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
2014/9/3   热度:265
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要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布置得清净庄严,要任劳任怨地尽你的责任和义务,擦掉灰尘就是擦掉你的业障,扫除垃圾就是扫除你的烦恼。你的家人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的父母众生、儿女众生,都是你的金刚道友,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怨恨他们。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梅光羲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
1978年11月出版
页89-95
--------------------------------------------------------------------------------
89页
传相宗之教义来中土者,凡有三人﹕一、后魏时之菩提
流支,二、梁时之真谛,三、唐时之玄奘。菩提流支及真谛
世皆称为旧译,玄奘则即新译也。菩提流支,生于北印度国
,其时即佛灭后第十世纪(即佛灭后千年)之中叶,及来洛
阳,则当佛灭后第十世纪之末叶矣,以时考之,菩提流支或
是世亲同时之人。菩提流支所译之世亲著作,即弥勒经论、
胜思惟问经论、文殊问经论、宝积经论、法华经论、金刚经
论、十地经论、净土论是也。真谛于佛灭后第十世纪之末叶
,生于优禅尼国。梁陈之时,来于中土,从事翻译,然十大
论师学说竞起之事,真谛译书中皆未尝言之。或者十大论师
多在真谛之后乎﹖若夫玄奘之渡天竺也,则在佛灭十二世纪
之初,去护法菩萨其时不久。护法临灭于菩提树下,以所释
论传胜军居士而诫之曰﹕我灭之后凡有阅者,取金一两,脱
逢神颖当可传通。玄奘于是学瑜伽于戒贤,学唯识于胜军。
其十论师中之最胜子者,且得亲受其教焉。是唯识护法学西
域当时并无传人,传其学者实为玄奘。玄奘禀承之学,已经
十大论师精研
90页
之后者也,可谓集此宗之大成矣﹗此其传来之大概也。今更
详言之,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北印度僧菩提流支来于洛阳
,宣武帝敕之,与佛陀扇多共译世亲菩萨之十地经论,于是
地论宗兴焉。十地经者,即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者也。光统
、慧顺、道慎、灵佑、慧藏、慧远、智炬诸师,皆此宗之名
匠也。此宗所唱之教义,有三空之说。所谓人法我空、因缘
法体空、真如佛性空是也。此空又以第八识为第一义谛,常
住不变之自性清净心,亦名真如。此真如为无始虚伪恶习之
所熏。缘起而变生一切法。能变之识,即此第八真识。以是
之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有永不成佛者。其所译之十地
经论曰﹕云何余处求解脱是凡夫愚痴颠倒,当应于阿梨耶识
即阿陀那识中求解脱,乃于余处我我所求解脱,此即是留支
以第八识为真如之文也。至于真谛之所传者,则即摄论宗是
也。彼以无着菩萨之摄大乘论为主。(虽摄大乘论曾有佛陀
扇多先真谛三十二年而译,然自真谛再译之后世始盛讲此宗
,故谓摄论宗是真谛为始,当亦无所不可。)真谛于陈文帝
天嘉四年,译无着摄大乘论,并译世亲之摄大乘释论。其后
慧旷、法常、智俨、道岳、慧休诸师,师资相承甚讲此宗,
直至法相宗风靡于世,此摄论宗乃无闻焉。真谛所译之经论
,有解节经(即解深密经。并作记名真谛记。凡诸异议皆详
记中,今不存。见元测疏中所引各条。)、决定藏论(此即
瑜伽论摄决择分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各译也,后百余年瑜伽
论乃始译出。)及转识论、显识论、三无性论,(此三部题
下皆注明从无相论出,伦记谓无性论即是显扬圣教论无性品
。)及天亲菩萨之佛性论,及无着菩萨之中边分别论(此即
辨中边论之别译),及世亲菩萨之大乘唯识论(此即唯
91页
识二十论之别译)。至彼所传之教义,则于空义立三空。于
识义立九识,且谓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是无明妄识。第三空
之如来藏自性情净心,则是真如。真如受熏缘起而生一切法
,能变之识唯第八识,真如则是佛性,即是九识,一切众生
既皆有佛性,故一切众生应悉皆成佛,无有永不成佛者,此
即真谛之教义也。复次,若欲知真谛教义与玄奘教义两者之
不同,则应对观两译之经论,今且略述之。真谛所译之世亲
释论曰﹕佛化作舍利弗等声闻为其授记。欲令已定根性,声
闻更练根为菩萨,未定根性声闻,令直修佛道涅盘,乃至欲
显小乘非究竟处令其舍小求大,故现为此事,由如此义故说
一乘。(论曰究竟说一乘,释曰若释乘义惟一乘是乘,所余
非乘,故名究竟。由如此义,故说一乘。)而玄奘所译者则
曰﹕佛化作声闻等,如世尊言。我忆往昔无量百返依声闻乘
而般涅盘。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以声闻乘所化见情,由彼
见之得般涅盘,故现此化,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为究竟,
过此更无余胜乘故,声闻乘等有余胜乘。所谓佛乘,由此意
趣,诸佛世尊宣说一乘,按此两译不同之处,在真谛则谓定
性二乘,亦必由佛道而般涅盘。而玄奘译中则谓定性二乘永
不回入大乘,即非由于佛道而般涅盘。只由彼二乘道而般涅
盘而已,此不同之处一也。又真谛所译之三无性论曰﹕一切
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分
别性者。谓名言所显自性,即是尘识分。依他性者,谓依因
依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
,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
,分别性以无体相故无所有。依他性以为生无
92页
所有。此二无所有,皆无变异,故言如如。而在玄奘所译之
显扬论则曰﹕三自性者,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
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者,所谓诸法依因言说所计自体。依他
起者,所谓诸法依诸因缘所生自体。圆成实者,所谓诸法真
如。按此不同之处,在真谛则谓分别性与依他性悉皆是空。
唯真如实性是有,而玄奘则谓﹕但遍计所执性空而依圆二性
则皆是有,此不同之处二也。又三无性中第二生无性义,在
真谛译者则曰约依他性者,由生无性说名无性。何以故﹖此
生由缘力成不由自成。缘力即是分别性,分别性体既无,以
无缘力故,生不得立,是故依他性以无生为性。而在玄奘译
则曰﹕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
。按此不同之处,在真谛则谓依他不由自成即是分别体无,
而玄奘则但谓依他非自然生,不谓其无,此不同之处三也。
又唯识真如义,在真谛译(七如如之第三)则曰﹕先以唯一
乱识遣于外境,次以阿摩罗识遣于乱识,故究竟净识也。而
玄奘译(七真如之第三)则曰由胜义谛离一异性故,当知即
是清净所缘生。何以故﹖由缘此境得心清净故。盖在真谛则
名真如为阿摩罗识﹔而玄奘则不名真如为识,谓真如只是清
净识所缘之境而已,此不同之处四也。又能变之识义,在真
谛所译之显识论,则谓显识有九种。色心诸法皆是本识之所
变(本识者,盖指第八识也。)而不说诸识皆是能变。而在
玄奘所译之成唯识论,则列三能变,且谓诸识皆是能变者。
例如真谛所译之中边分别论则曰﹕由依唯识故境无体义成,
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而玄奘所译者则曰﹕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
93页
得,识无所得生。按此不同之处,在真谛则曰本识,在玄奘
则但曰识而不曰本识,此不同之处五也。又真谛译之显识论
曰﹕一切三界,但唯有识,何者是耶﹖三界有二种识,一者
显识,二者分别识。此盖以第八识为能变,前七识为能缘也
。而玄奘译之成唯识论则曰﹕诸心心所,若细分别,皆有四
分,此盖谓诸心心所皆有所缘之相分及能缘之见分等也,此
不同之处六也。又真谛译之转识论,以阿陀那为第七识。唐
定宾四分律疏饰宗记已斥其谬,谓是真谛诵出之意,以无梵
本故。至于新译之说,则以阿陀那为第八识之异名,而第七
识则名为末那,此不同之处七也。又地论宗以第八识为净识
,摄论宗则更于八识之外立第九识,而新译所谈者既不立九
识亦不谓第八识是净识,此不同之处八也。总观以上之八义
,则两译之不同略可知矣。复次,唐灵润于新旧两译举有十
四不同义。其十四者﹕一者、新译谓众生界中有一分无性有
情,而旧译则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二者、新译谓二乘之人
入无余涅盘,则永不归入于大乘,旧译则说无余还生终必回
入于大乘。(即前第一不同处。)三者、不定性众生回向大
乘,在新译则谓于分段身增寿变易,以行菩萨道,旧译则谓
分段身尽而别生变易身。四者、三乘种姓,在新译则谓是法
尔本有,在旧译则谓因缘所生。五者、佛果之事,新译则谓
理智各别,(四智心品,是有为生灭法。理则是真如,是体
,乃无为法。)旧译则谓理智不二。六者、非陀洹之所断,
新译谓唯断分别起之身见,旧译则谓亦断俱生之身见。七者
、五法之事,新译谓五法不摄遍计所执,又谓正智摄于依他
起性,旧译则谓五法应摄遍计所执,正智应通
94页
于依他及圆成。八者、新译谓十二处十八界摄法已尽(盖谓
真如亦摄在处界之中也),旧译则谓真如不摄于处界之中。
九者、新译于十二因缘说为二世一重,而旧译则说三世两重
。十者、新译但谈有作四谛而不谈无作四谛,旧译则谈无作
四谛。十一者、新译谓心所法在大乘则于心王外别立心所法
,小乘则无之,旧译则谓大小乘皆同,无有区别。十二者、
新译谓心王心所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旧译谓心王所同一
所缘,同一行相。十三者、三无性观之事,新译唯遮遍计所
执,旧译则遍计所执及依他起,悉皆遮之。十四者、新译谓
八个识及其相应之心所皆有四分,皆能现相分,皆是缘起之
本,旧译则以缘起之本限于第八识。以上名为十四不同义。
若夫真如受熏之说,则尚不在此十四义中也。统上八义及灵
润十四义,但言新旧不同,而未言新旧不同之源,今盖可得
而言欤。世尊于般若会上言三无性,于深密会上言三自性,
龙树本三无性以破有,无着本三自性以破空。承龙树学而推
之以至其极厥有清辩,说缘生依他无,说圆成实亦空,承无
着学而推之以至其极。厥有护法,说缘生依他与圆成皆有,
惟遍计无。盖二谛立教,胜义一切空,空不至依圆皆空,空
之门不净尽,三性立教,缘生一切有。有不至依圆皆有,有
之门不善巧,依他是空。则不许杂乱识,而五种姓不立,惟
独一乘,依他是有。则许有杂乱识,而五种姓独立。非独一
乘,一切皆空。真如且不立,安有能所说正智为能缘,真如
是所缘一切皆有﹖体自是体之有,用自是用之有,故必有用
之能缘正智,缘其体之所缘真如,凡此皆清辩护法必争之义
。不争则不能独存,不异则
95页
不能同立,而实水火相显。一多相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悖也。由破有而空,中间既经多级,始成其空,
则由破空而有,中间亦必经其多级,始成其有。十大论师从
空而之有,实始于安慧,其说不似空宗,并破赖耶而有唯识
。然四分未明,多义未备,犹用空宗之义,且并作中观释论
,是为空有过渡之学,真谛等皆是学也。既异清辩一切皆空
而许识有,又异护法一切皆有而不许依他为有,故五姓三性
真如是识一切皆用旧说,惟独标识而别之而已,此所谓过渡
唯识学也。由安慧而难陀等于以至护法,则一一破立,最后
加密中经多级,坚立不移,故唯识学至护法而确然可立矣,
亦唯识学至护法而纯粹以精矣。非真谛之故异护法,亦非其
别有一途,实以是学不至护法。学级未穷,创始自麤,历终
自精,理有固然,无足怪也。十家之学展转立破,以极于护
法,谓予不信,请阅唯识述记。(编者按﹕本文系录自海潮
音杂志第十二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