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上转依义
2014/9/3   热度:291
唯识学上转依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些人念佛诵经的时候流眼泪,非常地伤感,这是感动。什么原因?是念佛诵经的音声触动他的善根。他有这个现象,证明他过去生中是学佛的,而且学得很不错。为什么今天流泪?他前一生在修持功夫还差了一点,没去得了;这一生很幸运又遇到了,他才会有这个感动。有的时候,我们读经念佛,甚至会有寒毛直竖的现象出现。遇到这个情形,不要害怕,这是触动善根。这个经文,突然之间心开意解,忽然明白了,明白的时候就有这个“寒毛直竖”,或者感动地流泪。这种情形是你前世“曾作佛道”,你过去生中曾经是修行人,曾经修学过这个法门,所以你不是凡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慧海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6册
大乘出版社出版
1978年11月初版
页31-48
--------------------------------------------------------------------------------
31页
一、序论
在科学昌明的二十世纪的人们的心理,多半是爱追求真
理的,所以近来研究唯识学的人,对成唯识论,多注重辨「
唯识相」的一部分﹔而「唯识变」,和,「赖耶识」「种现
熏持」等又为辨唯识相中之谈理最精,说事最切者,故近年
来出版唯识学的著述,无论长篇或短品,其思想的重心,不
是「三能变」义,便是「唯识现」义,鲜有谈及辨唯识行与
唯识果的一部分。因而成唯识论之「唯识行」与「唯识果」
中的道理,就少有人精研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全谈唯行与唯
识果的本领,只能在唯识果中提出一个名词----「转依」,
来略略的分析一下吧。但是我为什么要谈转依呢﹖这是我得
先说一说﹕
第一转依是唯识学上的不共义----唯识的主张,凡是世
间超世间的有漏和无漏的法,都不能
32页
离开能变的识而独自存在。这理论在唯识上是很肯定而不许
否定的。宇宙中的现象界和国家社会种族阶级以及天堂地狱
,一切的一切,都是众生各自本识中的共相种变现的共同或
非共同的现行﹔出世间的如无漏的菩提与涅盘,亦由修行者
,尽舍识上的杂染种现而显而生。总而言之,举凡所有,莫
不以「识」为存在的根本也。那末,无上的佛陀,和三界中
的众生,都是建立在一「识」字之上,不待更言了。心识圆
明就是佛,心识迷昧即是众生。虽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的说教,然而又有一定的界限,此界限尽即已转依与未转
依而已。如是之理,求之他宗绝不可得﹗那一位能在非唯识
宗的经论中寻获「转依」两字和它所诠的甚深又甚深,殊胜
最殊胜的意义呢﹖纵然有相同的意思或诠说,但也绝没有如
唯识宗所建立圆满吧﹗所以我特别要谈「转依」义。
第二转依是唯识学的最高目的----要想得圆满的转依果
,除非成佛﹔而成佛又非得圆满的转依不可。那末,圆满的
「转依」也就是无上的佛果了。一般学大乘佛法的最高目的
在成佛﹔而学唯识的最高目的也就在转依,所以「转依」是
唯识学上的最高目的。这绝不是夸大狂,而有最明白的铁证
﹕「由转烦恼,得大涅盘﹔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
,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这成唯识论的论文,任何
人也不能否认的。我们在成唯识论的全部组织上看,也可以
得到一个确实的了解,以转依义置于修习位之末梢,究竟位
之起头,介乎两位之间,作为佛与菩萨差别的关键,半得转
依者谓之为菩萨,满得转依者谓之为佛陀。于此可见转依在
成唯识论之地位和
33页
价值,那是绝不可等闲视之,而须得大书特书者也。所以我
要特别谈「转依」义。
第三转依是唯识学产生的根源----佛由兜率陀天降生中
印度迦毗罗国,目的全为救度一切人非人类的众生。他的一
举一动一言一默,没有不是摄化的方便。现在我们去打开他
亲口所宣说而遗传下来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来看,那一部不是
在教导有情修心办道,快快成佛﹖譬如深密,华严,楞伽都
是在教训众生成佛,乃当然之事实了。然成佛必须得圆满的
「转依」,所以深密广示三自性和三无性,为非空非有中道
之教。而三自性中,以依他起为遍计圆成之所依止,非三亦
非一,非一更非三。这妙义要在有情的善了通达,观见遍计
之迷,便得圆成之悟。在楞伽则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圆满遍说,正智与真如乃遣虚妄之分别而证﹔二无我理,乃
除三性中之遍计以显。而华严则曰﹕「三界唯心」若人欲了
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中密意,请
三复之。总而言之,凡是唯识宗的经教,都是为的众生得到
「转依」而宣说的。无着世亲等大菩萨,秉着这一贯的宗旨
,而造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扫荡过乌烟障气的印度十六
种外道和偏执下劣的二十部小乘!圆成近代佛法应付新思潮
的特立独出的唯识宗。我这点意思,除前段所引成唯识论的
论文,可以作为脚注而外,论后又有﹕「为劝有情,依智舍
识,故说转八识得四智」之文为脚注的脚注。摄大乘论更说
的好﹕「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
,入唯识性。」入唯识性,非先说唯识不可,而说唯识结果
在为入唯识性。换言之,为得「转依」
34页
而说唯识。所以说「转依」是唯识宗产生的源泉。因此之故
,我要特别宣谈「转依」义。
二、正论
(一)转依义
转是一件事,依是一种法,转依是两件事合成的一个名
词。转又有能转智,所转障,所转得之三法﹔依复有染净依
,迷悟依,或依他起之三说。非分为几个小段,不能说得明
白。
A、能转智----能转道
能转的法,就是一种能断烦恼的力,明白点说就是「智
慧」。因为智慧能够观察「事」和「理」﹔并能判断其是或
非﹔有断惑证真之力故。在此处所说,总共有三﹕一者「加
行智」,二者「根本智」,三者「后得智」。虽为数仅是三
种,而能包括地前地上及佛果位上和一切智慧。「加行智」
者﹕以闻思所成慧和修慧一分为性,缘于诸佛菩萨所说正法
教理﹔依教修习观察法性,渐遣一切世俗假相,能够引发根
本智故,名加行智。「根本智」者﹕由加行智,遣相既尽,
而起真实无漏之智,亲证真如,此后能生后得智等,故名根
本智。「后得智」者﹕根本智后之所得也。智体无漏而有分
别,变似真如,观其空性----空性之体,即是真如,又名法
性----而与根本智异。加行智为有漏智,根本后得为无漏智
。这三种智,也就是断惑证真的道体,所以在成唯识论
35页
上,统名之为﹕「能断道」及「能伏道」。能断道者,其道
能永断二障之种子与现行也﹔能伏道者,其道仅能渐伏或顿
伏二障之现行也。能断道为三智中的根本智,兼取后得智﹔
能伏道则通三智。加行有漏,后得带相,不能正断惑故,说
为能伏道摄,乃当然之理,自不待说,而根本智,性唯无漏
,正能永断「二障种子」,如何亦说为能伏道摄呢﹖这不成
问题,据实而说,根本智可以全断二障,但程度上有尚未能
全断二障的,如初地见道时之根本智,只能断除一分。可是
牠又确实是证真的,不能不说是根本智,所以也可将牠摄入
能伏道中也。
为明白起见,制一粗表如左﹕
┌加行智──唯有漏──能伏道┐
│ // │
能转智┤根本智──唯无漏// ├能转道
│ /\ │
└后得智──唯无漏──能断道┘
B、所转舍
所转「舍」就是能转智所转舍的东西,这有两类﹕一类
是「障」的,二类是「非障」的。障的就是「烦恼」与「所
知」二障,因为障于圣法,而必为智慧之所对治故,故谓之
障也。非障的就是「三界有漏善法」,或「无记法」﹔和劣
等的「无漏法」----如二乘圣者身中的「四圣谛法
36页
」,不障圣法,亦不必为智所断,不过不为佛果净识中所藏
,而佛果净识非彼依故,故亦须舍也。
因是障与非障之故,第一类名「所断舍」,第二类名「
所弃舍」。断舍之舍,有两种说法﹕一说「无间道」现前之
时,与二障种子,好似冷冰与火炭,绝对不能相容,道火愈
增胜,二障愈减消,从此以后二障之冰永远不复得生。道于
二障,有殊胜之威力故,所以说为断舍。二说﹕「所执我法
不对妄情」,亦叫作「舍」,此家意说,凡实我实法,皆无
自性,但由众生的妄情,执着似有﹔令众生自身的妄情一断
,便不计执实我实法,而实我实法,也再不与妄情相对,于
此妄情不对其境,假名之曰舍也。
弃舍之「舍」,要在「金刚道」之「金刚定」现前之时
,因由此「定」引生最极圆满明亮纯净的「根本净识」,此
识所藏,纯为殊胜无漏的种子,不藏下劣无漏或其它有漏的
善无记种,故诸劣无漏法等,在「金刚道」末「无间道」时
,即须舍弃,到佛果圆明净识一生起,顿然灰尽,无存无余
。为圆明净识所不容纳,不更藉胜道威力加行断舍,净识一
生,彼自退出,故名为弃舍也。
C、所转得
由有能转舍的智,转舍了所转舍的二障和有漏善及劣无
漏法,应必有所获得,乃可合符正理
37页
,故「所转得」,不可不说。所转得即是「二转依果」﹕
一、所显得----大涅盘果
大涅盘如何名所显得呢﹖因为涅盘就是真如,又名清净
法界,也就是诸法的真实理体﹔乃众生无始时来本具之德相
也。其体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明不暗,尽绝一切安立之
相﹔诸佛出世若不出世,体常凝然﹔然因众生烦恼炽盛,将
牠隐被盖覆,不得光明显现而已。若大菩提智一生,烦恼顿
然灭尽,其相脱然而现,好似云散日显,垢去镜明,一不由
种子而生,二非熏习所成,所以名为显得。
平常为何说有四种涅盘呢,涅盘真有四种吗﹖涅盘本无
二体,一切众生与一切圣人,都是共同一个涅盘,不过因为
有客障复令未显之时,而假名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谓
虽为客障,而性本净,不生不灭,凝然湛寂也。烦恼已断,
真如已证,涅盘已得, 而尤有异熟果报的依身存在,故名
----有余依涅盘。即前此的异熟果身一灭,所谓灰身泯智,
故名为----无余依涅盘。即前此真如,尽除所知之障,然为
大悲般若,交相辅翼,故不如二乘人之住于寂灭,亦不如众
生之住于生死,利乐有情,穷未来际,虽现生死而相常寂,
安然无动,故特立名----无住大涅盘也。总之,涅盘是一个,
不过由未显及已显而又断障不同运用不同,安立如上四种名
字罢了。
涅盘虽一而证得各异,什么人该得什么样子的涅盘呢﹖
这须借唯识讲话的表说﹕
38页
凡位─────────────自性涅盘
┌ 有学
┌二乘┤ 不定姓 有余涅盘
│ └ 无学
│ 决定姓
圣位┤
│ ┌ 渐悟(二乘回心者) 无余涅盘
│菩萨┤
│ └ 顿悟
└ 佛────────────无住涅盘
二、所生得----大菩提
大菩提果,如何名叫「所生得」呢﹖因为「赖耶识」中
,本来具有「菩提种子」,但因所知障障碍难生,后由圣道
之力,断所知障,令其从种子位,发生现行,故名「所生得
」也。菩提种子,虽赖耶中无始本具,但在渐趣大菩提果的
因位之中,数数熏发,渐渐增长,非到佛果究竟,不能圆满
﹔然至佛果以后,却又不必再熏,仅是从种发生现行即足,
因为得佛果即是圆成,无丝毫缺陷,功德圆满不增不减。
39页
大菩提果,到底是些什么﹖就是「四智相应心品」。四
智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
所作智」。四智应心品呢﹖品是聚类之意,就是说四智各个
相应的一聚心及心所。这一聚心心所,总共有二十二个。统
此心聚,称为相应心品。既然智就是一聚心品,为何独以智
来标名呢﹖因为智用殊胜,所以特用立名。这四智相应心品
,总能包括佛果位上一切有为功德,所以就是大菩提果。
四智是转有漏的八识而得,故体相用,都与有漏八识相
似。如转第八赖耶所得的大圆镜智,能摄藏无漏种子,能现
自受用身土和余三智的智影,恰像一面光明大镜,故名大圆
镜智。转第七识所得的平等性智,则与有漏第七识相翻其用
,于内则证诸法的平等理性,于外则观诸法自他平等,无有
高下,而常与大慈大悲等恒共相应,随十地菩萨所乐所欲而
变现他受用身土,满他受用,故名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所得
妙观察智,则善能观察诸法自相共相,便能于诸大会中,转
大法轮,施设无量无边众多方便,断诸有情之疑网,令得妙
法之安乐,故名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所得的成所作智,则是
示现一切身土等法,以应地前和二乘圣人及诸凡夫之机,以
成佛果本愿力所应成的事业,故名成所作智。
转八识得四智,是完全在佛果位时才转的吗﹖圆满转得
,当然四智都须到了佛位纔圆满,不过也有从入初地就得初
起的,那就是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此二智在一入初地,就
得现前。可是
40页
在初地初起之后,于后诸地之中,或时现前,或不现前,直
到第八地才永永现前也。再单论妙观察智,若是生空观品妙
观察智,二乘见道之时,亦可现起,若是法空观品的妙观察
智,则非菩萨见道位,不得现起。因观察法空,唯有菩萨故
,非二乘所能也。这是地上可得初起的二智。若大圆镜智和
成所作智,未到佛位,是决定不能现起的。所以四智有地上
初起者,有非佛果不能现起者。
D、所转依
一、依他起性﹕前来所谈,都是在「转」字上,还没说
出「依」来,现在来说转之「所依」。「依」在唯识有两说
,这是第一种说法。
为何第一家说为「依他起」呢﹖因为依他起性的本身,
具有遍计执和圆成实的两面﹔在凡位以遍计所执为主,圆成
实即隐而不现,而依他起,则随之成染﹔在圣则圆成实尽露
,遍计全归乌有﹔依他起亦即成为圆成实之依他起,全是清
净。随遍计执的染依他,就是烦恼与所知二障﹔随圆成实的
净依他就是涅盘与菩提﹔转舍了依他起上之烦恼遍计,便得
依他起性上圆成实之涅盘,转舍了依他起上之所知遍计,便
得依他起性上圆成实之菩提。以依他起性,乃是转舍转得之
所依止,故立转所依即依他起。
二、持种依与迷悟依﹕此是第二家的说法。「持种依」
者,就是第八根本识,能含藏一切有
41页
漏无漏的种子,故名「持种依」也。有漏种子称为杂染种子
,无漏种子称为清净种子,这两类种子,赖耶识中无始时来
,平等具有,但在凡位因为有漏种子有强力的熏发,唯是有
漏现行,全无无漏,若有一时真圣道生,灭除所有染污种子
,熏发无漏,则无漏种子现行,即是前面所说的四智菩提也
。「迷悟依」者,就是真如,就是前面所说的清净法界,真
如何以为迷悟之依呢﹖因为众生烦恼殊胜,真如隐覆,不达
真理,便生一切有漏有过失之法,因此迷昧愚痴,永远流转
于生死轮回,故为迷依。由圣道力遣惑显真,证无漏法,便
得涅盘常住寂灭安乐清净界中,永不为二障所覆,生死所引
,故名悟依。以真如之未得及已得,而说迷之与悟,迷与觉
悟以真如为所依而转,故真如为迷悟依也。这两种所依,非
是对立的两法,而是互成关系的,如舍去二障种子,菩提能
生,涅盘亦能显,舍除真如之迷,亦复能生菩提,能证涅盘
也。然而一定要说两种者,盖显大菩提果,由赖耶净种子出
生,大涅盘果,由弃烦恼自显也。
上来两家说法,第一家为不正义,故唯识论中,就简别
了﹕「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
在述记上,也举出依他起性,属断舍和弃舍之一,不能说为
转之所依。据我看来,说依他起为转之所依,确实太模糊了
﹗
前来「转」以能转道,所转舍,所转得三段说明﹕「依
」用依他起,持种依,迷悟依来说明,可以得到一个「转依
义」的大概,现在总起来表示如次﹕
42页
┌能伏道──加行智
┌能转道┤ 根本智
│ └能断道──后的智
│ ┌所断舍──二障种
┌转─┤所转舍┤
│ │ └所弃舍──非障法 有漏善
转依义┤ │ 劣无漏
│ │ ┌所显得──大涅盘
│ └所转得┤
│ └所生得──大菩提
│ ┌依他起──依他起法
└转依─所转依┤持种依──根本识
└迷悟依──真 如
先有转之所依,持染净种,为迷悟本,然后能转之道,
舍除所舍之染,而证得二所转得,转依之义方乃圆满也。
(二)转依位
----唯识转依位与摄论转依位之比较----
欲得圆满究竟的转依,自然非到佛位不可,但是菩萨从
入资粮位起,乃至第十地,和二乘的
43页
圣者,都已各得一种转依,这在唯识论上,称作六转依位。
而唯识论的转依位又与摄大乘论不同,故不得不作一比较的
观察。先看唯识论的﹕----
A、损益力能转----资粮加行位
在资粮加行二位,总名损益力能转,为何名损益力能转
呢﹖因在资粮位,由多闻熏习,对于佛法有殊胜了解之力。
即于有漏诸恶,不去造作,而心心向道,种诸净善,故能渐
损根本识中染污种子,而渐熏增清净种子,所以名为损益力
能转。在加行位,因由资粮位中,于法能生胜解之后,进入
此位,即便生起一种殊深的惭愧之心,惭自罪深重,愧无诸
佛之妙德,于是加功用行,除恶积善,不再作有漏的罪法以
熏发赖耶中的染种,而前进造作无漏善法,增益赖耶中的无
漏种子,故亦益为损益力能转也。
此中所谓损益,非是断证之义,损仅是伏损,益仅是熏
增,不如见道时或见道以后之真断真证,所以述记称之为假
能转。
B、通达转----见道位 [就是通达位]
菩萨经过加行位的世第一法,无间进入见道,顿断分别
二障麤重,顿见二空真理,故名通达转,在通达位转舍转得
也。
C、修习转----修习位
44页
修习位包括菩萨十地,从初见道之后,至未入金刚道之
前,中间都名修习位,即此十地每地之中修一行断一种障证
一真如,名为修习转,修习位之转舍转得,名修习转也。
D、果圆满转----究竟位
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集无量无边的福德和智慧,一到
金刚喻定现前之时,永断一切二障种子,及诸有漏善法劣无
漏法,顿得圆满大涅盘果大菩提果,功果圆满无增无减,故
名圆满转。此是对菩萨而说。
E、下劣转----二乘
这是对后面的广大转而假立的,因为二乘所证的转依﹕
(一)唯自利,(二)欣乐厌苦,(三)唯达生空,(四)唯断烦恼
障,(五)唯证真择灭,(六)无一切智无胜堪能,与佛果相较
,实为下劣,故名下劣转。
F、广大转----佛果
广大转就是果圆满转,因前是对菩萨安立,今对二乘,
特立一种也。广大之义,翻下劣之六种即是。(一)唯利他故
,(二)不住涅盘,(三)双达二空,(四)双断二障,(五)证得
无二大转依,(六)具一切智有胜堪能。
45页
┌资粮位─由胜解伏障┐
┌损益力┤ ├假立转
│能 转└加行位─由惭愧伏障┘
佛与菩萨│通达转─通达位─断障证真 ┐
┌相对立┤ │
│ │修习转─修习位─断障真证 │
六转依┤ └圆满转─究竟位─得二转依果 ├真实转
│大小二乘┌下劣转─二乘位─断惑证真 │
└相 对 立┤ │
└广大转─大乘位─得二转依果┘
前面完全是成唯识论的,现在来看摄大乘论又是怎样一
个说法﹕
损益力能转----摄论云﹕「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
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如此,当然是资加二
位,不过没有说明二位的界限,世亲释无性释也未加分别。
通达转----是这样说﹕「谓诸菩萨,已入大地于真实非
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就是说从初见道
乃至第六地,中间都名通达转。
修习转----承前转而来,从第六地起至第十地。其理如
论﹕「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真实现故」。
46页
果圆满转及下劣转----同唯识论。
广大转----这说的菩萨,不是说佛果。如其论云﹕「六
广大转,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即于生死见为寂静,
虽断杂染,而不舍故」。
这样看来,除开圆满转与下劣转与唯识同而外,其余四
种都不相同,但两论相不相违呢﹖依愚见揣测,并不相违。
第一转位,摄论虽未划分资加的界限,而义与唯识相同,很
可以通的过去。第二三转位,两论各据一面而谈,也并不错
乱,摄论据有相观无相观说,前六地尤有有相观与无相观相
杂,故立为通达转,第七地以后纯为无相观,纯熟修习,故
名修习转。而唯识则依修习位之名以立其名,故稍有异。第
六转位,摄论就因位说,由菩萨向上趣证佛果之圆满转,故
立为广大转,唯识就果位说,已经证得而与二乘相较故名广
大转。
(三)转依余义
A、转识成智非转识种
由皮面看去﹕「转识成智」,似乎是将心王的八识,转
变成心所的四智﹔或者﹕将八识的种子,转为四智的种子,
而另发生智的现行。实则不是。众生有八识,佛还是有八识
,众生有心所。佛也并非没有,盖识种不变,识性不灭也。
不过因为强劣相异,运用不同,而假名转识成智罢了。识之
胜用是----分别,在凡夫位上极强,名识﹔智之胜用是----
抉断,在圣位则胜,名智。
47页
非是灭除因位上之识性,而另产生一个智体也。然而为何要
说----「转」呢﹖第一要转去无始时来藏于识中的染污,智
慧才能生起故﹔第二智随识转故﹔第三转舍转得,识为依故
﹔所以特为转识。
B、转依二字之妙用
二障种子和涅盘菩提,同时都是藏在赖耶识中的,但二
障一除,便现出了涅盘与菩提,在这一断一证之间,到底安
个什么名字才相恰当呢,那就是转依,故转依之为义,真是
妙到不可言喻。一方面显示菩提涅盘,无始本具,不是从断
障之后,从无的方面而生出的。另一方面,显示转舍转得,
只是两种子易位,因烦恼不是固体之物,须智力来断,而智
一生起,随即灭尽,两法同时,一生一灭。盖唯识不许一识
上同一剎那有相违的二性存在,有此便无彼,有彼便无此也
。唯识殊胜微妙的思想,转依也是一种。
C、转依果之得全是意识之力
转八识成四智,转烦恼得涅盘,八识之中的主动者,并
非八个识,而仅是八个识中的第六意识。第一﹕「动身发语
独为最」及一切善恶业之制造者故。 [思为业主,意识相应
] 第二初步的转依,要靠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这正是第六识
的功用。第三见道时之妙观察现前时智,能逼平等性智初起
故。第四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要金刚道后,进入佛位时方得
生起,亦为第六遣障熏发之力故
48页
。所以四智虽为八识转成,而能转者,却唯第六意识也。
三、结言
前面四转依义六转依位的两段,都是在给成唯识论下注
解。其余的就靠自己的愚笨的意识,粗浅的想到而述说的,
对与不对,盼望海内知识慈悲示教了。
[附 虚大师按语]
旁助古今人一解,转所依中染净依名第八识为染净种
子依,依他起为染净现行故,迷悟依名真如为所缘迷
悟依,意识为能缘迷悟依,可会相违而补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