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唐: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2014/9/4    热度:259   

杨云唐: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佛教法门的设计虽多,重要的是心能否通达;若心能通达,有时行者自然能法门现前,所以一切巧妙运用,端乎一心。有如一个射箭高手示范标准动作,但学者依样画葫芦,仍常未能射中;一件理上看似简单的运用,若心未通达,就会变成高难度的摸索。

  修观不离六根,据文殊菩萨说,人很适合修观音耳根法门,这是从观声音而证悟的,是很好用的法门,只看行者如何善自体会,巧妙运用。

  我们常说「见其生则不入断见,见其灭则不起常见,离于两边。」当我们修静时,是为了看到动的虚幻,而在动中又看到只有依缘的用,一切无住。有朝你会跳开动静两边,体会动静两相都只是状态,没有实体,事实上是无相的。声音与明暗也是如此,本是无生,没有实体。中观言「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因为这些都是相对的,故无自性,此无为法即是空寂,非人作、也非非人作。动离于静则不可说,有离于无也不可得,存在的只是缘起的不断变化,实无一法生起,没新旧自性可得。明白这个,就不难了解观世音菩萨法门了。

  要体会观世音菩萨法门,先得放松身心,把心放大,心静之后再开始来听一波波的声音。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首先循声音的去无方所(入于声流,亡失其所)中。

  所入既寂,动静两相了然不生。体悟声尘即生即灭、无来无去。灭无方所,没有痕迹留下,故名「寂」;于此寂中说动说静都不可得,故名动静两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一直不断地去入于这样消逝的感受,注意到是耳根与声尘相缘起而有耳识,乃此有故彼有;当你感受声相了然不生之时,也不立耳识的方所,两者皆不立,能闻所闻两者双尽。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自我的存在感,已随声而逝,无有留下,是为无住,是无自性的空;此时你的心是幽静无波的,也无所住。因为体会闻识的是知觉,当闻识无所住,这所觉即空;所觉是空,其本体(能觉)也相对地不可得。无能、无所、无自、无他。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当觉的自他双泯,这相待之名也无,是为空境,此空境遍一切处。空境不自空,因心而空,但心不生空境,故心本身也空。空本不可说有无,全无一法不可立,是为心法尽灭。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法不可得,灭也非是有无,非灭也非生,全然不可立,连「不可」也无,强名寂灭现前。

  忽然十方圆明,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在此寂灭中忽然全体如幻地现前,心遍尘剎,十方圆明,与诸佛和众生完全同一法身,无丝毫差别,没有相对,因而展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从现实相,反观其本,一层层透视心的本然,进入「零」的世界,而零又不可得,最后翻转成无限,这无限是幻也是真,无相无不相,全在一心无住妙用,所以菩萨从此游戏三界却无往来,终日度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

  这观世音菩萨法门从外至内,从色法、受法到觉与空,销归自性,入于一心,于一心内一念乍破,超越一切,遂通达无碍,而称圆通。再深入地说,其中有三个重要关键。

  第一是当声音消逝而后又起,一次次地「如是渐增」,有如浪淘沙。从最初似乎有来有去,到后来无踪迹,入于寂静,你感受到它的来去无心;而这无心就像「周遭的发生」无视于你的存在一样。使你觉察人生的是非好坏等遭遇,也像声音一样,来去无心,不论你怎么动心﹙抗拒或盼望﹚,那些事照样来去,完全没体恤你的感受。我们一切的呼喊或动作,最后都是完全随之而逝,一起消失于寂静。这种一次次地撞击生命与从寂静中的觉醒,让你看到自我对善恶喜厌或生死等的分别心,原来是自己一厢情愿,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在真相中根本没谁留下,也没这境界存在。对境的分别造作,便随着境遇的无心而放下,于是契于「闻所闻尽」,连意识分别也销尽了。

  第二关键是经过无动无静,渐入于整个身心宇宙的不动;既然是整体的不动,则不动也不可得,如此为觉性与空相的能所双泯,入于我空。

  第三关键是既然是整体,则整体也不可说,完全超越有无的相对,入于法空(空也空)。此后还能不堕灰身泯智,则是曾经发的金刚﹙不坏﹚菩提愿,一念间翻转成无限,回归本然法身,心佛众生一体朗现。

  这里还有个要确切体会的一点:空不是到后面不生不灭才寂灭,而是前面生灭也是空寂;亦即结果不但是空,过程也是空的;是本然、是全体,也同时遍及片面或少部份的。因此若从生命来说,「生灭灭已」并不是在死后才出现的,甚至在生命过程中虽现种种生灭,但都如影子一般,留不下来,所以也都是寂灭的。看到诸相非相,如梦幻一般,于是对什么是「存在」,你会有梦醒的感觉,发现本来无一物,空也不可得,但又众相一体,如梦般宛然。经过如此体认,你才会悟知生命的虚幻无生,在一切本无所得之下,生命就不再是一种压迫,证得「生死不相干」的智慧。

  若体悟了观世音菩萨法门,全体无生,心无内外,这时再去看佛经,都会觉得经中所言,都好象是讲述心中本自如此的道理,什么无老死尽、无智亦无得,根本就是本来的事,也不用多虑。于是你知道所谓无明原来是虚妄认同,而连无明也不可得,只是以前梦里的故事。你变得很放得开,有虚空般的心,不再计较,洒脱而敢承担,无形中内具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外行契六波罗蜜,有力量行菩萨道了。

  耳根圆通可以运用在念佛法门上,在此介绍六种念佛方法:

  第一种是内缘法

  坛经说「色类自有道」,外在的色声香味,未与根身接触前,都还是外在的,外在的存在本都没事,直到与根身接触后,才从外尘转到内尘,变现烦恼与智慧。内尘虽由外尘所引发,但是人所缘的,是已转到内在尘影的那部份,亦即是内根的作用部份,这包括有无、大小、好坏、生灭、感受等等。既称为「内尘」,故其生生灭灭,纯是内在世界的事,在内在世界里,事实上生无来处,灭无去处,本无来无去。这也可说「内法自有道」,表面是生灭的,但实无一法有来去或生灭。

  这种体会可以用在我们念佛的时候,外在的声源,入于耳根后,放下外在的世界,只去注意这内在的「它」是怎么样存在的。你会发现,在内在世界里,尘影的生灭都是心内事,在心内里,念即是心,只是自性作用,实无生灭,不增不减。在你系念自性中时,感受佛号与佛当下都是自性中事,是自己心中变现,如此心不系外境,于内又感受不生灭,如此便能入于一心不乱,有寂静光通达,与佛同在之境地。

  第二种是幻人修幻行

  从前面内缘法,自性中不增不减,六尘如镜子里的影相,但镜子内实无一物,譬如当你在看到灯光时,便会发现并非心内有此「光」;同样地,听声音时,心内实非有此「音」。这内在的「非实有」,会反射外在声音的存在性,让你完全看到每句佛号的「无法留住」;原来声音也是「有而无实体」的,看到这无实体的「有」,真的与影子无二,于是那「如幻」的觉观便生起,让你觉得念佛念了半天,原来没真念半个字,既没念半个字,这能念的人也没念,于是「我也如幻」,真的感受全是「三轮体空」,内外皆不可得,有如「幻人修幻行」,便愿放下三界的欲爱。

  第三种是化身念佛法

  以报身与化身不二为宗要。首先我们当知,佛是因众生而有,既然「无我」,则也本无佛。然而那能念所念者是谁?这里我们就要以真俗二谛来会通,以「双有双无」来对待彼此。亦即念佛时,可以观想阿弥陀佛是本尊(我的报身),我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此有则彼有,含融不二。因此我念佛即是念自己,每一佛号都回归自性;此时若有任何杂念生起,也视为佛的化身,不另生排斥之念。又既然佛我不二,必是佛知我心,我心通佛,互摄互照,清净无碍,以此信念相续念佛,自然便打成一片,一切都归于全体不二。如此有如「光中化佛无数亿」,万念都是佛的化身,处处皆佛。又知化身非有非无,我也非有非无,故内外好坏境界皆不取不舍,不住一境,如此念佛自然得入一心。

  第四种是禅那法

  圆觉经说:「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把身视如钟,将心视如钟内的圆锽,放下身心不粘着,然后出声念佛,在不动的虚空中,去感受佛号有如钟声,「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念而无念,念中无有我,只是身心与虚空缘起地呈现佛号,而佛号无住地遍满虚空。佛号无碍,此心也无碍。

  第五种是「如母忆子,如子忆母」

  这其实是要回归本体,通达一体不二。刚开始时,你不识弥陀,但这佛号是你熟悉的声音,是从你心念起;以此「熟识」去连通「未识」的佛,念念间保持对此「未识」的追究,以「亲知」一直紧紧追入那「不知」的境地,这「亲切」却又「未知」的融合,若即若离,反而是精彩的所缘,突然间,你会触到那「未识」的佛,觉醒原来在心与佛是相通不二的。

  第六种是念功德法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当你在念这无量佛的时候,心要完全打开,感觉与阿弥陀佛无量境界相应,他的境界多大,你的感觉就多大,每一念都直通佛的心体。念佛的速度渐加快,配合地钟的快板速度,你的念也紧跟着地钟的催促,一直昂扬上去,在昂扬中开展感觉、打开境界,体会佛的心体如无边虚空,而你很想一直穷究不已。你的心会不断放下,一直往前追去,无所牵系地追着无量无边的佛境界;如此你妄念的能量会在此中消耗极大半,剩下的只是纯粹的念佛,心与当前境界浑然成片。直到煞板,念声倏然停顿,反观此心会像无边虚空,无物不容,会觉得你的气魄很庞大,无事能碍,再也不会小家子气,愿放下世间诤念,珍重自心的清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您必须能够转化三业,依著这个法就能转化你的三业。怎么转化呢?譬如说我过去很悭贪,学了佛法之后,还是不肯施舍。请您不要误会,说我要求他布施钱,不是这样的涵义,这个意思太狭小了。我所知道的道理,能够布施给别人,转施给别人;我所听到的佛法,我就马上转送给别人,让他也能知道。这比你供养他好多财物,功德还要大。我经常跟道友说,供养师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经供养他,他也得到利益,大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经供养他他也得利益,你也得利益,大家共同成佛,这叫法施,以法布施。法施的功德比财施的功德还大,就是把自己施舍了,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