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与禅道


2014/9/3    热度:228   

饮茶与禅道
  [北京]佛教文化,2003年第1期
  67-68页
  --------------------------------------------------------------------------------
  今年3月23日,有缘到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品尝攒林茶,此茶又名赵州茶。自此契机,便与茶禅结下不解之缘,亦有些许粗浅之感悟。
  一、说茶之韵
  茶是“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花”,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植茶,但茶之故乡在中国。茶树为中性偏阴的植物,有喜温、好湿的耐酸的特点,因而有高山出好茶之说。江西山川纵横,丘陵广布,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有适合于茶叶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江西是茶主要产地之一。早在秦汉时江西便有茶叶种植,到唐时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并生产出了许多获国际奖的传统产品,产于庐山山脉的云雾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具有“钟泉石之灵,凛清幽之气,味凉则色秀,液清而气香”,云居山的攒林茶,被视为云雾茶中的上品,上百亩墨绿的茶树,生长于飘忽滚动着的云雾之中,就像是一个真正的祥者,与自然的山水溶为一体。有道是”云雾山中出好茶”。攒林茶色泽清翠,芳香醇郁,泡上云山清泉,颗颗毛尖向上,犹如竹笋一般。
  茶吸天地之灵气,集宇宙之精华,古人云:茶是儒,是仁、义、礼、智、信;茶是佛,是来世净土的精神寄托;茶是道,是乐天知足的自我心灵慰藉;茶是和,充满着怡情温柔,至善至美;茶是静,充满着清淡天和,养精蓄锐。茶生之于自然,饮茶犹如和自然对话,人们卸去无谓的伪装,将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以一颗真诚平淡的心灵来面对万物,回归自然。品尝看得见,闻得到,色、香、味俱全的茶,含“禅”咀“茶”,吐香蕴玉,体悟茶水之精,茶香之气,茶叶之神,感悟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清净”。善于饮茶之人,通过饮茶和品茗,更能净化心灵,在心灵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通过饮茶最平常的事,忘掉日常生活的繁杂琐碎之事,思索人生,思索自我,体悟人生的意义,完善自我的人格,品出人生感悟的生活真谛和生命艰辛的韵味,以茶悟道,寻找人生的平衡力量。这便是茶成为人们开门七件事中的由来。
  二、说茶禅之缘
  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方面等,起了很大的作用。唐时茶的种植遍及全国各地,而此时禅风甚烈,夜间不睡不食,只许饮茶,形成“人自怀挟,到处煮茶”的风俗,茶所具有的兴奋、止渴等功能,很能适应佛教僧俗守戒坐禅的需要,饮茶成为僧徒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大事,茶成为僧人的必需品。佛教僧众坐禅饮茶的文字记载,早可追溯到晋代,《晋书卷九十五?列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时复饮茶苏一、二升”,到了唐代僧人已普遍饮茶。茶圣陆羽,从小由龙盖寺和尚智积公禅师所收养,积公好茶,对陆羽茶艺影响颇深,陆羽所著《茶经》,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佛教丛林。
  江西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是佛教胜地。不仅是净土宗的发源地,又是六祖惠能创办南禅的主要根据地南禅的“五家七宗”,大多直接或间接根植于江西,并与江西存在源远流长的渊源关系,沩仰宗、曹洞宗、黄龙宗、杨岐宗、临济宗,直接以江西为自己开宗立派的滋生基地;云门宗、法眼宗,追根溯源也与江西有关。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禅林寺院,仅江西历史上的名茶,多与佛寺有关,有黄龙茶、黄檗茶、云雾茶、攒林茶等,传说晋代高僧慧远,就曾以东林寺自种的云雾茶款待大诗人陶渊明,以及著名隐士刘程之等,“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霄达旦。“自唐元和初年(公元806年),曹洞宗二祖道膺禅师在云居山南麓肇基真如寺以来,树百丈农禅之家风,茶禅盛行,寺庙的僧人以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了攒林茶。攒林茶又名赵州茶,缘起我国禅宗史上杰出的宗匠从谂禅师,又称 “赵州古佛”,因他长住赵州观音寺(现柏林寺),又称赵州禅师,他80岁时曾上云居山真如寺参访道膺和尚,道膺送他下山,禅机对辩,寓“过关入室”之意,有古诗云”只因寻药来欧岭,恰悟倾茶到赵州”,“佛印竹枝符古识,赵州茶味发春晖”,所以要进真如寺,必经赵州关。
  攒林茶,又称赵州茶。真如寺方丈一诚大和尚在《接待美国客人茶会上》作诗云:“客来请饮赵州茶,淡薄休嫌衲子家。”赵州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将茶引进禅意之中,他问前来的学子是否到过观音寺,说来过,他叫学子“吃茶去”,说没来后,也叫学子“吃茶去”,院主不明白此意,他又叫院主“吃茶去”,引导学人通过最普通的品茶了悟禅境。到宋代,禅僧园悟克勒禅师手书《茶禅一味》赠送来华学佛的日本弟子,从此茶禅便成为禅寺的法语。在佛寺形成了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明确地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饮茶成为寺院日常生活修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寺必有茶,一般寺院都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茗之处。法堂内设有召集僧人饮茶所击之“茶鼓”。寺院有敲钟,吃茶、打板点茶等活动,还有按受戒年龄先后饮茶的“戒腊茶”,所有众僧都同时品的“普茶”等佛事。化缘所得的茶称作“化茶”。寺院并设有负责煮茶献茶的“茶头”,施惠茶水的“施茶僧”。
  茶与禅的缘合,在于茶与禅的相通之处,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饮茶时注重平心静气品味,茶道与禅悟均着重在主体感觉。在品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在专心品茶中使人禅静如水,清静自然。据《五灯会元》载:儒生陆希声曾拜见仰山慧寂禅师,问和尚是否还持戒、坐禅,仰山慧寂禅师说了一句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把悟道溶入到吃茶、禅农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平和、宁静的禅境。
  三、说我之悟
  禅定,即精神集中,思想专一,相当于普通心理学中的“注意”,禅师们通过简单的日常事务行为获得关于生活的奇妙感觉,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把日常化与哲理化,生活化与行为化结合起来,通过日常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吃茶”而达“见性即佛”的成佛之目的。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具有天然性、整体性和现实性的特性,它体现在日常生活行、坐、住、卧中,“吃茶”时人们所具有的平和、宁静又充满生机愉悦的生活心态,一种淡泊有情趣的现实生活,对六尘之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处无心”的静谧空灵,甚至无一丝心灵的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限也泯灭,此时的他们已远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他们厌恶名利后面的刀光剑影,只求在“吃茶”中,心灵进入似动却静,似色却空,没有任何情感波澜的无念与永恒自然合一的禅境,在平凡、自然中释放自己,让心灵得到暂时的平静,这种平静便是道。
  禅宗认为:一切法门、佛性、佛道并不存在于众生之外的世界,而是寓于众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实践之中。没有三界可超越,没有菩提可追求,佛法便是自我意识的觉悟,只掌握自己人生航程的我,只要认识了这个我的本来,便已成佛。所以“三界无物,何处生心,四大皆空,何处见佛,道在汝前,道外无物。” “吃茶去”,体现了“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只要随缘任运,直下体悟,世上本是清静空无。“吃茶去”把最神秘最遥远的般若绝境与最平凡、最卑微的世俗生活融为一体,把现世与极乐,此岸与彼岸统一起来,“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吃茶去”突显了禅的本质和核心,揭示了禅的修行特色和精神。
  “吃茶去”,便是通过吃茶,平静自己的不如意之心态,在烦恼中求清静,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认识到凡是来到眼前的,就是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的生活,要勇于面对,善于面对。平常心,是将外界一切琐事调整为最佳状态时来支配意识,在这种状态中,精神逐渐能够超越于它的烦恼动乱之上,每当烦恼来时,请“吃茶去”,人生处于无奈时,请“吃茶去”,在“吃茶”中感受禅那玄妙潇洒的风度,淡泊宁静的情趣,满不在乎的行径,透彻了悟的心境,享受人生极乐世界的快乐,防止堕入地狱的痛苦。千言万语一句话,请“吃茶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讲,毁谤正法,障碍佛法流通,这个罪过是堕阿鼻地狱。为什么?因为你毁谤的不单单是他个人,毁谤他个人无所谓,那个罪不至于太重。你毁谤正法,障碍正法,令一切众生对正法失去信心,这个罪就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