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岩: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七章 禅坐 调和身心的关键


2014/9/4    热度:211   

郑石岩: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七章 禅坐 调和身心的关键

 

  坐禅的目的,是要透过静态身心训练,学习放下种种紧张、不安、焦虑和妄会,让身心得到清净和安宁,最后把这种效能,用在生活之中,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发挥禅的真正效能。

  坐禅的基本要领,包括调身、调息和调心,透过身心的调理,心变得安定、清醒和觉察,并接触到心智活动的上游,从而契遇到自性或深度的自己。

  坐禅同时也是大效纾解压力的方法。它能使你身心轻安,紧张和焦虑得到缓解,只要每天抽二十到三十分钟练习,个中妙处自可领会。

  禅坐即是坐禅,它是心的效能训练之基础。心智的开启、潜能的开发,乃至生命终究意义的证悟,都要从坐禅开始。

  禅坐对紧张、焦虑的现代人,具有安定和缓解的效能;同时对于身心的健康亦有明显的助益。禅坐具有以下的效能:

  透过身心的放松有助于免疫功能的提升。

  它是一种自然纾解压力的方法。

  有助于情绪的安定和清醒的思考。

  提升生活与工作的效能。

  开启自性中的智慧和创造力。

  发现深度的自己或永恒的慧命。

  坐禅的方法不外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要素。就顺序而言,需先从调身做起,次而调息,再次而调心,兹简要介绍如下。

  调身

  一个修习禅定的人,平常应常常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拳、八段锦、做体操、做香功等等,做运动有几个要点:

  运动的方式须配合自己的体力。

  必须专注的做。

  喜悦而兴致勃勃的做。

  持之以恒。每日早晚各一次,伏案劳神者,每天应抽出二十至三十分钟作运动。

  运动有助于血液中的化学平衡,使精神愉快、神经松弛,它促进一个人静醒,也减少心理的紧张和焦虑。

  在坐禅前后,均需做适量的暖身运动,并注意按摩全身各部位。坐禅前先运动后按摩,以期身心轻安,血液循环正常。开静之后,先按摩后起身,再做运动。按摩时应以两掌搓热,先轻轻按摩双眼,依次以双掌按摩面部、额部、后颈、双肩、两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再至右大腿、膝盖、小腿,再至左大腿、膝盖、小腿。

  坐禅并不限定时间,惟在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练习禅定的人食不宜过饱),一般人因工作繁忙,可选择早晚练习,时间随自己适应能力由短而长,短则三、五分钟,长则一小时或更长,乃至数小时或数日,一切随缘,不宜勉强,而影响身心健康。

  坐禅的姿势,通常以七支坐法为通用原则:

  双足跏趺:学者坐于约两尺正方坐垫上,垫子后段约比前段高6厘米(可依自己需要酌予增减),坐定后以左腿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反之亦可,称为全跏趺坐,亦称双盘坐(如图一)。不能双盘者,可采单盘,即将右脚置于左腿上,左腿置于右腿下,反之亦可,即半跏趺坐(图二)。如单盘仍有困难,可采交脚坐,即把两小腿交叉向下面盘(图三)。如以上各种坐姿均有困难,则采正襟危坐(图四),即坐于与膝同高的椅子上,两脚掌平放于地,两小腿垂直,两膝间容一拳距离。以上各种坐法,背均不宜倚靠任何东西。

  背脊竖直:头顶天垂直,收下额,如一座巨钟。

  结手印:右手背放在左手掌心,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如正襟危坐,可置两大腿上。

  放松两肩:面部肌肉亦随之放松,任其自然。

  舌尖微抵上颚:若有口水缓慢咽下。

  闭口而用鼻息。

  眼自然微张:投视于身前二、三尺处。对于初习禅坐的人,两眼宜闭,免于妄念,对于老修者宜开,免于昏沉。

  调身最重要的原则是安适,因此环境宜安静,空气流通但避免风直吹,光线柔和不宜太亮或太暗,太亮容易分心,太暗容易昏沉;此外要注意身心放松,衣着宽松,两膝应包裹暖和。

  调息

  在坐禅的功课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呼吸,亦即调息。呼吸的方式大别可分为四种:“风”系激烈运动后的呼吸,此类呼吸不宜坐禅;“喘”系恐惧、紧张、焦虑时的呼吸,应舒畅后再行打坐;“气”为平常的呼吸,每分钟约16-18次,可听到自己呼吸声音,这是坐禅的基本要求,坐定后,开始调息。

  1. 数息

  在禅坐前应先做三次深呼吸:将两手敷于小腹,先用鼻吸一口气,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再收小腹,继续吸气,使肺部隆起,舒展胸肌,闭气十秒,再由口把气慢慢吐出。如是三次深呼吸后,依自己适当之坐姿坐妥,便开始数息。每呼吸一次数一,从一数到十,数完后再从一数到十,不断继续下去。数息的目的是克服杂念,也就是说如果能从一数至十,而能保持没有杂念妄想,便是成就了一个单元。若能一个单元接着另一个单元成就下去,便能入于定净。数息时可以顺着数如一、二、三……十,亦可倒过来数,如十、九、八……一,亦可隔数数,如二、四、六……二十,各种不同数法,是供数久了发生习惯而失去专注时变换使用。

  2. 随息

  当数息一段时间,杂念妄想渐渐消除,便将注意力放在呼吸的出入上(随鼻息),心念似乎就系在呼吸的进出往来之间。久之,连呼吸也忘了,进入清净忘我的安适。另一种随息方法称作随息想,每吸一口气,即想吸进的是清净之水(水观)或空气,遍通体内,呼气时则将浊秽排于身外,久之亦易入净。这两种随息,可以自由使用。此外,禅家所谓“守息则定”,即调和鼻息,使其无声响结滞,不粗重虚浮,出入之息,细密绵绵,若有若无,神情因而安定,渐趋定境。

  3. 止息

  随息一段时间,若心里觉得安静调适,会很自然地进入定境,这就进入止的阶段。所谓“若心欲静,便舍随,凝心止住。”在数息随息之后,身心如能调和,这种安静的心境立即出现,这时在心境上已有了轻安舒态之感,由于妄念不起,无为、喜乐、轻松和专注的心情于焉出现,这已经进入初禅了。

  4. 观息

  在止的阶段,如果心境昏暗恍惚,就要内观自己呼吸的出入相;呼吸气长,要了了分明;呼吸气短,也要了了分明,当心系于呼吸出入相时,自然安定。观也可以采取“调心”一节中的方法为之。

  5. 还息

  虽往过观想,心境仍然浮躁不安时,就要舍去观的方法,回归到数息的阶段,提起专注力数息便是还。

  6. 净息

  透过观和还的校正,心境渐渐安定下来,便能凝止心神,寂灭思虑和妄念,而达于心清净。

  数、随、止、观、还、净六个方法便是六妙门,从调息、观想到心净,不但可以入于定境,亦能入于定慧之门,而开悟见性。《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说:

  如经说阿那波那,

  是三世诸佛入道初门。

  调息为何会使人入定呢?这可以从生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所谓调息就是调理呼吸。当一个人坐下来专注于呼吸,尤其是腹式呼吸时,腹肌随之产生一收一放的张力,它的部位正是传统所谓的丹田。根据日本关田一月的研究,这个呼吸肌的有规律运动,刺激了大脑的清醒中枢,而使一个人进入清醒状况,不再陷于昏沉,同时对妄想做相当的抑制。因此,从学习理论看,如果我们配合“数息”或“随息”的操作活动,就很容易把数息、随息两种与清醒联结起来。练习久了,这个联结自然牢固,以后只要需坐下来数息或随息,即刻能产生清净安定。这种清净和安定就是佛家所谓的的“三昧”。三昧的体会,由浅而深,配合调心,长期练习,即可进入无相三昧的自在。为了达到上述的学习效果,吸气时必须膨胀小腹,而呼气时则收缩小腹,这是腹式呼吸。

  调心

  调心是坐禅三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可说调身和调息都是为调心做准备的。佛法的基本观念是万法唯心。当一个人心里平静安定,自然一切笃当贴切;心里浮动不安,必然起妄念焦躁。因此调心是禅定的功课中最主要的一环。

  心与行为相互呼应,要调心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作息,使生活正常有规律;行善布施、宽容博雅和戒杀(戒除残暴)、戒盗(戒除偷盗和贪心)、戒YIN(戒除不道德的事)、戒妄语(戒除情绪冲动的说话)、戒酒(不以酗酒来麻醉自己),这是佛法中对在家人修习坐禅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贪、瞋、痴三毒才不致闯入心中,心理才会平静。

  其次是坐禅时的调心,它透过观想(即冥思)的方法来达到禅定。心理的不安和清静均源自过去的经验,它是透过各种感官及意识思想而存在(即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产生)。换言之,妄想或清净都与自己过去经验有关。因此,如果我们能引发储存在脑子里清心安适的经验,来取代浮躁不安的经验,便能把自己带入净定的世界。这在心理学上叫作制约,它可以从学习中获得。不过,每个人的内在经验不同,必须先找出过去获得净定感受的单纯经验,才能引发清净感来代替浮躁不安的妄念。也正因如此,必须经过一番内省,才能找出引领自己走入宁静世界的观想对象,有时甚至需要有经验的老师给予帮助。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观想的对象也就不同。兹将观想的类别归纳如次:

  从眼根观者,观庄严的佛像、观日、观水、观树等。

  从耳根观者,如观一个轻恬的声音“无”“哼”“朴”或其他音符如风声、念佛声等。

  从鼻根观者,如数息与随息想。

  从舌根观者,如以舌抵上颚,心系该处。

  从身根观者,如观眉心、鼻端、脚心、丹田,或观全身轻松、清净、舒畅等。

  从识根观者,如参公案、参话头(例如参“念佛的是谁”,而观照在话头“谁”上)或者内观自己成清净的水、春和景明的祥和大地等等。观想是不能抄袭的,某甲观日或观水可以入定,但换另一个人可能使他烦躁,那是因为过去经验不同的缘故。因此,有些人可以从参禅入定,有些人则必须选择念佛入定,有些人从观音入定,有些人则必须以观佛像入定。每个人心理生活背景不同,协助他入定的方式不同,这在《楞严经·观音圆通章》中说得很清楚。

  固然导引每个人清净安定的观想不同,但就心理学上看,选择观想的对象,仍有可资遵循的原则,兹扼要说明如下:

  观想的对象必须是单纯、恬淡、轻松、安详。

  观想的对象必须能引起自己身心松弛。如果观想的结果反而引起紧张或妄想,应即放弃,另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观想对象。

  观想时只系念于一处,守住一根(眼、耳、鼻、舌、身、意在佛学上称为六根),一根清静安定,其他五根亦随之安定。

  以上所述调身、调息和调心无非是引发一种身心的安适,以净定代替浮躁,以恬适代替不安。

  坐禅的目的,是要透过静态的身心训练,学习放下种种紧张、不安、焦虑和妄念,让身心清净和安宁。坐禅是有效纾解压力的方法,能让身心轻安,免疫功能提升,并能提升生活和工作的效能。

  坐禅是心的效能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透过静态的安住和清醒的觉照,训练自己的心能,慢慢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之中,产生清醒颖悟的心力,这就是智能开启的关键。

  坐禅的基本要领调身、调息和调心三者之中,以调心为重心,当身、心和性灵得到调伏时,心灵生活就有全新的境地。

-----------------------------------------------------------------------------------------------------------------

更多郑石岩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为什么得佛力加持,凭善心,善行,善愿,善行,一定要符合佛讲的标准,就是净业三福,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佛说净业三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若无三福基础,皆不得成就。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