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龙象 台湾高僧──斌宗法师(1911~1958)的生平与思想


2014/9/3    热度:707   

天台龙象 台湾高僧──斌宗法师(1911~1958)的生平与思想
  尹章义
  辅仁大学史学系教授
  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6.12 出版)
  页27-46
  --------------------------------------------------------------------------------
  第一章 斌宗法师的生平
  第一节 出身鹿港的诗人法师
  第二节 天童受戒、天台求法
  第三节 弘法布教、研经著述
  第二章 斌宗法师的思想与天台学
  第一节 教契天台、行归净土、禅参临济
  第二节 阐扬宗风─五重玄义与五时八教
  第三章 结  论
  注 释
  27页
  第一章 斌宗法师的生平(1911~1958)
  第一节 出身鹿港的诗人法师
  斌宗法师俗家姓施、名能□,民前一年(辛亥)生于台湾鹿港。
  施姓是鹿港大族,父昧目业医。十四岁接触佛教经典,往苗栗大湖法
  云寺要求出家,为家人追回,是年四月,再往狮头山,礼闲云禅师 (
  以妙禅法号行世 ) 剃度出家,其后畅游全省各地名剎, 十七岁结庐
  于汴峰(台中县太平乡头汴坑),授徒自给、研经修道并与文学之士
  王了庵、陈仲衡、王德修、施梅樵等相往来,过着亦僧、亦儒、亦诗
  人的生活。( 注 1)
  斌宗是台湾少见的诗僧、学问僧 ( 注 2),遗留《烟霞吟稿》、
  《云水诗草》、《东游杂咏》、《云水杂咏》、《山居诗草》等诗集
  ,其中《烟霞吟稿》即成于结庐汴峰时期。( 注 3)
  能文、能诗,增加了斌宗法师选择的机会,在流行的
  禅宗之外, 得以走向「教契天台、行归净土」 ( 注 4) 的途径,成
  为台湾罕见「壹尊天台家法」 ( 注 5) 的「天台宗泰斗」 ( 注 6)
  。而斌宗法师说法演讲在充满法喜之外也常充满诗意,听他说法,宛
  如共处于诗人的文学世界 ( 注 7)。
  第二节 天童受戒、天台求法
  民国廿二年 (1933) 春,斌宗决心内渡,留下<壬申春将之内地
  行脚留别骚坛诸诗友>一诗,向诸友宣示:「此去天台重乞法」,走
  向天台学问僧的道路。<舟发基津口占>诗云:「茫茫烟水感无涯」
  ,显然是非常复杂的心情。参拜名山圣迹、参访高僧善知识固然是一
  大乐事,但是面对「云水飘扬」,「如蓬逐风」之身而兴茫茫落魄之
  感 ( 注 8) 也是相当自然的事。
  斌宗西渡之后,游学福建,<游鼓山涌泉寺>诗云:「我欲名山
  留雪爪;寺题古石扫青苔」 ( 注 9);参拜虚云和尚又偕同宗镜、心
  月两法师登屴崱峰 ( 注 10), 又曾诣良达法师、与会泉法师同游厦
  门鼓浪屿 ( 注 11),又南游广东曹溪南华寺, 再北游南海普陀山,
  更北上宁波阿育王寺,往
  29页
  太白山赴天童寺戒坛(注12),天童乃四大丛林之一,斌宗甚为向往。
  民国廿三年春,天童寺大开戒坛,曾经到台湾弘法的圆瑛大师为
  戒和尚, 斌宗法师往受具足戒,为圆瑛之戒弟子 ( 注 13),乘机谒
  太白山义兴和尚塔、八指头陀塔 ( 注 14)。 受戒毕,渡长江到扬州
  高旻寺拜谒来果和尚 ( 注 15) 又到金山谒仁山法师 ( 注 16), 又
  挂钵润州鹤林寺、听静观法师开讲圆觉经 ( 注 17), 随即畅游西湖
  各寺及附近风景, 又游虎丘、登庐山 ( 注 18),再参学武昌世界佛
  学苑 ( 注 19),并顺道游览黄鹤楼、夜游黄州赤壁 ( 注 20),偕友
  游池州题翠微亭诗云:
  「仙踪佛迹共探奇,历尽崎岖不觉疲;
  三十二峰看未遍,重游此地知何时。」 ( 注 21)
  廿三年七月, 斌宗法师步行两个月往九华山, 礼拜地藏菩萨
  ( 注 22),继往宁波观宗寺参学。观宗寺是天台宗的重镇,当时宝静
  法师担任观宗寺主讲, 斌宗受益良多, 益发坚定求学天台的决心
  (注 23)。
  民国廿四年五月五日,斌宗法师在观宗寺讲<央掘罗弥杀弥慈论
  >,以「大圣慈悲之心」解说央掘摩罗「信杀千山有涅盘可证」,佛
  陀愍之、为之说法,实时忏悔、猛发道心、得四圣果、具六神通之因
  缘 ( 注 24)。 深得宝静法师赞赏,斌宗有<赠观宗弘法社主讲宝静
  法师>诗二首答师雅意。五月初九斌宗法师离观宗寺,游奉化雪窦寺
  、参谒太虚大师。适太虚大师弘法外出,遂遍游雪窦附近诸山名胜而
  入天台山。是时静权法师正主持国清寺天台佛教学院,斌宗拜谒,静
  权见斌宗资质甚佳,遂命其径入天台佛学院专修部,研究四教仪、法
  华及天台教观并研读经藏,民国廿八年,斌宗离开天台返回台湾,后
  期且任天台副讲法师。
  斌宗离开天台后, 往梅溪依澹云法师、讲楞严经,再往上海、驻
  曹洞宗上海别院,又得郭胜中居士以及同乡荣宗法师之助而返抵台湾
  ( 注 25),时为民国廿九年春 ( 注 26)。
  第三节 弘法布教、研经著述
  清光绪廿一 (1895) 年日本占领台湾之后,尽可能的阻止台湾人
  有故国之思,在宗教方面,也极力协助「和风」佛教、基督教以及日
  本神道教在台湾布教。民国廿六年芦沟桥事变之后,日本积极进军中
  30页
  国内陆,二十七年秋武汉会战之后,日军西进之势受阻,二十八年九
  月在南京设立支那派遗军司令部, 改采守势战略 ( 注 27),当时属
  日军后方的台湾也进入战时体制,积极推动皇民化运动,宗教方面则
  藉寺庙整理之名,欺压本土宗教,以今桃园中坜(日治时代的新竹州
  中坜郡)为例,一九三八年起就以解散、废除、合祀等手法处理神明
  会、祖公会、寺庙, 一九三九年更举行诸神的「升天祭」 ( 集中各
  寺庙神、佛像焚毁 ),试图一举泯灭传统信仰(注28)。
  在前述情况下,留学或旅游大陆东归的台湾人,都被日本当局视
  为危险份子,从大陆求学而回的出家人──斌宗法师,在船上不仅被
  跟踪、侦伺、盘问,在基隆登岸之后又被软禁月余,始为观音山凌云
  禅寺本圆和尚以及日本临济宗布教总监高林玄宝遣僧田洼保释。事后
  斌宗往圆山临济寺向高林致谢,适逢一台籍青年在寺中,恳请斌宗披
  剃为僧,是为印心法师(今以慧岳法号行世,任台北石碇法济寺住持
  并主持天台宗研究所)。不久即南下台南古剎龙湖庵讲地藏经,把天
  台研教之风导入台湾,是为斌宗法师第一次弘法。三月,应日僧东海
  宜诚之邀东渡日本访游京都?奈良附近各大寺庙 ( 注 29), 诗集《
  东游杂咏》中留有「与东海宜诚师同游下关日和山公园」、「游京都
  银阁寺庭园」、「北叡山」、「宇治黄檗山万佛禅寺」、「高野山」
  等诗 ( 注 30)。 在日本岐阜县美浓清泰寺住锡,又一台籍青年仰慕
  斌宗法师,是年七月随斌宗法师归台,归依斌宗,是为觉心法师。此
  后印心、觉心即追随斌宗法师四处弘法。
  民国二十九年七月自日返台之后,斌宗法师即应高雄大岗山超峰
  寺之请,讲《阿弥陀经》、九月讲大乘《金刚经》于屏东东山寺。(注31)
  三十年二月,应桃园大溪齐明寺之请讲《般若心经》,法会第三天,
  该寺住持孝宗法师(今惠光居士张江仁)及曾秋涛居士认为「台湾向
  乏讲经机会、佛法罕闻、教义茫然」,请斌宗法师编写讲义,油印分
  给听众。斌宗「凭记忆所及」「经十余日」成编,由印心、觉心二徒
  腾写油印成册(注32)。知道斌宗编印《心经要释》的信众都希望能正式铅
  印成书以便流通。时值中日大战期间,日人深恐台湾宣传仇日亲中文
  字,书籍付印之前需先送审,既印之后再经审查始可发行,遂由印心
  日译送审印行《般若波罗多心经要释》 ( 注 33)。 这是斌宗法师第
  一本书,也是台湾佛学史上划时代的义学著作。
  31页
  民国四十一年台中瑞成书局希望能重印流通,斌宗法师认为书成
  于日据时代,思想、言论不自由,又以文言文完成,乃以白话文重行
  改写,并应《菩提树》杂志之请,陆续刊载,遂成瑞成书局刊行白话
  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 ( 注 34)。
  民国三十年除了在桃园大溪齐明寺讲般若心经之外,又于台北净
  土宗布教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北投法雨寺讲《无量寿经》
  。次年讲《金刚经》于台中宝觉寺与新竹净业院,讲《阿弥陀经》于
  台中雾峰灵山寺。是年冬因讲法过劳、心脏衰弱,挂锡于新竹法王寺
  静养。新竹信徒深望斌宗法师在此兴建弘法道场,择地古奇峰建成法
  源寺。三十三年法源寺落成不久,盟军轰炸台湾各地要区,法源寺地
  近新竹机场,居高临下,日人划为要塞区,斌宗与印心、觉心及诸信
  士疏散到狮头山金刚寺避乱。三十四年八月台湾光复,九月回法源寺
  ,十一月到中坜元化院讲《阿弥陀经》,圆明法师、张云铁居士请
  斌宗法师著述讲义,因疟疾发作,未能完稿。次年在法源寺创设佛学
  高级研究班,三十六年春在新竹佛教支会讲《地藏经》,端阳前数日
  ,斌宗入狮头山最偏远之水濂洞专事著作,不幸疟疾又发作,不得不
  停笔。秋八月,应达真和尚之请,讲《阿弥陀经》于狮头山劝化堂,
  遂留海印楼,完成部份文稿,十二月在台中宝善寺及大雅龙善寺讲《
  地藏经》及《阿弥陀经》, 终于完成《佛说阿隬陀经要释》一书
  ( 注 36)。
  民国三十七年十月,慈航法师应中坜圆光寺妙果老和尚之请,自
  南洋到中坜开办台湾佛学院。三十八年四月,因圆光寺经费短绌而停
  办, 如何安置闻风而来的大陆青年僧人成为问题,慈航将悟忍 ( 注
  37)、了中、本印以及清度、能果、元澄诸法师托付斌宗法师避难于法
  源寺。新竹青草湖灵隐寺无上法师发心接办佛学院,六月初一日慈航
  带领十几个学僧到灵隐寺,初八日开学,不久新竹市警察局将慈航师
  徒十三人以匪谍罪嫌送台北刑警队收押侦讯 ( 注 38), 部份学僧留
  在新竹监狱。斌宗法师亲往台北善导寺、连络大醒法师、李子宽居士
  等人设法营救 ( 注 39)。 三十八年冬,斌宗在法源寺创办南天台佛
  学研究院。四十年佛陀成道日开始闭关,专为诸学子讲学至四十三年
  十二月八日放关 ( 注 40)。 四十一年八九月间,慈航法师偕星云、
  演培、幻声、自立、净海、戒视、宽裕、玄深等法师及李恒铖、沈罗
  云等居士探望斌宗法师,斌宗
  32页
  以「佛教之兴衰在乎人材之有无」为众开示 ( 注 41), 不久慈航也
  在汐止弥勒内院闭关,四十三年五月六日圆寂于法华关中。斌宗挽以
  :
  「您是苦海慈航,当广度有情,为什么忽然脱身就走;
  众推佛门法将、 应不辞忍土, 想不久的确乘愿再来」(注42)
  兹航法师圆寂三周年,斌宗法师赋诗记念:
  「上生兜率已三年,往事回头一怆然,
  慧日埋光悲大地,慈航不渡痛迷川;
  欣看伟绩留青史,忍忆宏音吼法筵,
  何日秀峰山上过,香花绕塔白云边。」(注43)
  四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斌宗法师放关,十一日即在新竹中山堂演讲
  、十三日在台北蓬莱国小礼堂讲《阿弥陀经》,次年一月十八日南下
  屏东东山寺讲《楞严经》撰成《楞严义灯》一书。随即又四处讲法,
  曾往乐生疗养院(新庄回龙麻疯病院)为患者说法。十一月,觉心法
  师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创设南天台弘法院,又次年春,印心法师创建法
  济寺于碧潭山上(今迁石碇)。斌宗身罹心脏病、高血压诸疾,战时
  又感染疟疾,民国四十六年以后健康日坏,四十七年二月十九观世音
  菩萨诞日圆寂于弘法院。( 注 44)
  33页
  第二章 斌宗法师的思想与天台学  
  第一节 教契天台、行归净土、禅参临济
  斌宗法师圆寂之后、众弟子汇整其著述,出版《斌宗法师遗集》
  ,内含《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楞严
  义灯》、《我人生死之由来》(演讲游记集)和《云水诗草附山居杂
  咏》等书, 另有《法华经》要释等稿,诸弟子遍寻弗获而未刊 ( 注
  45)。
  综观斌宗法师一生,天童受戒,天台乞法,遍历大陆中部各省亲
  近善知识,游学东瀛京都奈良是为求法期;民国廿九年春讲《地藏经
  》于龙湖庵展开弘法期 ( 注 46), 所讲的经过有《地藏经》、《阿
  弥陀经》、《金刚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无量寿经》、《
  楞严经》、《法华经》等等,仅仅讲《阿弥陀经》的法会就十余次
  ( 注 47),通俗演讲数以百计。
  斌宗法师学问好、文采好、口才好、德行好又法相庄严,在罕见
  三坛大戒或具足戒又罕见义学基础深厚的佛教学者的时代 ( 注 48)
  ,成为台湾罕见的弘法师和研教师、律师。郑寿彭说:「与其法筵者
  , 莫不有如坐春风之感」 ( 注 49),李炳南认为斌宗「深入法华三
  昧,学问渊博,戒德庄严,契理契机辩才无碍」 ( 注 50), 许炎墩
  认为斌宗法师义理娴熟,说经两三小时毫无停顿,深入浅出、雅俗共
  喻,是罕见的弘法师,是以台中瑞成书局才再三请求出版斌宗法师《
  心经要释》 ( 注 51)。
  白圣在斌宗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释》一书序文中说斌宗「教契
  天台,行归净土……文辞显畅,论理清彻,净土教义,阐发无遗」
  ( 注 52),斌宗在同书自序中亦说:「最方便、最简捷、最圆顿者,
  莫如净土一法」,是以斌宗极力推尊弥陀一经及持名一法,又引《大
  集经》「若人但念阿隬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而称「倘能真念佛者,
  何遗参禅乎!」 ( 注 53) 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前言中自谓
  :「我虽禅参临济,教却学习天台」 ( 注 54)。 也就是说,虽然参
  临济禅,也不忘天台心法「出世上乘如来禅」。
  对于密教、密语、咒:斌宗法师在《楞严义灯》说:「秘密即不
  露的意思」 ( 注 55), 他在<关于楞严真伪问题的商榷>中说:「
  楞严所载的咒语,是佛教密宗(真言宗)的特色,在本经关于灌顶部
  份有三四处之多,咒文悉依梵语译音,根本与道教咒语……差异很大
  」 ( 注 56),显然也是谨守宗风, 走的是纯密、理密的路子,并没
  有受到和风天台宗(四宗合一的台密)的影响 (注 57)。
  对于戒律:斌宗法师认为戒律是佛教存在的「一大重要基本条件
  ,没有它,则失去佛教的价值」,「学佛人不能一味求取知识─了解
  道理,就算满足;没有实践体验─受持戒行,是得不到佛教的真实利
  益。 学佛是要解行并臻,方能获得圆满成就」 ( 注 58)。斌宗推尊
  大乘戒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作之善而不作,在大乘菩萨法
  中,亦为犯戒(斌宗原注云:
  此谓止犯, 止善不作之犯)」 ( 注 59),主张受戒要受真戒不要受
  空戒(斌宗原注云:形式戒) ( 注 60), 要精明戒法、熟谙戒相,
  护持忏悔 ( 注 61) 而且「处处都是修行道场,处处都可以受持戒行
  」 ( 注 62)。 曾有某君谓:中国佛法,持戒茹素乃是小乘,惟有日
  本,荤素并进方称大乘。斌宗提示日本大本山管长「持戒素食不让中
  国, 既是大乘,胡薄彼为?」 ( 注 63),很清楚的表达持戒素食的
  立场。
  天台宗依《法华经》以判一代时教,且最崇《法华经》,由于斌
  宗《法华经》要释稿未得,笔者无法就其法华体系,有系统的分析斌
  宗法师对于天台学中:性具、实相、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一念三千
  、一心三智、止观等概念、理论和修持法的看法。对于斌宗法师星罗
  棋布散处于所著诸书中的天台学,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容后续论
  。谨就斌宗法师解经、讲经的方法以及他对五时八教的阐扬略做叙述
  。
  34页
  第二节 阐扬宗风─五重玄义与五时八教
  郑焜仁谈到斌宗法师讲经:「上人每次讲经,均依天台五重玄义
  讲释,对每一语句则又『预释』、『分释』再『合释』」,又说:「
  上人说理精譬,解深入浅出,凡遇深奥难明处,每设喻以晓之,务使
  听众能明了而后已!」 ( 注 64), 试举《心经要释》总科分判表为
  例:
  般若心经要释总科分判表
  ┌─初 遣 执
  │
  ┌─初明能观人 ├─二 显 性
  │ ┌┤
  ├─二明所修行 │├─三破妄分三∥戊─────────────────┐
  ┌┤ ││ ┌─初明菩萨得断果│
  │├─三明所观境 │└─四证果分二∥戊────────┤ │
  ││ │ └─二明诸佛得智果│
  │└─四明所得益 └─────────────────────┐ │
  └─────────────────────────────┐│ │
  ┌初总示菩萨修 ││ │
  │证境界分四∥丁─┘│ │
  ┌─初经题 ┌初显说般若分二∥丙─┤ │ │
  │         │ │二详明般若真 │ │
  大科分三∥甲─┼─二译人 │ └空实义分四∥丁──┘ │
  │ │ │
  └─三正文分三∥乙─┤ ┌初出名叹益 │
  └二密说般若分二∥丙─┤ │
  └二正说咒语 │
  ┌───────────────────────────────────┘
  │ ┌─初对迷心重者破五蕴
  │ │        
  │┌─初破凡夫我相分三∥己────────────┼─三对迷色重者破十二入
  ││         ┌─初破缘觉十二因缘法│
  └┼─二破二乘法相分二∥己─┤         └─三对心色并迷者破十八界
  │ └─二破声闻四谛法
  └─三破权教菩萨法相
  从甲乙到戊己,条分缕析、层次井然。虽然只有两百六十个字,
  却名相庞杂、修持法繁复而难解的心经,经此解析,再加上预释、分
  释、合释甚至「余论」(无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就容易明白了。
  天台「五重玄义」,内容分通别两种,通则「七番共解」;别则
  「五重各释」。七番共解包含:标章、生起、引证、观心、料简(问
  答)开合和会异。五重各释包含、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和判教。
  为了便利初学,斌宗不用七番共解,单取五重各释 ( 注 65)。 他说
  明五重如下:
  一、释名:如来的经典不出以七种立题:单人、单法、单喻、人法、
  人喻、法喻、人法喻。
  二、显体:显明性体(理体)。阿弥陀经古人多以实相为体,斌宗以
  为「以常、乐、我、净四德为体」。
  三、明宗:含有义理之所诠曰宗;统摄宗旨之所归曰要,明白宗要即
  明宗。包含了明信、明愿、明持名的次第。
  四、论用:精说功用、力用。阿隬陀经有四土、九品径生之用。
  五、判教:判别教相。圣人所遗留之言曰教,分别一代圣教次第曰相
  。( 注 66)
  斌宗法师谓「我祖天台大师特具手眼,以通别五时、两种四教,
  判释如来一代教化的大纲,使研究佛理的学者们,方便容易深入法海
  」(注67)。
  「五重玄义」之法像子剥壳,一层层终至心,不仅透彻明白也引
  人入胜。
  再述「五时八教」。
  天台判教以五时八教最为可观。
  天台宗在实修观行方面,有明细实验的行仪;在教理研究方面,
  整理了固有经论,开启了畅佛本怀的教义,为后世研究教义的人指示
  了一整套的治学方法和趋向目标 ( 注 68)。
  ┌─初─经题─分三─┐ ┌─初─明五重玄义─分二─┐
  │         │ │ │ ┌─初─述意
  甲─┼─二─译人 └─乙─┼─二─正解经题 └─丙─┤
  │ │ └─二─正明
  └─三─正文 └─三─重约教理行果
  37页
  释迦牟尼佛说法、谈经三百余会高下深浅都是随机施摄,结集为
  三藏十二部,浩若瀚海,使研究佛教的人不知从何着手。北魏菩提流
  支法师判释迦一代时教为「一音教」理由是「如来一音演说法,众生
  随类各得解」,继起者有十几家,「以智者大师的四教,体系最为完
  整」,对于天台宗持相当批判态度的南亭和尚就认为智者大师才是天
  台宗的始祖 (注69)。
  斌宗法师是天台弟子,赞美五时八教「确实够称为弥天高判」
  (注70) ,娴熟五时八数也是极其自然的。
  五时八教图
  请参照原书(图略)
  斌宗法师说「五时八教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大纲领与顺序」。在
  时间方面「严格而精密的判释为通别五时」;在教法方面「明细而适
  当的判为两种四教─八教」。
  五时指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直谈大
  乘圆顿法门,令其顿超直入,专被大乘利根菩萨机者为华严时;专谈
  小乘教义,独被一类钝根众生令其由小转大、超凡入圣为阿含时;方
  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偏圆并陈、权实兼施,以引小入大为目的是
  为方等时;破妄显真,即色明空,令其扫除余执,融通转教,趋进中
  道实相之门,是为般若时;开权显实一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由
  前弹斥(方等时)融会(般若时)至于机已成熟,是为法华时。以文
  意教义相同者依类结归别五时摄,再以明通五时而融洽之。
  释迦如来随机施教,「归纳起来不出八种教相,八为两种四教─
  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
  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化仪四教详细研究
  起来,须各约教、行、部三义释之」。
  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藏教是小乘三藏教。通教是前通藏教、后通别圆大乘教。别教独
  被菩萨,不通于声闻、缘觉二乘。圆教是圆满至极、究竟成佛之教。
  以教中所含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来判教。
  藏教修析空观─有外见空;通教修体空观─即色而空;别教修次
  第三观─由空入假、由假而中,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空之外有中
  道;圆教修一心三观─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
  无空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而不中,空有即中道。
  斌宗法师引《涅盘经》<圣行品>一牛出五味次第成熟的譬喻,
  谓「法华时喻如醍醐味,这是一种很恰当的取喻」 ( 注 71)。
  斌宗法师不仅演说五时八教,他也以此判别各经。斌宗论《心经
  》云:
  「此经说在方等之后,为六百卷大般若所不能摄,为行深般若,
  独被大乘菩萨之不共法;于五时属别般若时,于化仪四教为渐教之终
  ;于化法四教则带说通别而正明圆教之理。因此,它是以大乘熟酥为
  教相的」 ( 注 72)
  斌宗判《佛说阿弥陀经》云:
  39页
  「本经专为五浊众生念佛求生赡养而说,是以一切有情为对象,三
  根普被的妙法门,非华严时所收摄……本经说弥陀依正功德,往生不
  退,究竟成佛的妙旨,亦不能摄入为阿含时……不论何人,更不择何
  类之有情,能够一心念佛,都可以得往生,这更非般若时可以收摄…
  …此经专示持名,亦不是法华时所收……就是在方等时所说,这是无
  疑明显的。
  于化仪四教中属顿教,非顿教部摄,是渐时非渐教……有秘密咒
  (往生咒)无秘密相,是决定教(念佛决定往生)而非不定教。
  于化法四教中是收摄藏、通、别的三根,归入圆教……本经所说
  俱足含有圆教之理,故应以大乘生酥为教相。本经虽属于方等,但义
  理实际诠入圆教,非由渐教历进别教的法门,正是融渐归圆的妙理,
  无妨说是生酥毒发,味同醍醐,于是判以「生酥毒发有上醍醐诠圆」
  为教相最为合理,唯异于法华无上醍醐纯圆独妙而已!」(注73)。
  斌宗法师在《楞严义灯》一书中又判《楞严经》为方等所摄无疑
  。通别五时中属方等,是渐时非渐教。化仪四教中是顿教相非顿教部
  。「放光说咒属秘密部,阿难悟大,登伽证小是不定教,于化法四教
  中,正呵藏教,傍呵通别,独明圆教也。固知此经乃大乘生酥毒发为
  教相(生酥毒发同醒醐)」(注74)
  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本文就斌宗法师在讲经时的「五重玄义
  」和「五时八教」等「教契天台」的形式部份,略为叙述,至于「以
  常、乐、我、净四德为体」之义理以及天台宗法以「五重」演系统分
  析,深探奥义;以「八教」型范众说分门别类,以「五时」为诸经断
  代作系谱式考察。以上斌宗所受天台学方法论及义学阐发部份之叙述
  ,则请俟诸他日。
  40页
  第三章 结 论          
  斌宗法师是个诗人、弘法僧人,是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念书
  和尚。
  明末清初佛教随着汉人移民的脚步东传以后,台湾就缺乏研教着
  述的学问僧,直到一九四八年慈航法师到台湾来办佛教院、一九五○
  年,大陆学问僧大量东渡之后,这种情况才获得大幅度的改善。在此
  之前,斌宗法师是一位值得我们致敬的罕见的学问僧。
  由于弘法事业太忙(有能力解经的和尚少)、身体又不好(心脏
  病、高血压、疟疾),斌宗法师从事著述的时间并不多,留下的《斌
  宗法师遗集》是台湾僧人罕见的佛学著作,虽然卷帙不很多,却更令
  人有弥足珍贵之感。本文在研教解经方面,特别注视斌宗法师阐扬天
  台宗风的五重玄义和五时八教这两点。
  五时八教是天台宗开宗的根基,也是一套缜密易行、效果广大的
  研究方法。先以归纳法得到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信、
  解、行、证的特征,继以这些特征组合、型塑各和范型,再以这些范
  型来判教。智者大师是旷古少有的高僧,斌宗法师在台湾阐扬五时八
  教,在方法论上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贡献,纵使在某些方面,笔者也
  不尽同意他的看法。
  41页
  注  释              
  ( 注 1) 关于斌宗法师的出身及青少年时代的活动,据郑焜仁所撰<
  斌宗大师略传>,见于《斌宗法师遗集》(法济寺、中华佛
  教文献编撰社五版本)页一~四。
  ( 注 2) 早年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知识分子出家人更少,佛教又
  与官方祀典道教、常民信仰混杂。僧侣不识之无而忙于建醮
  、演放珈瑜焰口、经忏者众;讲求佛法教理者少。参见拙著
  <佛教在台湾的开展( 1661 ~ 1895A.D )>收于《台湾
  佛教的历史与文化》论集(灵鹫山般若文教基金会出版),
  又收入《台北文献》直字第九五期,1991.3. 台北。
  ( 注 3) 各集汇编为《云水诗草》,《烟霞吟稿》未收入其中。斌宗
  法师嗣法门人释慧岳认为其师《云水诗草》:足以显示上人
  之修证,实源诸天台止观奥义而来!因其为超脱自然;绝无
  烟火味的《山居诗》,使读者如亲历世外,涵泳于无着的境
  界中,妙承天台寒山禅的三时遗韵!(见于《斌宗法师遗集
  》<刊行五版后记>
  ( 注 4) 白圣:<斌宗《佛说阿弥陀经要释》序文>(民国六十四年
  三月、高雄人生书局,三版)
  ( 注 5) 朱镜宙:新竹古奇峰法源寺开山祖师斌宗和尚塔铭,见于《
  斌宗法师遗集》页二十六。
  ( 注 6) 李炳南:<斌宗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序>(高雄
  人生书局、民国六十四年正月版)
  ( 注 7) 斌宗法师演讲、开示极多,但遗留的语录、演讲录、开示录
  之类文稿极少。譬如《我人生死之由来》(高雄人生书局、
  民国六十年四年正月版)一书中收录的<新春开示─民国四
  十三年元旦于法源寺讲>即充满诗意、兹节录数语如下、欲
  进窥诗人佛境者、请参阅原文:
  「(前略)大地一遇到春的光顾,万类多要生起色彩来。所谓千
  花竞秀,百鸟和鸣;山光水色格外明媚,柳绿桃红互争灿熳,处处流
  露着春的颜色,物物显示着春的娇艳,点缀着春的景色,充满着春的
  气象。似乎连咱们寺门口的几块古石也都有点新态度表显出来。可说
  42页
  是「风光随处好,景色一时新」。这么良辰淑景,真是一刻千金,足
  够惹人陶醉了。因此人们一逢到新春,都能不惜一切,随各人的心志
  与方法,尽量地去欣赏它──春光。连那久为失志的废木残树,也知
  春光好,都能趁时发荣;就是最卑贱的野草溪藤莫不都能奋起弱小的
  气力去接受春的惠泽,而发挥着它们的本能──默默地茁起根芽,萋
  萋地青青绿绿的茂盛起来。(中略)
  我来引一首唐朝韩愈做的诗作警策,题目是「晚春」,诗云:「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
  飞」。这首诗是很有意义的。他说:草木也知道东君─春,不久将要
  消逝的,所以奋发精神拼命地去争取最后的春光─百花斗艳。只有杨
  花和榆荚,却毫无才思,祗知道像雪一般地在广漫的天空飞舞着。它
  的大意是譬喻人们,生于世间,毫无树立而混过一生,正与杨花榆荚
  一样的。我们学佛人既有缘遇到佛法,如果不知道勇猛精进,求取道
  果,那未,与杨花榆荚还有什么差别呢?人为万物之灵,花是无情─
  无知的草木,我们要做一个不愧于草木的人才对!(中略)
  大家读到这首诗,有没有感想呢?新春这么好,佛法更比他好!
  人们未遇到佛法以前的生活,好像一切万物未遇到春以前的境界一样
  。以前的境界是什么?冬天啦!秋天啦!夏天啦!它们的境界又是什
  么?让我来介绍一下。
  夏天的境界是:炎风炽日,烂石煎沙,整个大地如一烘炉。古诗
  说「山川炎似火,天地热如炉」。这是多么可畏呢!因此夏天是为人
  们最讨厌的,所以称为炎夏,酷暑。酷字是含有残忍的意思,正为夏
  天能困苦人的一种表示。以其炎威可怕,故有避暑、苦热这些事情的
  产生。至于春终没有听过有酷春,避春,苦春等这些名词。
  秋天的境界是:林疏木落,风飒霜凋,千山憔悴,万境荒凉,这
  是多么使人萧杀不堪!因此,那别思离愁大半都被它─秋,触动而生
  起的,古人说:「游子思乡泪,征人旅梦孤」,「愁增宋玉,发白潘
  安」;以其萧杀愁人,故有悲秋,惊秋的这些名词去形容它。至于春
  根本就听不到所谓悲春,惊春了。
  冬天的境界是:雪飞霜降,地冻天寒,古诗云:「叶尽千山瘦,
  霜寒百草枯」。这是多么黯淡呢!以其凛冽侵人,故以严冬称之:以
  其万木凋谢故以穷冬称之。至于春则不能以严春,穷春来称呼它。严
  43页
  字是含有畏惧,戒严的意思──谓为寒威迫人,连那无知草木也不敢
  伸出脚手来──抽根发芽──这就是畏惧的意思;冬天要多穿衣服,
  预防寒气的侵袭,这就是戒严的意思。楚辞云:「秋既戒之以白露兮
  ,冬又申之以严霜」。至于春那就不这样了,除了景色殊胜外,它的
  佳号却来得非漂亮──锦春、芳春,还有春光、春色,和嬉春、游春
  的种种美称,这些专美名词,确为东君──春,所独占,终没有其它
  的份儿(中略)。
  学佛人和一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一切境上能够触景观心会通佛
  法而善用之罢了。以上所说种种是以新春喻佛法。要之,春是含有柔
  和温暖义;可表佛教的慈悲心。夏是含有残酷义──炎热;可表人们
  的残忍心。秋是含有憔悴义──萧杀;可表人们的愁苦心。冬是含有
  畏怯义──寒威──严冷;可表人们懦弱性。这些表示到底有什么取
  意?总而言之,要诸位见到温暖而美丽的新春,当自检点一下,我们
  有没有如春那般温暖煦物慈悲心去利益人群?不可祗知贪图嬉春踏翠
  而已;否则成为迷恋五尘陶醉浮生的一类人了。
  看到炎威可怕的夏天,当自己检点一下,我们有没有如夏天那种
  炎威的残忍心去恼害一切众生。不可祗知避暑消夏而已,否则成为消
  极逃生一类人了。看到萧杀愁人的秋天,当自己检点一下,我们有没
  有被那如秋天萧杀愁人的烦恼痛苦所苦困扰,又不可发生厌世悲观的
  心情;学佛人当能摆脱逆境,安心乐道过日;否则没有真实获到佛法
  的受用。看到严冷畏人的冬天,当自己检点一下,我们有没有像无知
  的草木那种怯弱心情,学佛人要具有大无畏精神,勇猛精进(一方面
  精进利生、一方面精进佛道)这才不负学佛;否则成为焦芽败种,不
  敢向上进取大乘的孤调解脱了。以外还有种种表示,列表如下:
  ┌一、能改造真善美的人生──如春能令万象一新,景色宜人。
  │
  ├二、能解除人生的痛苦──如春没有那些炎威酷热等苦。
  │
  佛法─┼三、能消灭人生烦恼──如春没有那些萧杀愁人的景象。
  │
  │四、能发扬救世无畏精神──如春能鼓励那些被寒威侵迫得连一点生气
  └  都没有的草木使其生气勃勃欣欣向荣起来。
  (下略)」
  44页
  ( 注 8) 朱元璋(明太祖)<御制皇陵碑>文。《纪录汇编》卷一。
  ( 注 9)( 注 10) 《云水诗草》页一。
  ( 注 11) 郑焜仁:<斌宗大师略传>
  ( 注 12) 《云水诗草》<曹溪南华寺>、<游南海普陀山>、 <宁
  波阿育王寺>、<天玲珑岩>、<古天童>诸诗。
  ( 注 13) 同 ( 注 11)。
  ( 注 14) 《云水诗草》<礼八指头陀塔>。
  ( 注 15) 同 ( 注 11)。
  ( 注 16) 《云水诗草》<谒金山仁山老法师>。
  ( 注 17)《云水诗草》<挂钵润州鹤林寺值静观法师开讲圆觉经>。
  ( 注 18)《云水诗草》<宿西湖灵隐寺>、<天竺寺>、 <云栖寺
  怀古>、<月夜泛舟西湖>、<苏小坟>、<孤山怀古>、
  <虎丘玛瑙寺怀古>、<庐山黄龙寺>、<庐山碧龙潭瀑布
  >、<过东林寺虎溪桥口占>、<庐山杂咏>。<赠庐山大
  林寺竺庵老和尚>。
  ( 注 19) 斌宗: <雪窦游记>《我人生死之由来》(民国六四年正
  月高雄人生书局版)页一五五。 斌宗法师在此结识不少道
  友。
  ( 注 20) 《云水诗草》<黄鹤楼怀古>、<夜游黄州赤壁江>。
  ( 注 21) 《云水诗草》<与性全和尚暨陈锡祥居士等同游池州府齐
  山题翠微亭>。
  ( 注 22) 郑焜仁:<斌宗大师略传>。
  ( 注 23) 此文发表于《弘化月刊》,收录于《我人生死之由来》。
  ( 注 24) 斌宗:<雪窦游记>,民国廿四年五月十五日作, 收录《
  我人生死之由来》。 《云水诗草》中录存《奉化雪窦寺杂
  咏》诗十二首。
  ( 注 25) 同 ( 注 22)。
  ( 注 26) 斌宗:《佛说阿弥陀经要释》自序云: 余自民国二十九年
  春,自天台归来,力弘此经,计十余次。(页五)
  ( 注 27) 吴湘相: 《第二次中日战史》第七篇第一章第一节「日军
  改用守势战略」( 1974.2. 综合月刊社、台北)页 574。
  ( 注 28) 宫崎直胜: 《寺庙神?升天》(东都会社昭和十七年十二
  月,页三七~一○三。可参阅《台湾省通志》<宗教篇>。
  ( 注 29) 郑焜仁<斌宗大师略传>并增列慧岳法师口述部份。
  ( 注 30) 《水诗草》<东游杂泳>。 比叡山是日本天台宗的大本山
  。参见
  45页
  田村晃佑《日本佛教?宗派》(东京书籍会社, 1983,东
  京)页六二~八二。田村氏专研日本天台宗。
  ( 注 31)( 注 32) 郑焜仁《斌宗大师略传>。
  ( 注 32) 斌宗《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自跋。
  ( 注 33) 同前并慧岳法师口述。
  ( 注 34) 同前并许炎墩先生口述。
  ( 注 35) 同 ( 注 31)
  ( 注 36) 斌宗《佛说阿弥陀经要释》自序。
  ( 注 37) 慧岳: <我对慈老法师的敬仰和哀思─为老人圆寂一周年
  而作>《慈航大师纪念专辑》(慈航社会福利基金会)页
  434 ~ 435。
  ( 注 38) 道源:<与慈航法师>前书页 148。
  ( 注 39) 同 ( 注 37)。
  ( 注 40) 同 ( 注 31)。
  ( 注 41) 斌宗法师的讲词, 慈航法师将之发表于《菩提树》杂志创
  刊号,题为「借花献佛」。
  ( 注 42) 同 ( 注 37)。
  ( 注 43) 《慈航大师纪念专辑》页 202。
  ( 注 44) 郑焜仁<斌宗大师略传>。
  ( 注 45) 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印行《斌宗法师遗集》(民国七十七
  年十一月五版)。郑寿彭序文。
  ( 注 46) 朱镜宙: <新竹古奇峰法源寺开山祖师斌宗和尚塔铭>谓
  :「冬讲地藏经于冈山龙湖庵, 是为台僧正式说法之始」
  (见《斌宗法师遗》集页二十六),若谓「台僧说法之始」
  自非事实,加「正式」二字,就某种意义而言则属实情。
  ( 注 47) 斌宗《佛说阿弥经要释》自序。
  ( 注 48) 江灿腾: 《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 1895 ~ 1995 )》
  (南天,1996,3, 台北)页 294。
  ( 注 49) 郑寿彭《斌宗法师遗集》序。
  ( 注 50) 李炳南《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序(高雄人生书局 64,
  正月版)
  ( 注 51) 许炎墩先生口述。
  ( 注 52) 同 ( 注 4)。
  46 页
  ( 注 53) 同 ( 注 47)。
  ( 注 54)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页一。
  ( 注 55) 《楞严义灯》页廿七。
  ( 注 56) 《楞严义灯》页四七。
  ( 注 57) 斌宗法师写完经题即入涅盘(慧岳:刊行五版后记), 未
  能窥其全貌。
  关于日本的天台宗及台密的发展, 可参看宇井伯寿《中国
  佛教史(李世杰泽、 协志工业丛书本)页 184 ~ 185 以
  及田村晃佑《日本传教?宗派》<天台宗><密教?隆盛
  >(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昭和 62 年,新装一刷), 页七
  六~八二。田村氏是研究最澄和德一的专家。
  ( 注 58) 斌宗: <在台中莲社传授在家菩萨戒开示>《我人生死之
  由来》页一三三。
  ( 注 59) 前书页一四四。
  ( 注 60) 同前页 139 ~ 141。
  ( 注 61) 同前页 142 ~ 143。
  ( 注 62) 同前页 146。
  ( 注 63) 朱镜宙<新竹古奇峰法源寺开山祖师斌宗和尚塔铭>。
  ( 注 64) 郑焜仁<斌宗大师略传>。
  ( 注 65) 斌宗《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页 174。
  ( 注 66) 同前页 175 ~ 180。
  ( 注 67) 斌宗《佛说阿弥陀经要释》页 31。
  ( 注 68) 参见吴仲行<中国大乘八宗佛教概述>《中国佛教史论集
  》(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民国 45.5. 初版,台北)
  ,页 118。
  ( 注 69) 南亭《释教三字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华严莲社
  民国七六六年九月初版)页 113 ~ 121。
  ( 注 70) 同 ( 注 65) 页 198。
  ( 注 71) 摘自斌宗《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本经五重玄义>关
  于「判教」部份。页 180 ~ 213。
  ( 注 72) 前书页 200。
  ( 注 73) 同 ( 注 67) 页 31 ~ 32。
  ( 注 74) 《楞严义灯》页 8 ~ 9。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观察他人的过失对自己的解脱没有帮助!多观察他人的功德才能照顾好自己的净业!才能离苦得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