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岩: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2014/9/4    热度:239   

郑石岩: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篇头语〉

  人想要随缘成长,必须先把家庭经营好。因为家庭的缘是基础,是孕育气势和心情的地方。家庭的情趣好,不但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有著正向的策动作用,对于子女的心智发展,长辈的生活安养,都具决定性影响。

  婚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缘之一,要随缘增添情趣,随机沃壮它的根基。从信赖到尊重,从经营生活到伦常的维护,要随时修补,就像保养一部车子一样,不可疏忽。夫妻的爱情、亲子间的孝道,仍然是现代社会追求幸福的不二法门。

  家庭的人际沟通,语言和态度是它的工具,纯真的爱情却是沟通的内涵。不过,如果没有时间相处,爱情和语言都无从表达;若无负起责任的担当,家人又怎么和谐互信;倘若不肯宽容,那么温馨就无从分享。

  家居情趣是家庭生活中的调味料。它能给每一个人性情上的滋润,引发风趣和乐观的欢笑。此外,每一个家庭都要传续薪火;家里要开伙,因为饭香、家事和吃的乐趣,可以培养家人和乐的气氛,同时是教养子女的好素材。

  随缘经营你的家,让它整洁明亮,绽放著安乐窝的味道。这使你能清新安宁,也能引发每一个人想回家,有温暖和归属感。

  家庭是每一个人蓄劲休息的地方,要经营得当,不要因不当的作息和生活观念,破坏它的功能。家是你的缘生地,是你生活的根基,请随缘照顾安顿,让它成为幸福的窝。

  1珍惜亲情至爱

  孝养父母不只是供给他们吃住,更重要的是维护精神生活的健康。徒有孝心是不够的,必须有孝行才行。

  越是我们亲近的人,越容易疏忽他们的感受,也最容易在不自觉中伤害他们,带给近亲痛苦。特别是自己的父母,有些人觉得他们啰嗦,不爱和父母多聊几句,多听几分钟他们的感受;有些人甚至只顾自己的生活,完全疏忽父母需要扶养,需要他们的情爱。

  我们这一代,很强调对子女的照顾和关爱,也都知道孩子缺乏爱,会产生偏差行为;但却普遍疏忽年老父母,未能给予适当的爱、奉养才抚慰。我的观察是:老人若得不到适当的爱,一样会造成情绪失调,产生偏差行为。越是被疏忽的老人越优郁、封闭;愈得不到照顾的老人,也愈啰嗦难缠。

  有一对老夫寻,他们辛苦地把七个子女养大,各个都接受良好教育,找到不错的工作,也都成家生子,该是子孙满堂,含饴弄孙的时候。可是岁月催人老,两位老人行动迟缓,越来越需要赖人照顾。不巧的是,子女都在外地生活,没有人和老人同住。这些子女都有孝心,都知道老人家需要照顾,于是开了家庭会议,共谋良策。虽然大家都为老人家好,但意见却各不相同。最后,折衷作成结论:轮流扶养。但父母一起住,照顾起来困难,为了减轻负担,附带决定:让父母亲分别在两家住。

  两位老人家在盛情难却之下,被子女说服了。他们两人鹣鲽情深五十馀年,竟然在子女的会商下拆伙了。他们离乡背井,作孤独老人;虽然有好的房子住,心里却是寂寞的;有人照顾起居生活,内心想著的总是老伴。他们打电话互通信息,相互安慰,彼此打气鼓励,心里却明白,他们似乎难有见面的机会。他们的相思,却不便跟儿子说,对媳妇则更难启齿。

  有一天,两人耐不住相思之苦,老先生在电话中说,“老伴!我们回老家去。”老伴回道,“我们一起回去。”两老似乎回复年轻时的豪迈。不过,子女们为了他们好,多表示反对:“生病了怎么办?”“你们两老回去家乡,左邻右舍作什么议论!”“何况房子多日不住,维护打扫都有困难……”老人家一听到“左邻左舍将作何议论”时,为了子女颜面著想,两老只得永远没有指望地忍受相思之苦。

  朋友在闲聊中说了这则故事,在座几个人听了,不禁感伤起来。另一位朋友在一阵沉寂之后,打开了话题。他说,“我的双亲都住在乡下,几年前,我们兄弟姐妹也想把他们接来台北住。不过,他们坚持不来。他们喜欢乡下,喜欢他们胼手胝足奋斗过的地方。所以,我们顺著他们的意思,也承担邻居的闲言闲语;我们为两位老人家请了佣人,兄弟姐妹轮流回去看他们。他们健朗,笑声不绝,尤其在孙子面前,还表现出自信的气概。”

  “我请了一位菲佣,照顾年老有病的母亲。”另一位朋友说,“她一样坚持不肯来台北住。为了顺她的意,只好三天两天往老家跑,好在我自己做生意,时间自由。不过,看到老人家精神愉快,我也就安心。”

  听过他们的谈话,大伙儿把眼光瞟向我说,“郑兄!你怎么办?”我说,“我比你们要幸福一点,母亲就住在附近,来往方便频繁。我们从宜兰搬来台北近三十年,父母亲都结交了自己的朋友。父亲爱旅行,足迹遍布国内外,过著闲云野鹤的生活。母亲信佛,与同修来往,参加法会,偶尔到佛寺小住。父亲往生之后,母亲生活保持如常,全家一起学佛念佛,她自信、有安全感,精神好,耳聪目明。

  “老人家是需要照顾的,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要给她安全感,了解她,接纳她。如果你能在正信的信仰上与之一起同修,她的精神生活自然绽放著高龄的朝气。“

  了解老人家,给他们机会作主,除非万不得已,不要为老人家作强制安排。孝养父母不只是供给他们吃住,更重要的是维护精神生活的健康。强制父母怎么生活,容易造成创伤;顺著他们身心的特质来照顾扶养,反而事半功倍,也许这就叫孝顺吧。孔子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大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我深信为人子女者都孝心,不过,徒有孝心是不够的,必须有孝行才行。孝行必须充分了解父母,知道他们的心理需要,作适当的回应,才能孕育彼此间的亲情,感受亲情至爱的喜悦。

  2缔造成长的婚姻

  婚姻生活必须有智慧、能判断、知所取舍、有个分寸,两个人要保持良好的互动空间,生活的创意才会出现,彼此的生涯才能茁壮成长。

  我常对即将结婚的年轻人说,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它就像一个花园,能注意培养修时,繁花枝叶让人满心欢喜;如果漠不关心,就会是一片荒芜,甚至杂草丛生。婚姻是有生命的,灌溉耕耘,关心维护,它就会成长,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能给人欢乐温暖,给人丰收喜悦。两个人既能实现共同的生活,又能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彼此在相互支持和关心中成长,随著年龄的增加,更多默契和创意。我称这样的婚姻叫成长的婚姻。

  最近,有几对年轻人要步入结婚礼堂,有要我证婚,或者邀我说几句祝福的话,我依然先邀他们一同来家里,安排两个小时的交谈。由秀真和我陪他们谈谈婚姻的经营之道;透过讨论,增进他们的信心,建立彼此互动的规范。结果,一对对总是高兴又好奇的来,丰收地回家,然后,充满信心和希望去建立他们的成长家庭。

  成长家庭是一个有感情、有智慧的组合,婚姻就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越丰富越好。不过,婚姻生活必须有智慧、能判断、知所取舍、有个分寸,两个人要保持良好的互动空间,生活的创意才会出现,彼此的生涯才能茁壮成长。佛教对家庭的期许是:

  “悲智双运,

  福慧增辉。”

  要有丰富的感情和互爱,要有相互了解、包容、宽恕的襟怀,当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修,才能发展成幸福的婚姻。

  于是,我在为年轻人进行婚前晤谈时,通常采取团体动力的过程,先让彼此融洽信赖之后,再进入主题交谈。最先被提出来的引子是:“你们两个想建立一个成长的婚姻吗?说说看,你们有什么素材去建构这样的好婚姻?”这对新人就会思索他们有什么?所希望、期待的是什么?我要设法让新人了解,婚姻的真实面:避免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且要看清婚姻是一项责任,一项新生活的拓展,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值得欢欣的新里程。

  其次,讨论家庭的人际关系;彼此有什么顾虑或困难,如何互相协助克服现阶段的陌生感,与双方家人建立信赖和友谊。他们必须认清,双方的父母和家人,是必然要往来的,如何做好这件事,是家庭安和乐利的基础,是新婚夫妇必须努力的要事。

  其三,是婚后如何经营家庭经济;财务管理必须有一套彼此都能接受的规范。我在婚姻谘商中发现,不少婚姻毁在家庭财务冲突。他们建立了一个不平衡的财务关系,让弱势的一方失去安全感,让他一辈子觉得委屈,甚至旁生枝节,滋生许多问题。我会请问即将结婚的人“你们准备自己安排经济规划?”在交谈中,指引他们发现财务处理上的盲点,让他们懂得互相信赖,建立彼此都能接受的财务规范。

  夫妻建立共同的财政制度,容易促进同心协力的热情。两人有较多认同感,商量话题多,较能培养共同愿景,彼此关心的层面亦广。若各自处理财务或分别支付扶养子女的经费,容易造成彼此间的隔阂,有时连子女之间也会不和。除非两人确有把握,否则应尽可能不要采取这种经营方式。

  养儿育女亦是即将结婚的新人应该认识的课题。这要从夫妻的身教开始,从家庭气氛和生活做起。当然,他们必须具备亲职教育的基本知识,教养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阅读不同的书籍。不过,我们特别告诉他们,有关心理健康、童年生活经验的重要性,以及心智发展的基本要件。

  我们会提醒年轻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前途,而疏忽了孩子的教养。疏忽孩子的心智成长,而专心投注于工作,孩子一旦有了不良适应或偏差行为,会为你的下半辈子带来无尽的优心和沉痛。孩子的学业没念好并不要紧,只要他肯干、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就能走出光明的人生。

  最后,讨论如何维护亲密婚姻;重点是厘清谬误的想法和正确的观念。它的要点是:

  ·夫妻生活建立在责任感上,不是建立在完美浪漫的想法上。如果你陶醉于完美的浪漫爱情,就会挫折挑剔,两人很容易产生摩擦和对婚姻的失望。

  ·夫妻要有时间共处谈心,但不能太黏;要留一点个别开展工作和生活的空间。

  ·有误会或赌气,要当天化解;不能拿对方当出气筒。

  ·婚姻要互相教育才能维系得好,要适当地说出你的心意和想法,不可以等著对方来猜测或生闷气。

  ·与异性朋友交往要保持公开,避免与异性单独私处。

  以上这些问题,会一一被提出来讨论。我诚心告诉他们,建立互动的规范,能使夫妻感情更为亲密;但是规范不能把人绑死,那就会失去创意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我看过许多夫妻在结婚之后,似乎对朋友的交往疏远了;他们彼此绑得紧紧的,这会失去活力和社交,影响生涯的发展。相对的,有些人结婚之后,还是未改过去单身时的习惯,喜欢个人自由,并以此表现自己的风格,我认为这样不容易经营出好婚姻。

  与年轻人晤谈的次数越多,越热衷于把所知道的告诉他们,对他们的祝福也就更加虔诚有用。不过,最重要的课题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成长的家庭,让他们能主动学习,主动觉察,教他们透过爱与学习来缔造幸福的婚姻。

  3爱语的力和美

  批评责备太多会伤和气、会钝锉部属或子女的锐气;灌迷汤式的赞美,会变成虚情假意,或失去真心和诚信,贻害也就难免。

  人际沟通和交流,大部分靠语言来表达;人如果能相互支持就能互相摄受,从而发展友谊,建立感情,培养出互助合作和彼此尊重的美德。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还可以引发知识的交流,互相启发,成为智慧成长的动力。所以佛陀提醒我们,人际的交互摄受,修行的的彼此砥砺,必须透过爱语才办得到。

  爱语不是好听的话,不是谄媚的语言,而是赞美或赞叹。当一个人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肯定别人的好处,就能使对方有信心和你说话,有兴致跟你作由衷的交谈。《无量寿经》所谓:

  “和言爱语。”

  指的就是随著对方的根性,善言慰喻,由是而生亲近,引发其兴趣和信心。因此,爱语是教化所必须,是建立幸福家庭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必要。

  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检查孩子的作业,有一篇读书报告写的并不认真,错别字不打紧,连文字也不工整通顺,一看便知孩子在打马虎眼。可是,教师的评语却是:“我很欣赏你的观点。”他很不以为然,认为像这种水准的作业应该给孩子一些指责才对。于是打了电话给老师,要求严加教诲,并说出自己对评语的不同意见。结果老师对他说:

  “先生!对孩子批评太多会贬损他的自信,给孩子太多指责会令其失去学习的兴趣;孩子有一点好见解就应该表示欣赏。”

  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重视,特别是儿童的人格发展,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欣赏、接纳和支持,他的自尊就健全不起来。心理学研究指出:“自尊是健康人格的资粮。”人总是结合自己的优点,去拼凑成强壮的自我观念。最近,有一位家长向我诉苦,他说:

  “我的孩子考上高中,那是一所不理想的学校;我警惕他说,那所学校办得并不理想,若不用功,前途就受到影响……”听了他的话,我很认真的告诉他:

  “你这样说话会打击孩子上学的士气;既然决定上这所学校,却又嫌这所学校不好,怎能鼓励孩子,让他积极振作呢?”

  夫妻之间的沟通,社交上的人际往来,都需要爱语,有爱语才能增进彼此的信心和亲密感,它使人享有爱、价值感和不孤独的自在感。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欣赏和赞美别人,同时也要减少批评别人。

  爱语是美的,人受到欣赏时的喜悦,必然溢于言表;受到重视时,两颊会泛出信心的微笑;受到称赞时会快乐地歌咏,欢喜地起舞,它既是健康也是美丽。凡是懂得用爱语的人,家庭都幸福,子女必然健康好学,人际关系也会和谐。幸运之神总是对懂得爱语的人招呼。

  我对于如何使用爱语,已有一些心得,特别是多年的谘商经验,我得到的结论是:批评责备太多会伤和气、会钝锉部属或子女的锐气;灌迷汤式的赞美,会变成虚情假意,或失去真心和诚信,贻害也就难免。我愿意提出几点使用爱语的要领,以供参考:

  ·欣赏和赞美必须真有其事,不可以滥说好话。

  ·欣赏和赞美不一定对其成果,有时成果不理想,但努力的精神更值得赞美。

  ·诚恳地说出你的意见,不加批评,仍不失为爱语。

  ·说的话必须真心,不能虚情假意。

  ·人的表现,一定有好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要能欣赏好的,才能指正缺点。

  ·欣赏或指正缺点,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要在适当时间表达你的爱语,有时适合在个别相处时说,有时适合在朋友或家人面前说。

  爱语在教育子女上,具有决定性的教导功能。爱语或赞美固然能激励孩子,但若孩子自知做得不够好,你还是给他赞美,会被误以为:“这样已经够了,既然父母都满意,以后不必再加努力。”那么爱语就失去价值了。

  在教导上,不应得的称赞,会使孩子失去努力的动机;习惯性的赞美使人感到厌恶。你必须真心,并让孩子觉得真有那件事,而构成一种成就感,这才是爱语。

  爱语有时不是透过语言,而是透过你的欣慰、欣赏和受感动的表情,做更直接的表示,那种无声胜有声的赞美,更能产生激励或温馨的效果。我年轻时,第一次去做买卖回家,看到母亲那安慰的表情,令我得到无比的鼓励。

  请多用爱语。它很美,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努力创造的勇气。它是一种力量,能把人际的距离拉近,成为和谐亲密的关系。

  4纯真踏实的爱情

  越是单纯的夫妻之爱越是幸福;越肯学习,懂得福慧增长的人,越容易开展美妙丰裕的人生。这样的生活与贫富无关,与贵贱无涉,它的重点是纯朴和真实。

  几天前,一对年轻朋友到家里来,邀我在他们婚礼上,说几句祝福的话。对于年轻晚辈的请求,我总是尺可能满他们的愿。不过,典礼当天我正好另有要事,不能为他们祝福。这对年轻人灵机一动,要我当时就为他们祝福。他们告诉我说,祝福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老师的祝福是我们最珍惜的。

  “你们希望我怎么祝福?”

  “我们希望老师祝我们幸福,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学习和成长,彼此互爱。”

  “我已为你们祝福好了。”

  “为什么?”

  “心想事成,再加上师母和老师的见证,幸福必当实现。佛经中商说过,‘初发心菩萨功德不可思议’,两位结为夫妻的初发必,竟是如此单纯,所以幸福必当实现。越是单纯的夫妻之爱越是幸福;越肯学习,懂得福慧增长的人,越容易开展美妙丰裕的人生。”

  “我们跟老师和师母相识,总觉得你们爱情深厚,温柔喜乐,无论在工作、生活、家庭气氛各方面,都很惬意。你能告诉我们,这是怎么经营出来的?”

  于是,我开始为他们解释,工作当然要尽心勤奋,有时甚至是含辛茹苦的;但在生活上要恬淡简朴,要自然,要宽容,切忌两个人陷入批评、防卫和敌意的陷阱。此外,家庭生活要纯真才好,不要委屈人,不要压抑或批评人,当然也要接纳生活环境,随缘欢喜的生活。

  唐朝的临济禅师认为,生活中最高妙的事就在“人境俱不夺上”,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很惬意自在的。所以临济禅师对它的解释是:

  “王登宝殿,

  野老讴歌。”

  这是说,保持纯真无邪,生活就变得闲适,自己就当了主人,像登上王座的国王那般尊荣;自己就变得喜悦自在,像野老闲来无事,调起嗓子唱起歌来。

  谈到这里,这对年轻人似乎很羡慕神往。我接著告诉他们,这样的生活与贫富无关,与贵贱无涉,它的重点是纯朴和真实,但我也相信,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工作和事业也大抵不差。

  秀真是一位讲求实际的人,在听完上述谈话时说,“你们要问问老师美满婚姻的是什么?”俩个人睁著大眼,期盼我说出个中道理。我当然不能辜负他们登门求教,就把多年来观察所得告诉他们。

  首先,要了解爱需要时间。夫妻要有时间相处,陪伴对方谈话和交心,要懂得互相支持和接纳,更要互相关怀和负责。爱与时间是分不开的,对于孩子更需要爱与时间,否则对其心智成长,会有不利的影响。每天,抽时间跟家人交心,是维持家人幸福的第一定则。

  其次是负起责任。所谓负责就是担当或承担,能为对方设想,给予协助。凡事双方有共同的信念,实际去做,就形成了合作与默契。夫妻的默契经常给彼此带来无限的安慰和温馨。

  其三要懂得宽容。不可以得理不饶人,要避免互相攻讦,造成赌气和对立。要注意!宽容可以化解误会,修补错误和生活瑕疵。宽容是仁风义怀的素材,同时也是身心健康的护栏。

  看看两个年轻的笑颜和专注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我们,“请继续说下去吧!这就是对我们最诚挚的祝福。”这时,我们转入交谈,他们问了许多问题,我们也毫不保留地说出生活的经验。大家谈得投机又高兴,不但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心得,自己也在回顾中领略到更多。

  夜渐深,该是送客的时候,秀真催著他们回家,她说,“婚姻要有共同的规范来维持它的甜美;就像现在,时间到了就该回家一样,维持生活的正常就有幸福。”我们在门口目送他们离去。他们在接受祝福之后,走起路来,显得格外轻快喜悦。

  5家居清趣

  经营家庭清趣,就像经营一块富庶的大地。让孩子得以健壮成长,从而发展良好的自律和兴趣。开展他们自己的生涯。成人有了它才有应付挑战、肩负责任的本钱。

  家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孩子一放学就飞奔地回家,因为那儿有父母亲的慈爱迎接他,有香热的餐点在等著他。上班族也一样,一下班就要赶回家,因为那儿是自己的归宿。它安全温暖,是精神和希望寄托的地方。我知道,家是心灵生活的天地,没有它就叫无家可归,就失去依靠,就成为漂泊的流浪人。

  家像是花圃一样,它供应了花木的营养。硗薄的花圃,只能长出泛黄的花草,甚至孕育不出生命,那叫不毛之地。在我的观察中,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家庭多情趣,孩子自然活泼;成员都能学习新知,分享个中的兴趣和知识,各个都聪慧健康。

  家是一个整体,不是孤立个人的结合;家庭成员们互动密切,交互影响。所以积极性的精神特质很容易感动家人,形成家风,造成快乐和长进的气势。当然,消极性的思想、行为和情绪,也会感染家人,很容易陷入落寞和沮丧的迷雾之中。

  我认为家里必须有几样清趣,它能使心灵清扬活泼,使人清纯振作,更重要的是它给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我总觉得,客厅里的气氛,越是功利和欲望取向,气氛就越沉闷;越富清趣,懂得生活,不吝于互相鼓舞和支持,越容易保持温馨和奋发。

  经验告诉我,孩子的偏差行为,大抵来自家庭生活的失调。有些人在进行谘商中,肯参与互动检讨和调整,家庭生活有了生机,孩子不久就振作起色;有些人固执己见,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以致未能率先学习新的生活,经营家居清趣,所以效果相当有限。

  我认为经营家庭清趣,就像经营一块富庶的大地。让孩子是以健壮成长,活力弃沛,从而发展良好的自律和兴趣,开展他们自己的生涯。至于成人也是一样,有了它才有应付挑战、肩负责任的本钱。

  以下是我对经营家居清趣的几个建议:

  ·注意吃的艺术和情趣。

  ·有关怀爽朗的笑声和清闲的谈话。

  ·培养家人的雅兴。

  ·经营共同的活动和聚会。

  ·多欣赏家人的优点。

  家居生活的第一要务是吃的兴致。有兴致下厨,让孩子欣赏吃的滋味,能带来许多乐趣。家人在品尝的欢笑和交谈之中,分享了食物的色香味,从而打形象互动的话题;吃得开心,笑得也开心。一道辣得发火的美食,也能成为家人欢度晚餐的好因缘;一盘难得的野菜,更是大家交谈的好话题。我们家是少吃多滋味,但秀真总是推陈布新,让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喂饱肚子,心情当然好起来,围著餐桌,就可以摆龙门陈,对自己一天的生活,乃至所见所学,所思所闻,都是聊天的素材。别忙了!要开心的谈和笑;用餐之后的笑点,比甜点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家,若不在用餐之后,能听到笑声,就得不到真正的温饱。

  家人闲谈社会百态是雅兴,听一曲音乐,吟著和著一起来,亦是雅趣。雅兴出于自然,不是源于强制,否则就索然无味了。雅兴就是雅兴,它随手可得,买回来的水果,可以化作家庭艺术,摆在桌子上,食用欣赏皆宜。有雅兴的人,总是提醒家人,它妙在那里,味道好在那里。

  雅兴给人充实、喜悦和无穷的宁谥。每天晚上工作一段时间,约十点半钟,透真和我总会在书房里,悠闲地沏一壶老人茶,啜饮品茗。这时候孩子们总会闻香而至,和我们聊起来。这种情趣增添许多生活的充实感。

  家既需包容每一个独立的个人,尊重彼此的个性,欣赏每一个人的能力和特质,但偶尔也要经营家庭的活动。特别是家族聚会,一同出游,一起出去打牙祭等等,对于家庭的生活情趣,自然增色不少。举行家庭活动,最忌批评抱怨,当面指责,尤其忌讳的是一路训诫,把原本兴致勃勃的活动,变成赌气而归。如果是这样,不办也罢。

  家居清趣,不是建立在功利和急切的指正上,而是建立在闲情、恬淡和生活创意上。教育子女,要求学习上进,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缺乏清趣,就好像没有开阔的空间可以挥洒,缺乏清净的空气可以呼吸,那会是一种僵化没有生机的生活。因此,我鼓励大家创造一点家居的清趣,提高生活的品质。

  6饭香中的情趣

  香积饭就是家里的饭香,它包涵著父母的慈悲、手艺和用餐的心境与喜悦。它使家庭成员各个身有妙香,各个成就健康人生。

  家里煮饭作菜的饭香,总是牢记在每一个人的心底。母亲作菜时飘溢出来的香味,令你嘴馋,胃口大开;一阵阵打锅子里冒出来熟透的香气,令你觉得温馨,而期待著饱餐的满足和欢喜。

  这样的情境令人觉得幸福和安全,更是孩子们成长茁壮的天地。家里的饭香,餐桌上欢喜的气氛,快意的饮食,偶尔大快朵颐地吃个过瘾,给每个人留下安全、温饱、幸福和满足的感觉。依我的观察,这方面得到满足的人,安全感较高,情绪生活愉快。

  我能了解祖先留传下来的规矩:吃饭这件事受到绝对的尊重,要心情愉快的吃,不受干扰和责备。在我的记忆中,祖父每餐吃饭时,总是笑著跟我们谈话;什么是非曲直都得摆一边,只听到他赞美饭是香的,蔬菜是青脆可口的;偶尔有鱼肉,更要大家吃得眉开眼笑才罢休。

  饭菜好坏且不论,只要它下锅就有香气;只要你以好心情、好气氛去享用,就会有好胃口,有满足的幸福。妈妈猛然把菜下锅,强烈的热气淬然发出清脆的爆声,能引发家人的食欲;菜起锅的刮擦声,更催人垂涎。吆喝一声“开饭啰!“然后,谈笑用餐,妙趣无比,这是孩子们成长的天堂。他们的性情、活力和乐观的态度都在这饭香中孕育出来。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记载,维摩诘到香积如来处,请来香积饭让佛弟子们享用。大家闻到饭香,身意快然;因为那是甘露味饭,大悲大慈所薰,饭香无尽,量亦无尽。吃香积如来的饭,要以开阔无限意的心享用,所有吃饭的人都身心快乐,毛孔皆绽放出妙香。当时,维摩诘问香积佛国的菩萨说:

  “香积如来,以何说法?”答曰:

  “香积如来不用语言文字说法,而以众香令诸天人,从而自发为高贵的品行。菩萨大众,闻斯妙香,所有功德,悉皆具足。”

  每一个家庭都需要从香积如来那儿,请来香饭,家庭才会幸福,智慧德行才会增长,发展出健全的人格。这香积饭就是家里的饭香,它包涵著父母的慈悲、手艺和用餐的心境与喜悦。它使家庭成员各个身有妙香,各个成就健康人生。

  家的薪火是不能断的,传统民俗告诉我们:新居落成必须从旧家带薪火入新宅,无非是炊事薪传不可断绝。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佛经中亦传述香积饭香。每一个家庭都要在炊事中演绎出幸福、健康和心灵生活的喜乐。

  我的家每天都有香积如来的香饭,秀真下班回来即刻下厨,她动作快,半个小时几道菜就上桌了。孩子小的时候,一听到妈妈作菜声,就会去厨房打杂,跟妈妈有说有笑;有时也会手痒动起铲子,分享作菜的乐趣。我呢,虽然插不上手,但也会跟著凑热闹,在厨房进出,打著试吃之名,先尝尝菜香菜味。

  我赞叹菜里乾坤,变化之妙;你未必有什么名菜或不凡的手艺,只要留心、有点变化,一家人的情趣口福就大了。秀真常常预告,过几天要做一道新菜,光是等的滋味就够你瞧;她要说明材料,怎么做,火候如何,香味又如何,等到我们吃到她的新作时,它已经被我们美化成香积如来请来的美食了。

  食物不需山珍海味,有兴致有手艺,就会有好口福。有一天,她端出一盘炒皮蛋,大家瞪大眼睛,抱著怀疑下箸,结果全家赞不绝口,一扫而空。这是秀真最乐的时候,她还会开心地再作广告,下一次还有妙香上桌,请大家耐心等候。这时餐桌上的气氛,已然十足矣!

  我看著孩子长大,从帮忙洗碗、炒花生,渐渐学会调味到偶尔下厨作一两道菜。我知道他们未必有妈妈的手艺,但却有开朗的心情和居家的情趣。我希望这种情趣和温饱之感,能成为他们成家立业之后,继续传承下去的妙事。

  我常听说有些人家里不开伙,带著孩子在馆子、面摊打游系,一来省事,二来省时,我觉得这样的观念和作法是有待商榷的,因为这会使家庭的乐趣减少,亲子互动的经验匮乏。真正的喜乐和生活情趣,不是用故事和电视剧培养得来的,而是要在生活之中直接体验,而炊事是最重要的一环。

  速食和便当一旦进入家庭,吃的东西一切现成,快速把肚子填饱。结果,共同创作生活经验,体认家庭生活情趣等有益身心的活动,会渐渐流失。那种能“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经验学习,将越来越少。心灵的空虚和生活的疏离就可能会出现,它对于子女的情绪生活和多元智慧的发展,将会是一种不利因素。

  家里的饭香,能给每一个人留下永远的温饱、喜乐和幸福感。它是孩子人格成长和良好情绪的资粮,同时也是孩子多才多艺的滥觞。在工作经验中,我发现享受饭香情趣越丰富的孩子,人格发展越健康。越是缺乏家庭生活体验和乐趣的孩子,心理上越可能出现困扰。因此,我呼吁大家重视家庭的饭香情趣,好好缔造自己家中的香积国。

  7把家打理好

  你的心情与环境有关,当然它包括物质的和人际的环境两方面。把家打理好,能帮助你培养好情绪、好精神,更能提高生活与工作效率。

  对于一般人而言,每天总有相当长的时间待在家里;家庭主妇会花大部队时间待在家里,学生放学就回家,上班族下班也是回家,自由业的人更可能把家当办公室。家是人类很重要的活动空间,它的布置陈列、光线和空间,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影响殊大。

  你有可能请两天假,想把一篇报告赶出来。结果,两天下来,在家里东摸西摸,一事无成,把时间花在整理琐碎的家务上,而没有把心专注下来工作,因为你觉得家里杂乱而心烦气躁。此外,当你在家时,很容易坠入纷烦的情绪,因为你会被电话打断工作或思绪,被邻居的音响或电视机干扰。总之,想像中家里是安宁的,但事实未必如此。

  最近我卸下公职,有较多时间待在家里,我以为家里是一个安乐窝,能静下来一展写作的弘愿。结果两个星期下来,除了上课和演讲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接电话,整理杂物,或者东碰碰西挪挪,好像忙个没停,但一事无成。我注意到让我分心的事,正是周遭的琐碎事物。于是,我一口气把杂物狠狠清理一次,该丢的丢,该送资源回收的一点也不留情。霎时,杂物不见了,家里保持著宽敞明亮;然后把电话交给秘书处理,我得到安宁和自由思考的空间。

  在我的谘商经验中,发现不少父母因为孩子不能专心读书而苦恼。他们发现孩子在书房里东摸西摸,一会儿出来开冰箱,一会儿整理书包。他们问我,为什么孩子不能安静下来呢?我告诉他们,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书房杂乱,孩子的心就静不下来,放眼所及都是玩具、模型、书刊、电玩,而且处处零乱,内心也就跟著烦乱起来。我曾做过家庭访问,许多不能专心读书的孩子,家里的客厅正如孩子的心情一样,显得杂乱无章。对于这些人,我总是警告说:

  “如果你不肯割舍杂乱,

  你就得不到清幽和专注。”

  你的心情与环境有关,当然它包括物质的和人际的环境两方面。你未必要有好厅堂和好书房,但一定要安排得清爽亮丽;你未必有十全十美的爱,但在生活之中彼此尊重、关怀和支持却是人际环境所必须的。

  把家打理好,能帮助你培养好情绪、好精神,更能提高生活与工作效率。特别是孩子的教育,只要把家安顿好,孩子会像春天的花草,快速的茁壮。因此,你要注意以下几件事情:

  ·家居生活的空间,安排得有条理,能涵养良好的情绪,降低心理压力,它有益于家庭人际沟通,更有益于专注和清醒思考。

  ·家的空间有限,避免买太多东西回家,否则会堆积如山,造成心情烦乱。请记住!有用才买,买了就要用,要用就要放在使用的位置上。

  ·狠心处理杂物,该丢就丢,该送就送,舍不得的结果,造成家里大拥塞,令你分心,妨碍起居作息。

  ·家人要合作做家事,这才能培养大家遵守秩序的责任感;并养成家人按时打理自己房间的习惯。

  ·避免让家庭电话变得车水马龙一般的热闹;连吃饭和休息都得不到安宁,就会妨碍家人的生活。

  ·记得保持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不要把办公室或工作上的冲突和烦恼带回家里,投射到家人的生活上。

  你能把家里打理好,就叫做安内;能空内就能使身心协调健康,家庭成员的士气就能提振起来。这时,无论在工作、学习、待人和自身的修养上,都会有较好的表现。

  8濯除心中的屈气

  为人父母师长,要多欣赏孩子的优点,培养他的信心和自尊;倘若只是一味指正缺点,从不欣赏孩子的优点,日子久了,孩子就会产生屈气。

  人若长期没有受到肯定,又发展不出什么兴致,就会产生屈气。它的特质是失去朝气,抬不起头来,几分落寞,几分惆怅;觉得郁卒,缺乏生机,长期下来会出现上结心理症状;若不能及时改善,慢慢会变得沮丧,逃避人群,心境就更坏而陷入优郁。

  屈气是很难忍受的,有些人为了逃避这种坏心情,要依赖打牌、打麻将、酗酒或吸毒来排遣。有些人则采取喋喋不休地指责家人;特别是年纪越大,越难侍候。屈气为儿童青少年带来无心向学、中辍、犯罪;给成人造成自废武功,活得暮气沉沉或过著逃避现实的生活。

  我小时候住在乡下,祖母养了一群火鸡。有些长得快,有些长得慢,那些身体瘦小的火鸡总是跟在后头,不敢扬起羽毛,张屏展翅。尤其是长得最小的那只,羽毛不丰,又有些秃头,一副寒酸退却模样,其他的火鸡都会啄牠。更糟的是连蚊子都要欺侮牠,把头冠叮得红肿长疮,而其他火鸡总是啄牠的癞痢头,令牠尖叫逃避。

  那只可怜的火鸡表现出寒酸、退却的屈气。牠跟在群鸡后头,背是驼的,翅是垂落的;鸡群咯咯叫时,牠没有声音。祖母说,这只鸡很屈气,是一只臭头鸡仔,如果不特别照顾,会一直受到欺侮。于是每天特别为牠喂食,晚上给罩上蚊帐,还为牠的癞痢头敷上药。只花一个多月时间,牠便长大了,羽毛也亮了,牠跟鸡群们一起开屏展翅,咯咯叫起来,颇有意气风发的表现。

  家父是一位急性子的人,他吩咐的家事,如果没有做好,就会挨他训斥。有一次,我端了一脸盆的水,不小心滑倒,不但全身湿透,连地板都打湿了。过去农村的地板都是土辗成的,一脸盆的水打在客厅,家人一走动,很快就成为既滑又脏的烂泥浆。父亲看得光火,把我骂了一顿。

  到了夜晚,祖母大概以为我睡著了,就把父亲叫到跟前,她温和地说:

  “孩子还小,力气不足,端一脸盆的水很容易溅出来,或者跌倒把地板弄湿。你应该能了解孩子小,容易出岔错,何况又不是故意的,怎么好那么严厉责骂孩子。

  “教孩子要有耐性,要顾及孩子的自尊;你把孩子骂成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很心疼。当时,孩子的表情沮丧得像那只臭头鸡。火鸡失去尊严,牠的同伴都会欺负牠,瞧不起牠;孩子受到过头的责骂;就会造成屈气。人一旦屈气,就失去那分活泼和光彩。你以后不能再这样盛怒骂孩子。”

  小时候,妈妈的床容不下我们几个孩子,我总是跟祖母一起睡。当晚,我依偎在她和身边,觉得很安全、很温暖,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温馨。当晚,父亲没说一句话,大概是恭敬受教吧!从那天起,父亲很少对我大吼大叫。我知道要改掉脾气很难,但他总是有了一定的分寸和自制。

  后来轮到自己做父亲,很很疼爱孩子,对于他们的生活规矩当然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有一次,我生气地责骂孩子没有把玩具收拾好,语气过重了。当晚,母亲一样把我叫到跟前,婉转地告诉我做父亲之道,她说:

  “孩子当然要管教,但不能太强烈,太权威,否则孩子会变得屈气。孩子一旦屈气了,他就没有信心走出去,不能勇敢地尝试开展自己的生活。”

  然后,她讲了一段故事,是从祖母那儿口述来的。这则故事就是我童年时,在祖终房间偷听到的,我津津有味地听著,并不以为我学教育懂得这些而打断她的心传口述,因为我拥有过这段温馨的回忆。

  为人父母师长,必须为孩子留一些尊严和豪气。要多欣赏孩子的优点,培养他的信心和自尊;然后,才有空间来纠正错误,矫正缺点。倘若只是一味指正缺点,从不欣赏孩子的优点,日子久了,孩子就会产生屈气。

  我相信大人也一样,如果你专看清自己的缺点,而不欣赏自己的成就和优点,就会变得屈气。这项道理,可以引用在夫妇之道上,也可以扩大用到领导和管理层面,只要把干气带起来,无论是个人、家庭或团体,成员都会振作敬业。只要屈气渐渐露出来,谁都难逃落寞沮丧的劫数。

  9不被娱乐绑架

  被动、消极和退却是失去主动性的现象;不断寻求声色之娱,贪恋物质的享受,也是失主动性的表现。因为他们失去快乐,才去追求声色之娱。

  人最需要保持主动性,它使你觉得充实,不再寂寞无聊。精神生活的主动性,可以发展成独立思考、自我肯定和兴趣的丰足感;生活中的喜乐和情趣,是人的主动性创造来的。人一旦失去这种精神力,就需要依赖麻醉,寻求狂欢或各种刺激。依我的观察,生活的溃败,主要来自主动性的衰竭。

  在禅的传承中,主动性是精神生活修持的重要课题。主动性好的人就作得了主,他能独立思考,在生活上较能体验其情趣。他是能思考、能工作,而且是风趣的,所以在情绪上能保持喜乐。这样的人不但心灵自由,而且也是一个懂得生活,有情趣的人。由于心灵上的专注和开朗,在没有障碍下,他们确能体验所谓“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喜乐。所以从初禅到三禅都有喜乐,都令禅者觉得丰足。

  反之,失去主动性的人感受不到喜乐,他们要靠著娱乐或寻找刺激,才能打发无奈、空虚和乏味。于是吸毒、酗酒、性的狂欢、沉缅于赌博和娱乐,就成为这些苍灵魂的习惯性行为;他们明知道那是堕落,但仍然不能自拔。

  禅修的关键就是学作主人,古人把这事稍为作家。因为作得了主的人,他就能成为主导生活的人,过得丰足自在。唐朝的黄檗和临济,两人在出坡工作时,有一段精采的对话可以说明主动性是什么。黄檗说:

  “你请过来,我有事跟你商量。”黄檗对学生临济说罢,就拿起身边的锄头,深深地锄地一下,然后说:

  “就是这个,天下人捉掇不动。”

  黄檗才说完话,临济便走了过去,把锄头从地上提了起来,并对黄檗说:

  “锄头不就在我的手中了吗?”

  黄檗就在这次考验中,知道临济是一位积极主动者,是一位能创造,给生活带来自在和喜乐的主人。当然,他很高兴有了传人,于是黄檗对大家说:

  “各位!今天已经有人可以带领大家生活和工作了。”

  锄头就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中,这象徵攻每一个人都能当一位主动的生活者。让自己过得喜乐、有创意;既能造福,又能发慧。主动性使一个人积极振作,遇到困难或挫折不会因之颓丧。

  我知道许多人的心灵生活建立在依赖上,而不是靠著自己的主动性去成长、去实现。被动、消极和退却是失去主动性的现象;不断寻求声色之娱,贪恋物质的享受,也是失去主动性的表现。因为他们失去快乐,才去追求声色物质之娱。

  放纵于声色之娱,会使精神更颓废,“玩物丧志”古有明训。我知道许多家庭,天天打麻将,孩子在一旁哭闹;有些家庭沉缅于电视剧,家人没有时间会心交谈。久之,这样的家庭就会出现难题,家庭的成员渐渐失去创造生活的能力,他们会越来越依赖娱乐,甚至依赖麻醉式的游戏,如酗酒、狂欢、沉迷于电玩等等来逃避现实。

  人若不太依赖电视,就会主动找书看,跟家人聊天,或者做点很久没有做的手艺,渐渐就会发现,家人有更多时间相互支持和了解,有闲情悠然坐在客厅一起欣赏风声雨声,有兴致一起唱一首歌。减少较多时间为自己创造幸福,这种幸福是主动性的表现。

  其次,我要建议,千万不要找朋友到家里玩牌打麻将。玩牌打麻将不是一两个小时可以结束的,这种游戏有输有赢,它会让你难以自拔;赢了不好意思叫停,输了又想扳回一城,总是到天亮才不得罢手。请问你还有精神去生活得快乐吗?有力气工作吗?

  玩牌打麻将还有一个大麻烦,那就是抽菸不停。家里大大小小通通泡在菸毒之中,大人自作自受也就罢了,小孩子也被你强迫吸二手菸,通宵达旦,情何以堪?假如大人为了玩牌打麻将,把孩子早早哄睡,或者要他们去看电视剧、打电玩,这对孩子主动性的戕害就更大了。

  我看到经常玩牌打麻将的家庭,儿童较多依赖和怪癖,容易出现无理取闹的行为。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其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有较多困难。当然,这些人际支持不足、文化刺激不够的受害者,他们的智能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另外,值得关心的是,这些麻将桌上的大人,工作表现也有问题,经常换工作。他们发展不出什么喜乐,唯一的喜乐是牌桌和麻将桌上的刻板行为。依我的观察,玩牌打麻将成瘾的人其最大的问题是主动性的消失。

  最后我要提醒有些年轻人,通宵玩电脑游戏,在网络上当夜猫子,瞎掰整个晚上,或沉迷于色情、暴力的声色娱乐,一天接著一天,主动性就会渐渐迟滞。

  这些娱乐有些偶一为之并无不可;但如果养成了瘾癖,往后的精神生活就会苦涩不堪,欲振乏力。当心,不要被娱乐绑架。

  10别被钱愚弄了

  人人须得对钱有个正确看法,切忌被它愚弄了才行。换句话说,要善于使用它,让赚钱和用钱的事,能真正服务你的人生。

  生活在现代社会,每天都得用钱;没钱会引起情绪不安,会压抑信心和安全感。钱当然重要,不过如果把钱看得比生活重要,钱变成目的,生活反而在为手段,那么生活就有被践踏的危险。

  其实,钱是经济生活的媒介,它本身不具价值,真正的价值在于用钱和赚钱的过程。因此,用钱和赚钱的态度,是影响生活和工作品质的因素。

  路易士·亚伯朗斯基(Lewis Yablonsky)曾把用钱和赚钱的风格,分成五种型态,加以调查。他的结果是:知足常乐型的人占据25%;量力而为型的人占24%;冷静打拚型的人占20%;激进争斗型的人占14%;永不满足型的人占16%。他认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钱老爷在对自己说话,影响用钱和行事风格,甚至干扰情绪反应,支配人生态度。钱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影响殊大,父母对钱的态度甚至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知足常乐的人对于现在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情境能感到满意;量力而为的人是为自己订个合理的目标,自信能实现;冷静打拚的人是尽一切努力去获得财富;可是激进争斗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急著要出人头地,得到财富和地位,如果未能获得满足就心急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至于永不满足型的人,他们的野心和权力欲太大,永远得不到满足,再多的金钱给他,还是不会快乐,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是痛苦的。

  根据研究发现,把收入多寡分成几个等级,每一个等级约有70%的人表示满意,有30%的人觉得不满意。如果我们回头来看前面的调查,激进争斗型和永不满足型的人,加起来正好是30%。可知,这两个类型的生活态度,是导致痛苦和生活品质低落的原因。

  依我的观察,把钱看得太重,是夫妻失和的重要原因。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不但会失去健康,也往往造成事业发展上的障碍。看来,激进争斗和永不满足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因为这会把金钱的目的看得太高,以致牺牲生活,造成精神生活的困境。

  钱,想的过火,不但会失去理智,还会干出伤天害理的勾当。抢劫、诈骗、暴力、贪赃枉法,都是想钱想疯了的结果。你在报纸上可以看到钱疯子,昧著良心杀害亲人诈领保险费;至于为了金钱,终日泡在赌场,典当借钱,举债下赌者更比比皆是。为钱而失去理智的人殊多,这些人总是坠入法网,身陷囹圄。

  把钱看得太重,就会失去人情味。一对夫妻结婚二十几年,一直无法建立互信,他们只能以分担的方式来支付每个月的开销,彼此互相计较。大儿子的学费是爸爸付的,二儿子的生活所需是妈妈负担的;房屋贷款各付一半,可是两个人月入不同,彼此计较争吵又不可免。这个家,由金钱的计较衍生成冷漠的气氛;由经费负担的分配,造成一家有两个小团体。孩子在敌意和冲突之中长大,在金钱计较和吝啬之中生活,他们的人格都受到扭曲。

  有些人教育子女,总是以赚钱、高薪和有利的发展来指引孩子的生涯,甚至强迫他们选择热门科系,而不顾及孩子真正的兴趣,这是很大的错误。孩子的前途要依其兴趣、能力和环境,随缘去努力,去成长,并非强制他作“有钱途”的选择,就能发展出亮丽的未来。依我的观察,这些被父母亲的“钱手”握得紧紧的人,往往也是受挫很深、不能开展潜能的人。

  我不是假道学,在众人面前说钱不好;我要提醒的是人人须得对钱有个正确看法,切忌被它愚弄了才行。换句话说,要善于使用它,让赚钱和用钱的事,能真正服务你的人生。禅家的说法是,不要因为金钱打乱生活的常道。套用法眼禅师的说法是:

  “要在万象中显露自在的生活,

  不是为了追求而拨乱了万象。”

  被钱迷惑的人,很难维持原先的崇高理想和抱负。有一位传道者,穿著破烂的衣裳,来到城市里的公园,他坐在那里冥思。由于他确实修得一副壮严的法相,城市的居民看到了便心生恭敬,于是供养了许多金钱和财物。他就在很短的期间内变成众所景仰的传道者。他望著那丰富的收入,心想著:“啊,靠民众的信仰吃饭,要比我在深山修行好过多了。”这位传道士即刻失去了他原来努力的方向。

  钱就像水,它能载舟也能覆舟,别忘了你是舟上的主人,一定要深谙水性,不被它愚弄了才行。我对于金钱,有以下几点建议:

  ·金钱是拿来生活用的;如果生活变成钱的奴隶,那就叫例错。这是痛苦的来源。

  ·切忌用情绪发泄或心理补偿的方式用钱,那会使你变穷。

  ·贪得无厌是一种病,它的背后是匮乏。

  ·钱的最大功能是再创造,在这个前提下产生服务和幸福。

  ·学会用钱的顺序及赚钱的正当过程,是维护精神健全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发现钱不能解决生活的全部问题,有更多精神生活,不需要钱就能实现,例如生活的情绪、家庭伦常之乐、友谊和人际的温馨等等。有许多人,他们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说是穷,但他们快乐。有些人,他们坐拥万金,但愁眉苦脸,因为他们被钱事压得透不过气来。

-----------------------------------------------------------------------------------------------------------------

更多郑石岩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释迦”翻作能仁,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慈悲的意思;“牟尼”翻作寂灭,意思是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念,所谓不起念,是不起妄念,不是没有正念。如果连正念都没有,那就不是佛法。什么叫妄念?妄念是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正念是什么?正念是眼前一切的受用了了分明。眼能见,你看得清清楚楚,这是正念;耳能听,听得明明白白,这是正念;舌能尝味,意能知,六根都起作用,六根起作用这是正念分明。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