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九 因陀罗网境界——重重无尽


2014/9/4    热度:446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九 因陀罗网境界——重重无尽

  九   因陀罗网境界——重重无尽

  前面谈到十玄门的部分,十玄门的资料相当广。有一说法,十玄门最早是杜顺所创,由二祖智俨所记载的。那我们看的这一份记录,应该是后人从法藏大师的著作里录出来的,不管如何,这些都有待于学者们去做进一步的研究。智俨所著的《一乘十玄门》是比较早的,后来的三祖法藏承其说,着有《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简称为《五教章》。《五教章》与《一乘十玄门》的十玄,仅次第的顺序有所不同,我们把它对照如表一所示。

  法藏大师于后来的著作《探玄记》卷一所示,其十玄的内容与之前《一乘教义分齐章》又有所不同,也和我们现在读的《金师子章》不一样。根据内容推断,《探玄记》应是较晚的著作。我们将十玄在《金师子章》的次第和《探玄记》的次第,依序条列如表二所示,方便大家对照参考。

  表一 智俨大师《一乘十玄门》与法藏大师《一乘教义分齐章》之十玄门次第

  智俨大师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因陀罗网境界门

  三、秘密隐显俱成门

  四、微细相容安立门

  五、十世隔法异成门

  六、诸藏纯杂具德门

  七、一多相容不同门

  八、诸法相即自在门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法藏大师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

  四、因陀罗网境界门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

  八、十世隔法异成门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表二   法藏大师《金师子章》与《探玄记》之十玄门次第

  金师子章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诸藏纯杂具德门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唯心回转善成门

  探玄记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

  四、因陀罗网境界门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

  八、十世隔法异成门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

  从前面的对照表可以看到,《金师子章》的十玄次第,与之前《一乘教义分齐章》所列的十玄次第有所改进,到了后期的作品《探玄记》时,则将《金师子章》十玄门的第二「诸藏纯杂具德门」用「广狭自在无碍门」替换;第十「唯心回转善成门」用「主伴圆明具德门」替换。从这些变化,可以看见法藏大师其早期和晚期思想的差异。后人则将智俨所说的《一乘十玄门》及法藏承其师说所著的《一乘教义分齐章》,称为古十玄;法藏大师晚期着作品《探玄记》卷一所示者,及澄观于《华严玄谈》卷六,祖述其意的部分,称为新十玄。

  从法藏大师三部的著作《一乘教义分齐章》、《金师子章》及《探玄记》中,可以清楚看见他思想形成的过程,一个思想成熟的过程。比如,我们现在谈的「大脑倾向的思惟模式」跟「生命倾向的思惟模式」的说法,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它的发展历程大约有十年的时间。最初提出来,我们是用「片断式的思惟」跟「无尽式的思惟」来形容,后来,又改为「直线式的思惟」跟「圆形式的思惟」的说法,因为圆形表无尽嘛,直线则是有限;后来,又觉得这样的表达,不尽理想,因此又改成「纵向式思惟」跟「横向式思惟」。但后来到了美国,因为美国人讲的纵向思惟跟我们讲的纵向思惟不一样,所以就把它再改了,改成「大脑的思惟」跟「生命的思惟」。之后想想,应该不能讲大脑的思惟,所以又改为大脑倾向的思惟模式跟生命倾向的思惟模式。从最初提出来,到现在的说法,这在我个人思想发展的过程里,大概有十年的时间。

  同样的,十玄门对法藏大师来讲,它是一套系统的十个段落,要用十个段落来形成一个架构,当然需要改来改去,尤其是次第的部分会随着他的讲演、思惟而一再改进。因为在跟大众接触后,个案看的愈多,人性的发现愈充分,思考也会愈清楚,判断相对愈正确,因此会一直去调整。所以我常跟各位说,你自己要做判断、要做决定,而这个决定必须要符合人性。有些人不做决定,是因为不想担责任,只要自己不受伤害,其它的事都可以不管。有些人基于权力欲望使然,很爱做决定,但它是一种情绪化的决定,都是不宜、不当的,是生命中不好的因素。做决定、下判断,必须是基于人性,而那份肯定,是你生命中的一种信心。比如有些人连要不要吃饭,也犹豫不决,「都可以啦,吃也可以,不吃也行。」连这种极小的事情都这样,那就很不恰当,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向。

  有的人是什么都要管,那是情绪化的表现,那也不对。你能不能够纯粹是基于人性、信心,而不是因为权力欲望而做出决定?这个区别很明确,但也很微细,在一般的做事、待人当中,你若不能仔细地分辨出来的话,那就没办法真正了解佛法,无法真正地入流。底下我们接着看六相。

  括六相第八

  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相是圆融的,这里我们要先将前面做个总复习,大家才知道为何这里会讲圆融。刚才所谈的十玄门,他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事事无碍法界——顺道提一下四法界,所谓四法界即是: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也就是每一件事跟每一件事之间,直接相关,没有障碍。

  缘起法界是从事法界上来看,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是相,相起都是缘起;在相之中,有一个理体在,那是「理法界」的存在,一般人看不到,所以用色空的空来说明理法界的存在。色空两者的自在,就是理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最主要的关键,是要能无相、无生,就是第四、第五所说的部分,若能到达这个境界,就能融会贯通,根器会更大、更活泼,或者般若空性更深化,那就可以到达事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的状况是如何呢?那就得先区分众生的根性,因为根性不同,教法就不同,所以第六个他讲五教。五教跟众生根性有关,小乘教是一般凡夫,也就是所谓的「远为」,大乘始教是「转为者」,大乘终教就是「引为」,大乘顿教是「兼为者」,一乘圆教的根基就是「正为者」,五种根性跟五教直接就相对进去了,所以设教是是从众生根器上来讲的。

  一乘圆教的根基是「正为者」,一乘圆教就是最高的「事事无碍法界」,他的境界,其实就是我们讲的十玄门的境界。透过十玄门,我们可以知道存在的本身是自在的,他可以随缘去,但缘不起作用时,他就很自在的在那个地方,没有为什么。瀑布为什么形成?他只是水流这样而已。当地面很平整时,水就像河流那样过去;当地面断落时,水还是要流,但就变成瀑布了。因为地形的缘起变化,所以河流就变瀑布。你能说他没有变化吗?有啊!从河流变成瀑布,就这样子。他很自在,没有为什么。

  水流的时候,他不会因为地形起变化,所以就怒吼起来成为瀑布。当然作家可以用意识形态、个人观点去描写,「地不规则,所以水走到那里就生气了,因此他怒吼起来,而变成瀑布」,但那些都是情绪化、感官享乐、是意识形态。虽然比较生动、扣人情绪,但它不真。当你进入到理性时,就会看得很清楚,它只是一种存在。瀑布是一种存在,怒吼也是一种存在,但水流本身没有怒吼,你必须看到这一点。从存在里去看,才有可能事事无碍;不能从存在看,那就会事事都有碍。

  现在,我们若将前面的状况综合起来就产生一种现象——六相圆融。缘起通常是讲相,相,尽管有变化,但本体不变。譬如说金子做成师子,师子是相,随工巧匠的缘,所以金子变成师子。同样的这块金子,他也有可能变成戒指、项链、手镯等等,随工巧匠的缘不同,所以相不同;相虽然不同,但金子的本体不变。他这里是用金子来代表。可是我们讲到这个世界的森罗万象,他也有一个本体,那个本体叫做空性,他也是随着种种缘而起种种变化、生种种相。

  譬如说一个炉的产生,首先需要瓷土,瓷土随工巧匠的缘而变成炉的粗胚,但它还需要上各种釉料及金属,再经过加工过程才能完成。这些构成炉的物质因素都是缘,瓷土、釉料……都是缘,它不是本体;而这些物质都有它的自性——自己的物理特性,但它不是本体。如同狗有狗性,人有人性,不论狗性、人性,都是属于物理特性的一种,也称物性,也就是自性。自性、物性,都是有为法,它会随着物相的消失而不在。你能不能用物性来起作用呢?可以,不过那是物理学家的事,物理学家能够控制这个部分。如同现在有人控制DNA来复制人一样,就是用这种自性来做的。能够控制物质的自性,是非常高的科技,但是跟生命无关。跟生命有关的是,万物共同的本性,那才叫本体。

  我们经文这里,它用师子跟金子作譬喻,往往有人会将金子的物理自性,误解成是我们的本体,不是!我们讲的本体是一切万物共通的本性,跟单一对象的自性不同。所以万法无自性,万法中的每一个法都无自性;一切法无自性,是指一切法有本性。就是把个别的特性除掉,有共同的本性才叫本体,也就是空性,你能不能体会这一点?若从这里来了解般若空性,就会明了我们讲的人性。若从人来讲,是讲佛性;若从物来讲,则是讲空性。这时候的空性跟佛性是同一个。

  空性等不等于佛性?你可以答「空性不等于佛性,因为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人的。」若这样作答,那就表示你这时候尚未证得空性,还没开悟,真正要开悟的,就在这个地方。谈这个部分已经很敏感了,有人会主张空性是空性、佛性是佛性,两个不同。告诉各位,宇宙一切万物共同的本性叫做法性,而佛性、空性、法性,其实是同一个。假如佛性不等于物的空性,那么,情与无情便不能「同圆种智」,就因为佛性跟空性在终极是一样的,所以情与无情才能同圆种智。万法本然的本性就是法性、空性、佛性,名词不一样,其实是同一个,用的时候会有不同,其实是一样。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没错,而一切万物都是空性这也没错,这个空性是不是跟佛性一样?一相等的话,情与无情就同圆种智,这时候佛性也好,空性也好,其实都是法性,留意看看这个地方。平常辞用多了,都没去留意他终极目标的「那个」东西,「那个」都是一样!所以,举例的时候,不要被例子给绑死了,讲师子、金子,或讲瓷土、炉子,重点都不是在讲瓷土,也不是在讲金子,而是在讲本体;而师子也好,炉子也好,都是用来指一切万法,所有有相的一切万法。

  所以这个炉子它不是单一物质的组成,但不管是由瓷土、铜做的或木头做成的,这些都是相,它们后面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叫作法性。金有金性,木有木性,铜有铜性,这些物质的自性不等于空性,你要从这里去看。这一关你没办法破,那我前面的都白讲了。所以要再往下讲圆融,必须把这一点提出来,否则你会被例子给扣住了——这也是华严宗语言模式殊胜的地方,你要能看到这一点,我们通常会疏忽这个部分。

  华严的语言模式为什么要这个样子?它一到七就讲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八?有人以为华严是为了凑足十,所以第八、第九、第十这部份是硬凑上去的。不是!从前面所举得例子来看,它一到七讲完,你破了以后,还要再扩大,但这个时候就产生问题了——你会以金子作本体再展开,所谓的本体就变成金性、或木性、石性,那就完了。后面的你没看到,那佛法讲什么就不知道了,只是在上面争执。因此,一到七讲完了还要再讲八,这一打开就看到,「噢!原来金子不是本体」。你会发现,金性、木性、石性都不是本体,而是「后面的那个是什么」?是空性啊!空性才是本体。既然空性是本体,金子就不是了。哇!那岂不是否认了前面讲的?《华严经》它又不否认,它通通都是啊!透过这种扩大的圆融,让你看清楚,原来人家举例的时候,其实两个都是假相,他是用对比的方式,缘起嘛!

  法藏大师只是用金师子的例子来作对比,因为师子缘起,所以说金子;若从金性跟空性来讲,金性又是师子了,你会这样一直从例子中跳出来。当你再看空性或佛性、法性这些等义的名词时,相对于本体来说,不论佛性、空性或法性,这些名词又通通都变成师子了;而后面不可说的「那个」,才是本体、本体是不可说的,它无形无相、不可捉摸,你要去感受这一点。若能行到这个境界,你就入甚深禅定了。

  听我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应该会想:「哎唷!怎么这样,我都没想到。」我告诉各位,生命能量的爆炸,就是这样爆炸出来的。你这时的思惟一出去,一下子就到外层空间去了,速度之快,原子弹也不能比啊,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一下子你的思惟「啪!」拉出去到无限远的地方。师子对金子来说,师子是相;金子对金性而言,金子如同师子一样,也是相;金性相对于空性,金性也是师子,它变成相了;当你发现空性、佛性、法性,这些名词对于那个真正本体来说,这些语言文字又变成师子了,也就是又变成相了;当你讲到「本体的那个」东西,对它「真正的那个」来说,这个本体又变成师子了。每一次当你进入到这个一层深入一层的境界时,你会感觉到:「啊,真美。世上哪有比这更美的!」那种圆满的感觉,内心何止是一个温馨了得,这真是个极乐世界。当你整个深入进去时,就能感受到这种完美的状况。

  我为什么要提这个?因为「括六相第八」的经文开头就讲「师子是总相」,就提到这个问题。这里的师子已经不是原来所说的金师子了,而是代表森罗万象的总相,所以不要被文字框住了。「五根差别是别相」,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这是别相。因为金师子表成法界的一切森罗万象,所以这里师子的五根,就代表一切山川大地、落叶黄花、小桥流水,一切通通算在里面。用师子表一切缘起法界总相,他先明缘起,并透过缘起来说师子,因此所有缘起法界里的一切,就通称为师子。他从师子直接展开为五根,我们若将五根浓缩起来,则通通称为师子。这时候你就知道,所有个别的叫做别相,但从缘起法界来看,则统称为相,且统称为师子。所有缘起法界的一切,是五根差别、是别相。这时候,华严的气势就从金师子散开了——这一个地方一抓住,整个法界都在掌握中。孙悟空再怎么变,也离不开如来佛掌中。为什么?因为如来掌是本体,而孙悟空再怎么变,都是相,而相都在本体里面。你能了解到这一层,你就完全展开了。

  从这里很清楚地明白到两个部分,一个总相,一个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通通都是从缘起来,这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这是眼、耳等相各有不同,而且不重迭、不冲突,这是不相滥。个个各不相同,这是「异相」;大山归大山,大海归大海,落叶归落叶、黄花归黄花,各有不同,此名异相;可是他们通通来自缘起,这叫同相。「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会合,师子相就完成了。刚才我们为什么要说扩大,因为成相就是在讲这个。一个相的完成,是由好多因缘共同成就。比如炉不但是瓷做的,还需要釉料,也要加上玻璃,最重要的是要有火来烧。而火要燃烧起来,必须透过炭烧、材烧,或其它的能源烧,才能把炉烧成定型。而且不是有火就好,好要有一个懂技术的人去控制火的温度,温度不能过高或不足,这就是工的巧匠。如此,将各种因缘聚在一起,来完成它,这就叫成相。

  同样的,无论是盖房子或制造一部汽车,都需要众缘聚合,才能完成,这叫成相。因此法界万相不是单一因缘所成。比如一座山,山里面有很多物质。为什么有些山不长一草?因为它只是由一块大石头构成。为什么有些山会发生土石流?因为它只有碎石头跟土,所以一下大雨就会有土石流。有的山是有树、有草、有花,这样的山也一定有动物,这种山是各种因缘会合而成的。所以大自然里,也自有其诸多因缘会合。

  有些因缘,则是人类到现在还没办法了解。譬如说同样一座山,有的地方是动物都喜欢聚在那里,但有些地方却是什么动物都不去,你也讲不出为什么。那里头的因缘,人类的大脑找不到,因为它有另外一套思惟模式,没有那一套思惟模式就不能了解。而六相圆融,正是把我们的思惟加以扩大;一个相的成立是众多因缘所起。这里他已经把你的思惟展开了,所以不要只看师子,师子只是举例。他讲「诸根合会有师子」,这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叫作坏相。就好像盖房子,房子是总相,各种建材是别相,但这些建材同样都是用来盖房子的,就房子来看,大家是一体的,所以称为同相;梁、柱、玻璃、门,各各有异,这叫异相。当诸根和合,也就是各种因缘会聚后,房子盖起来了,这叫成相。当你把每种建材一一拆开来时,就叫坏相。

  就盖房子这件事来说,建筑师看的是总相,营造厂看的是同相,工程师看的是成相,建材老板看的是别相、异相、坏相。各人看各人的,做门的来看就只是看到门,墙壁没看到;做壁纸的来看则只是看到墙壁,没看到门,这些都是别相、异相、坏相。法界就是这样,森罗万象共同构成。你是什么人,就看到哪一相,但事实上,这些都是同一个东西。我们修行者,这些通通都要懂、要明白。

  平常若为人处世有问题,那就一定什么也看不到。所以我一再跟各位讲,修行不是训练你奇形怪状,也不是训练你走路倒着走,一定要从生活中来。为人处世、应对进退能够处理得很好,这些能力就会展现。这是透过六相圆融,把这个境界给予扩大,扩大以后所领略到的。《华严经》讲的就是总、别、同、异、成、坏,六相。其实是训练我们把法界现有个别,也就是前面的分解动作——穷彻行布教源,行布是分解——一段一段都学会。现在就要会通了,然后开始用这六相把你圆融起来;用这总别、同异、成坏,把你串连起来。

  古代的祖师大德们,用六个相,就把整个法界给架构起来了。在圆融上面,这个六相讲得很好,但你要知道,要讲圆融,前面的七个务必要通达。这个地方法藏大师告诉我们,前面的修法到这里,六相圆融你自然知道;换言之,你要了解十玄门,五教以前要弄清楚;要了解五教,一定要先把前面所说的都弄清楚,而随着众生的根器,你很快会进入状况,那五教很容易了解。不然你不知道为什么要排五教,为什么法华要讲四教,天台要讲四教,华严要讲五教?当他把众生根器分成五类时,教法自然有五种,这是他的理论背景,他是这样搭配起来的,所以前面的基础一定要有。

  所以我们讲《金师子章》的这十个当中,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是基础,前面这三个是基础教材。就像十波罗蜜,它前面三个——布施、持戒、忍辱——是每位修行者基本要修的。有人会问:「精进怎么修?」精进不是修来的,精进是你要具备的条件,它是一个手段,是要用精进来修布施、持戒、忍辱,那你自然会有禅定。而这禅定不一定是奢摩他,可能是三摩地,因为每人修这三个的比重不同,所以般若空性也不一样,但都统称为般若空性;然后一转、扩大,于是有方便、愿、力、智。所以修行不难嘛!这也是「十」的语言模式,重点还是前面三个,真正的修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

  同样的,它这里重点也是前面三个——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假如你把缘起法界产生的森罗万象分成这三大类,然后从三性——它这里因为讲缘起,所以没提三无性、没提性起——对着讲三无性,再来就是五教,五教展开就是十玄,那就进入事事无碍法界。到六相圆融时,就把你扩大圆融起来了,这时候就成菩提了。就好像西瓜已经长大了,再来就是让他更成熟、更甜一点了。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到这个世间来帮我们什么,我们要清楚,就是帮助我们从业力转变成愿力。怎么个转法?转变的理论,一切经论里面都说得很多很多。你能转多少,转到什么样一个程度,那是你自己的功夫。你自己真的依教奉行,认真努力地改习气、去烦恼,依教奉行,你决定转过来。把没有福转变成有福,把没有寿命转变成有寿命,是怎么转的?断恶修善。李炳南老居士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他看到面相很薄的人,我们一般讲是短命相、没有福报的相,他就劝他学讲经,他说,讲经的功德最大,转业力最快。我们以后明白了,为什么?讲经是代佛说法。佛不在这个世间,什么人说法?发心代佛说法的这些人。代佛说法的这些人,得佛的智慧、得佛的寿命。佛无量寿,佛的福报太大了!发心代佛说法,就把自己的业力完全转变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