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漫谈《信心铭》 第七讲、在生死海中超越生死迷梦
2014/9/4   热度:387
冯学成:漫谈《信心铭》 第七讲、在生死海中超越生死迷梦 大海从不说自己能纳百川 《信心铭》的言句都是功夫语,是教你怎样用功,是关于心地功夫、心地法门的开示,不像《永嘉证道歌》,是在见地上表现。如果你把《信心铭》记熟了,并经常用这些语句来勘察自己,你就会从中得到好处和受用。我们来看下面这句: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多言多虑对不对?不对。有些事情装在心里,闷不死人。你不去管它,别人不会说你是傻子。赵州老和尚曾说:你们在丛林呆三年五年,不说一句话,也没有人把你当傻子。这里是说,一个人修行用不用功,只有自己才晓得。你心里有什么问题说给别人听,别人未必听得懂,你也未必能把自己的问题表达得清楚。多言不对,多虑也不对。《信心铭》开篇即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拣择就是多虑。我们的思维不东就西,不上就下,不喜就悲,不是烦恼就是菩提,总之,老是在两边打转转。所以,多言多虑与真如不相应。 怎样才相应呢?就是这句“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我们能否做到绝言绝虑?绝言绝虑,并不是说百不思、百不想,什么都不说。那样就太机械刻板了。绝言绝虑,这本身就是真如相。真如不会说自己是真如啊。就像《赵州语录》里的记载,有人说“海纳百川”,而赵州老和尚说,海从来不说它能纳百川,海从来不说它自己是海,佛也从来不说他自己是佛。“绝言绝虑”本身就是真如相,这就说明我们的思维本身是无形无相的,没有那么多累赘,没有那么多说明。所以祖师们说它是“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说它“说是一物即不中”。 绝言,即不可用语言来说真如是什么;绝虑,虑在言先,思维是无声的语言,同样的,真如也不是思维所能构想得出来的。正因为真如本性是绝言绝虑的,所以它才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语言,无穷无尽的思考。就像我曾举过的“虚空写字”的例子一样。佛教经常用虚空比作真如佛性。我在虚空中写字,随便什么都可以写,就是三藏十二部都可以写进去,但是写完之后,虚空还是虚空,它没有被什么东西所污染。同时,我也不能说刚才我什么都没有写,所写的东西还在上面,只不过没有痕迹而已。我在现场做的这个比喻,大家感觉一下,这是不是“绝言绝虑”的状态?我们的心,我们的真如,其无形无相的妙用之处要在这个地方看。不然,真如如何妙得起来? 从逻辑怪圈中出离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禅宗的总纲,也是禅宗的一种修为方式。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实修的时候进入不了这种状态,那我们平常所学,全部就不起作用。 为什么说“多言多虑,转不相应”?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心的生灭相、心的体用关系。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思维语言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与我们的真如佛性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明白这个关系,我们就会陷在语言和思维的迷宫之中而不得解脱。现在的确有许多修行佛法的人,陷在这个怪圈之中不得出离,不能自拔。佛法中所说的理障也好,所知障也好,不外乎就这么个道理。 大家仔细揣摩一下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语言,以及我们的种种分别、种种念头。念头生起后,必然有心有境;心境相对应,就有种种东西现前。哪怕是独头意识,也就是第六意识中不涉及色生香味触法那个意识,也还是有一个自己面对自己念头的一个东西,仍然有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既然有能观和所观,那么就有受想行识行于其中。 在尚未品尝过“言语道断”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不外乎是在言语道上运作。我曾在《心灵锁钥》这本书里,对言语道、心行处有详细的介绍。以前很少有人把言语道、心行处,如实客观地进行介绍。修学佛法,特别是学禅宗的人,经常把言语道、心行处挂在嘴边,但对此有没有真切的感受呢?我们要学要参,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言语道?什么是心行处?深切理解、认识了言语道、心行处后,你才会知道什么是出离,什么是超越。不然,我们就被限制在口头的言语道、心行处中,而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的生命历程。从娘胎出来到呀呀学语,你就开始受到家庭、社会的铸造。一个小孩子从小就被告知,这个事做不得、那个事做不得。每个孩子都小心翼翼做着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之后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社会铸造。成材也好,成人也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好,都要接受这个铸造,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使之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必须如此。如果不接受这份洗礼,不接受人类文化的熏染与教育,一个人有可能像传说中的狼孩,失去社会生存能力,失去人的称谓。 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都称之为人道,是人间正道,大家要明白这是必须的。人道和佛法的要求是有差别的。佛教讲五乘共教,对人乘正道、对王法都是认可的。这样的人道是我们的依报,包括地球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都是我们的依报。但是,有些人只是简单地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人类的依报,我认为不完全准确。人类的依报更准确地说,应该加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离开现在的社会环境,这个日子该怎么过?如果离开了水电气、油盐酱醋茶,大城市里的人根本无法生存。 但是,人道毕竟是有限的,目前,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有了深入的发展,以生命科学为例,遗传学已经进入分子生物学的领域。另外,从生态环境学的角度来说,人们的观念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已经把单一的生命现象,纳入到整个生态网的范围。离开生态网,具体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而从天文宇宙学的角度来说,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生态系统,太阳在银河系中运行,则是更大的生态系统。其冥冥之中的力量,似乎离我们很远,又好像离我们很近。 生命与人类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社会在发展,人的认识也随之在不断发展,但这个发展是有限度的。人的思维有其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即由此及彼。如果一个人的思维不符合逻辑,人们会说他精神有问题。所以,一个人的思维必须合乎社会的法则,合乎人的思维法则。思维法则就是言语道,也就是心行处。 比如,我们说话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每个字都有它的概念范畴,然后在语言运动之中把它串成一个流,如同放录像一样。每一个场面不停地、流动播放,如果按暂停,画面就凝固了。我们的思维也是一样的,其思维的内容在时间之中串连成流,有过去、现在、未来。既然有时间的限定,思维的内容也是有限定的,所以说,我们的起心动念也好,知识积累也好,永远都是一个限量。 逻辑系统本身就是我们思维的河床,思维必须经过这个河床,或者说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离开这个轨道,思维就不健康,不正确。尽管轨道向前延伸,河床向前流淌,但我们的思维永远都在狭窄的轨道、河床中运行。在轨道和河床之外,人的精神意识往往鞭长莫及,莫测高深。这是我们思维自身对思维内容的限制。 超越地平线 怎样才能打破这个壁垒?怎样才能开发我们无限的认识?怎样才能认识我们的真如?佛性的全体即明心见性。禅宗就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小乘佛教里修四禅八定的一种程序。在修禅定的过程中,需要如此才使自己进入定境。 但这种小乘定的境界低了、小了,所以在大乘佛教中,特别是中国佛教到了禅宗后,它把中观、华严、天台、唯识宗的最高理念和修证的最高成果,移植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中;把定学中的这个起始功夫,变成了进修无上大道的最简捷的途径。对修禅宗和修定的人而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落脚点是有差别的。如果我们明白了言语道和心行处,不管言语道怎么变,心行处怎么变,它都是心的产物。真如自性一动,也就是此心一动,问题就出来了。就像我们想证明某个理论是正确的,可以找一万个理由证明它正确;如果要说某个理论是错误的,也可以找一万个理由证明它不正确。 佛法三藏十二部,不管它的理怎么说,法如何示现,其目的都是要使我们滴滴归宗,彻法源底,并在彻底处、在究竟处安身立命。三藏十二部就是指月的标识,通过这个标识的指引,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许多修学佛法的人,把指月标识当成了月亮,不知道我们是要通过方法达到目的,而不能把方法本身当成了目的。这是很多学佛人的可悲处,所以在修行中,我们要明白这个因果关系。 语言思维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只有把它的根本属性看穿看破看透,才不会执着于语言和思维,才不会执着于种种法,包括种种妙法。很多人觉得某个法妙得不得了,天天陷在里面出不来,所以,三祖大师在这里指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这些言、虑,都是真如派生出来的相。心生种种法生,人们往往不能在心上反观自照,看心究竟是什么,却总是去把玩心所生的种种东西。我们看南辕北辙、刻舟求剑、瞎子摸象等等成语,都是形象地描述人们的这种思维状况。所以我们要明白,言语和思维可以是载道之器,也可以使我们越走越远,迷不知归,像歧途亡羊一样走入误区。 反过来说,“绝言绝虑,无处不通”。绝言绝虑,是“言语道断”的另一种说法。云门宗的祖师接引人的根本法则,即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这是对破初参、透重关、砸牢关三个阶段的形象比喻。云门三句的核心就是“截断众流”,截断众流,也就是这里的绝言绝虑。 学佛的人往往需要找善知识,或是与道友之间相互交流,但是,这都是过程之中的事。对于修行来说,你可能处于小学状态,也可能是中学状态,也可能是研究生、博士生的级别,但这种种状态都还是在“有学位”之中,在因位之中,并没有进入“无学位”,还没有进入果位。想通过学理来解决问题,那只是从有相到有相,不可能达到“绝言绝虑”的境界。比如说,我们一直在向前走,前面地平线把我们的目光限制,地平线后面的东西就看不见了。我们要继续向前走,要超越地平线,但是,总有一条地平线永不消失地横亘在我们面前。 我们的思维、修行、如来禅等的种种境界、种种功夫,就像在地上行走,虽然一直在前进,但前面始终有一条不能超越的地平线。要想超越它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跳出地球吸引力,飞上天去。从高处看地平线变成一个小点,它就不能再障碍你了。所以说做到了“绝言绝虑”,才能真正地做到“无处不通。” 祖师们的擒龙手段 我在云门寺时,有几位法师问我,禅宗到底有何好处?接人接机的优势在哪里?我说禅宗的好处就是简洁明快,不给你说很多,也不教你什么,而是让你当下了结,当时我就举了个公案来说明。 五洩灵默禅师在江西马祖那里修行十年,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想要出去参学。马祖问他到哪里去?当时有禅宗有“江西马祖,湖南石头”之说,于是灵默禅师回答,到湖南石头那里去。马祖提醒他说:石头路滑啊。灵默禅师满不在乎地说:管他的,我是竿木随身,逢场作戏。我在你老人家这里得了高妙的法,悟境也算高明,还怕什么呢?灵默禅师就跑到湖南南岳见到了石头和尚。石头和尚在石头上建了一个庵,每天从早到晚踞石而坐,所以人称石头和尚。 灵默禅师看到石头和尚,便绕着石头草庵转了三圈,把锡杖一卓,对石头和尚说:“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和尚,我今天来参,如果你一句话把我的心抓得住,能让我开眼,我就留下来服侍你、在你这里学修。如果一言抓不住、打不通我,那我就另寻高明。要知道,一个禅师能不能很快把弟子接引上路,这是考功夫的。你是明眼人,你就可以给人带路。如果你自己的眼睛都看不清路,那不是盲人骑瞎马吗?大家的性命就都跟着你蹉跎了。 石头和尚听到灵默禅师这么说,头也不抬,闭目无声,不理睬他。灵默禅师等了半天,心里掂量这石头和尚到底有什么本事?石头和尚知道灵默禅师是个法器,但对他就是不理不睬。可惜,灵默禅师不能领会石头和尚的意旨,便起身告辞,抬脚就往外走。灵默禅师刚走几步,突然石头和尚在背后大声招呼道:“阇黎!”灵默禅师刚一回头,石头和尚就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灵默禅师一个激灵,言下大悟!于是他把手中行脚用的拄杖折为两截,决定从此罢参,留在石头和尚的道场里,一住又是十多年。 通过这个公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一言能够破关?一语能够中的?破关的时候到底是有言还是无言?是绝言还是绝虑?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有何关系?为什么很多参禅者问“如何是佛?”祖师们的语言却往往是如“干屎橛”、“麻三斤”、“庭前柏树子”之类的话呢?学佛的人辛辛苦苦出家,听到对佛如此不恭敬的话,会怎么想?但恰恰这样的语言,便能截断众流!还有的参学者,问“如何是佛”时,不是遇到德山和尚当头一棒,就是遭到临济和尚的大声叱喝。大家想一想,如果自己在现场,当下会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想到佛的三十二相是如何圆满、如何光明?会不会想到佛的三藏十二部、中观的非有非空、唯识宗的八识次第、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华严宗的十玄门等等理论?你满肚子里这些热闹的东西,一旦遇到祖师们的棒喝,会一下子跑到九宵云外去了! 所以,祖师们经常会使用这种擒龙手段,让你把自己身上的包袱甩出来,当下言语道断,截断众流,使你思维中的种种分别、种种意念,突然“啪”的一声,立即暂停。这对有些人来说,不容易啊!就像快速行驶的列车,突然按了刹车,肯定会翻车。如果一个理性思维、分辨思维特别强的人,忽遇“棒喝截流”,会是什么情景?这就是禅宗里面经常说的,如同电光石火一般瞬间的事情,很难把握!你想让天上的闪电定格,想把石火的火花在我们的意念之中看得清楚明白,这不是绝对不可能,起码非常非常难啊!也许你还没有回过神来,那个东西就不在了。 但是,如果在这刹那之间,你能够回光返照,你便会知道“言语道断”的背后是什么,“心行处灭”的背后是什么。说穿了,这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明见真如本体!这个程序必须经过“绝言绝虑”才能完成。破参必须经过这一关,否则你永远不能破参,永远会在意识流中,在分别思维之中,不可能品尝到真如的法味。哪怕你勤修三学,你都还是执着在相对的知见比量中,而不会得到现量的感受。 香严禅师是百丈门下的弟子,他虽然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契悟禅道。百丈死后,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沩山灵佑处参学。沩山问他:“听说你聪明伶俐,在先师百丈那里,常常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不过你用这种方法学禅,还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不算数。如何是本来面目?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听?”但沩山禅师要求他不能用祖师的话,也不准用佛经上的话,更不能用师兄道友的话,而是要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香严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只要脑子一动,冒出来的不是经书上写的就是祖师说的,没有哪一句是自己的。他深感画饼毕竟不能充饥,于是恳求沩山为其说破。沩山说:“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说,将来你一定会骂我。就算我说了,我所说的还是我的,绝对不会变成你的。”香严一气之下,发誓说:“这辈子我再也不学佛法了,还不如做个到处化缘乞食的和尚。”于是,他一把火把所有的书烧了,到处云游去了。 后来,他在慧忠国师塔院处搭庵而住,自耕自食。一次,正在除草时,偶然抛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清脆 “砰”的一声响,香严禅师豁然大悟!于是他回到住处,沐浴焚香,朝着沩山的方向跪拜:“师父大慈大悲,你对我的恩情胜过父母啊!如果你当时为我说破,哪有今天的顿悟呢!”于是写下一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书法与佛法 古代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是两个写书法的人。师弟完全按照古人的章法写,写得比王羲之还王羲之。师兄则不师古法,完全自由发挥。有一天,师兄说师弟:“哎呀,你看看这些字,哪一笔是你自己的呢?”而师弟反过来说师兄说:“你的字哪一笔像古人呢?完全不成体统。”所以,跟练书法一样,学佛法不能没有古人传承,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创新。 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你胡思乱想就是魔说,修行必须要有严密的理论作为支撑。没有正确的佛法理论作为我们修行的规范,就是盲修瞎炼,会走上邪路。理论需要严密完整,尽善尽美,这是对佛法理论的要求,所以才有三藏十二部,才有那么多菩萨造论,那么多祖师立法。但修行又需要简洁明快。沩山祖师说:“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句,如同魔说。”大家都知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道理,真正得到了、学会了,也就那么一两下的功夫。那么,这之前该不该下功夫学经论?次第法门还修不修?我们说,该做的都还是要做到家才行。但等你得到了,你就会觉得以前用功是多余的。 修行要简洁明快,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但理论多了又会成为修行的理障、所知障。这是佛法修学中的一个大问题。不落此就落彼,不落入所知障,就落入盲修瞎炼。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这里学习《信心铭》,以《信心铭》做为指导来学修,肯定会得大利益;《坛经》是极好的法本,按照六祖的《坛经》来修,肯定也会得大利益。实际上,祖师们是一个鼻孔出气,他们所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信心铭》是把佛法的理论浓缩了,简化了。我们要信《信心铭》,你真信了《信心铭》,也就信了自己的心。另外,我也多次强调,《信心铭》是让你在功夫上入手,它在理论上指导我们,又不完全停留在理论上。它所宣说的理论能马上让你进入,让你能够修,能够证,能够得受用。 今天我们详细谈了“绝言绝虑”。平时我们的举心动念自己很难掌握,不是这儿打妄想,就是那儿打妄想,“按下葫芦浮起瓢”,心里总是不清净,品尝不到“绝言绝虑”、“言语道断”的真如法味。祖师们老婆心切,用了种种办法,或棒或喝,或像高明的医生出点怪招儿给人治病一样,经常使用不近情理的方法使人开悟。我们看《五灯会元》时,就会发现里面的公案大都是怪怪的。如果不了解“截断众流”的功用,就不会明白祖师们的用意。 临济三顿棒 当年临济义玄在黄檗大师门下参学。平时他除了修行念经、上殿礼佛,从来不提问题。寺里的首座睦州和尚看出临济禀赋好,忠厚老实,是大智若愚者,于是问他:“你来多久啦?”他说:“三年”。“那你问过师父什么问题没有?”“没有,我不晓得问什么?怎么问?”“那你何不问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临济受到鼓励便去问:“如何是佛?”话音没落,黄檗大师劈头就给他一顿棒揍。过了几天他又去问,连问三次,连挨了三次揍。大家想想,问佛法为什么会挨打? 我们平时看公案,很多时候就这么稀里糊涂看过去了,不知道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下。如果你对佛法有一种非常的追求,有一种迫切希望解脱的感觉,学修又十分精进,因缘到了,老和尚就要用这种方法来收拾你了。不然,装一肚皮佛法,你永远不会清净下来。何况一肚皮的佛法,实际上一句佛法都没有,因为那都是人家的,不是你自己的,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临济三次挨打,被打得糊里糊涂,就跟首座说:“我要离开这里了。这里机缘不投,我还是另找一个地方去参学吧。”首座说:“你走可以,但是大丈夫光明磊落,不能偷偷地走,要跟师父辞行。”于是,临济去找师父辞行。在临济未辞黄檗前,首座已经跟黄檗大师沟通,说:“临济虽是后生,但他根器很好,将来会成为参天大树,庇佑天下人。请您老人家好好引导他。”临济去向黄檗大师辞行说:“师父,我太笨了,在您这里因缘不契,只好到别处学法去了。”黄檗大师说:“别的地方不要去,到高安滩头找大愚,他会解决你的问题。” 临济老老实实去见到大愚,大愚问:“你从哪儿来?”他说:“从黄檗那儿来。”大愚说:“黄檗是大善知识,天下人都愿意上那儿去学法,你怎么倒离开了呢?”临济说:“我三次问法,三次被打,机缘不契,不知错在哪里?”大愚听了哈哈大笑说:“黄檗和尚真是老婆心切,你师父为了使你开悟都操烂了心,你还问有错没错!”临济经大愚这么一点拨,当即开悟,失声说道:“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哈哈,弄了半天,黄檗那里没有什么佛法啊。注意!没有佛法就是佛法,有佛法就不是佛法了!大愚说:“你刚才说在黄檗那里三次问法三次被打,现在又说黄檗佛法无多子。你到底见到个什么?”临济也不答话,而是在大愚的胸上捅了三下。临济捅了大愚三下,是想请他印证,但大愚不捡现成,说:“你师父是黄檗,与我无关。”意思是说我不跟人家抢徒弟。 临济又回到黄檗处,往师父面前一站,说:“我又回来了!”黄檗喝斥道:“你这家伙,来来去去,什么时候才有了期呀?”临济说:“我来来去去是因为你老婆心切。”“嗯,这是谁多嘴呀?”师父知道这回他是悟了,一定是得了高安大愚的指点,于是说:“下次遇到大愚这老小子,非好好揍他一顿不可。”临济马上说:“何必等下次,现在就揍!”说着上前拉着师父就揍了几拳。黄檗说:“好哇,这家伙竟敢捋虎须了!”你看,人到了开悟的时候就是如此!见道的人感觉就是不一样。 当师父一棒子打下去,把你肚皮里的佛法打没了的时候,你就见到真正的佛法了。你那原汁原味的佛法,和释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的心,就心心相应了。有了这个摩尼宝珠在手,那真是胡来胡现,汉来汉现,随方就圆,随病施药,那时,无尽佛法都从这里流出来了。 雪峰桶底脱落公案 以前曾有人问投子大同和尚:“大藏教里有无稀奇事?”大同和尚答:“有什么稀奇事,三藏十二部从哪里来的?产生三藏十二部的那个东西,才是稀奇啊!”大家都陷在三藏十二部里,想没想过三藏十二部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要反观内照,而这一切都必须经过“绝言绝虑”这一关。绝言绝虑,是迈向真如的唯一大道。 雪峰祖师破参后,有人问他:“你在德山祖师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雪峰说:“我当时是空手去空手归。”为什么说空手去空手归呢?雪峰祖师三上投子,九上洞山,多年参学却一无所获,在德山那里还挨了无数棒。只要他一提问,老和尚提棒就打。雪峰被打得垂头丧气,最后很伤心地跟老和尚说:“不知开悟这个事,我还有没有份啊?也许我与佛法真的无缘啊。”德山一听,喝斥说:“没出息!你在那里打什么妄想,老实告诉你,我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与人!”此语斩钉截铁,石破天惊!雪峰当时“如桶底脱落相似”,一下子开悟了。之后,雪峰祖师与赵州老和尚齐名,当时天下禅门流传着“北有赵州,南有雪峰”的美誉。 禅宗说白了,也就是“绝言绝虑”上使尽了手段。只有“绝言绝虑”才可以“无处不通”。你破参了,见到真如自性了,见到佛性无处不通,也就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处了,也就是彻法源底,归根得旨了。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光影,一切都是次第,一切都是过程,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为什么呢? 因为你修的是相对的法,缘起的法。缘起法就是生灭法。老师传给你一个东西,你用心去学,学会了,也不过是学会了一个东西而已。如同手艺人学了一种手艺技能,学的是谋生手段,搞懂了某种思维程序。三藏十二部,各宗各派的理论,也不外乎是一套一套的理论程序而已。如果用现代的计算机和数学,很容易以数理逻辑的形式把这样的理论表示出来,或者是通过哲学的形式将理论量化出来,规范出来。所以,一切理论都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今天有一万条理论,明天可以有一万零一条理论,甚至是十万、百万条的理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思想都是无穷的理论堆积而成的。为什么会堆积而成?一万年、十万年前的文明在哪里?再过一万年、十万年人类文明又会怎么样呢?说千道万,佛法还是佛法,都是画了一些影子而已。具体的是什么?根本的是什么?合法的是什么?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绝言绝虑”才能“无处不通”,只有通过“绝言绝虑,无处不通”了之后,才能“归根得旨”。不然,我们所学的、所修的都是枝叶,没有归根得旨,就会“随照失宗”。 我们在学修过程中,正念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随照而流失。好像我们今天在学法,好像我们今天在观心,但往往我们会落入“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的状态。谁能把所学的法全部放下,放下,直到“无眼耳鼻舌身意”,达到了“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的状态?师父传我的这个法太好了,简直妙不可言,让你放下,肯定比杀掉你还难! 所以,一些学佛的人学了10年、20年,到老都品尝不到真如的味道,这就是犯了“随照失宗”的错误。他总是在品尝前人的东西、师父的东西,玩味这个法如何如何好,那个法怎么怎么高明,却不知后面的东西是什么。法还是要丢了才是好。必须走这个路,不然自己的鼻子永远都被别人牵着跑。 以智慧来抗衡自身的恐怖 历代祖师的高明之处,就是移换别人的眼睛。把别人的落脚处换了,瞒天过海,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将自己的心性转移了。而当你已转过身来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就叫大化无迹。高明的师父才有这样手段,如果没有这样的手段就不是高明的师父。 以前云门祖师在讲开示时,有很多徒弟拿着本子做笔记。有一天,这位祖师发脾气,说:“你们记什么?是不是要把我所讲的记下来,然后到处贩卖!说这是某某师父讲的,拿十两白银来换这个妙法。你们听着就是了,听到哪儿丢到哪儿。法不在我的语句上,也不在你们的笔记上。”祖师一席话,大家都不敢记了。后来,还是四川的一位师父聪明,悄悄地把祖师讲的记在衣袍上。这样记了10年,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云门祖师语录》。作为祖师,他是要你当下有现量的真实感受,他不希望大家在比量上折腾。也只有“绝言绝虑”,才能“归根得旨”,才能“无处不通”,不然的话就“随照失宗”了。 我们一般人的思想总要附在一个什么东西上,如果心里真正空了,那反而是很可怕的。大家想一想“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什么感觉?想一想,当一个人在暗室里不见天日,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是不是一种极其恐怖的状态?虽然暗室里没有光线没有声音,但还有自己的心声,还可以自己跟自己对话,自己玩自己肚皮里的东西。如果把肚子里的东西抽掉又会怎样呢?完全无梦无想、无思无虑,又是怎么回事?平时我们脑子里乱七八糟的事情很多:我的妈妈在哪儿?我的老婆孩子在哪儿?明天吃什么?这个房子漏不漏雨?领导对我有没有意见?我的上师又说什么了?我很久没有供养了……等等。这样的念头层出不穷,你真正能放下,达到“绝言绝虑”的状态吗? 一般人进入这个状态都要成精神病,都要疯。那种恐惧、恐怖,如同人面对生死。为什么死会使人恐怖?今天睡着了,明天还会醒来,但一个死去的人会归于何处呢?大家想一下这种境界。在生死离别的时候,我离开自己的亲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像传说中的一样要过奈何桥?要喝迷魂汤?要到阎王那里报到?这到底会是怎么回事啊?这种感受肯定比把你放到火星上还恐怖。我的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没有?我这张漂亮的脸蛋,下辈子到底是披猪皮还是披狗皮都说不清楚,这才是真正的恐怖。 仔细想一想,对于一般人来讲,真正的“绝言绝虑”,第一是做不到,第二是想都不敢想。《金刚经》上说,如果有人听到这本经,遇到这种状态,“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我就遇到过一些人,打坐时偶尔会进入这种状态,但感到害怕马上就吓回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没有菩提、没有力量、没有智慧来抗衡自身的恐怖心。你正见的基础不够,资粮不够,一些境界现前的时候,就会感到恐怖。
--------------------------------------------------------------------------------------------------------- 更多冯学成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境随心转,我们心怎么变,外头境界怎么变。心好,看到每个人都是佛菩萨;性情不好,看到每个人都是冤亲债主,都看不顺眼。其实外头没有变化,变化在起心动念,就是一个觉、一个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