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愿而行——无量寿经给我的启发(一)


2014/9/3    热度:1392   

依愿而行——无量寿经给我的启发(一)
  果常
  缘起
  一念佛可以祛除恐怖心”,刚接触佛教时,是以这样的心态来开始学习念佛的。每当我独自一人行走夜路,心怀怖畏或夜梦恶境时,便会想到念佛、求佛保祐。虽然并不明了念佛的意义,但因为内心相信佛力的不可思议,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倒也有所感应。
  直到我生了一场大病,在病中的某个深夜,我感到头痛欲裂,当时病魔的障碍使念头像排山倒海般占据整个脑海。我努力地念佛想要“抵抗”失控的心念,但是挣扎的结果却让我更加精疲力尽;于是我放弃了抗拒妄想的意念,任由念头像银幕般不停的播放,才发现念佛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业力障碍太深,连提起一句佛号的心力也困难。因此病愈后的我失去了念佛的信心,而当时也没有将内心的疑惑向善知识请益,再加上个人在教理、教义上又街未建立正确的见解,以为自己和念佛法门并不相契,尔后多年也都没有归心弥陀净土的意愿和志向。我想既然“心净则国土净”,只要自己能净化个人的内心世界,自然也就能转化所处的依报世间了。
  所以理既未明,也就难以坚信而不惑他歧。直到进入学院修学,得知念佛法门的殊胜与重要,末学才开始尝试向此一行门著手用功,虽然说来惭愧,也还很庆幸;而今也更加深信无论行者学习任何法门,都需以念佛为落实的基础,绝不可偏颇或因噎废食。对四圣谛有了正确的认知后,要深入法义的体验前,“制心一处”的功夫是使闻慧生根与增长的必要过程,而念佛正是让我们三学增上的得力助缘,道谛入门的因行种子,藉由一心等持正念,必能如实见道。
  华严经云:之心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十方诸佛皆依本愿而成就净土,佛的本愿正是菩提心的显发,我们念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悲智愿行,学习佛的大乘心量。如果没有忆持三宝、思维三宝功德力的恒持信念,上求佛道的菩提种子就很难在内心深处著根成长,迷失了菩提觉道的正确方向,一切的行业就难得究竟解脱、圆融无碍。
  “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觉道的心,也就是行者上求下化的大道心,古德云:“要发大乘心,必须读诵大乘经典”。因大乘经典中所诠的义理,不但是佛陀积极救世的精神所在,同时也是佛法的慧命所系。所以我们想开启自性的菩提根苗,必然也要由研读经典、闻所生慧中获得佛法的启蒙。研读大经
  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念佛法门之根本经,而无量寿经尤为根本中之根本,简称大经。修行净土,必须研诵大经,因大经为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
  相传大经东来最早是在后汉桓帝时,由西域僧伽—资来梵荚所译,译本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后仅存五本—《后汉》支娄迦谶译、《吴v支谦译、《曹魏》康僧钟译、《唐v菩提流支译、《赵》宋法贤译,又尚有节会四本。本文中所引用之经据,乃民国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五种原译,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会本。
  大经之要旨,在抄启发行人深信佛智,透过佛的圣言量,开启众生的法眼、慧眼,而能深信自己也本具佛性善根;由闻佛名,起信心故,更发菩提大愿,依愿而行,修诸功德至心回向,一意专念求生净土。诸佛菩萨如是因地修行,而得成就大悲心,圆满清净平等觉性,吾等佛子即当起而效行,依循佛所付嘱之法住持正教、续佛慧命,也唯有自证佛智,显发觉性,才能庄严清净国土,真实报恩,不愧众生与诸佛教化之功德。大经所诠之义理摄方便法于究竟义,笔者初学不敢妄谈大法,只希望能从阅经的启发中,增上修行的信念与愿行,于菩提道上永不退转。如果因此而能使自己的心智得到些许的启发,也愿能以之利益有缘众生回向菩提。行愿功能
  心地观经中说:“一切菩萨,亦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宝,经大海劫,终不退转。如何为四?一、一切众生誓愿度。二、一切烦恼誓愿断。三、一切法门誓愿学。四、一切佛果誓愿证。”此是一切菩萨成就无量行愿,行六波罗蜜行之时所起的基本愿力。发起了自利利他的愿力后,就要一步步去实践理想,所以每一尊菩萨都有各自为成就清净佛土的别愿。在大经中即言,法藏比丘于世间自在王如来佛所,睹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而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发愿已,即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恶想,不著恶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终得圆满成就所发誓愿。从经文中,可以得知菩萨圆成佛果所摄诸愿与实践法行的修行过程,也是释尊的悲心教化,恐后世众生不知如何依法而行,乃导示诸佛菩萨因地所行之真实法要以供行者遵循。所以念佛法门,不仅是口念、心忆诸佛圣号,对于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更须真实明了,从自心深处发起对于寂静梵行的深生好乐,对于菩萨愿行的悲欣交集,才能在现世的生命中产生升华性灵的作用,在现实的身口行为中发生净化改革的功能。
  以下就略举末学从大经中所感心得数点于后,亦便日后自学省察之用,文中先述经之内容,再陈己见于末。读经心得
  一、德遵普贤:
  广叹与会上首菩萨之无量功德——
  (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
  (二)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三)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四)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五)常以法音,觉诸世间,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六)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七)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八)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菩萨咸共遵修普贤之德,即行愿的功德。菩萨行诸愿而持无愿,故能摧伏魔怨。因菩萨虽以大愿力庄严法身,伹更以般若智无相行持,了知无为无作而常忍于无生,由此定慧力得微妙法,自证法身,乃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我们凡夫众生在修学的阶段,虽然也常发愿勉励自己要如何行菩萨道,但往往才初发心就著了种种众生相,引发自己的障道因缘,所以所行一切福业皆因不能净化而失却功德力;世间善行若不能与菩提相应,不能三轮体空,就称不上是功德法,因为于自于他所受用福德皆有限量故。这也是为什么佛法中的修学要时常提醒行者进入空、无相、无愿的清净三门,实为保护行人的法身慧命关键所在。
  我们发心学佛的人,多少对世间的苦谛真相有些体会,只是因为还有许多无明习性障蔽,使得受苦的经验仍不能唤醒无知的心灵。如果我们能够深刻地去观照痛苦的本质,就可以从正确的认知中,引发放弃痛苦烦恼的力量,并且更能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到众生的苦难而生起由衷真诚的慈悲心。菩萨因自觉故,而能觉他,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故能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众生因菩萨的悲心宏愿—“为护佛种性常使不绝而得度!”我们承受了佛的法乳,即便不能绍续佛种,也应时时怀抱著护持众生慧命如菩萨护己般时珍重信念,不要轻易率性而为,不能自制地诱发他人恶根种子;所以菩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不仅在自身的庄严,也为护念众生善根而不放逸随便。在日常行止中学人当如是摄护一切周遭有情与无情。
  二、至心精进:
  法藏比丘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后,即析请佛广宣经法,以令奉持如法修行。世间自在王佛乃说经言——
  (二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l二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
  (三)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四)更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觏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一)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矗妙,思惟究竟。
  (二)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三)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四)于彼二十l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
  (五)乃诣世自在王如来所,发四十八大誓愿。
  菩萨求道,皆由至心精进而得克果,故能善自思惟,如所修行。于善知识前恭敬问法求法,对所说功德庄严之事,即能明了通达。凡夫众生未真发大心修行者,往往于自心处不能自知自制,对所闻之法又不善思惟常观反照;所以即使能遭逢善师良友,也不知要求甚深佛法,不知如何问法;如果有宿世善福还能闻到些许真实法味,也往往因为不能“恭慎保持”,而迷失了难得的法宝。所以学子们在祈请法宝后,一定要如法奉持,如法修行,才可能渐渐消除一切的业障、烦恼障,得到真实的智慧,究竟明了通达一切庄严功德法。 (待续)
  摘自《十方》18卷11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中国人常常说“心有千千结”,这个结是什么?你的忧虑、忧愁、牵挂、烦恼。我们六道凡夫确实真的是心有千千结,这结打不开,为什么打不开?放不下。放下什么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嗔痴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