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七 闻法发心


2014/9/4    热度:417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七 闻法发心

 

(七) 闻法发心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发无上正真道意②。
   (这是说法藏因地闻法发心)
   当时有一位大国王,常去听佛讲经说法,听了之后,心生欢喜,随即发心要修行成就至高无上的佛。
附记:现代有部会集本的《无量寿经》说:“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正真道意。”于是许多的人都误以为这位国王的名字叫做世饶王;但根据下列的一些资料,证明这位国王的名字不叫“世饶王”,而是“昙摩迦留”,华译法藏,他出家后即叫做“法藏比丘”。
   (一)在现存诸译本中,只有汉译本说:“世饶王闻经道,欢喜开解,便弃国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根据《大正藏》之校勘:明注曰:“乃尔劫时”下至“王”,文中疑有脱误,谨按无量寿经云:“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可以互证本经“王闻经道”王字不应与世饶连读,此世饶是世饶王如来,此王是国王昙摩迦留,后更名法宝藏比丘者。
   (二)请再看近代佛学大家丁福保所编之《佛学大辞典》,对下列名词术语的解释:
A?〔世饶王佛〕(佛名)世自在王佛之异名。见世自在王条。
B?〔世自在王〕(佛名)又曰世饶王,佛名,饶即自在之义。无量寿经存此二名。阿弥陀佛在因位时,于此佛所出家,建四十八愿。无量寿经钞二曰:“义寂云。旧本名楼夷亘罗Lokesvararaja。此存梵音,翻之名为自在王。憬兴云:于一切法得自在故。玄一曰:世间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饶,即自在义为王也。”
C?〔昙摩迦〕人名。又作昙摩留迦,法藏比丘之梵名。支谦译之大阿弥陀经上曰:“尔时世有大国王,王闻佛经道,心即欢喜开解,便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字昙摩迦。”平等觉经一曰:“便弃国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本经以下之文译为法宝藏。庄严经曰:“作法”。如来会曰:“法处”。智度论五十曰:“法积”。无量寿经上曰:“法藏”,梵名Dharmkaa。

弃国捐王③,行作沙门④,号曰法藏高才勇哲⑤,与世超异⑥。
   (这是说国王出家修行)
   他舍弃了国家和王位,跟随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做“法藏”。法藏比丘的天资和才干,都超过了世间所有的人。
附记:“高才勇哲”四个字,虽是用来赞叹法藏比丘的气质非凡,亦为所有出家人点出了其标准。盍一个想要出家的人,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伟大的志向、愿意勇猛精进地修行,以及要很明白事理。净宗第13代祖印光大师也曾说过:“想要出家的人,第一必须真的誓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的天资,才可出家,否则不可。”准此而观,一个真正的出家人,绝非泛泛之辈,而是世外高人!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⑦,右绕三币⑧,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法藏比丘出家后,就到世自在王佛面前,五体投地的稽首佛足。拜佛之后,又向佛右绕三帀,接着更在佛前长跪合掌,以偈颂来称扬赞叹佛,并在佛前表白他广大的心愿。他的偈颂是:
附记:印度的偈颂,就好像中国的唐诗一样,以简短的文句,来表达美妙和深奥的含意。法藏比丘的偈颂,以四句为一偈,共有二十偈。最初七偈是叹佛功德,接下来十偈是发愿上求下化,最后三偈是请佛证知。
◎注释
①寻 立即、很快。
②发无上正真道意 “无上正真道”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译“无上正等正觉”。发无上正真道意,就是发心要修行成佛。
③弃国捐王 舍弃国家和王位。
④行作沙门 出家修行的意思。“沙门”是古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含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意思。
⑤高才勇哲 “高才”是指才德过人,“勇”是指具有大志和大愿,“哲”是指明白一切事理。
⑥与世超异 超过世间所有的人,没有人能跟他相比。
⑦稽首佛足 “稽首”是头面着地,“佛足”将头接触佛足。这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
⑧右绕三帀 向佛的右手边开始,绕走三圈。佛教礼法,以右旋为敬。
⑨颂 即偈颂。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颂。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①,无与等者
   (从第一偈至第七偈,都是叹佛功德。这一偈是叹佛身业。)
   如来之身的光明与颜色,非常盛大和灿烂,这是由于如来有无量无边的威德神通所致。如此殊胜的佛光,世间是没有可与之相比的。

日月摩尼②,珠光焰耀③,皆悉隐蔽犹如聚墨④。
   就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以及会发光的摩尼宝珠,如果遇到这种佛光,其光也会立刻被佛光所吞没,变成犹如一团的黑墨一样。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⑤,响流十方⑥。
   (前两句赞叹佛的颜容,后两句赞叹佛的口业。)
   如来端正的颜容,也是超过世间一切所有,无有一人可与之伦比。又佛以他的无上正觉来宣说大乘的法音,其音响彻十方,无远弗届。
附记:有一次,释迦佛正在对大众讲经说法,其弟子中有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想到平时听佛讲经,座位靠近佛,佛的声量是如此,坐位离佛很远,声量也是一样。今天他想测知佛说法的声音到底到达几远?于是他用神境智证通,在一想念之间,他的身体同时到达十方无量世界去,谁知佛的声音还是如同在面前说法一样地清楚,他这才知道佛的声音是无远弗届的。

戒闻精进⑦,三昧智慧⑧,威德无侣⑨,殊胜希有
   (这是赞叹由六度所成就的殊胜意业)
   佛在因地时勤修持戒、多闻、精进、禅定和智慧,由此而成就的威神、功德,也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太殊胜和太稀有了!

深谛善念⑩,诸佛法海(11),穷深尽奥(12),究其涯底(13)。
   (这是赞叹佛的智德圆满)
   如来因有殊胜的意业,故能深思审察真俗二谛、空有不二之妙理,并能善念诸佛所证的真如、实相境界,所以对一切事物的因果事理缘起,都能穷尽其奥妙,究竟其涯底。
附记:经文所说的“诸佛法海”,指的就是一切万法之真如、实相。所谓“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与如常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易言之,真如是一切万法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之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真谛、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所谓“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实相与真如,名虽异而体相同。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由此亦可知,非空非有,真空妙有,才是一切万有之实相,才是诸佛所证之法海。

无明欲怒(14),世尊永无人雄师子(15),神德无量(16)。
   (这是结叹佛的三业清净圆满)
   众生心中充满了贪、瞋、痴三毒,圣中之圣的世尊却已经永远断除,因此佛是人中之雄,好像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由于心中没有贪瞋痴,故佛的三业是无比的清净,使他所成就的神妙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附记1:所谓“三业”,即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口业即口之所说,意业即意之所思。芸芸众生,自从无始,身业不善,行杀、盗、YIN;口业不善,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业不善,起贪、瞋、痴。由于三业不净,造诸恶业,无量无边,职是之故,生生世世,流浪生死,备受众苦。站在因果定律来说,造什么业必得什么报,谁都要向他自己所造的业负责。“业”这个字,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为什么造了业必受报呢?因为“业”虽然无形无相,无质无量,但它有力量,即善业有生善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这种力量佛法称之为“业力”。众生无始劫来,不停的在六道之中轮回,至于投生哪一道,众生的阿赖耶识(俗称灵魂)作不了主,它完全听凭业力的牵引,哪一方面的业力强,便偏向于哪一方面去。由此可以想见,“业”对众生的前途影响至大。我们学佛,目的是成佛,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清净三业,倘若不知清净三业,则连做人的资格都可能失掉(指堕落于三恶道),焉能期望将来作佛?
附记2:要怎样才能清净三业呢?欲清净三业,最好的方法,莫如念佛。一心专念佛号,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就是意业清净;口念佛号,不说闲话,声声不离佛号,就是口业清净;念佛的人,一心念佛,都摄六根,身不妄作,就是身业清净。如此三业清净,必生西方,不退成佛。
附记3:造了业,又应该怎么做呢?造了业必须“忏悔”。忏者,觉悟过失;悔者,痛自改悔。总之,知错誓不再作,叫做“忏悔”。若一面忏悔,一面又继续犯错,那就失掉忏悔的意义了。

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17),震动大千(18)。
   佛三业之所作,无一不是利益众生,故其功勋,无量无边,这都是依于深妙之智慧而起的。佛的智慧,深没有底,妙不可言;佛的具有光明和端正威严的相貌,以及好像狮子吼一般的说法,一一都震撼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心,令一切众生都乐意信受佛法,发奋图强,向善向上,力争上游。
附记:经文说,佛的功德、智慧、光明与威相等等,都震撼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心。到底有没有三千大千世界?除了我们现在所住的地球之外,其他的星球到底有没有生物的存在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于此要举出科学的数据,以资证明佛经之所说,许多已得到科学的证实如下:
   (一)佛经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即现代人所说的银河系),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1000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天文学家已探测到银河系中,有著本身能够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10亿个,依理推测应有300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佛教所说的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而且,佛在《华严经》和《梵网经》里说,宇宙如云似海,重重无尽。四、五十年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这又证明了佛教宇宙如云似海重重无尽之所说。此亦显示:三千大千世界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量无边。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既是一佛之教区,则本师释迦牟尼佛从表面上看来,他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教化众生,实际上他同时也化身千万亿,到其他的教化区域去教化众生,所以经文说他“震动大千”,绝非虚言,而是事实。
   (二)佛经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1968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以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的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15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于是许多人都相信他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根据该小组的归纳,这种脉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200光年(光每秒的速度约30万公里,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做一光年,约等于10万亿公里)的一个自转的星球。由于他的这个能证明外太空有生物的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1974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数年之前,身患残疾的英国现代伟大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也指出,宇宙那么大,地球那么小,外星有生物,一点也不奇怪。
◎注释
①炎明 指佛的身光照耀得很明亮。
②日月摩尼 指太阳、月亮和摩尼宝珠。
③珠光燄耀 “珠”指摩尼珠,“燄耀”指光明。
④犹如聚墨 犹如一团的黑墨。
⑤正觉大音 指佛以他的正觉来宣说大乘的法音。
⑥响流十方 形容佛说法的声音很响亮,流传十方无量世界。
⑦戒闻精进 “戒”指持戒,“闻”指多闻,“精进”就是努力。
⑧三昧智慧 这里指六度中之禅定和般若。
⑨威德无侣 指佛的威神和功德,举世无双。
⑩深谛善念 “深”指深思审察,“谛”指真俗二谛,“善念”指善念诸佛法海(即诸佛所证的真如、实相)。
(11)诸佛法海 诸佛所证的如海一般深广之真理。亦指真如、实相、自性清净心。
(12)穷深尽奥 穷其深和尽其奥,亦即彻底明白它的深奥的意思。
(13)究其涯底 要洞见其底蕴的意思。
(14)无明欲怒 “无明”即愚痴,“欲”即贪欲,“怒”即瞋恚,合而言之,就是贪、瞋、痴三毒。
(15)人雄师子 “人雄”是指佛,因佛是人中最雄猛的人。“师子”即狮子,乃百兽之王。
(16)神德无量 神妙的功德无量无边。
(17)光明威相 具有光明和威德的相貌。
(18)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以“一四天下”为一小单位,即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四大部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为一小世界。集这样的小世界一千个,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①,过度生死②,靡不解脱③。
   (这是法藏比丘誓愿上求下化)
   愿我将来作佛时,能与圣中之圣相齐,与法中之王相等,及助众生从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过度到常、乐、我、净的大涅槃境界而成佛。
 附记1:一个人由凡夫到成佛,一定要经过两种生死,最后超越生死而成佛。此两种生死,叫做“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此可见,“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要断了这两种生死,才有资格成佛的。
附记2:此偈所说的“过度生死”,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意思。在佛教历史上,许多具有高深道行的人都能超越生死,不为生死所羁绊,任道逍遥,自由自在。兹举几个实例:(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本身,度生之机缘尽了时,自己用三昧真火自焚荼毘,遗下无数五颜六彩之舍利。(二)佛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在与阿难尊者等500大阿罗汉结集佛教之经典之后,即走到鸡足山,腾身天空,后向山峰滑落,山峰裂开,形成他的禅座。他以草席地而坐,誓言:“56亿7千万年后,我将在弥勒降生成佛时,出来助他教化众生。”言毕即入定,鸡足山亦复合拢如故,把他隐藏于其中。(三)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是印度人,于梁武帝时泛海抵达中国之广州,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圆寂于东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他示寂后三年,魏国使臣宋云,出使西域,回程时在葱岭竟然遇见达摩,见他手里挽着一只鞋子。宋云回朝将此事禀告魏帝。魏帝命人将达摩的墓穴打开,见尸体已不翼而飞,棺廓内空空如也,只余下一只鞋子。(四)六祖惠能大师示寂时,众弟子伤心痛哭,依依不舍。六祖对他们说:“你们不用伤心,我另有去处!”他后面的那句话是暗示,他已经超越生死了。
附记3: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已超越生死,就是以后乘愿再来,也是来去自如,生死自在的。

布施调意精进⑦,如是三昧⑧,智慧为上
   (这是说法藏誓修菩萨之六度)
   为了成就佛果,我愿意修习六度中之布施,以调伏悭贪之意念,以及持戒、忍辱、精进等等。这也只是修福而已,我还要修习令人产生高度智慧的禅定和般若,以期福慧具足。福慧双修,才是最殊胜、最上等的修行方法。
附记1:此偈所说,乃菩萨所修之“六度”。人性有六大缺点毛病,即悭贪、毁犯、瞋恚、懈怠、散乱、愚痴。悭贪者,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而人家的东西却想据为己有;毁犯者,人性有着蛮性的遗留,喜欢毁坏侵犯他人;瞋恚者,不能容忍,爱发脾气;懈怠者,人性好逸恶劳,爱享现成;散乱者,人类喜欢胡思乱想,心力很难集中;愚痴者,就是迷迷糊糊,不明事理。而菩萨所修的六度,正是对治人性六大缺点毛病之灵丹妙药,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毁犯,忍辱对治瞋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般若对治愚痴。人若能克制此人性上的六大缺点毛病,性灵才能净化,佛性才能显现,则返璞归真,超凡入圣,都将不成问题。
附记2:修行佛法,就是欲藉佛法来修理自己,改造自己,向自己革命,把自己人性上的缺点毛病完全克服。古来圣贤无不是实行修理自己、改造自己,当人性毫无瑕疵时,才得臻于全真、尽美、至善之境地的。难怪被称为佛之真子的菩萨,没有一个不是修行“六度”的。
附记3:偈文所说的三昧,就是六度中之“禅定”。修习禅定,能使人的心清净,进入无心无念的境地,就能获得“明心见性”的经验。为了使心清净,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教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大师的“不思善不思恶”训示,确是使心不起妄念的一个妙法,盍善恶是相反对立的,修禅的目的正要绝了这种相对差别的见解。我们如能停止人我、是非、顺逆等等相对立诸观念,对一切事物不起憎爱的心情,毫无善恶差别的念头,心头顿时就会像碧空清明,明明白白。
附记4:此偈颂强调“智慧为上”。这里所说的智慧就是六度中之“般若”。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之五度如足,般若则如目。修行其他五度时,如果不以般若作前导的话,就如盲人走路,难免会出问题的,所以说“智慧为上”。又佛教所说的般若,不同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真智妙慧。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不能使人脱离生死,超越轮回;而般若妙慧却能使人明自心、见自性、了生死、证涅槃,所以说“智慧为上”。
附记5:在净宗,发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修行六度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大师能为我们这样点出在一句佛号之中,便统摄六度万行,他真不愧为一代祖师,令人钦佩!
◎注释
①齐圣法王 与圣中之圣相齐,与法中之王相等。
②过度生死 超越生死的意思。凡夫的生死叫“分段生死”,那是凡夫们在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菩萨的生死叫“变易生死”,那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超越了这两种生死,才是真正的了生脱死,那是佛的大涅槃境界。
③靡不解脱 “解脱”是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由于证得涅槃境界的人,已断除了一切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种种痛苦,连生死也超越了、杜绝了,所以说“靡不解脱”。
④布施 把自己的财物无条件的施舍给人家。布施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又分为外财和内财两种,如布施钱财、饮食、衣服、用具、医药等等,叫做“外财施”;如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手足、血液、力气等等,叫做“内财施”。法施是把自己所闻知之佛法、知识、谋生的技能等等布施给人家。无畏施就是消除人家的恐惧、忧虑、悲伤和绝望等等。
⑤戒 就是持戒。“戒”是防非止恶之义,“持戒”就是严持佛所制定的戒律,进行自我约束,以免行差踏错,造成罪恶。凡是佛门弟子,在家的男女居士应受五戒,出家的比丘应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应受三百四十八戒。
⑥忍 就是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瞋恚恼恨,叫做“忍辱”。忍辱有广狭二义:像一般所说的人家侮辱我,而我忍之,不起瞋恚报复的心,这只是狭义的忍辱;若遇顺境时,身处富贵荣华之中,能令骄狂自大的心,忍之不生,及遇逆境时,身处穷困病苦之中,能令颓丧自卑的心,忍之不起,那才是广义的忍辱。
⑦精进 精者精纯,进者进步,不断的求精纯和进步,叫做“精进”。有三种的精进法:一、披甲精进、即要像将军披甲上阵一样,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摄善精进,即努力修习一切善法,与道契而不舍,须臾不离;三、利乐精进,即不但要自我净化,而且要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
⑧三昧 梵语三昧(samadhi)华译为“定”,或“禅定”。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也就是对于一切外境不起妄想分别执着,心唯一境,内心清净,如如不动。其最高境界能令人自证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
⑨智慧 梵语般若(Prajā),华译为智慧,但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真智妙慧。般若有三种,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①,一切恐惧为作大安②。
   (这是说法藏誓欲成佛)
   我发誓一定要成佛,所以普遍的实行六度,以便能够早日成就我成佛之大愿。在我修因之时,或是成佛以后,都会始终如一的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消除一切众生的苦难与恐惧,使芸芸众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安乐。
附记:《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是告诉世人,生活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动荡不安,苦难重重,有如住在一所被火烧着的屋子里一样,一点都不安全。诸佛菩萨游化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芸芸众生,跳出三界。法藏比丘的心思正与诸佛一样,他要帮助一切众生离开“一切恐惧”,同时还要令一切众生都能生到他将要建立的极乐世界,以便永了生死、永出三界、永享妙乐,此即此段经文所说的“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从“假令有佛”一直到下面的“坚正不却”,是校量功德,以显示发菩提心的殊胜。)
   假使有百千亿万那么多的佛,再加上已经果证无生的三乘大圣,如阿罗汉、辟支佛和地上菩萨等等,其数目多到有如恒河之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③。
   如果有人发心一一供养这一切的佛,和这一切的三乘圣众,那他所得的福报一定是很大;但是若拿来与发坚固不动、不会退却的菩提心所得的功德一比,那就大大的不如了,简直是无法比拟的。
附记1:发菩提心,是成佛之正因,将来必定成佛,佛果的功德福报,岂是世间所有的功德福报所能比拟的,所以说“不如求道,坚正不却”所得的功德。
附记2:《杂华比喻经》中有个“大心沙弥,小果罗汉”的故事,说明发大心的可贵。从前,有个比丘僧,修道已证阿罗汉果。有一天出门行脚,叫小沙弥徒弟,背包袱跟在后面。沙弥在途中,看见许多农夫在田里耕种很辛苦,忽发大菩提心要度他们成佛,离苦得乐。罗汉有“他心通”,知道沙弥誓度众生,心生欢喜,便叫沙弥前行,自己背包袱跟在后面。过了一会儿,小沙弥想到修菩萨道度众生,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众生又刚强难度,实在不容易,其心便退。罗汉知其心退,便叫小沙弥背包袱,跟在自己的后面。又走了不多久,小沙弥转念一想,菩萨道虽然难行,但想要成佛,一定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救度一切众生,不可以怕辛苦。罗汉知道他这样想,又令小沙弥前行,自己背包袱跟在后面。如是掉换行走的方式三次,小沙弥感到很莫明其妙。当到达目的地时,小沙弥忍不住问罗汉,为什么途中一下子叫他背包袱跟在后面,一会又叫他前行不背包袱,到底是什么缘故?罗汉师父即告诉小沙弥徒弟:“你初见农夫受苦,发心度他们,则你是大心菩萨,我是小果罗汉,故尊重你前行,由我背包袱跟在后面;后来你感到众生难度而退大心,则你是凡夫,我是罗汉,你应该替我背包袱跟在我后面;后来你又发大心,所以我又叫你前行,我跟在后面。”小沙弥恍然大悟,发菩提心原来如此尊贵,小徒弟可以大过老师父,从此他决定修菩萨行,并坚固其心,不再退转了。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④。
   (这是说法藏比丘愿求净土,摄受众生。)
   好比恒河之沙,难以计数,十方诸佛亦复如是之多;而诸佛各有世界,所以诸佛的世界,同样的也是多到不可计数。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像这么多的佛国刹土,我不仅放光照耀自己的净土,同时也放光普照诸佛的世界。我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便已经这样的自利利他了。我如此愿行合一,精进不懈,故所成就的威德和神通,当然也是神妙无比、难以测量的!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⑤,道场超绝⑥。
   我今天要发愿:如果我将来成功作佛,我要我所成就的佛,乃是一位超越十方一切诸佛的佛;我所成就的国土,也是超越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净土;和凡是生活在我国土的众生,个个都希奇微妙,与其他佛国的众生大不相同;以及我所成就的道场,它的殊胜美妙也是超越一切,绝无仅有,独一无双的!

国如泥洹⑦,而无等双⑧。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我要我所成就的国土,庄严清净,就如大涅槃一样地具足常、乐、我、净之不可思议境界,没有其他佛国可与我的净土相等,宇宙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我之所以要建立如此一个崭新的世界,那完全是出于慈悲的哀愍心,我要度脱一切在六道之中轮回生死苦不堪言的众生。
附记:一切众生,在未超凡入圣以前,一律要在六道之中轮回,备受众苦。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在六道之中轮回的众生,苦不堪言,兹略述如下:生在地狱道,寒冰猛火,烧煎交加;生在饿鬼道,腹大咽细,时常饥饿;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杀;生在修罗道,貌丑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忧愁烦恼,苦多乐少;生在天道,虽然福大命长,但天福享尽,复须堕落尘寰。由此可见,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然而芸芸众生,无始以来,即于其中,头出头没,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可怜之极!法藏比丘誓要“度脱一切”在六道之中轮回受苦的芸芸众生,可见他的慈悲广大,与佛的“无缘大慈”差不多一样了!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十方世界的众生,谁想生到我的国土来,他的心必须十分喜悦的愿生我国,同时还要以至诚清净的心来念佛,这样才能得生我国;至于已生我国的人,自然就会享受到种种无比的妙乐,和得到最大的安稳,永远再也不会退堕到六道之中了。
附记:这首偈颂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它说往生净土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凡欲往生极乐国的人,一定要衷心欢喜很想往生极乐国;其二是要以至诚清净的心来念“阿弥陀佛”。什么是至诚清净心呢?一句弥陀无别念,就是至诚清净心。
◎注释
①普行此愿 普行六度以成就成佛之愿。
②为作大安 所作种种,目的是欲一切众生获得最大的安乐。
③坚正不却 坚固不动、不会退却的意思。
④刹土 即佛土。
⑤其众奇妙 其土众生,都很希奇微妙。
⑥道场超绝 指极乐世界的修道场所,超越一切,绝无仅有。
⑦国如泥洹 其国无比庄严清净,有如大涅槃境界。“泥洹”即涅槃。
⑧而无等双 没有相等的,而且是举世无双的。

?幸佛明信①,是我真证②,发愿于彼力精所欲③。
   (这是说法藏比丘请佛作证)
   我今天非常庆幸,在佛面前,至诚发愿。佛一定明白我的心是真诚的,相信我所发的愿是真实的。并请佛见证,我发愿之后,一定不遗余力地精进修行,以期获得我所希冀的无上佛果。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④。
   (这是说法藏比丘又请十方诸佛作证)
   同时,我也恳请十方诸佛为我作证。诸佛智慧无碍,知道我今天在世自在王佛面前所发的心愿,是真实的,将来我在诸佛世界修菩萨道时,一定要对我加以指导,使我能够愿行合一,直至成佛。

假使身止⑤,诸苦毒中⑥,我行精进忍终不悔⑦。
   假使我在修行菩萨道时,身心遭遇难行、难忍之各种苦毒,不能继续前进时,万望诸佛慈悲加持我,令我精进不懈,忍受一切,终不退悔。
附记1:以上是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面前誓发菩提心的偈颂。他这样做,是踏着古来诸佛的步伐前进。古来诸佛莫不先立大愿,后依愿起行。修行为什么一定要发大愿呢?因为:立大愿是立大志,立了大志才有大行,有了大行才会有大成就。当愿行圆满之日,即是成佛之时。
附记2:法藏比丘立了大愿之后,即请十方诸佛加持他,指导他,务必令他“愿行合一”。这给后世行人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如果有愿无行,一切的愿都将变成了虚愿,也就是变成了虚幻的希望和妄想。所以在发愿之后,一定要配合行动,务使愿行合一,由于这样“愿”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愿力”,使一切的愿由理想而变成事实。
附记3:学佛的人又为什么一定要发上求下化之菩提心呢?因为学佛的目的是成佛,发菩提心就是誓发成佛的心。要成佛一定要福慧双修,福慧圆满了,才可以成佛。而“上求下化”就是福慧双修。“上求”就是上求佛道,是自利,是修慧;“下化”就是下化众生,是利他,是修福。再说菩萨所修之“六度”,其中布施、持戒、忍辱就是利他,是修福,禅定和般若就是自利,是修慧;精进则是策励自他二利和福慧双修的道业不停猛进。
◎注释
①幸佛明信 庆幸有佛明白我的心是真诚的,相信我的愿是真实的。
②是我真证 是真正见证我发菩提心的人。
③力精所欲 那是我尽力精进修行所追求的。
④知我心行 知道我的心愿和行持。
⑤假使身止 假使我的身心停止向修道之路前进。
⑥诸苦毒中 在一切的痛苦和灾难之中。
⑦忍终不悔 都要忍受,终不退悔。

----------------------------------------------------------------------------------------------------------

更多陈义孝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只有惜缘才能续缘!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因为有缘才能相聚。 亲人多半是前世的好友,好友多半是前世的亲人,给你带来烦恼的,多半是你前世伤害过的。 善待身边的亲人,关心身边的朋友,宽恕那些伤害你的人,这就是因果。 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解决烦恼的最佳办法,就是忘掉烦恼。 笑看风云淡,坐对云起时。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今生注定我们什么也带不走,那就活在当下、笑在当下、悟在当下吧。 记人恩,忘人过,心宽路自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