊恶的磁场,浊恶到极处,所以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没有安全感。纵然有一点福报,物质生活能过得去,精神生活不安,常常怀着恐惧,不知道到哪里去好,总想找个安全的地方。 这个世间有没有安全的地方?没有!这一点总得要觉悟!什么最安全?随顺性德最安全。什么最危险?违背性德最危险。纯净纯善是性德,心地行为纯净纯善最安全。换句话说,心行不净不善最危险,会常常遇到灾难。如果是纯净纯善,灾难现前也非常安全,确确实实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不必去起心动念生烦恼,去找一个安全地方,这个世间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