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 第二集


2014/9/4    热度:687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 第二集

  好,我们今天来看前行的部分。禅修有一些事前的准备,我们在这里跟各位提了一些资料,来给各位做参考,就是从各种资料里头提供给各位,也是一些学习的经验。

  首先我们看到前行,行者他的一个基本前提,身安则道隆,身要怎么安住下来,这个身包括心,因为我们在修行,心跟身是合一的,我们跟各位讲到正行的时候你就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不但身跟心合一,连我们呼吸都合一的,现在身不安,那你会躁,躁动的时候,你就无法办道,所以我们有很多同修啊,他很想精进,但是没办法精进,这个就是身不安,那你“有的时候不是我很好,我就是哦”,那个就是心不安了,一样,我们这个语言模式就是这样,这个身就包括你那个心,你不要一听到身就那个心不算,通通算在里面,因为身心的不安宁那你道就没有办法进,道无法日进,那道就不隆,不会兴隆,不是道场的兴隆,是你自己的兴隆。

  这个从教门上来告诉各位,是你要懂得分辨,一个人他什么都不能做,真的能做的只有修行一条路,虽然这句话我是常讲,各位可能听不太清楚了,你和上当然讲修行,很多和尚就是不修行啊,那经忏鬼到处赶经忏的,那就没有办法修行,虽然他会有很多,赶经忏的人也很有成就,我想也只有那几个了,其他都没有了,他对心法你无法去掌握,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一层意义。

  那么在谈这个前提的第一个要件,就是饮食知节量,饮食包括起居,那你自己要懂得,睡眠饮食习惯都要留意,我们这个里面,我跟各位提到,你要禅坐,你要注意哪些饮食状况,为什么有些人不坐则已,一坐失眠就解决了。叫他躺下来睡他会睡不着,叫他打坐他失眠就跑掉了,他就很好睡,那是什么原因。有些人精神很昏沉,做什么事不能集中,一打坐,妄想特别多,那这是什么现象,你要去了解这个是你的身体。所以要从饮食起居上面知道,应该要怎么办,这个叫饮食知节量,“乐闲静精进”乐闲静精进不是指,不只是指,你要有一个很静的地方,不要人家吵的地方,不是指这个东西,他是指你的心要能够静下来,不要从文字上去取相,你的心要好静,那个嘴巴叽叽喳喳叽叽喳喳,那个没有用,那个叫不乐闲静,给你再静的地方也没用,你看有些人,明明就只有一个人,一张嘴巴也在念,不知道在念什么,那个人就叫他住到玉山山顶上去啊,他也要跟无量无边的人讲话,那就没有用,一定心要静下来,也不是禁语闭口就好了,不是,心要能真的静,身要闲,心要静。身要闲的意思,就是不要有太多没有必要的事,你不要像那个陶渊明一样,有事没事两百个砖块每天搬进来搬出去,搬进来搬出去,身要能够闲,有些运动是需要做,但是不要把自己太操劳。心要能够静,身在不得已必须要动的时候,心更要静,要先把这些弄清楚了,心不能静下来,那你就没有办法办道,所以这一些基本条件要先弄清楚。

  “是名诸佛教”,为什么叫诸佛教,那你要把佛法看清楚,他佛教不是只有一个,有很多种修法都可以,他没有告诉你说唯此一家,别无分号,没有这样讲,他“是名诸佛教”,十方三世一切佛,教法有不同,众生根器不一,所以行者的法门也不一样,那通通叫佛教,这一点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跟各位提过了,这里就不再详细的说。

  现在只是告诉各位,你要从禅修来,而且我们也告诉各位,修行基本上要成就,一定要从禅修开始,这个基础打下来,念佛才有效,持咒才有效,持戒才有用,要不然你会看到念佛的人也怪怪的,持咒的人也怪怪的,持戒的人也怪怪的,那你禅定没有,那告诉你,你打坐也怪怪的,为什么会有怪怪的,因为你弄错了。就像那个超人一样,人家内裤穿里面,他内裤就穿外面,所以你看那个超人就会觉得怪怪的,他弄反了,你要知道这种情况,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本文。

  《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这个只要是讲安住在道上里头的状况,他要把他所获得的这个境界来告诉我们,那么他所获得的境界就是定慧力庄严,通通我们讲的是定慧,不讲力,力是起作用才叫力,定慧要起作用,我们通常不讲作用,讲定慧的成就是讲本体,本体一起作用那就相当的广泛,所以我们通常在讲妙用的时候,比较重视力,可是从行者的立场,由因向果的时候,我们的重点在定慧,并不是不讲力,也不是不讲妙用。

  现在很多精进的佛子,对于一些人讲到他的感应,跟他的作用的时候,那个有排斥感,认为那些是不正确的佛法,当然基本上像刘先生,像青小姐啊,这些人,妙禅师宋先生啊,这种情况,那些都是不正确的,没有错,可是真正啊,进入法身的领域里头,那所展现的是正确的,只是我们佛子他不会去讲这些,我说不会讲不是他不讲,是他不会表达,到底是法身的境界还是色身的幻境常常搞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各位,真正进入法身境界的人他一定会讲的很清楚,所以一般人在讲他的相应跟成就,境界如何的时候,通常我们都说,很好,那是瑞相,不要执着,这就告诉你,你所讲的境界都是幻境,真实境界你一定会描述那个法身呈现的那个背景,我这样讲,你不要依照我的话去画葫芦。有很多人来讲,师父,我跟你讲那是真的,那个境界是真的,然后怎么样,我告诉你,境界真的假的,不是你定义的,你在描述法身背景的时候,我就可以肯定你对不对,你无法描述法身背景,光是讲你那个是真的,你不用讲,你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境界对你来讲都是真的,但是你要知道那是梦,你知道吗,你见到的幻境幻景,对你来讲是真的,但是我告诉你,那个是幻境。

  有一次我们在嘉义,有几个同修坐在车上,几个,五个人,都看到天空中的的奇景,天空中的奇景他看到了,他当时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当时真的所有的人都看到吗?他们一车子五个人都看到,那么在场应该也有很多人也看到,但是呢,只有一个人会特别强调那种境界,然后他说,有一整排的飞碟在那边降落他看到了,一车子上也有五个人,也都看到了,但是这个人特别强调,一整排的飞碟,那其他四个人怎么都没有看到?这个就是你所说的真实,既然是真实的,那为什么他不会呈现出来,让每个人都去重视他,可见那是你心理上的执着,你执着在那一整排的飞碟,可其他四个人看到那个境界,不以为那是飞碟,所以飞碟这个东西对你来讲是真,对客观的境界来讲根本就是幻境,所以你看到飞碟,别人没看到飞碟,你要了解这种状况,所以你所得到的境界是真是假,不要自己定义。所以你不要特别去描述,那个是力的作用,你没有定没有慧,不要讲任何的境界,没有定慧讲境界都不正确。

  你记得这个原则,假如你真的肯定你的境界是正确的话,那表示你的定慧成就已经形成。所以告诉各位,你不要再强调,尤其禅修的人特别注意,你不要坐下来以后,身体会摇啦,会怎么样,告诉你会摇你知道很清楚就好,会热,你自己知道很清楚就好,有任何的境界告诉你都是八触十功德,你清清楚楚让他过去就对了,你不要一直强调那个是好,或者不好,你不要起欢喜心,也不要起恐惧心,记得这个原则,不欢喜也不恐惧,好境界不欢喜,坏境界不恐惧,你一恐惧啊,你就生病了,记得这个原则。他有定有慧能够起作用,以这样的基础来度众生,换句话说,佛陀进入了法身的领域里头,用法身的境界来度众生,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想要用色身来度众生,那只是跟众生结善缘,这样子而已。

  “夫涅磐之法,行乃多途,语其关键,厥为定慧。以定慧之法真契性海者,乃杜顺之“法界三观“也。”我这样讲,当然你不要看说自己捧自己的祖师,法界三观就是悉达多太子,他在菩提树下的境界,而菩提树下的境界叫海印三昧,这个海印三昧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那这个是我们要探讨的,我们要去达到的目标,你现在还不知道,不要说谁为谁在扛轿子,不是那个问题。

  我们很多人修了很多定很多慧,他看起来是很有成就,但就定慧本身来讲,那是一种成就,可是你不能起作用的时候,就往往很难用,那么法界三观的定慧可以让你起作用,直接就可以起作用,这个部分要从教法上再去跟大家做详细的分析,我们这里不详细的说明。

  “然此“法界三观”之基础仍不出“数息、止观”也。故欲求法界观的真实成就,宜应坚固数息禅修之基础。虽“数息”、“白骨”两大甘露门,皆可下手奠立禅那基础,吾以为仍以“数息”的应机最广,且下手自然。不必一定作意起观,只需留意“瞬息而入”即可与“出入息”相应,故此座上倡行“数息禅法。”。白骨观也可以修,就不净观,那叫九想关,那这九想关,那你就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很严整的教育,这个对于那种贪心很重的人,尤其是叫做好色之徒,那这一法是最好,但是啊,他还要有相当高的知识基础,要不然这一法并不好修,因为修这一法修不好,那一种心性马上就果报现前,那你不懂得控制,那还不好修,那假如修的半吊子,那你可能会说,抱着白骨睡觉也不错,所以呢,通常我们就不鼓励修这个法。他不是只有这个样子,因为他是另外一个思维系统,那我们现在从数息观来讲,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呼吸,所以数息法我们比较应机,所以我们这个系统,我们特别跟各位强调,数息观的修法。

  第二页,““止”以伏断结使,“观”以圆断诸惑。“止”乃禅定之基础,“观”则养慧之阶梯。若行者偏止而缺观,则多福而少慧,故称为愚;倘行者偏观而缺止,则多慧而少福,是以称狂;是故行者宜应“止观双修、定慧等持,然此会上,以初学禅定为指导;故座上,以修止修定为主旨,有关修观修慧则待法界观说”。其实我们都会同时讲了,不过,这个地方要跟各位降调的是,你还是要修定,但是我们还是要跟各位提醒,修定很多人喜欢停在定中,不想出定,我们跟各位讲说,现在社会上好多人,修学静坐有很大的舒服感,然后他以此为满足,这个就是修定的前方便,他就停住了,这个就很麻烦了,所以我们从世间人来看,现在人的习气呀,那种根基,根器实在非常浅薄,才一点点的舒服的感觉,他就停住没有办法前进,那么这个就告诉我们说,在这个时候,这些行者他们只停留在静坐,我就把他取名叫舒服禅了,假如他也算禅的话也不过叫舒服禅而已,那么更进一步的,他就开始去研究这个气血怎么行,去研究气功,但是这些都不是,都表示你在定的成长过程当中,你感受到一些舒服的法位,那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你透过这个定,还得去超越,再起观才能起作用。假如不能起作用,定慧不能起作用,就没有力,没有力的话,这世间不美好,就像我们去看名胜古迹的地方一样,那些名胜古迹假如很好很漂亮,不开放,那没有用,他很漂亮很殊胜,但是他必须要能开放,他要不能开放,那就没有用了,但是开放是很麻烦的事,要如何的去这个开放当中,让他维持,让人人都能受用,那这个就是一个真正的标准了,那叫做力。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讲的很清楚,修止不修观,这个是多福而少慧,我们叫愚,修观不修止,这个叫多慧而少福,我们叫这个叫做狂,狂跟愚都不当。

  那我们这里按照这种情况,简单的跟各位开这四门,本来想跟各位讲十个了,我想先讲四个就好,因为其他六个我们在经教上讲的比较多,所以十个我就把它去掉六个。这个是我们禅修上面必须要注意的。第一个:具足外缘,第二个:呵欲弃盖,第三个:持戒调和,第四:七支坐相。

  第一章,我们今天先看第一章,具足外缘有五个,第一个叫环境具足缘,又称为衣食触法缘,我们先看这个部分。“即具含此四之谓也,衣食处法这四个都要具足”,“衣者按经论所载,有雪山大士之法,有粪扫衣之例,亦有三衣之制,亦有百一之轨则,不一而足。”雪山大士不穿衣服,粪扫衣就我们所讲的坏色衣的部分,那么三衣,现在我们都走三衣轨则,其实我们讲三衣,根本就没有三衣,我们说百衣还差不多,我们的东西现在已经太多了,叫你说三衣一钵,你大概会说这不人道,现在讲人道讲人权了,也没有办法,你说要来这里打七,或者要来这里常住,告诉各位,只带两包,这两包不管大包小包不要紧,你自己去带两包,我告诉你,很少了,到现在大概没有人做得到了。第一次来两包,走二十次,他还是都两包进来。有一个,我们这个弟子要离开,竟然搬了三车,然后最后还交代一句话,没有带到的,下次我回来再来拿,那你就知道他有多少东西了。搬了三车还搬不完,这怎么叫三衣,那叫三车之制,这就告诉我们这个生活形态已经变了,但是告诉各位你还是少一点好。经书你也未必要有,我们这里都有,你可以看,看完放回去,那你假如说这一本我可能要在上面做什么,现在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那你要懂得怎么去用,佛像也一样,你要修法,那道场的佛像都可以给你修,你不要说这个修一修,里面有神要跟着我走,那你是外道。修法那只是个媒介,一个缘,你要懂得去运用他,不要执着他,这个是指衣,就外在环境的部分。

  “然今行者未必处处皆法乎上,宜依目前工商社会之水准,但需依净,知量知足,但依环境、能力、体质即可。若贪求积聚过分,则心乱妨道,似非行者初衷。”我是讲好像,好像不是行者的本意,事实上,我们很多环境是这样子的,好多信徒特别喜欢供养,师父这个布给你做衣服很好看,他也不知道那个布到底人家可不可以用,你送给人家,大概除了可以卷一卷当抹布以外,其他不能用,因为这里面牵涉到颜色,你送来的颜色对吗,那你一直送来,那也不一定这个师父使用,因为他可能不用,他必须转送给人家,不止是这个样子,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太多太多了。这我们要懂得去节制,这是一。

  出家行者有“非时不食”,但随自身,不求口福之例;亦有“头陀乞食”之制,亦有“不四口食”之说,亦有“阿兰若檀越供养”之制,亦有僧团中“供大僧食”之制。行者但依所需无越、虽境自在,不贪口腹之欲即可。然居家行者尤不宜取出家行者之饮食习惯”。你注意听好,居家的行者不宜取出家行者的饮食习惯,“单宜随缘、温饱即可。若入寺院,则依寺规”我们现在可以说僧团中共大僧食之制,所以我们早上告诉大家,饮食的习惯,你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训练,不是说这样吃饭的方式就是真理,但是啊,这个是我们一种训练,一个是服从,一个是一致,一个是自己的警觉性。这个是这样的一个标准。那你假如请假准了要住山、闭关,那你一个人,我看也不一定说要二时临斋仪,那个时候要施食,可以,但是也不一定要到施食仪轨,那你要知道,你请假要准,可以去闭关,这是一个标准,那你要知道师父准不准,那有师父的标准。

  很多人进道场来,我就是要精进,你要怎么精进?福报没有,善根也没有,法门也没有,那你要怎么精进?一精进就出问题,一精进就出问题,怎么精进?所以你应该要学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怎么处理生活上的事,你会不会料理?法门上的事,你会不会料理?遇到特殊状况,你会不会应变,然后,运用你的法门,你能够处理什么?你要知道哦,我们现在不知道啊。人家施食,说有那个施食仪轨,那你也这样跟人家施食仪轨,师父说你这样住山闭关,这个施食仪轨没有用了,那你应该要修的什么,不是修仪轨,那个法有吗,那个悲心有吗?那个同情心有吗?假如怜悯心,慈悯心都没有的话,你怎么去闭关,山神到你怎么办?龙神到你怎么办?金翅鸟到你怎么办?你不会应变啊,所以,这个部分必须要依止善知识,不要自己瞎瞎撞。

  言处着,第三个住处。或云深山绝人之处,或云兰若宁静之处,或云清净伽蓝之中。现在我们大概都属于清净伽蓝之中,那有些人要出家,出家以后我会赶他回家去,因为那些富贵人家,那些大奶奶老奶奶少奶奶的,你要出家最好是回家去,出家可以,给你做个缘,然后你在家里,收个徒弟当长工来服侍你,那可以,那因果要自己了,要不然你最好是住在僧团里面,不要想说住清净兰若,我告诉各位,要住清净兰若,可以,但是你没有那个标准。第一个你要有法门,第二个你要定期有人来指导,那么第三个你要有四五个人共修,然后你要有足够的财力做背景,不做任何应酬佛事,那才叫做兰若宁静,你要说我自己开个小庙,三不五时初一十五可以消灾拔度,那怎么叫做兰若呢?阿兰若不是这个样子,那么伽蓝他是一个综合性的,一个兰若一样,这里面,六和敬,这里面无是非,但是事情比较多,透过这些与众生相处的状况,我们来精进行道,自己如何把身心那个安排在一个复杂的环境当中,他是一种非常高等的艺术跟工程,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看,就像我们说画画,画这么一幅画,就好像住宁静的兰若一样,那么住在伽蓝里头,他画的不是这个画,你知道吗?譬如石门水库,那是不会经营,要是会经营,石门水库不泄洪的时候,那摆在那个地方一个庞然大物,像这种天气,这么宁静,这么美好,怎么不会请几个艺术家去画几个可以流传千古的画呢,壁画可以画,你看看整个水坝那么大摆在那个地方,除了水泥以外,什么都没有,你怎么不会给他上一些色彩上去呢,那么要上那些色彩,那种工程就好像我们讲的清净伽蓝的修行方式,所以那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工程,所以你是一个只会画纸上画的人,或者是能够真正做一个真正大型的工程,那就看自己哦,看自己了,这两种都可以了,都可以。

  以上皆属上选之处。出家行者故可随缘安处,允宜在日常生活无有匮乏之前提下,有一完善的办道之处。若属在家行者,则宜选适当时机中的适当场所;而不易固守一方。在家人跟出家人就是不一样,我特别把这个部分都带进来,让你去了解一下。以免影响居家生活,或妨害事业。居家的闲静之处,即含有时间与空间的搭配,故宜宁静,而非二六之中皆静,此乃今日工商社会的特征也。譬如你在家里,弄个房间,现在人有的就只有一房一厅了,那客厅可能都很忙,房间里头可能是一个很好做功课的地方,对古代的人来讲,那么房间里头是不宜做功课,你知道为什么吗,现代人没有住过古代人的房子你不知道,古代人的房子,是他床铺的旁边就是厕所,因为他尿尿大便的地方所以那个叫马桶,就摆在那里面,你在房间做,那当然就不好。那你假如在现在的环境里头,你在房间里头做可能是很宁静的,当然你不会在睡觉的时候作,也不会在嘈杂的时候作,那这个就是时空之间的搭配,时空的搭配,静坐,虽然双人床单人床那个床铺上面静坐是最好坐的地方,那当然要在那个床上跑香是不方便的,不过那个静坐是很好的地方,你可以去留意这种情况。这是三种情况。

  第四个,法则有三义,需要有道场以供共修之用,只要有一个行法堂就对了。第二个需要有善知识勉励,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衣食供养,拥护行法,助道而不障道。这个助道而不障道知道吗?我们有很多人是助道又障道,我来护你的法,你那个唱的不对了,应该怎么唱了,海潮音比较好听了,那你就完了,你要不要唱下去,他说你唱的那么慢,应该唱快一点,应该唱花板的了,那行者要听你的话了,这个就障道了,人家要打坐,你说,哎呦,这个时候,应该要做什么好了,那你到底是来助道还是来障道,像这个都要注意,外护善知识,他的前提就是助道而不障道,然后呢,衣食供养,拥护行法。

  第二个是同行善知识,这个是共修一法,不是供修一法,同行就是跟你同学,就是共修一法,互助切磋,勉励在道,同行善知识有一个忌讳,你要注意,绝对不谈佛教的常识跟故事,要谈的话是勉励一下,这个部分所谈到的应该要不及十分之一,第二个,佛教的知识可以谈论一些,但是不宜超过五分之一,佛教的理论啊,知识啊,这些提一下,他有助道之用,你不要谈的太多。同行善知识主要的是在讲行法。告诉各位,你现在会觉得没什么好讲的,我就这样念佛,我就这样参禅打坐,我一坐就是一个钟头,以外其他没有话说了,那是你没有进入状况,你在用心啊,告诉各位,你在用心啊,碰到了,你进入那种状况,数息很顺,那妄想将离不离的时候,你会有很清楚的感受,那么那个时候,从那里开始展开,从那里开始展开,就是你法身慧命出现了,你的第二生命出现了。那就是你的第二生命,你的那个第二生命要展开的时候,我告诉你呀,你跟同行善知识,光谈这个你就谈不完了,当年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家知道吧,他在修法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到,亲自跟他讲法,他为了这个问题,跟他师父两个人,他师父也是修文殊师利菩萨法,两个都修文殊师利菩萨,但是在讨论这个文殊师利菩萨到跟他所做的开示,这个文殊师利菩萨是真的是假的,我告诉你,他们两个讨论了一年,师徒两个,这个就是同行善知识,我现在用你的话是很简单说文殊师利菩萨到,不是文殊师利那个人到,他法身进入智慧的领域里,他们在探讨这个部分,两个人就要探讨一年了,你知道吗?他不是光讨论,讨论完还是要做,还要再入那个境界,然后宗喀巴入那个境界,宗喀巴的师父也入那个境界,知道吗?这个时候要讨论的就没完没了了,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讨论这个部分,我们只会在那边吹牛,瞎盖,那个不算,那个不叫论道,所以在这个地方讲,共修一法,同样的法,互相切磋,勉励在道,所以切磋,大概十分之七都在讨论菩提道上的法身领域,你要知道,我们禅修是马上就要入的,你的前行准备完毕以后就要入法身了,你从经教来讲,法身现前谈何容易呀?法身现前那就成佛了是没有错,你这个准备好你就成佛了,这就是华严讲为什么十信满心一入圆教初住位,报同等觉,报同等觉就是等觉菩萨,那就成佛了,为什么十信满心就成佛了,就跟这个地方讲的一样,所以我们现在跟你讲的这个禅法,这个门槛是相当高的,我希望各位在修学这里,你不要当做学一学玩一玩就好了,这不一样,你一用力,一得力,马上就是出世间大丈夫,马上现前,这个不是一般外面在教你的那个混个三大阿僧祈劫在讲的。不一样,你要知道这是一佛乘的道场,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的要求绝对是这么高的标准,这是同行善知识的作用。

  第三是教授善知识,在这个地方我们讲的是“指导禅定,求教利喜,勘定邪正。”告诉你禅定怎么修,我们特别请隆中师跟隆行师在行法上跟各位做直接的指导,我希望你能够慢慢的去体会,仔细的去咀嚼,你放心,要在这道场香板很多,有好几种香板,你慢慢的享受好了,所以在禅定中,你一定要有人指导,所以我们在各位报到的时候就告诉你,以往所学全部要放下,你不要把他放在心里,那横竖之间他对你会有很大的干扰,然后他要告诉你,这当中你要注意什么,什么叫邪什么叫正,告诉各位,入法身流的全部是正,你不入法身,一直在幻境上面打转的全部是邪,我们有这种勘定的标准,所以你不用担心,你讲你的境界都对,我讲我的境界都错,你放心,我们不会意识形态跟你瓜分,你对是怎么对,你不对是怎么不对,一定要弄清楚,这个有标准的,我们刚才跟你讲过你有没有办法很清楚的描述你那个法身的背景,你如何入的,这个很简单,你开口就知道了,你不要编故事了,你在隐瞒或者你在作意,或者你在怎么做怎么做,那些都是多余的,行者直心是道场,你的境界怎么样,你开口就对了,你不用隐瞒,你想讲啊,不想讲啊,那个都没有用,这马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在勘定邪正上各位你一定要放下你的身段,完全去接纳人家的指导,事实上,这些标准,你在任何道场都一样,你从我这个地方离开,再到别的地方去,也同样,要把这边所教的通通放下,去接受那边所教的,这个全部放下接纳新的,本身是一个功夫,是一个大功夫,并不是叫你放下别人的那就是这边很霸道那不是,你到任何地方都一样,必须放下,因为那个语言的表达方法不一样,像刚才讲的,身安则道隆,那身里面包含什么,饮食知节量,饮食里面包含些什么,这个都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提供给各位,是个真实的,你不但在这个地方需要这样做,你到其他地方也是一样,这个是先给各位先要有的心理准备,这个地方我们尽量提供给各位最完善的,因为在都市丛林里头,现在来讲,我们还都在尝试阶段,全世界都是丛林了,那可以说很难有很完整的,因为要把山上丛林的标准搬到这个地方来,并不太容易,尤其在台湾,生活环境非常复杂,像我们这个地方就感觉到有一股缺憾,因为整栋大楼都还正是人家在逐渐搬进来住而已,我们是第一家进来,那有人在装修,这个窃盗就很多,而且这个出入的人士很复杂,那这个安全要如何顾虑,假如我们不能提供绝对的安全,那就有问题了,本来是想要设保全,想一想这个时候这个状况没有办法设保全,那就必须请两只狗菩萨来帮各位,那两个又像小朋友一样,叫他叫他不叫,不该叫又乱叫,所以有些地方我们还是不够完整,不过我们尽量让各位能够有最完美的这种生活空间,好让大家精进办道。

  第三个:须有法门实践,以进菩提之路。这地方刚好跟我们提到道场,善知识跟法门,法门我们在这个地方已经帮你全部勘定过来,因为大家在共修,我们必须很明确的给你一个法门,那么这个法门,假如你私底下进步到某一个程度以后,那可以开,虽然是数息法,每个人不一样,虽然方法都一样,那每个人的用心状况不一样,尤其进入法身领域的时候,那一个刹那是完全不同的,这个叫手眼,每个人入法身流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这个从小乘来讲,叫做入流,这个预流果,你初果要进入的状况,你按照四果来划分我们的阶段性一样,我们不一定说把小乘四果的划分法就当做完全和我们无关的那种,那倒不一定,阿罗汉果就是我们讲的妙觉,三果呢,那就是我们讲的随分觉,二果就是相似觉,那么初果就叫名字觉,那就差不多了,三贤五位当中,那你四位都在里面了,始觉那个时候根本就是从不觉中来,所以你醒来,躺在床上醒过来的那一刹那而已,所以三觉五位跟四果是完全可以併上去的,但是内涵那就完全不一样,要去扩充他,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告诉各位,道场也给予各位缘念,在同修共修当中,希望你少废话,办完事情赶快睡觉,一下子睡不着那你应该静坐,睡前再一坐,这一坐叫坚固香,通常在精进的时候,坚固香都是在禅堂里头的,那我们因为大家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尽量给各位时间,让各位有很多破碎的时间你可以去运用,当然不是叫你聊天,有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难得喘一口气,沙发一坐,喘两口气就开始聊天了,那不是要给你聊天的。那是要给你调整身心,因为这么精进你可能没有办法适应,留一点时间给你去调整,不是给你抱怨,也不是给你在那边胡思乱想,我下一支香要不要进去,我是不是明天要留下来,我是不是找个理由赶快溜回去,你不要去想那些,那不是在办道。进来的那个时间就是给你留着怎么调整,怎么适应,怎么进入状况,去做那一种努力,那你很快就会进入状况,你很快就会在这里获得法义,这个有善知识在指导你,有法门要让你实践,有地方可供你使用,原来我们没地方,全台湾省到处借地方,都像猫儿在搬房子一样,一只大猫带着一只小猫,跑来跑去,跑到最后小猫都丢掉了。有了道场我们好办道,我们希望各位也能够这样精进,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太多,到处都是,这是学佛的困难。邪师是什么?他的思想是邪知邪见,他的言语是花言巧语,都是诱导你走邪路,最后的目标是把你送到三途地狱。邪师说法,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邪师讲的是现前利益。他眼前给你一点甜头,让你得一点五欲六尘的享受,将来他让你堕落在恶道,这是邪师。邪师鼓励人贪欲,帮助人贪欲,来生让你搞六道、堕三途。他所说的法,跟我们的自性完全相违背。佛在经上特别提醒我们,邪师虽然讲的也是佛经,印行流通的也是佛经,可是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叫你心清净,叫你开悟,叫你离开一切分别妄想,舍离一切五欲六尘,以大慈悲心服务一切众生,这是佛的意思。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