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
2014/9/4   热度:242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四集 昨天我们跟各位谈到这个净法,其实它还是一种境界。那么还法以前,它确实是一个工程,到了净法的时候,我们要跟各位讲,你已经完成了那些工作,那么这个时候它会显现出来几个相。有五个相,我们叫做五禅支,这五个相具足了,你的禅定就完成了。 换句话说,禅定也不是突然间这样子,嘟!我入禅定啦,也不是这个样子。就像大家说你开悟,你证阿罗汉,也不是说就是因为我坐一坐,突然间,哦!我证阿罗汉了,它不是像开关这样子,一按灯就亮了,不是这个样子。它是一种自然的进境,自然的一种进程。像我们吃饭,你一口一口地吃,吃到某一个程度,嗯!饱啦,它不是你现在饿得要死,你在哪里按下去就,哦,饱了,不是这个样子。它是一种自然的进程。你不经过那些工程,你就不可能有这个成就,你不经过那些阶段的苦行跟基础,你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开悟,证果或者入禅定。 我们现代的人因为过惯了这种人家服务周到的那种情况,你就一直以为,我来一个什么的样子,然后就可以开悟。我第一次感到很惊讶的就是,我在讲经的时候突然就有个人举手,师父你这样讲那你告诉我,怎么样我可以开悟?怎么样可以开悟?怎么样?你这好像说,你出五百块,我卖给你,你就开悟了,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本来以为只有一个,结果呢?(却)是普遍存在的。大家在听的时候,都等于用一个雷达一直在找,找一个什么目标,啪!一下子就开悟了,是带着这样的心境,你永远不会成就。我们要像吃饭一样,一口一口地吃,吃到某一个程度说,嗯,这个,我饱啦,要再多吃一口也可以,不再吃了也可以,那个时候你自己的智慧就要判断说,我饱了。小孩子不会,小孩子看到不想吃的,我饱了,我吃不下了,看到他喜欢吃的,哎呦!哪会饱?再三碗也会吃下去,他怎么会这样,因为他想吃。我们就不一样。 同样的,修行也是一样,你会一步一步一步一直过来,到这样的程度,嗯!对啦。现在你经过了数法,随法,止法,观法,还法。还法到成熟的时候就是净法完成了。所以,净法没有特别再进一步怎么样!就是这个样子,让你去感觉到,还法完成到这个的时候,这个是什么状况?到了这里,它五种现象会产生。 所以这里讲,我们26页的第二段,此时行者已经可以开始感受禅定的滋味了。就像我们吃饭刚开始的时候你会一直吃,吃到某一个程度了,嗯!还有这些,那差不多就饱啦,但是这些不吃完不行,那就是饱的滋味已经产生了,你可以开始感受到禅定的滋味。 那么有哪些呢?在初禅之中有五种境界,称为五禅支,这个就是你感受,你是不是入禅定的状况,这五禅支就是寻、伺、喜、乐、一境性,当此五禅支能够一时俱现,就证明行者已经证入初禅的境界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五种状况要同时出现,同时出现也不是像画图一样,五个指头全部要有,并不一定,但是这五种境界要不离,不离我们的身。 我们现在有很多境界,各位有很多境界,这个境界都是单一出现,出了以后就不再来,或者说某一个特别境界经常出现,我们跟各位讲这个叫魔境。心里在生命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遭受很多压抑、暗示、扭曲。造成我们潜意识里头的这些东西,现在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因为你把它放松了,他会逐渐逐渐一直出现,会一直出现。你不要把这些东西当作境界。 有些人譬如说,那天报纸报到某个名人,他小时候父母不和,造成他内心的一种伤害,那么长大的时候呢,他就人性会变形。那假如他开始修行的话,那么那种状况他会一直出现。所以我们告诉各位,你不要老是讲你常常有什么境界。有人常常闻到香味有人常常耳根有人跟她讲话,有人常常看到光,这个都是幻境,不是真实的,那你必须让他一直过去,一直过去,到某一个程度,你的变化境界才会产生。(而)那个某一个程度,是指你经过了数法、随法、止法,经过他的净化作用,那你自然的那个化境就会产生。你也不要一直(听)我讲就被我暗示,我现在哪里通了就不是在鼻孔这边,是在鼻孔的上面、里面啊。跟你讲一个小通天,你什么怪东西都跑出来。没有那些东西,你不要去讲。我那只是一种形容(而已),通了,通了你的鼻孔是倒着,你呼吸的时候是往头上冲,不是往肺里去了,给你一个形容,你就当做真的了,不是这个样子。你自己去净化,把你内心里头的那些压抑,那些潜藏着那些生命中的杂质给净化掉。 告诉各位啊,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可爱的人,就是他能净化他的生命杂质,也就是知过能改,世间人讲的是知过能改。在我们生命改造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杂质要能够把它锻炼掉,这才重要。我们看那打铁匠有没有?打铁匠,那一块铁烧红了以后,那二个铁匠一直在那边锤打下去,那个火花一直迸出去,迸出去,那就杂质。透过这样一再的锻炼,他才能百炼成钢,是这样来的。那块铁假如这样锤炼,杂质跑不掉的话,那跟石头没两样,你要他干嘛?一个生命之所以能那么伟大,一个生命之所以会令人激赏,就是他能够把这些杂质给锻炼掉。 不可能说,人出生都没有不夹杂杂质的,没有的!成长的过程当中,家庭、社会,这些礼教本身就是一种污染,它会使你造成压抑。为了去适应,你会扭曲,那么在这个时候,你怎么调整回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他会逐渐的恢复原状,那你才能够达于止于至善。这里讲的是把那一个部分,个别的杂质要除掉才有可能。因为在除掉杂质的过程当中,某一些特定的相,幻相会出现,那个是假的,那统统假的。 那么,禅定它告诉我们,这个境界五个要同时出现,跟我们一般的那种认知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先看看这五禅支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寻,这个寻伺我们常常看到,那么有人把它翻译成止观,或者是那个觉,那个觉观也是一样,不管怎么翻。我们来看看它内容是什么?寻是指将心置于所观的化境上,此境不异境。这个境界就不再换了,不会变换,你有没有这种情况?把心安在化境上面,它就一直是那个样子,这个禅定功夫就是这样。 譬如说修观,观太阳,我一坐,那太阳就一直在那里,不会下山的,你放心,你要能够(做到这样),这个才叫定啊,止啊!你一坐,你观太阳就是观太阳,我坐十个钟头。它就在那里十个钟头这个才叫定。你有没有这种本事?这才是功夫,所以此境不异境。 伺呢?是指于所观的化境,心中彻底了知无有障碍,对于那个境界他很清楚,我们是很模糊,你观什么?观太阳。好!那太阳怎么样?太阳多大?嗯,那么大啊!多大?那么大,这样吗?你的太阳只有这么大吗?太阳比地球大哩!那你不知道,所以这里就变成说我观太阳,好,你说这么大,这么大是三公尺的远这么大?还在十公尺远的这么大?你不知道!你只是假设一个幻境,那个不叫作化境,所以你要了解。第一个是心安住在那个地方没有错,第二个是那个境界对那个境界要很清楚,这个清楚就不是你现在想象的那个清楚啦,他已经到达禅定啦,已经到达禅定啦!你没有那个前面的真实功夫,你这里不能完成。 就像我们看人家写字,啊!写的真好!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我们外行的人家写完了,你也叫很好,怎么好?人家写好了所以叫好,他写的好在哪里?嗯!那个不知道,反正他没有少一撇或少一点,所以叫很好。那不叫很好,那个叫无知。他这个地方很清楚,对于这个境界要很清楚。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只要修行道禅定去写字,艺术创作都不得了。因为你对于你所创造的那个境界,那你心中清清楚楚,但问题是你没有这种功夫,所以只有一些技巧而已,那就不一样。 第三个喜,将心置于化境上或御心调伏化境时所产生的喜悦那种感受。 一个是乐,御心成定时心中能产生一种宁静的微细乐的感受。这个喜是比较粗的感受。乐是比较细的感受。都是喜悦,但是喜比较粗,乐是比较微细,这俩者也是一对。寻、伺一对,喜、乐一对。 换句话说,这四个条件告诉我们,把心安置在一个地方的时候,那么你很清楚,同时很喜悦,而这个喜悦,不管粗的细的你都具足,这是一个关键点。所以我们说修行是喜、乐的。我们今天修行怎么会变成那个样子?扭扭捏捏而且不能快乐?我们只能说,你根本就弄错啦,你不要怪人家,这本身已经告诉我们很清楚,一个人要是人性遭受扭曲以后他看什么都不对,人家跟他说好话,那个恐怕讲假的,有口无心;人家一骂他,你看我就知道,那以前说好话根本就是假的。你完啦!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我们在《净行品》上面讲,遇到逆境你要转过来,遇到顺境那你要很自在,而我们转来转去都转错,所以你在这地方看,不管大乘、小乘都一样,修行的一个基本就是让我们觉受喜乐,这个才是正确的。 那当然跟欢喜魔的那个现象是不一样的,那个是因为你贪染喜乐,这里是告诉你喜乐自然产生的境界你要感受得到。所以到这个地方你可以看到这四个条件。 你看第五个,一境性,这个叫心一境性,将心置于化境时能够坚定不移乃至成熟无别异既是一境性之谓,那么这五个加起来,换句话是说,把心安住在化境上坚定不异、清清楚楚,你会产生喜悦,就是这种状况。把心安在化境上,这个时候心很坚定。这个一境性的产生是指信心跟不移。你只要不信,怀疑,那一切不能成就。 大乘经典里讲的很清楚,忏悔法门,你这么一忏,业障一定全部消除。下面也附带一句话,唯除不信、心中生疑者,只有这个条件。只要你相信持念阿弥陀佛绝对可以往生,那就绝对可以往生,除其不信及毁谤三宝者。那就是不信生疑。 所以禅定,小乘这样讲,大乘也这样讲。那我们现在把心安置在化境上,那你看看是不是坚定不移?在行者,小乘行者的这种修法常有这样,大乘行者为什么这个不太能成就呢?很少人在这边成就,大乘很少在这边成就,就是产生不信,就无法产生心一境性。 我一修以后,这个好是好,升天而已,我看我还是念佛好啦,你就跑掉啦。心不能专一,不能坚定不异。所以任何法门都一样,心在那个境界上,就要在那个境界上,这个不叫作乐,不是这个乐。不是乐二乘,不是那个乐。那个乐是执著,是一种欢喜魔,这心一境性不是,是一种训练的方法。 有一次去动物园,那时候在圆山,还没有搬到木栅。那小朋友看到一只好大的鹦鹉,他拿个花生给它吃,吃了以后他很高兴,手再去摸一下,那鹦鹉的嘴巴,啪!就把手咬住了。在鹦鹉来看呢,它是把那个手指头当做花生,一咬就要吞下去了,这小朋友是小指头要脱离它,好啦!二个夹住啦。一个在笼子外,一个在笼子内,怎么办呢?赶快叫管理员、兽医来,哇!夹住啦,糟糕!那个时候在那边僵持。一个动物,对于它锁定的目标,啪!就是这么抓住,绝不饶你。 我们现在在修行的时候,你对于这种境界,你能不能这样子?抓得稳稳的?不受其他的干扰?大家看看,你从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你信心坚定不坚定。大家自己在看,(是)看你自己,不是看我。对于这样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不能肯定,就抓住,牢牢的抓住,这是一个修行的根本方式。 每一个人在修行,在学习东西都一样,我这个一学,稍微进入一点状况,我就一定要让它非常的熟练。很多香积菩萨,她在家里学煮饭菜的时候,你看,刚开始会作啦,很喜欢在家里请客,叫一堆朋友来作饭菜给他吃,自己作得要死,忙的要死,很高兴!为什么?心一境性。假如说,我会炒(菜),好,这样就好,他怎么炒就是那个样子,他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半年到一年时间,很喜欢请客,有的二、三年,为什么?因为他进入那种状况。 所以你要进入那种状况,一定有那种状况的特色,心在那种状况中坚定不移,而且会清清楚楚,会产生喜乐。这个生活中的情况是这样,修行上也是一样,只是我们在修行中,是把生活上的那种状况归纳起来,在某一个点上去专注完成它,那么你把这种禅定的训练,转化,直接在生活中运用,一样的。 你自己看看我们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生命经验,有没有这样的生命经验?假如你所做的只是要给人家看的话,那我可以给你保证不可能有这种生命经验。所以你记得,生命的成长是自己在享受的。像刚才跟你讲,那些刚学煮饭的人,很喜欢煮饭给人家吃,自己花钱,忙得一塌糊涂,叫一堆人来吃你的饭菜,吃完了,又很高兴,然后他们走了,你碗盘又要洗很久!为什么?自得其乐,虽然忙的要死,不亦乐乎,这个是他生命在成长,他不是在应付的,而那个时候你去吃那种人作给你的饭菜吃,你会觉得很好吃,因为她很投入。 我们去餐厅吃就不一样,餐厅是什么?做给你看的,所以它口味会很重,碗盘会很漂亮,它会注意颜色、香味。所以你会看到,那个餐厅里面炒得菜,怎么那么清脆?因为它有技术的,它要作给你看的。它的饭为什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讲不出来,你仔细跟他分析看看,他的饭每一粒每一粒都很独立的,为什么?因为它在煮饭的时候要加一点沙拉油进去,这样它不粘锅,也不沾你的碗,吃起来呢?那感受也很好,为什么?因为它作给你看。你自己在家里煮饭就不会有那个感觉,因为你不会特意滴几滴沙拉油下去。所以二种心境完全不同。 所以,你想想看,你现在在处事或在修行,是作给人家看呢?还是自己享受?你自己投入在享受跟要作给人家看是不一样的,是不一样的。所以当那种指导在呵斥你的时候,你到底感受得到感受不到?你一看说没有啊,我作给你看,都作得很好啊,你怎么还在骂我啊,是啊,你作给我看是作得很好,可是你没有办法进入到享受的领域,这个地方在逼迫你的时候,你感受不到,你不是修行者,知道吗?修行的领域不是修行给人家看的,是自己要逼迫自己要进入那种境界,而且要真正去感受,去享受,所以她才有喜乐啊!我们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哪,那你就很遗憾!你的修行方向就弄错。 就像这个打坐一样,打坐不是打坐给人家看的,打坐是自己的心灵成长,成长的过程你在享受,享受那种生命的果实?大家搞了半天,有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又来啦!哎呀!希望这一只香能够半个钟头就下来?差不多啦,那个心境我以前也走过,哎呀!当时我为什么要这样发愿?一枝香就要二个钟头,那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一枝香二十分钟的,为什么?因为心境必然如此嘛!我们都是从凡夫过来,我跟各位一样,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去***,关键就在这个地方。你把那个要做给人家看的那个部分,转为我自己去享受那就对啦。 这种东西有一种状况。我们外面商店的招牌,有个招牌叫古玩,各位有没有看过?古玩,古代的玩具,那个玩就玩具,那个古玩当中最有名的二件是一个是玉,一个是木质的东西。那给你手上一直拿捏,那它就有一种叫温润的那种感觉就会出现。那个东西就抓在手上而已,它不大,大的话就不能玩啦,它都小小的手上抓的东西。它那个东西要作(成)好大一个,摆在那里给人家看就好,他为什么要这样子捏(呢)?这是一种享受啊! 我们修行跟这种状况一样,是手上拿捏的,你自己慢慢慢慢就会去感受那种境界,当你修行是认为那个玉愈大愈好,(那)是摆在那里给人家看(的),那我告诉你,你就不会成就,你在打坐修行,是要作给人家看的,那大型(就)是给人家看的。你那个修行是要自己慢慢去感受那种情况,那个喜乐才会产生,你要把这种境界转过来,我坐在这里给人家看的呢?还是自己在怎么样?你要进入那一种喜悦的境界里头,进得去,泡在那里就对啦,其他没有关系。 你要不是这样,痛苦难堪!因为你要给人家看,就是要人家赞美,不然为什么给人家看呢?坐在那里,看看人家怎么讲?奇怪!那个人看那么久,怎么不说,哇!坐的好美啊!那你坐在那里怎么会成就?你往自己内心来的时候,你这么一坐,哇!怎么?过了十二个钟头?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进入啦。这么这一个状况你才会产生,注意这二个。向内的喜悦你要感受到。 第二个就是那个境界你要清清楚楚,不会清清楚楚喜乐不会产生。因为在这个时候,你的感受会很进入状况。各位不知道有没有那种感觉?吃东西,嗯!好吃哦!好吃再吃一次,好吃再吃!为什么好吃你还要一直在吃呢?你是在多方面、各方面的感受要让它形成,当他要形成那种多方面感受的时候,也就是所观化境心中彻底了知。所以小口的你也吃,大口的你也吃。你要各种经验都有,你才有可能叫做彻底了知,你假如没有各种经验都有,你怎么彻底了知呢? 所以他在整个修行进行的过程当中,他各个层次都会去经验,要不然心境有很多,当你要进入那种状况的时候,遇到新的境界,会有一种很大的震撼,因为那个是你无知的部分,那个震撼你会再进入。会在进入另外一种状况。 那么有一些只是生命经验的不足,那种震撼不大,但是不会修行的人在这里就会造成恐惧,会修行的人这里会超越,那么在某些状况中,他才会发生重大的震撼。譬如说,开悟是一个大的震撼。经典形容这个部分叫做六相十八动。譬如发菩提心六相十八动,为什么?因为那是生命中的一种大震撼!为什么讲?十方世界都起大震动!那是因为你的震撼影响太大了,而不是真的这个地是那个样子,它不但是像地震,而且又涌,涌片涌,起片涌,那像海水滚了一样,那给你滚一次就够了,蹂躏大地么!不可能!那是内心的一种震撼。 这五个境界我们这样了解啦。知道禅定要来临的现象是这种状况。当此五禅支能够俱时出现之际,既是行者入诸初禅。在此禅中,数息观的初期目标已经完成了。在整个初禅的修行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第一个,数息观六法中,法法皆以息入息出为本体,虽以技术面为主,但仍不能放弃觉性的观照。这是一个。第二,数息观的秘密枢要,即在于息身,色身,念身,三身中一切相是融合一体的。你要记得这两个,从头到尾都一样。息入息出,这是技术,你观这个技术的技巧稍微有点变化,在整个过程中有几个变化,我们讲的很清楚。但是,除了技术的这个变化以外,我们不能放弃觉性的观照,所以才有个工程面。那么在整个工程面进行运作的过程当中,首先让呼吸身跟色身相结合,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要进行的就是,呼吸身、色身跟意生身就是念身要相结合。所以这三个结合不是三个东西,这三个是都有种种相,它有很多因缘。我们譬如说,呼吸身大家比较清楚,这个呼吸身它有长有短,那你会发现,有时候息入的量很大还很短,息出量很少很长,但整个肺活量是一致的,这样的一种状况跟身体结合是什么样子,你有没有想过?有没有感受过? 另外一种状况是息入很长量很少,息出很短量很大,这个时候跟身体结合的时候相结合的时候它产生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息入息出都很短量很大,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嘴巴都张开啦,那跟色身结合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知道吗?你们在运动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所以那个息跟你的身相结合,尽管你坐在那个地方,当息入很短,量很大的时候,息出有很短量很大的时候,我告诉你,你早运动起来啦,那你会不会控制? 我坐在这里,现在是息这么长的出入,现在把它改为这么短的出入,我坐在这里,告诉你就会飞啦,你知道吗?神通,我跟你讲,就是这个样子,你就是没有去注意。你怎么训练自己,所以各位有没有下功夫?别骗啦!你真的下功夫就是这样子。我们前面一直跟你讲,这种种相的组合不一样,你去组合看看,你看看刚才讲的你是不是,在坐着,本来他息入息出的时间就是那么长,你现在,作意观察,把息入息出的那种距离把它缩短到很短来,你看看你会不会动起来,你自然你就飞啦。 我跟你讲,是啊,有人坐坐,坐坐,他就会浮起来,是没有错,是绝对可以做得到的。我这样讲,我不是暗示你说,你又来跟我讲,师父我在打坐的时候浮起来了,没有人看到不算的,自己想的都不算的,那是真的,是因为你的息,你要能控制,你不能控制哪有算呢?那不然就幻境。不一样。 这些息身,呼吸身的变化,呼吸身的种种相跟你色身种种相结合的时候,他就是有种种状况。种种状况不同。你不要以为我讲的很简单,你要试试看才知道。真功夫是真的状况。文章在写很简单,因为字都一样大嘛。你也看不出哪里有特色。但是这功夫用下去就是不同。这个息身、色身、念身三身中的一切相都能够互相交融。 今天我们色身的状况,就是这个息身,念身跟色身相交融的组合。组合的好,那就福报健康,组合的不好,那就是业报,那你自己看看,修行它很殊胜。真的生命的改造是这样改造的,你要不了解这个,你当然不知道,那么要进行这种东西,你只有从前面一步一步来。 现在看看我们是真正的工程师,你是不是真的这样过来,之所以这样要求严格啊,不是没道理,你在这严格的环境中在那边躲躲闪闪,找个夹缝溜出去,那你不能成就。就像那打铁一样,铁锤要打下去,你溜,溜掉,铁锤没有打到你,我告诉你,你照样也是烧的红红的,再抓回来,一锤下去,咦!你又跑掉啦,好!还是要再回来,你要锤到愈好,你不会溜走的话,那你成就愈快,这(是)一定的道理。这锻炼不止那么麻烦,它把你烧得红红的,打一打以后放到水里。哧~~哧以后再烧,它不是让你冷了就好,还要再烧,那要怎么办?你说那一次就好了,那对不起,反复!所以才叫百炼成钢,才能削铁如泥。 现在,师父讲到说坐一坐就会飞起来,你看,不要两天就会有人飞起来了,师父你看我这样对吗?你不要问,一定不对,这个不是给你暗示,这个要告诉你,你真的用功,到了那个程度,你可以这样用,你没有功夫,你怎么来呢?随便道听途说两句,就好像很厉害了,你最好不要把这种话拿出去跟人家讲。跟人家讲,(那是)你师父很高明,那你呢?两光!你给人家讲那高明的给人家听干嘛?你又没有那种程度,你为什么要讲给人家听?你师父那么会教,那你呢?你是那么不会学?哪有这种状况!这是告诉我们要在修行的过程中要懂得运用。那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那你就好好把基础打好,把基础打好。这个都是实际的,不是想象的,不是意见争执的! 我们再看结论,至于二、三、四禅乃至四空定的努力是功夫的深浅问题。这个二禅、三禅、四禅的部分,我们也可以说是初禅的一种附带的这种成果。就像前面讲的,你可以继续延伸,继续延伸。 我们跟各位说,在数法中你就可以治病,你要从数法中延伸出来跟人家治病,那个功夫也蛮大的,但是你不能出三界,那就丧失了我们的这种基本目标。你到了随法,那你可以预知自己的一生。到了止法你更可以测知天下大事,过去、现在、未来。从随法开始,随法对自己。止法可以对于整个社会状况,但是那些都是附带的作用,你要去发展那当然要下一番功夫,可是跟你了生死断烦恼没有一点关系。观法、还法、净法都一样,可以有那一种扩散。 那么这个地方讲的二三四禅,就等于是净法的一种什么?一种扩大,一种附加的作用。当然你要再下功夫也可以,不是不行!不过我们是告诉各位,你可以不用,但是当你出了三界以后再回来,想要用神通度众生,那这个可以。 在佛世时代,这些大德,他们很多人有这种功夫,因为他们已经成就,不然剩下来的生命干嘛?放一把火把它烧掉太可惜。那么他就锻炼一些比较稀有的功夫来饶益众生,来给众生起信,但是我们发现,现在末法时期的众生变成执着那些神通,而不知道目的是在了生死。所以我们不鼓励大家修那些。那么二禅、三禅、四禅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可是我们也不鼓励,你只要到初禅定就好啦。 对于发无漏智心的行者而言,那不一定是主要的目标,可以个人的兴趣而决定之,本文不另深入。我们不在去详细探讨这些。到这个地方,这个功夫可以让我们的色身,由欲界的四大完全转变成色界的四大,这已经转变完成,当然这个色界只是初禅天,初禅定,并不高明。但是这个时候,你的妄想啊可以完全止息。你的欲望可以完全终止。那么你要出三界那就快啦。 这个时候跟各位说,你怎么持戒,怎么发菩提心,那这个时候来讲才比较正点。要不然你现在讲的怎么发心都是你自己想的,怎么持戒呢?也是你自己想的。师父我受菩萨戒可不可以煮猪肉给家人吃?你都是妄想,受菩萨戒跟卤一锅肉给人家吃有什么关系?到底这当中有什么关系吗?你都妄想在起作用,妄想当然有关系。你从实际修行中来讲,这些根本不重要。还有讲师父,听说秋天登革热会流行,我受菩萨戒可以不可以买喷效?可不可以?受菩萨戒不能去买喷效,那受具足戒去买就好啦,是不是?那叫莫名其妙。你根本都是妄想,不是真实的,一个修行者对于他所行的部分要清清楚楚。我跟各位讲过,清清楚楚!心在那个境界,现在你所遇到的境界都是化境,生活中的境界也是化境,那你在生活中的这种境界,你是不是清清楚楚?你不清楚嘛!还有糊里糊涂。师父,我以前没有受戒,诵经的时候都站着,不过现在年纪大了,受了菩萨戒,诵经能不能坐着?当然可以啦,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因为他对于他生活的这个化境根本不清楚。(而)你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啦。我举个例子,要是说到你是巧合,你不要说,我怎么知道?纯属巧合,因为一般人生活本来就是糊里糊涂过来的,好多人找工作你去注意看看,社会上很多人找工作,为什么找这种工作?哪知因为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所以有就好啦,哎呀!找工作那么难,对不对?在家里等了两年找不到工作,既然有了,管他三七二十一上班再讲,那他在作什么工作,他根本不知道,根本不知道,他是为了薪水,为了生活,他在做什么?他怎么知道? 你看我们很多计程车司机都是marster硕士啊,他硕士读哪一系?开计程车系!是吗?有这一系吗?没有办法,他对于他所处的那一个境界,他的心完全不了解。既然要开计程车司机,大学四年,研究所二年可以不要读了,那还可以赚得更多。为什么要走上那一条路呢?是因为你对于这个境界看不清楚,当然你看的很清楚你放弃一切,我要过一个自由自在的潇洒生活那就不一样,那当博士也可以,也可以来开计程车,因为他就不要过那些生活,因为当计程车司机最自在,我今天高兴,我停车给你上来,今天我不高兴!师兄不在,车子不动,可以吗?他端坐禅堂,车子休息放假,可以,因为他可以很自在自己当老板。但是一般来讲,对于他这种生活环境他都不知道。 我们现在修行也一样,大家进来做什么?只是接受这种生活模式、语言模式,只是这样而已,并没有进入到对于这个境界真的能够安住,能够清清楚楚、能够产生喜乐。你在这个行法当中真的能够产生喜乐,天下大事怎么样跟你根本就无关,不会说周遭这些人一二句话,三二句话啊,就把你弄得昏头转向,不会的!因为你会钻到里面去嘛,你就钻不进去,你就会注意外面的情况,我坐在这里,那个人怎么会这样看我?我坐在这里,那个人为什么这样看我?你怎么知道他这样看你?你根本没在坐嘛。为什么?我们就产生这种问题。心不定、不清楚、没有喜乐,那你就只有空壳子而已。希望大家赶快把这个心境给予突破,重新来过,从基础上一步一步过来,你才能有可能,才有可能完成。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这个后面我们明天再跟各位做个结论,这个妙行的部分。好! (2011-6-6,本集由云淡风轻录入完成,校对云在蓝天、观心)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虽然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头,三恶道的种子都有,但是我们不造恶缘,恶的种子没有缘不会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修行人不会堕恶道。修行,是修正一切错误的行为,错误行为都没有了,恶的缘统统都断掉了,没有恶缘,纵然有恶因,不会结恶果,它的道理在此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