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漫谈《信心铭》 第十讲、从诸法实相到万象森罗


2014/9/4    热度:1334   

冯学成:漫谈《信心铭》 第十讲、从诸法实相到万象森罗

 

  真善知识的立场和原则

  前面讲了很多,“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是很了然的境界。一亦莫守,就是万法不守,心也不守。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入定了呢?是入了涅槃还是落于顽空呢?佛法是活法,不是死法,宋代曹洞宗的一则公案,就很好地演示了这个问题。

  宋朝梁山缘观禅师门下,有一管理寺庙菜园子的园头和尚,他是参禅开悟之人,但很多人都不相信,于是有师兄怂恿他到老和尚那去亮相:“何不问堂头和尚一两则话结缘?”园头的回答也不含糊:“我除是不问,若问,须教这老汉下禅床而立。”于是大家都等着看这场热闹。

  这一天,梁山禅师上堂,园头和尚站出就来问:“家贼难防时如何?”烦恼是众生的天性,妄念纷飞,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梁山禅师回答说:“识得不为冤。”你自己知道、明白了心中的烦恼,有自知之明就已经了不起了。也就是说,明白什么是烦恼,这个“家贼”就没有大的危害了。但园头又追问道:“识得后又如何呢?”总不能查清了案子不去结案嘛,不能让犯人逍遥法外啊。梁山观禅师回答说:“贬向无生国里。”把这一切,不论是烦恼还是认识烦恼的理性和力量,统统空掉。这个是实修的功夫,是我们修行初始阶段。就看你面对烦恼的时候,能否把它收拾住,并达到这个效果。听到这里,园头紧追不舍,问:“莫非是和尚安身立命处否?”难道这个就是老和尚安身立命处吗?难道这就是究竟处?修行人可以到此为止了吗?禅宗的高妙之处就是如此吗?

  面对这样的诘难,梁山观禅师说:“死水不藏蛟龙。”这就是说,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来看,把烦恼“贬向无生国”,不起一念,不打妄想,就是堕在“无生国”里了,就落入顽空啦。这样的境界只是没有生机的一潭死水,而开悟、解脱后的精神,却如蛟龙一般啊。所以说这种境界不可留恋,真正的蛟龙不会潜于死水。园头和尚还是不罢休,又紧了老和尚一箍,问道:“如何是活水里龙?”这是问开悟、解脱后的境界究竟如何?老和尚答:“兴风不作浪。”就是这样一种平和雍容的状态,没有什么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地方。

  以前很多居士去乐至报国寺,问离欲老和尚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和尚总是回答一句:“去妄”。后来我问老和尚:“人就是这样,聪明的妄想多,但是离妄则多愚,不打妄想的时候又陷入愚昧之中。既不落愚又不落妄,该如何呢?”但是离欲老和尚仍然很干脆,还是那句:“去妄!”你看老和尚以“去妄”横扫一切,不管那么多。离欲老和尚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多余的话给你说,他就是以此把“不用求真,唯须息见”牢牢守住,并以这个原则来教化众生。真正的善知识能守住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既不心生妄想,又能把握住“一亦莫守”的原则。

  历史演示的无常大法

  大家想一想,我们不落入死水、顽空这个窟窿里边去,难道我们又回归于妄想吗?又回归于人的聪明机巧吗?真是很难啊!人们往往不落入顽空,就落于世法的机巧。不落空就落有,空是顽空,有是烦恼。你说怎么办?

  在这则公案里,梁山观和尚说的“兴风不作浪”,大家要好好品味一下。我们平时修行的时候能一方面不落入顽空,另一方面又不落入妄想,安住于法乐吗?这个法乐到底是什么?这个兴风不作浪,既然是不起浪的风,这个风肯定有点虚,说不清楚;不作浪,这个浪也有点虚,说不清楚。大家不要只在语言上理解,说这里的风是“境界风”,这里的浪是“烦恼浪”。关键是能不能在自己的心里,找到这个“兴风不作浪”的感觉。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面对烦恼,甚至面对所学所修的佛法,怎样才能找到“兴风不作浪”的感觉?

  园头和尚实在厉害,都说到这个份上,他还是要再紧老和尚一箍,又出一个杀招:“忽然倾渊倒岳时如何?”既然你四平八稳地说“兴风不作浪”,那么好,台风来了,海啸来了,你怎么办?平时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兴风不作浪”,优哉游哉地谈玄论道,滋养佛法,舒服得很,但真正遇到大烦恼,遇到大困境怎么办?在历史上,你遇到了三武灭佛、文化大革命拆寺庙、把和尚赶出寺庙的时候怎么办?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要扫除一切害人虫,要把封建迷信连根铲除,红卫兵天天在庙子里打砸抢,弄得出家人不得安生。那时,很多居士跑到本光法师那里痛哭,说法师怎么办啊?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号召的,现在这些红卫兵哪个敢惹啊!菩萨都敢打,经书都敢烧,师父们全部都被赶出庙子了,怎么办啊?谁知本光法师说:“你们这些人愚痴啊!这是毛泽东演示的无常大法!什么是无常?这就是无常!这就是佛法!你们不要以为佛法就是要坐在那里,千秋百年,金光灿烂的。人世无常,娑婆世界苦空无我,这是在给你们如实地演示大法,你们怎么会哭呢?蠢呀,愚蠢!这正是修行的好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你能不退转,念头不动,明明白白,那你的修行一定会上火候。”

  有段时间,在气功热的时候,中央有些政策对气功不客气了,报纸上也刊登了气功是封建迷信的负面报道。有些气功的热心者,包括一些气功大师来问我:“哎呀,中央有政策,气功炼不下去了,怎么办?”我说:“你们这些人啊,还不如那些居士婆婆。以前你们号称神通广大,现在遇到政策一紧就受不得了。看人家那些居士婆婆,几十年如一日,不管是清匪反霸、土改反右,还是文化大革命,都一直坚持念佛,并没有一听有人说他们是搞封建迷信活动,就不念了。你们怎么没有一点信心,没有一点见地?这只能说明你们的气功理论太可怜,你们这些大师也太虚火了!”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没有正见就没有正定,他们连这点定力都没有,那他们的功夫也真是太可怜了!真的不如那些居士婆婆。你看人家一旦信仰阿弥陀佛,就会终身信奉,终身受持,不管政治上怎么折腾,人家都敢坚持念,坚持修,所以人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倾渊倒岳”的时候,就真正烦恼现前,世间大变的时候,该如何应对?园头和尚这话已经问到底了。听到这里,老和尚在法座上坐不住了,下座一把拉着园头和尚说:“住、住,莫教湿着老僧袈裟角!”——打住!不要说了,不要说了,你把老僧的袈裟都打湿了。

  这个公案很完美,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不断地向上提持,上一层境界又破除这层境界,再更上一层,使你不居于自以为是的境界上。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临济大师辞世偈,“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剑是般若宝剑,是智慧宝剑,锋利无比,吹发立断。但是,再锋利的吹毛剑,用了以后也急需再磨,刀不磨要生锈的。所以说般若是活的,般若是流动的,它不是死的。

  万变不离其宗

  虽然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但并不是说因为你“一心不生”就没有万法了。对你而言是“心生种种法生”的时候,也许对别人而言,正是“心灭种种法灭”的时候呢。那么,这个法到底是在生还是在灭?如果大家能经常换个角度找找感觉,其法味就会自然流露,很舒服很安逸。但我们究竟如何来理解“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呢?

  有人向南岳怀让祖师提问:“如镜铸像,像成而光归何处?”古时的镜子都是铜铸的,可以反光成像,用它来梳妆打扮。如果你把一面铜镜丢在炉子里化了,重新用它做一尊佛像或是做成其它什么像,它就不再是镜子了。但不管它是铜镜还是佛像,它的体仍然是体,只是它的性能发生了变化。镜子能够照了万事万物,而变成一尊佛像后,它以前能够照了万物的功能还有没有呢?到哪里去了呢?

  南岳祖师答得很妙:“大德为童子的时候,你的相貌又何在呢?”你现在是老夫子,老修行了,那你出家之前的形象,现在在哪儿呢?那个提问的人回答不出来,继续问:“怎不鉴照?”镜子变成铜像就失去了镜子照了的功能,失去照了的功能,还能照了吗?南岳祖师后面一句话说得好:“虽不鉴照,瞒它一点不得。”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对镜子而言,万物是什么形象就是什么形象,与镜子有什么关系?你把镜子变成佛像也好,变成阎王像也好,或是把它做成一尊铜马、铜猪、铜狗也好,对镜子、对铜来说,万物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并不是说它是镜子的时候,孔雀就要更漂亮一点,猪狗要更丑一点;也并不是说它不是镜子以后,狮子变成了哈巴狗,狗变成了狮子。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也是这样一个概念。你打妄想的时候,是你自己妄想改变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并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改变它的性质和形象。即使你明心见性了,天地万物也不会改变,天地万物还是天地万物。

  正如四祖所说的那样:“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何处生?”其实,我们看到的种种,都是自心的转变,也就是唯识学中说的“三能变”,自心意识能变。看到与自己感情好的人心生欢喜,看到讨厌的人心生反感,然而,这两种人到底是怎样的,并不因你的喜好而定。

  前面我曾给大家举过一个例子,有两个朋友在我面前玄耀他们牢不可破的友谊,说他们是铁哥们,一不为钱吵架,二不为女人吵架,他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他的。我跟他们说不见得,这个东西不牢靠哇。当时他们可能不为钱争,不为色争,但他们俩都意气过重。意气相投的时候什么都好说,万一哪天意气相左了,他们就会反目成仇,到那时说不定一分一厘都要算尽啊。果不出我所料,没多久两个人为生意上的事意见不和,开始斗气,新账旧账都要计较了。所以意气作怪的时候,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把你的心境转动了。我们修行也是这样。

  所以,修行要把自己的心转变得平平和和,保持不为境转的平常心,保持“虽不鉴照,瞒它一点不得”,也就是“一心不生,万法无咎”的境界。如果达不到这种境界,我们的修行就是白费功夫。为什么呢?因为连一点力量都没有,学佛学成了东郭先生,真正是有点糟糕。

  还有些学佛多年的人,嗔慢心很重。说我是学佛的,你们这些都是烦恼众生,如何如何。我看到过一些学佛的人,自以为有本事,有了见地了,甚至有了神通,便高高在上,不正眼看人。这些都是真正的麻烦事。所以修行要做到平平淡淡,平平和和。众生还他众生,佛还他佛。“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别以为你明心见性了,学修佛法了,连狮子都要吃素了。放心,狮子不会吃素的,照样吃肉,关在动物园里的狮子你还得拿肉去讨好它。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振威一喝的神机妙用

  接下来看“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是境界也是功夫。《信心铭》反反复复地讲修行的功夫,像烤红薯一样两面烤,烤了又烤,直到烤得熟透,让大家反复地在修行的感觉上递进,不断强化。我们要捕捉这种感觉,溶化这种感觉,之后把这种感觉消化得无影无踪。其实,消化之后还是有这种感觉,并不是说没有感觉了。只有真正找到这种感觉了,你才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万法说有,错;说无,也错;说不空不有,还是错。但是万法它又“无咎”,大家好好感觉一下这个。我们学修这个法门的时候,是没有一根稻草能捞到手的。“凡有着处,皆非菩提”,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万法无咎,就是万法森然,万法森然又无法,无法又有法。这怎么理解呢?

  北宋政和年间,太尉陈良弼在他的府中设大斋供僧,各门各派的高僧都有,禅宗人物请了包括圆悟克勤、法真、慈受这样的泰斗。宋徽宗知道这个盛会,也微服而来。被邀请的僧人中,有华严宗的著名法师“善华严”,他当众就问难这些禅师们:“据说禅宗的一喝能转凡成圣,可以穷尽万法,十分了得。今天在这里,请各位禅师现场演示一下,如果你们禅宗的那一喝,能够表现出我们华严宗的五时教义,我就承认禅宗说的是正法,否则就是邪说。”这就是突然发招,当着皇帝的面挑战了,事情很严重啊!

  这时,净因继成禅师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说:“法师所提出的这个问题,用不着劳驾圆悟、法真、慈受三大禅师,我这个小和尚就可以使法师解除疑惑。”说完,净因禅师振威一喝,然后问善华严:“我这一喝,法师听到了吗?”善华严说:“听到了。”净因说:“既然法师听到了,这一喝就是‘有’,能说明小乘教。”沉默了一会,净因又问:“现在你听到什么没有呢?”善华严说:“没有听到什么。”净因说:“法师既然没有听到,刚才那一喝对于现在来说就是‘无’,这能说明大乘始教。”净因继续说:“刚才那一喝,法师先说‘有’。一会儿喝声消失,你又认为‘无’。如果是‘无’,就应该没有刚才的那个‘有’,如果是‘有’,就不会在现在成为‘无’,这就是‘不有不无’,能够说明大乘终教。”接下来净因禅师一气呵成,说:“我刚才那一喝的时候,‘有’无所谓‘有’,而是因为有那个‘无’,才显示出了这个‘有’;后来喝声消失的那个时候,‘无’也无所谓无,因为有了前面的那个‘有’,才显现了这个‘无’。所以这就是说‘即有即无’,能入大乘顿教。要知道,我这一喝,并不作一喝之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说‘有’的时候,并没有建立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根毫毛;‘无’的时候,也没有排除任何东西,却包融了宇宙。还有,就这么一喝,还包容了百千万亿的喝;而百千万亿的喝,也可以纳入这一喝之中,所以能说明佛教里最高的一乘圆教。”

  这一席话,把善华严说得心服口服,与会的人无不赞叹。徽宗皇帝对左右说:“禅宗的玄妙真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净因禅师的辩才,也可以说是世所罕有。”这个好像说起来有点玄,但宇宙的实相,诸法实相就是这个样子。

  “黄龙三关”卖的是什么关子

  法从缘起,缘起法离不开自己,角度不同,对法的感悟领会就不一样。一个饥饿的人拿着一个烤红薯都觉得香得不得了;三年自然灾害饿肚皮时,吃糠馍馍都觉得香,不像现在的人吃着山珍海味都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人们各自的生活背景与生活环境不同。富贵人家房子住小了,不安逸,买了大的还想买更大的;而没有房子的人,搭个茅草棚都觉得舒服。法因人而异,法因心而异。烦恼心所见的万法都是烦恼;明心见性的人,他心安,平静了,就万法无咎,没有什么烦恼了。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是我们修行功夫到家了,见到真如自性的另外一种说法。到了那个时候还有什么?这并不是嘴上说的,要自己去找感觉,而且非得自己去找感觉。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的时候,万法又在哪里呢?

  前几年,有位朋友问我:“冯老师,如果我们把眼耳鼻舌身意关闭了,宇宙又是什么样子?”我说:“你说得才怪,你把眼耳鼻舌身意都关闭了,跟宇宙有什么相干呢?”我们平时睡着了无梦无想的时候,又在何处安身立命?你都无梦无想了,还管得着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吗!如果你还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立命,你就没有睡着,你还有梦有想;如果你真是无梦无想了,也就没有这些疑问了。所以说,禅宗里面的悖论、机关很多了,老禅师们经常拿出来逗你。你功夫不到,很容易上当,一回答问题露了馅,老和尚的棒子就来了。没有破参的人,语言一逗你就上当。所以老和尚要测你的深浅,丢一个话头,你一下就傻了。

  当年文准禅师参真净和尚。真净和尚用“黄龙三关”考验他。老和尚问:“你是哪里人?”文准禅师回答:“我是汉中人。”又问:“你哪年出家的?”禅师如实回答。老和尚再问:“这几年你云游了哪些地方呢?”禅师也如实汇报。突然,真净和尚把手举起来问:“我手何似佛手?”文准禅师一下子就傻了。老和尚究竟是什么意思?老和尚问他是哪里的,这几年怎么过的,他回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老和尚突然问一句“我手何似佛手?”他的脑子就乱了,思维短路了呢?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有一个骗子说:“我是骗子。”你说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又一个骗子说:“我从来不说真话。”这句话是真还是假?你也不好回答。你说它是真话,可他是骗子,骗子怎么会说真话?你说它是假话,那“我是骗子”的反面是“我不是骗子”。

  所以,有些语言说出来害死人。有的人偏就要陷入语言的陷阱里,不能自拔。为什么呢?因为人的逻辑思维就是这样,一提出问题,他就分析是非,两头去撞,还综合归纳,最后做出判断。而对参禅悟道的人来说,一旦分析判断便无路可走,所以禅宗的宗旨是“言语道断”,就是要“截断众流”。

  能与境、尘与识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也就是云门宗所说的“涵盖乾坤”,宇宙万法全在这里了。

  人的念头一动,就要去认识,去研究。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数学等等,无穷无尽的知识学问,永远都学不完。你认真学了,宇宙万法是宇宙万法;你不学,宇宙万法还是宇宙万法。人类文明便是人类寻找、探究宇宙万法的一个积累。现在科学技术好发达,网络时代来了,信息化时代到了,但再丰富、强大的信息化与宇宙相比,都还是小不点,还是沧海一粟,永远都是这样。现代人类自满了,但百年后、万年后,人类文明不知要庞大、繁盛到什么程度,现在文明简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万法本自具足,涵盖乾坤,就像毛泽东说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也可借这句话给自己打个圆场。“无咎无法,不生不心”,我们在这个上面坐稳了,那就了不得了,那是真正见到好消息,找到感觉了。

  三祖大师说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是他还是不放心,还要给大家讲些道理。“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这几句是在说主观、客观的关系,能与所的关系;是反复阐述“二由一有”的道理,阐述“无咎无法,不生不心”的道理。

  “能”是什么?主观能动性,我们的根嘛!“境”是什么呢?尘嘛。如果没有外尘,哪里有内心呢?没有客观哪里有主观呢?没有东哪里有西呢?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要在修法的过程中如实地去感觉,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反过来说“法生种种心生,法灭种种心灭”。法毕竟是客观的。春夏秋冬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主观感觉春夏秋冬,我们的心是活的,外面的境是死的。外面的境本身如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是我们自己有一个感觉在承受外部世界给我们的种种刺激、种种因缘。无论我们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在这个客观世界中生存,只要有了生存,便是由境生心或由心生境,这两个是不二的。没有哪个是主动,哪个是被动。就像太极图阴阳互包一样,究竟哪个作主导都说不上,你想把哪个砍掉也不可能。

  其实,大家对“能由境灭,境逐能沉”都有体悟。现在大家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再没有像三年自然灾害过粮食关那样的饥饿感;现在的孩子更没有那样的经历和感受。前些年还吃点“忆苦饭”,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吃过“忆苦饭”,不知道是啥味道,也不知道什么是阶级斗争,更不知道打土豪分田地是怎么回事。对他们而言,没有这种境,便没有这种心,也就没有这种感觉。一个盲人,看不到五颜六色,感觉不到光的存在,相当于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就什么都看不到。

  所以说,根尘相接时才生“识”,这个在唯识学里说得很清楚。比如说,我们要看见一个东西需要九种缘:第一要有眼根;第二要有尘,也就是对境;根尘之间还要有一定的距离。太近了不行,太远了也不行。如果把我眼前的这盆花搬到屋外面,我肯定就看不见了;如果放得太近,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是看不见。除了距离合适,还得有光线。没有光线,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到。最关键的,还要有一颗“我想看”的心,如果心不在焉,就是花儿摆在面前也熟视无睹。所以必须发起心念,才能看到。如果不发心,不着意,你能看得到什么呢?

  你在大街上走,人来人往的,但你不会在意有谁从眼前走过,也不会对谁有感觉。如果有人喊“抓贼了”,你一定会心念一动“抓贼”,然后眼睛到处瞅,找贼在哪里?所以说因缘和合才能生“识”。如果这个“缘”去掉了,那么这个能动的主体意识也就不存在了。这里说不存在,并不是说“识”不存在了,而是“识”中的内容不存在了。

  我们要明白能和所的关系,否则会走入误区。能是什么?所是什么?能是主观世界,所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意识形态、意识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不排除客观存在的存在,也不排除主观存在的存在,也不排除这两者相合以后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既然他们三者的存在都是缘起的,抽空一个,三者就都不存在了。是谁说“三者都不存在”?还是你在说不存在啊。说空是你,说有还是你,而说空说有的那个你,又存在不存在呢?如果说空说有的你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存在?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我以前经常提一个问题,好像上次也提过这个问题:我存在,我这一百多斤真实存在。如果我是名医生,得病了,自己给自己看病,这一百多斤的我就一分为二,成为能看病的我和被看病的我,即分为“能”和“所”两部分。如果我是心理学家,我自己研究自己的心理思维,那我的思维本身就成了“所”,上面还有一个“能”在哪里?如果说一切法空,那么还有一个“能”在哪里说“一切法空”呢?我们平时引以为自豪的思维、理性变成了“所”,成了“境”,不再是“能”的身份,那剩下的是什么呢?这个事情大家要去参。

  但是参也麻烦,总之不要参糊涂了就是。有些人爱钻牛角尖,把自己搞得迷迷糊糊的,日子过得很难受。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有些人还是不参为好,最好捏一下自己,看痛不痛。知道痛就对的,还没有走火入魔。如果哪天连痛都不知道,那就麻烦了。

  我们可以从上面所说的,来理解“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我没有逐字逐句地解释,而是以刚才的说法,转了一个桥,让大家领会这几句的感觉。如果我们能如实感觉,就会理解什么是“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不管能也好,所也好,根也好,境也好,有也好,无也好,它原是“一空”。

  但是,到了这里我们是否能坐得稳?守得住?到了这里又该怎么办?祖师不会停留在这儿。“贬向无生国里”不是究竟;“死水不藏蛟龙”也一样不是究竟;“兴风不作浪”还不是究竟。那么怎样才是究竟呢?释迦牟尼成佛了,还是要吃饭,还是要说法,还是要面对每天的日子。你说怎样才是究竟?

  所以三祖接着说:“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这是从有到空,从空还有。学禅宗的都知道,没有悟的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开悟的时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了以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是宋朝青原惟信禅师对修禅三个不同阶段的阐释。

  我们再看《信心铭》里的说法。先说“原是一空”又说“一空同两”。先有“二由一有,一亦莫守”,过了又说“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祖师如此这般反复强调,就是怕你坐在顽空里面。前面让你做功夫,后面让你起用。

  有的人悟道以后,天天坐在禅堂里不出来,把众生丢在一边不管了。这样不行,还是要发菩提心度化众生,与众生共享无上的佛法。所以在知道“空”的时候,还应该知道“一空同两”。这个“空”就是一,也是二;二就是一,一就是二;一即是万,万即是一。有的人看到了“万法归一”,却不知道“一生万法”,不敢回到万法中来。他总觉得我是修行人,有了出离心,一切放下了,自己一个人在死水里泡着不出来。一个人真正达到了“空”的境界,才能明白“二”的作用。如果你还没有真正悟到那个“一”,你就不会明白什么是“二”。所以说“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一含万象,二也含万象。万法归一,一归万法。

  这跟“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一回事。很多人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因为这个问题不可能说清楚。如果你说鸡就是蛋,蛋就是鸡,可事实上鸡不是蛋,蛋也不是鸡嘛。如果你说鸡是蛋的特殊形态,蛋是鸡的特殊形态,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为什么说“不见精粗”呢?《信心铭》开篇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你看,这里又回到前面来了。一有精粗的分别就有拣择。这个道场安逸,我每天去;那个道场不好,我横竖不去。其实,人们面对精粗时总是要拣择,关键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非取舍之心太重。这是我们的命根,也是我们六道轮回的种子,你想要把它甩掉,那就太艰难了。

  所以,关键是要做到不见精粗。“境缘无美丑,美丑起于心”,也是不见精粗的一种感觉。我们经常说要以平等心对待万事万法。你能不能保持这个平等心?为什么明心见性,证入果位以后,就是证平等性智呢?唯识宗说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但关键中的关键,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转凡成圣的机关,就在这个我执上。因为有我,才有我和非我之分,才有主观和客观。有了我执,就有了我所有和非我所有。于是,取舍来了,烦恼来了,种种分别来了,生死也就来了。如果把我执一除,把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无我了,一切平等了,那你就坐稳了,与天地万物为一,没有主观、客观之分了。虽然万物还是万物,你还是你,但是,你面对万事万物不动心了,不乱打妄想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心平气和地对待万事万法了。你不再会觉得这个金子贵一点,那个铜钱贱一点,孔雀美,公鸡丑,看见苍蝇讨厌,看见蜜蜂欢喜。其实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来说,自然界的生物链没有一环可以缺,环环相扣没善恶之分。社会上没有坏人哪里会有好人?社会要发展,要有坏人来捣乱,才会涌现好人,才会时势造英雄。

  在这个问题上,黑格尔说得很精辟,他说人性恶是历史发展的杠杆。社会历史的发展离开了恶,离开了欲望的冲动,离开了人类的阴暗面,也就没有人类的进步与光明,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在老佛爷的眼中,在道人的眼中,恶法与善法平等,佛法与魔法平等。老佛爷是这样看的,他眼里狮子老虎和山羊小白兔平等,鲜花与毒草平等,好人和坏人平等。老佛爷没有分别,所以说实无有众生可度,实无佛法可说。众生已度尽,万法各安住于法位,不移不异。

  只有达到平等性智,你才会有真正的妙观察智,不带主观好恶的色彩去对待万物。这样面对万法,你才不会妄生分别,妄自取舍。那个时候你还会有偏有党吗?还会厚此薄彼、好此恶彼吗?

  用大道的眼睛看世界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这涉及到人的胸量。有些学佛的人,越学心量越窄。学显教的看不起学密教的,学密教的看不起学显教的;禅宗看不起净土,净土看不起禅宗;学经教的看不起在山里清修的,说他们连佛法都不懂,还在那里打坐,能搞出什么名堂?

  实际上大道体宽啊!如何学如何修,都是平等的。古人常说“量大则福大,量大则为大人。量小则福小,量小则为小人。”还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都是赞誉心胸的宽厚与包容。我记得雨果在《悲惨世界》里面有句话:如果世界缺少了恶,上帝都显得不圆满。万法不可缺一法,佛法也不可缺一法。佛法不是断恶的,如果你要想断烦恼证菩提,老和尚要笑你。什么断烦恼证菩提?哪儿有这本书卖?烦恼是法药,你把它断了,到哪儿去找菩提?你把污泥取尽了,淘干净了,用自来水养莲花,莲花还养得出来吗?根本不可能。

  大道体宽,它能容一切善法,同时它又能容一切恶法。什么是善法?因为有恶法,才有善法。就像祖师爷所说的那样:“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为什么有佛法出现?因为众生有烦恼啊。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才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大家都没有烦恼了,还学佛做什么?没有病痛何需吃药,即便是良药,你拿着去劝那些健康的人吃,别人会说你是神精病。大道体宽啊,在大道的眼目中,没有什么是易的,也没有什么是难的。

  如果我们唯识学学得通达,明白了阿赖耶识异熟的道理,知道一切种子异熟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就像《菜根谭》里说的一样,“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天下永远都是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宝光寺有一副对联写得好:“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种境界就是大道体宽。它能容有,也能容无;它能容圆满也能容不圆满,而且恰恰不圆满才是大圆满,你真正要找一个圆满,反而不圆满了。你要找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找不到;你要找一个美得不能再美的人,也找不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你要找一块完全没有瑕疵的玉也找不到。只有真空没有瑕疵,但真空也不空啊!

  作为一个修道的人必须“体宽”。《易经》里面的“厚德载物”也是这个道理。大道它绝不会用根绳子把你拴住,用脚镣手铐给你带上,让你动弹不得。那样就不是道法了。道法有最大的容量,它允许你犯错误,也允许你改正错误;允许你入魔道,也允许你入佛道。你不入魔道怎么会知道佛道?吃了亏,才知道不吃亏的舒服。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说难说易都是两头忙,因为大道本身无所谓难,也无所谓易。太阳、月亮、星星,千百万年伴随着我们,我们还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去认识它们吗?只有欧洲人有这个雅兴,非要弄明白“烫石头”和“冷石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放在阴凉地方的石头不烫,放在太阳底下的石头会发烫?他们非要弄明白这些事情。本来这些事情是用不着去想的,就像地球本来没有经纬度一样,但还是人为地划定了一个经纬度。其实这样做也没有什么错,有了经纬度可以定位,确定方向。划定之后,航行定位、全球定位系统用起来很方便,于是,人们离不开它了。但你要说它是难还是易,都与它不相干。

  大道不会自己说,我很容易,你们来学啊;也不会说,我很艰难,你们别来学。庞居士有这么一个公案,说到学道的难易问题。庞居士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把麻油在树上均匀地摊开,不要流下来,你说难不难?但庞婆却道:“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他们的女儿灵照姑娘就说得更有境界了:“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弄饭困来眠。”

  总之,都有道理,说难就难,说易就易。过来人说易,对没有过来的人来说,就难。而作为大道本身,它不管你难还是不难,也不管你易还是不易。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用功的时候,就要保持无易无难的平常心。对于大道,不能畏惧它,认为禅宗是利根者的法门,我哪里有资格学?同时也不能小看它,以为明心见性真那么回事,弹指一声,马上就开悟了。所以,说易错,说难也错。这是自己的功夫,怎么用?也是你自己的事情。

---------------------------------------------------------------------------------------------------------

更多冯学成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烦恼浊是心理染污,特别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一般人根本就没有善的念头,阿赖耶识里头全是恶念,心里面所想的全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杀盗YIN妄,身语意天天都在造罪业,如果遇不到念佛法门,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一定堕三恶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