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2014/9/4    热度:228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梦中的人说梦,是梦非梦;醒时的人说,非梦而梦。见有差异,境有起灭,因妄所转,故全真成妄。妄本无依,境本无异,了心本空,历境无生;故醒人说梦藉妄而指真,即异而归同。--作者提示

  下面一品最关键的一品,这品为甚么说是最关键的呢?在整个证道修证当中,是从真正入道方便来说,这品还是能够直接来体现的。但是虽然是以人的法相,以人的修证境界来分类,已经是落在人的执著,落在相的执著上面,但最後佛指出妄心顿证的境界。因人有修证,而人的悟修不透彻,人容易有落处,所以人总要问,我现在修到甚么境界?我将来会怎样?会不会生西方?会不会成道?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在。既然有这样的顾虑,所以佛总会对我们说悟的层次与所证之相,故有这一品的(存在)缘起,这一品是清净慧菩萨请问佛随缘修证的位次。而佛回答说:「地位是怎样来的呢?是众生在妄心将灭未灭,幻化的虚妄功用当中形成假的地位。」

  《楞严经》所说的五十五位妙菩提路,都是妄功用裏面所显现的境界,不是真的,大家要千万注意,任何人在修证中所显现出凡夫与圣人的差别,都是暂时的过程,并非真有其位。假使能够证到圆觉时,没寂灭与寂灭的人。所以说圆觉没证,一无所得修道的般若正因。圆觉没证,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在地位上面起执著、起对比,这是路途风光。

  禅宗为甚么不讲地位?圣谛亦不立,何有阶级?就是这个道理。一有地位,就会落於窠臼,反而对修证有碍。这假相地位分作四种性质:一是凡夫类的随缘觉性;二是菩萨还没入地的随缘觉性;三是菩萨已经入地的随缘觉性;四是如来随缘觉性,达到圆觉平等。而最後指出,末世众生能够在妄心裏面顿证无上妙要,能够坦然合道。不要讲我们现在是末法众生,根机漏劣,不可能明心见性,却不知末法中有多劫种下大善根的众生,可以悟入佛道。但在末法当中,第一、只要不把世界的五欲、世界的功利放在心中;第二、不要把佛法的教理、佛法的境界放在心里面,能够体会我心即佛。自性具足清净光明,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愿力,这样承当如来语言的智慧,那么,必然就能体现如来境界。

  如来「证法]的境界,这後面要详细讲,能够直接在凡夫当中成佛的一个法门,这法门与禅宗相通,并和密宗中的大手印、大圆满通,与净土宗裹的理念佛相通,这是最高的地方。为甚么最高地方这样难讲?因为最高的地方便是最简单的地方。最简单的也就是众生最难相信的。为甚么?因为众生总是要搞名堂,花样愈多愈容易相信,愈有味道,而愈简单愈信不下。所以佛指示最简单、最真实的要妙时,众生不信,佛没办法只好横说竖说,演绎了这么多众生才相信,最後再把你破了:「四十九年说法没说著一字。]这些都不是,都把你破掉。

  或者外道来问佛,我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佛一句话也不说,外道说:「善哉!善哉!]就回去了,他已得道了。或许有人产生疑问,佛连话也没说,外道怎么就开悟了呢?佛说:「骏马见鞭影而奔驰。」好的马一看到举起的鞭影就奔驰了,不用那么多罗嗦。佛为甚么有这样多罗嗦话,只因众生有这样多的心,「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归到无念时没佛法,归到无念时,当体就是佛,还哪里有佛法可得呢?所以这一品也是最後直接体现的一品,即梦而醒的指示。

  下面接下来的几点是方便中的方便了,是对真不了解的众生,只好分开讲,给他们一个安心地方,就是给他们一个住的地方。

  [於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这时,清净慧在众缘的法座中无为而为,以最高的顶智而行差别的法位,三思法义,道常相应地对佛说:今日净土说法,乃绝妙大道,是如来所证的不思议事,由於这种甚深而无法思议,故凡夫只是在自处的境界裹,不能认识,在自己的爱与无明当中迷惑了自我,在自己的根性裏面执著於自己的所知所见,而不知佛是无性之性,如此讲执著净土宗的人,认为自己是净土宗根性,执著於这个性,而反对禅宗。实际上是没性之性,所以「如来能广说不思议事」分门别类,能说出众生所住的地方、众生所迷的性质,所以讲「本所不见,本所不闻」这种内容原来见不到,亦听不到,现反过来都已经见闻--见到、听到。佛讲到那裏,菩萨能够见到那裏,我们现在听经、看经、修证佛法,心在的地方就能够显示所在的境界,好比镜能照物一样,当我们念经念到何处,经裏面的境界当下显现,佛说到那裹,我们心

  中的境界当下显现。所以菩萨能够做到这个境界,即「本所不见,本所不闻」由佛的言说、佛的开示,已经见闻。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现在承蒙佛陀慈悲善巧地引诱我们,教导我们,佛教要诱导,因人坐地为牢,封在那裏,如不引诱出来,就出不来,引诱出以後,离开了牢笼,身心如泰山一样安然不动,且得到最大的饶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愿佛为一切来会的法众重新宣讲一下法王的圆满觉性,因为这些菩萨已经是随顺觉性,但不知差别如何?而一切未来众生还没随顺觉性,又如何趋入觉性?所以他请求如来特别为末法众生重新宣演法王的圆满觉性,从一切凡夫众生以及到菩萨、佛所证的差别。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主要还是为了未世的众生,闻到这样的圣教随顺开悟。怎样叫随顺开悟?比如人到一种境界,自己还不知道,只有善知识来指点一下,就能随顺开悟,由开悟的关系,心光发明,照当下境,无住无著,透出地位,透出自己的障碍。所以讲「渐次能入」,只因末世众生根基钝了,只渐次入,不能顿入,所以要慢慢地证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样请了三次,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

  这时候佛告诉清净菩萨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说,善男子,你们能够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大家要注意这些语气,这裏为甚么讲到末世众生,就是佛所说的这段话,全都是为了我们现在的人,我们不要认为这个境界太高,我们不适应,末法众生当中有大根性,也有人修证如来境界的根性。所以是对现在人讲的,讲的是甚么?是如来修证渐次差别境界,所以大家仔细地听:「当为汝说」。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时清净慧菩萨听到佛的教导非常欢喜与一切大众静静地听佛宣说。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於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第一段佛回答说,善男子!这个圆觉的自性,本来没性,是没有任何性质的性,因其没法执、没我执,更无空性之执。没性的性是真性,以方便的话讲是圆觉的自性,圆觉自性是非性。为甚么叫非性?不是前面所讲的五性,如声闻、缘觉、菩萨、不定、外道性,圆觉没这样五性。所讲的五性是人的执著、是人的地位、人的修证造成的。圆觉的本性便没有这样的差别的轮回性、没贪爱烦恼性、没工夫执著性、没有智慧的领悟性,没有这些有性执著的境界。「性有」,但性为甚么会有?人为甚么会有这五性的表现呢?都是圆觉「现有」,因圆觉而现相,由圆觉的体性而起用,由圆觉的法体显现差别法相,所以说:「循诸性起。」这些五性是随著圆觉性而显起的,因为圆觉不守自性。为甚么?没自性可守。尽山河大地,虚空万象,都是圆觉,所以讲圆觉不守自性,圆觉没一个面目、没一个点、没有一个中心、没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圆觉是虚空平等之性,它是无性之性,无性之性能够示现一切现象,现一切差别现象,所以一切性起,全是圆觉所现,圆觉性之所起,所以法身流转於五道,名现众生。假名很多,叫虚空、叫众生、叫德、叫甚么的,沩仰宗更有藉九十六种圆相来表所现,这是法身所显的性起境界,也叫随缘境界;但是众生在随缘境界里,被缘所迷,所以有攀缘。攀缘故就被缘所迷,迷失了这个真性,即使讲圆觉之性,也是遗失,千经万论讲到关键地方,就是这两点。

  圆觉之性无性,但圆觉不守自性,能够显了万法,但众生在万法当中执著於万法,被万法所迷。所以产生万法,遗失真性,这是千经万论,所示的迷悟要义。即《大乘起信论》所讲的,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但我们知道,在圆觉性上没取没证。取是人的感情,人的思想:我要得到甚么,我要证到甚么。

  过去印度有四百九十九个罗汉,结集《毗婆沙论》,差一人,应有五百罗汉来证明,罗汉们觉得很可惜世友菩萨不是罗汉,他们不知道菩萨高於罗汉,世友菩萨说这很方便,我把球抛到天上,一接住就证罗汉。但当球一抛到天上,有一位菩萨把球接住了,对世友菩萨说:「你已经是大菩萨境界,怎么还去证罗汉呢?」这样这-些罗汉们才知道世友菩萨是大菩萨,可以做他们的证明。这说明一个甚么问题呢?这说明菩萨不认为自己证到甚么境界,而罗汉却认为自己有所证--证罗汉。证甚么?这是痴在这个地方了,所以在佛来看还是外道,为甚么?有所证,在圆觉里没证,所以真开悟的人没开悟,真得道的人没道可得,这是真的禅者。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无证者。]

  在实相当中没菩萨与众生,这些都是假相、假名。为甚么这样讲?菩萨、众生都是戏台上戏子在做戏,又好像是电视屏幕上的影子,若电一关,这些影子就消失了。这电就是圆觉的性,若这性用的消失,若一归到觉性,一切影子都没有了,但是影的体性是空,但不妨如幻显现,叫如幻三昧。影子常常在放,但圆觉性永远清净,却不用消灭。圆觉的相就像影裏面表现出的光,就在这图像上面表现出,这叫圆觉性。所以讲所有都是幻化,我们人看到佛、菩萨来了,实际上是没来没去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怪。大家千万要注意,我们想到佛,如临终时,佛来接引,实际佛有来接引吗?没有!都是我们心所显现。佛是法界藏身,法界藏身才有阿弥陀佛,我们这里现在时时刻刻阿弥陀佛都在显现。哪里没显现?头头道道,全体佛性,所以都是心所显现。我们天天想佛,佛就来了,不会不来的,外道是认幻为真:「哦!这是我所显现,这是我的工夫。」好!这样一想就入外道性,信净土宗人搞不好也会入外道性,认为我见到了佛,我就有境界了,这是我见到了,这就叫入外道性。所以说菩萨与众生都是幻化,幻化若灭,「故无取证」。人没了还有法吗?还有菩萨、众生吗?没有了,都消失了。所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与菩萨相对来说,众生是垢,菩萨是净;众生有众生的垢,不用菩萨的净;众生若没垢,那菩萨也没净,这是相对来说的,也是了妄而通的,这是修证境界,是境中灭已,处处都是大道。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好比眼根--眼球、眼的神经及眼的整个结构,能看东西,但自己的眼睛看不到眼球,我们的悟性也一样。证性的人,开悟的人,当下在悟的境界当中不可能起念头:「哦!我这是开悟,这就是开悟的境界。」若这样一起就不是开悟的境界,这是第一句,眼根看不到。

  第二句眼根是统一的,见到一切境相叫差别,差别都是一体的眼光之所见,这叫法眼,法智一只眼,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就是一性之所现。一性之所现,但无能现者,「性自平等」,或者说眼光平等。「无平等者」无平等是平等,没平等的人,如人走钢丝身体要达到平衡,从这头走到那头必须要平衡,但人在走的过程中却应没有平衡的人,假若走的过程中,觉得有人在走,人就会掉下去的。入中道佛性的人,没有入的人,若有入的人,那就不是中道,这是偏了,这是中道见、宗派见。修行当中,如大手印有大手印见,大圆满有大圆满见,禅宗有禅宗见,这是见,还不是道,见道见者无见。所以说:「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一个人真没烦恼时,就不会想到烦恼,以前我们也已讲过,一个人如真的很健康,他就不会想到生病、想到吃药,亦不会想到我是健康的。佛就是这样,真正见性、真正悟道的人,或者品质相当高的人,他不会觉得自己见性、开悟或品质高,如天天以道德来衡量别人的人,这人本身就有问题,本身道德就不高,这是做作,天天以道德来衡量别人,或说现今社会不太平,没道德,这人自己就有问题,他还黏著在这个地方,产生这个见,还不平等。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於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众生迷惑、颠倒,《楞严经》中说的,阿难把手举上与放下,来说明众生是性颠倒的,佛是正遍知,那么众生迷倒以後来看佛法、来看世界,都是倒的、全部是倒的;我们认为学习佛法学得很多、懂得很多,那还是倒的。为甚么?因为根本的心还没正,心没正一切都是倒的。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道的享受,开我们正的知见,把我们颠倒的地方回正,迷著的地方把它觉悟了,不要再迷了,把我们的性格改一下,把我们的执著的改过来,把我们的不好的思想、动机改过来,这样子是学佛。学佛就是妙乐在其中、智慧在其中、开发在其中,一天有一天的体会,一天有一天的深入。不是说我们知识学得很多,或者已学了几部经论,听经听了几十年,这不是学佛,这是死路,在学佛当中如果不能活脱与超越,是没意义,仍然是迷惑,依旧是迷倒。甚至学得愈多,造业愈重,因摆老资格,教训别人,搬出一套一套的,这一套套的正是害人的地方。

  为甚么?因没对机说法,你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习气没改过来,且带有众生所有的业气来教训别人,这等於把黑暗的气发到别人身上,那些跟你学的人都会遭殃,都会受烦恼,这就是众生的毛病。所以说「未能除灭一切幻化」,把执著当真实,有真实的法可学,有真实的法可修,有真实的性可以了等等,都把它当真,所以是迷在其中。

  「灭一切幻化],有幻可灭,就灭不掉,那么灭与未灭之间,有些灭了,有些还没灭,这中间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叫甚么?这变化都叫「妄功用中」。妄的功用,不是真的功用,真的功用没有这样的变化,真的功用是平直大道,直接显了,没有这样多的变化,凡是所有变化,都是虚妄所显。譬如说,今天坐功好些,明天不好了,我们知道这种好与不好都是变化,都是妄功用;今天坐得清净如蓝天一片,明天怎么又妄念纷飞,又不好了,这种境界就是妄功用。我们不要坐得好就高兴,以为自己上去了,我刚才境界蛮高,有体会了,甚至开悟了的人,打开一次,觉得自己很不错,觉得自己体会过了,这也是妄功用。如真正打成一片,真正没五月天气梅雨季节一样:一下子晴,一下子雨,始终如秋空一样,是这样的明净、空旷,这样子地持行,无为无住,才能体现真性。所以说都在妄功用当中,故妄功用当中「便显差别]。所有的差别实际讲都是平等的,由平等所显,但众生都住著差别,人会产生比较,工夫好的人会与工夫差的人比较等等。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这里说假如修行的人达到如来的寂灭,最高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么这时与佛究竟之理得到随顺。随顺就是:做到本来相应就是随,与法界体再也没有违背就是顺,就是讲五根圆满,法界一切体性圆满,十方圆明,那么这个地方就达到最高究竟的寂灭,是本寂灭,不是另外求寂灭。

  「实无寂灭],本来没寂灭,哪里还有一个寂灭,没有东西可以寂灭。因寂是针对喧动,针对散乱而言的,声音闹要寂,有烦恼才有灭,而实际上没动亦没烦恼,所以说「实无寂灭」。也没寂灭的人,「寂灭者」也没有,谁在寂灭?所以说佛是达到究竟无我真止所说的「常、乐、我、净」,究竟无我的我,究竟真常的常,究竟妙乐的乐,达到究竟圆满,清净遍净,没能没所,心念不生,不见有寂灭法,亦无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这里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妄想之执有我,我身心本空,妄认有身心,所以说妄想有我,「及爱我者」,这中间起个爱我的人,爱我的身体,爱我的思想,爱我家里的人,爱我的地位,爱我的名利,有爱我的人,那么这已经是数数趣妄的迷惑的凡夫。现在修行当中还是在爱我,要把身体搞好,或有甚么好境界得到,或修起达到甚么程度,生死怎样了去,都是爱我的人。为甚么?生死谁去了?还是我去了的,还是我想了生死,我想成佛道,这就是爱我的人。那么「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我们从来不知,这样的思想作用全部是生灭,念念在生灭。

  因为我们本性无生,那么以念念生灭心来求佛道,来了生死,我们说能成否?绝对不会成功。所以修行人的偏差会这么多,烦恼会这么多,有些愈修愈混乱,愈修愈痛苦,原因就是这样:源头没找到,以生灭心求无上佛道,犹如煮沙成饭一样,用沙来煮饭是煮不成饭的。为甚么?生灭就是烦恼,生灭就是生死,生灭就是痛苦,生灭心若没了,那裏有佛道可成?若处处向外求,法愈多愈混乱,师父愈多愈复杂,这师父与那师父的讲法若两样时,你的心就产生混乱,你不知所措,到底听哪个师父的好呢?接下来问问这个人又问问那个人,去探索,到底那位师父讲得对或讲得好,这样就产生混乱,愈修愈痛苦,而不知把自己的生灭心了了,所以《维摩诘经》讲:「汝心如电,念念不息。」人的念头好比电光一样,一闪而过是很快的。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为甚么?从本以来念念相续,这叫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就是当下念念相续,生心动念,产生执著。

  「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迷在其中,不得解脱。把世俗的东西都带到佛法中来,你们看信佛的人那么多,有多少不带世俗气?都是带世俗东西来佛门中求啊!拜啊!都是为个人利益而来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来佛门都是为了个人利益,很少人说是成佛度众生的。真正慈悲度人,把自己一切放下来,一个人真正发菩提心度人,那么他所有的修行都不会偏差,可以这样说,他所有的偏差会很快转变了。若这样发大心人,把自己个人一切放下来--偏差是个人的执著而造成的,主要是走火人魔,发神经,都是虚火提起来,都是为自己想得太多的缘故,太执著了--为众生想、为众生求、为众生活,还有什么好执著呢?都放下来了,那么还会有偏差?还会有烦恼?只有诸佛、菩萨来加被,真的智慧给他,真的光明照他,使他一片清凉。为甚么?因与佛、菩萨相应。

  过去善德菩萨,为了成佛道度众生,到东面去,佛对他说往东求,东面有个法堂,这法堂裏面有位大菩萨,这菩萨善知实相法,你去求。这善德菩萨去求时,每走几百里都哭了,他悲愍众生。他说:「众生这么苦,我要成佛道。」哭得很伤心,泪水不断地流下来,哭了以後,空中有菩萨对他说:「你快要到了,只管往前走,你大道就会证得,众生会给你度起的。善德菩萨走一走又哭,眼睛都哭出血来了,他非常悲苦。当他到了一个地方,正在哭时,突然心地明了起来,一切烦恼都空了。他这是真正为众生求,马上证得大道。

  实际上那有甚么法堂在某地方,是佛方便引诱他的,叫他只管走下去、教他求。求个甚么?求个无,没地方的地方。他这样一直走,把自己的东西一路上抛掉,抛到後来完全是为众生没有自己。好!这样就证到大道,证得无所得的本来面目。所以,现在修行人不得道,不殊胜,都是把个人的执障包得厚厚的,还有是非、人我、斗诤,再来缠上一层,还比工夫、比精进,我念经念得快,比你们念得好、念得多,工夫比你们好,我是第一。是从这方面搞,这样子修行怎能修得起?这根本不叫修行,从世俗讲,是竞争做生意,是在佛门中做生意。为甚么?这是名的生意,地位的生意,不是钱的生意,但一旦有名有地位时,可能就会有钱的,地位有了,别人会供养,就有钱了,这些都是偏差的地方。所以说「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令」就是指点他,开示他,怎样去修行,闻熏正法,「哟!明白了,原来的那些都搞错了,现在知道修行都是在心地上修的,是把妄想转化掉,原来本是佛。」到这里心开意解,明白起来了,故「净圆觉性」。这样子悟得内在的圆觉性,叫内熏,外面的智慧叫外熏,熏到里面叫内熏,知道里面有一个性,这样心开意解,觉性显前。

  「发明起灭],这样方便行才看到了自己的烦恼,这样才看到了自己的生灭念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一切妄习顿时现前。啊!禅宗里说的开悟以後如伤考妣,为甚么?是因为把自己的妄心看到了,把自己的种子看到了。哎哟!我有这么多的习性,无始以来都造了这么多的业,现在赶快要把它了乾净,所以就会「发明起灭」。

  「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这才知道我这生、这世,生灭心迷了,没证大道,念念生灭,念念起妄,劳役自己的心,我的心被它奴役,我一打念头,我心力都给它影响了,跟它跑了,外面境界的好坏都影响我的为心,我等於是奴隶,我自己不能作主,东奔西忙,这念头东打、西找,我的自性被它所迷、被劳役,故「即知此生性自劳虑」。缘虑很多,千营万计,种种主意,在世间上做生意,种种计较,佛法裹面还是计较,还是贪便宜。哪个法门最快,能得到最好的帮助,叫师父加持一下,马上得到舒服,这样就想多加持、多求了。老是想这些事,还是劳虑、计较,念念不停。现在知道了,我以前都搞错了,心若一空,师父的光与你的光合一,这是大加持,佛的光与你的光是合一的,这是无上的加持,都是平等,如只在外面求,都是生灭心,都是劳虑。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  .

  假若有人通过这样明见自心来做工夫,照破它,不跟它跑,「外不为境转,内不为业牵」。外面不给境界牵著走,内不跟念头转,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念念不停,念念无住,就如急水中打球转--念念不停留。要时时做工夫,单单悟了还没有用,要做工夫「得法界净」。如突然有一天一切歇下来,妄念顿歇,当下没有妄念,一片清净,即叫法界净,这下一片空净。空净分作理与事,坐当中是理法界净,法界当中没有一切思想尘劳;事法界净是对境没分别,看到人不是人,都是影,就像透明一样,走路时就像没在走路,这样就是杀头,或者危难之中等都没关系,别人駡你或打你都没关系,情感的世界已经远离,这是在初步空的境界当中,这是真实的境界。修到一定时候,就是这样的境界,但是不能认为自己这是很高了,这仅仅是初步进入的一个地方,有时还会有变化的,亦会被破坏掉的。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於圆觉而不自在。]

  产生一个解,「净解」,「哎!这个境界清净,这境界是真的,很清净。」就是说粗的念头没有了,得到轻安。净心心生会产生爱著,产生净的解,以这样净解潜伏在心裹面,辗转变成一种障碍,形成心裹面的一种执著,这样净的执著会认为外面的一切都是影。世界的男男女女、十字街口的人这样多,都是影,「还是这种境界好,这样清净」,这样放在心裹面成了障碍,外尘不会扰乱他,这样的人烦恼是伏下去了,生不起,这样烦恼虽然没断尽,粗的已经断了,但是细的还没断,就是外界对他的反映及打击,已经影响不了,善恶是非影响不了,以这样净的解及体会成一种障碍,这是初悟脱缠的境界。但是有这样的净解在,见到性的一部分,得一点消息,也只仅仅见到边缘的消息,又因净解在,有所得,故不自在,「故於圆觉而不自在」!结果这样一来,就在圆觉性上面不自在了。为甚么不自在?这样会与世界分开,会认为自己是个开悟的人,认为自己是个清净的人,清净境界自行於自己的境界当中,故对圆觉不自在。因圆觉一切处自在,一切境界都是圆觉所显现,十方圆明,普照一切。这是信的地位,信的圆教,初信人进去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初信一直到十信,一点点增上。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是圣人了,这里的境界是「凡夫随顺觉性」,禅宗有些开悟的人,就是这种开悟,不是究竟悟入,不是彻悟,不是证道。这种的开悟,可以说是从这里入门,为甚么?因为你已随顺了这个觉性,不是随顺凡夫,但是还是凡夫随顺觉性,你随顺的觉性是个佛,觉性是佛性,但你还带凡夫性。为甚么?还有净的解,佛不自见佛,佛没净的解,佛没净的见,佛是不二的。如有净的解,净的见在,「故於圆觉而不自在」。因为这是信中的正觉的向往,执著於净的相,所以是凡夫随顺觉性。接下去是第二种随顺。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得到前面净解是障碍,怎能把净解放在心上?这净解放在心上是细的波浪,仍属思惟性,相续净执妄想,这妄想还在嘛!见解不是妄想吗?见到净解是碍,那么「虽断解碍」,现在把这解碍破了,没净可得,坐着没觉着坐着,人整个儿空掉,一片清净,但不落这个见,甚么净不净,甚么空不空等,这净解把它扔掉不要,破掉它。破掉以後,这破就是智慧,懂透了就是破,「明白了,噢!这样不对,不能住在这个上面。」

  「犹住见觉」,住在觉里面,为甚么叫见觉呢?因为以能觉的智慧来破这净解的障碍,了悟的境界,以能破的智慧破所悟的净解,还有一个见在--由见而觉,能觉的觉存在,即「觉碍为碍」,觉著所碍而碍,这样就产生一个能觉,这能觉也是碍,所以说「不自在」。因为以碍来除碍,所以不自在,这个菩萨是贤位菩萨,譬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是华严圆教判断的。

  而禅宗不讲这个的,禅宗只讲觉性,善用手段,妙在机活,不是用位子来判断的。而这是依法相来分别的。师父用活的,问你有甚么境界,叫你讲出,斥你不是,叫你丢掉不要,这是很简单的,或者用一个手段破了你,或者用一个譬喻性语言,把你破了,破了以後,镜不照镜,两面镜都把它打掉不要。又譬如一个境界,净的境界,光光相合的境界,禅宗不跟你这样那样的比较、这样分析;而我们因为讲经要分析,它是绝对活的手段,但是我们现实中对待别人也不是这样分析的,是看对谁,要用现实的手段。

  一个人如住著的地方破了时,那么他就超过这个境界,但需要一段的时间,超过以後,经过养精蓄锐,人的心力、定力、智慧力都要养,在养当中,到一定时候,其力量充足了。譬如笋会出头的,到这出头时,把前面的石头搬掉,它又会生出,善知识,经常考验,经常印证,还要参学,就是这个道理。

  净土宗的人也一样,修行到五年、十年,或者几十年,肯定会落在一个地方上,不是落在见解上就是落在工夫上,或者回忆过去我用到甚么境界,过去得到轻安这样好,我现在要把它恢复过来,总是有一个名堂,一个地方可落,这名堂地方若不破,以後就永远不能进步,会产生一种见,这个见如迎合於他的,他就很欢喜,认为讲得很对,若不迎合他的,他就反对,认为你们不知乱讲些甚么,是讲错的,由此会产生斗诤性,这就是净宗人的毛病。听到禅宗、听到密宗等,他们就反对,都是他们的毛病,都是见,被见所碍。现在我们讲这个道理,是要打破这个,所以菩萨未入地前就住在这个能觉上面,打破这个净解碍,就住在能觉里面。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有觉照存在都是障碍,有照是信里面的净解,有觉是贤位中觉碍的觉,这觉还在,都是障碍,这里要明白。当然力量充足时,只要一明白是障碍时,立刻放下,不住在上面,当下即能超过细微的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菩萨到这里不住著觉照,常常觉而无觉,亦没能觉亦没所觉,正不住著时,「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能照与所照同时归於寂灭,同时不存在,没有两边的分别,这就是能所的契合,能所变成一个整体:实际这里无形地说万有化归於无相的性光,法身清净,圆寂无住。从现代的角度来说是个能量,能归到法界净性时,是个能量流归於空与净的境界。

  他已经没有外界的影响,已经住牢净解上,是觉的境界的一个部分裏面,那么到一定时候,这样的见解一生,这能量里面产生漏,漏到那里?漏到净解上面,所以说於圆觉不能圆证,不能自在,再说藉用能觉来破它时,又归到另一层能量,另一层清净的境界,清净光明境界,境界更高一层,但是还有这个破的过程当中,叫能所没一体。到这里,登地的菩萨能所一体了,绝对一体。绝对一体,不可能觉得自己有净,不可能觉得自己有觉有照,这是同时寂灭,这是当下的一种圆明。圆明是法尔自然,亦是实相的境界直接体现,能起所起到此都消失了,智与照都消失了。

  打个比方,有个人能把自己的头砍掉,头既然掉了,谁还再去杀呢?没有人再去砍了。就是说根本相对的东西已经没有了,能砍的头与所砍的头都没有了,头已经掉了,谁还能再杀自己的头呢?所以说修行的人就是革自己的命,修自己的道,全部是内心的境界,可以这样说:所有显现的外境都是内心所显现,都是内心里面的念念转移,念念内化、内消,念念觉照,这里是非常微细的,非常微妙的境界。所以说修行正是一种大丈夫的事业,有天马行空的气魄才能胜任。这里需要有相当勇敢的人才能走过危险境界,这里非常微细的,愈是向上愈需要非常的勇气,发大心的人才能透过这些关口,不是轻心、慢心、草率的、简单的,能透过的,这是讲到真实境界是非常细、非常微妙的事情,是绵绵密密的事。所以说头已经断了,再也没有头可断了,能断所断都消失了。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用譬喻来总结,以觉碍的心来觉「自灭诸碍」,到这里师父只能旁敲侧击,师父没办法直接指点,到这样的境界,师父没办法对你讲,只能旁敲侧击,你自己去领会、体悟。所以到一定的时候你偏差入魔,佛也没办法救,就是说你修行到高层次的境界,佛没办法用语言来对你说,只能是机锋、密意,只能旁敲侧击,影响影响你,改变你,没办法用一套套的理论跟你说,一套套理论是对凡夫说的。熏种子入佛种性,真实地方是无法言表,好比高层次善知识不是用语言说法,眼睛一动,微细的一个动作、一个气味,所有表现都是在说法,甚至看到山河大地、风吹草动等都是在说法,很微妙,微妙到後来就是这样。为甚么?你的心跟师父合一,心跟法界万物合一。事物的变化就是你心的变化,心的变化就是说法,心的变化显示就是说法,所以这是微妙的境界。那么「自灭诸碍」後「碍已断灭」,碍已经没有了,「无灭碍者」,灭除障碍的人也没有了--没碍的人所在。譬如柴在烧,已经烧完了,柴没了火亦没了。「无灭碍者」就是火也没有了,因为柴已烧完了,这里就是说明菩萨证到初地以上的境界,真实证初地以上的境界的菩萨是不住在这证上的,不住着证的境界,没证的法,亦没证的人,真证道的人没证见。下面这一段讲的是到这样菩萨不会住教,即对言教不会住著。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修多罗是契经,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法门如标月之指,是指指月亮让人看而已。「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菩萨已经知道这些都是所标的标记,种种符号,方便的权巧,像手指头指月亮,手指不是月亮,就是菩萨已了悟言教文字本空,但是要善用文字,以月亮来照这个文字,方便施设,来指引众生,所以说「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都是同样的道理,所有如来开示言说,没有真法给人,都是开发众生性灵、佛性种子的方便,教我们不要把法门当实,但是我们通过教化得利益,开发我们众生本具的佛性之德,促进我们去走正路、修正道,使我们得成就,不要匆匆忙忙。学佛不是匆忙的事,忙是忙不起的,学佛绝对是悠闲的,悠哉悠哉的,慢慢地修,但要精进--专精不退,念念不停,念念相续,念念相续在悠哉悠哉的当中,快快乐乐当中,如弥勒菩萨的乐修,快快乐乐之中。但苦修也不是苦,苦修是在山林中,不讲究穿,不讲究吃,不计较这些条件,是在苦寂当中修,并不是说什么很艰苦的生活,这不是苦,修行人不认为这些是苦的。就像生病,也没觉得是苦,认为只是工具有点障碍,有一点出毛病,作用暂时不灵光,等修理好又灵光了,是这样的道理,并不是苦。所以修行人绝对不能匆忙,无论做甚么事情都慢慢地做,是在安详当中,一举一动都用明净去照当下的心。不要有任务感,我要学多少部经,就急急地去学,认为都学到了,实际上是永远也学不到的。

  佛教中任何一部法,只有成佛或证到该位的菩萨境界才能相应。如登地菩萨知道这些法门都是标月之指,到此才是学完了。如没到这里是永远学不完的,今天是这样解,明天又是那样解,这样因由师父的不同,众生的不同,时间、环境的不同,缘永远是变化,永远也解不完的佛法。所以不要把佛法学完,除非证到,达到这个境界。所以要绝对悠闲自在,绝对要清净、安详,泰然不动,这样子已经得到了,乐在其中,智慧开发,已经得到佛法,再也不用等待什么时候得到佛法,目前就得到受用,这是相当要紧的。

  该说从第一天学佛起,师父指导你应该得到乐趣,应该得到归宿,应该安心无为,应该在正确的方向上慢慢地明了起来。这样子才对,不要把任务放在心上,学佛没任务,本来是佛,所以说这是已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这里接下讲是佛的境界--常住真性的究竟觉。这里先是讲究竟觉是甚么境界。实际上讲到境界,佛是没境界的境界。但是众生有境界,众生对境界有执著。因为众生有执著两边,讲佛的境界时只好藉众生境界来讲佛的境界。如何说呢?「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众生对障碍,譬如烦恼障、报障、业障,总是有一障碍在心中无法化解,佛说这些障碍就是究竟觉,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怎样去体会呢?当我们体会到所说的生死相续的事障好,或者所说的这种法界性相的理障也好,都没障碍,都不在话下,一切透过,这就是究竟觉的境界,如还有障碍在就不是究竟觉。

  用这样的反面来显正,用否定来肯定--龙树菩萨为什么不实说佛法,都是用破,就是用否定,否定到究竟时就是肯定,就是真实境界。因为一个人修行地位低时,不知道地位高的情况,凡夫没办法知道佛的境界,因为所有知道的都是本人的境界,本人的理解。如小学生看博士论文是绝对看不懂的,他所有的理解是小学程度的理解。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自我的各种观念的。人如不能把自己突破,就永远不能进入佛的境界:永远没办法懂得真正佛法。但是佛、菩萨慈悲,会用言语来引导我们,引导我们慢慢开发出来,这叫闻熏、开解,再去觉照。所以说怎样去看佛,在地狱当中看佛,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障碍当中看佛,这是真佛所在。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得念就是无念境界,失念就是妄想境界,无论是得念好,还是失念也好,都是「无非解脱」的境界,没有甚么不解脱的,有念、无念,性体平等,这就是佛的境界。这里讲的是识与智的相对。

  [成法、破法皆名涅盘。]

  因缘和合叫成法,缘离就叫破法,但是两者都叫涅盘。成法和破法都是涅盘世界,缘离或者缘成都叫做涅盘,毁谤不毁谤都叫作涅盘,就是成功事业或者不成功事业都是涅盘。我们人生世界,做事业做成没做成都是涅盘,今天修行不顺利,如身体生病,或者没生病,都是涅盘,都一样,没两样,就叫涅盘。佛的大涅盘是在生死变化中而即无生无灭,湛然常寂。[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甚么叫做真性般若?智慧、愚痴都是般若,这是愚与智的相对。愚痴哪里来?是由分别来的,分别也是没有的,思在就是佛性在,佛性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没差别。不要以为那些傻子没佛性,从真正大智慧来说,看到众生佛性美德,不是看人不好,所以佛看到一切众生都为般若性。由於讲愚痴在就是智慧在,有愚痴才有智慧。有人说自己很笨,那为甚么会笨?只因想求智慧,才会想到笨,若不知道自己笨,就不会来求智慧。

  有些佛教徒认为自己很聪明,这样的人其实不行,这样的人就没有智慧。为甚么?你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处处出锋头,处处占首位,这样是最笨的,最没智慧的。谚云:「大智如愚。」所以说智慧、愚痴都叫做般若,是没分别的。佛到这样的境界,对所有的智与愚都分别了然,彻底明见,都是大智慧的显现。所以佛经中说:有些讲经讲得口齿不伶俐,虽只讲得一句二句话,看上去很笨,但裹面却蕴含著很多智慧,有些人口齿很伶俐,不等於就是很有智慧,在这裏不能用绝对来讲。

  「下下人有上上智]六祖大师说的,「上上人有没意智」,这是很难很难判断的。

  有些人认为知识分子就高级些,若大学生、教授等来学习,就要学高点深点的佛法,不绝对。有些人一个字也不识,可能最有智慧。为甚么?因为他心地最平直,得到安乐最大、最真实;知识分子不等於最有智慧,而是知识丰富。他们所学的都是知识,会用知识来对比佛法,佛法若落於对比,就不是真佛法,难就难在这一点。佛法在於开发,开发我们的智慧,落於对比就不是真佛法。所以知识阶层学佛又是最难的,大家都认为知识分子最容易,其实是最难的。因其对比太多了,教导的人必须把他所有的知识执著打破以后,才归到无知识的人那样,这样才会真纯地去修行,所以有知识的人学佛法更难。

  学佛法若东求西求,法门多了的人,最最难修行。有些人一开始还好些,念观世音菩萨、持咒都较安详,後来师父拜多了,东跑西跑反而修不好了,这样的人相当多。所以最初因地入手时相当要紧,最初的师父也是相当要紧的,最初师父若引导得好,一直没走弯路,一直是顺利的;师父若引导不好,愈修愈复杂,愈来愈烦。我的师父--振莲师三个月就开悟,住茅屋,他的师父也没教他甚么,只叫他放下用功、打坐,亦没教他其他的教理知识,三个月就打开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人若纯朴、直接,反而容易得成。所以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具真般若者,一切都是般若,没分别。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无论是菩萨或者是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菩提,没有一个法不是菩提,外道也是佛法,所谓:「正人行邪法,邪法悉归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变邪。」现今佛法中练气功、信神的及以各种各样眼光进入佛门,他们认为自己是信佛的,实际上还是老的一套,这样正法亦归邪,就是这个道理。末法时代众生斗诤的坚固,不知身中虫,还食身中肉,他们都说自己是信佛,其实只是在佛门中求安慰。有些人烦恼了,在世俗上一切不顺利,有些人想当官没让他当,就想在佛门中找个位子做做官,这样的人相当多,社会上没有官当,就在佛门中当官,却不做弘法事业,只将位子占住不放,但在佛法来说「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没分别,都是儒上佛道的显现。因为菩提正觉,无所不觉,一切外道诸法同入觉性而消融殆尽。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无明与真如没有两样的境界。无明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无明,没有两样的境界,只是凡夫分别这是无明,这是真如。对佛来说无明真如没有两个境界,整个宁宙就是一个光呀,清净的能量,无形无相,全部在这裏面,没办法分别,但这东西且看不到的、摸不到的,所以佛只能这样说:「无明、真如无异境界。」都是一体十昕妙显。

  [诸戒、定、慧及YIN、怒、痴俱是梵行。]

  一切的戒、定、慧三学所对治的YIN、怒、痴三毒都是清净梵行,染与净都一样。《诸法无行经》裏面讲:「贪欲即是道,嗔恚亦复然,如是三毒中,有无量佛道。] 但如没证到,没开悟是不准随便讲的,这是佛的境界,这是佛的无上究竟境界:究竟自在境界,究竟障碍中得究竟自在境界。我们可以对佛的境界去体会,那悟道的人,对这个能够真正明白,是这样的境界,但有些地方做不到。为甚么?只因还有东西在。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众生性、国土性,有情、无情同一法性。依报、正报不二。所以讲西方净土在那里?依报与正报同一法性,佛就在当下,任何地方都是净土,任何众生也都是佛。所以国土与众生都在同一地方显现。所以《涅盘经》中讲:「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就是法性,法性无二,平等圆具。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苦与乐,地狱与天宫都是佛的净土,因为心体本空,清净湛然,善恶报果,都由妙心随缘显了。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有性--三乘种性,无性--一阐提,有佛性与没佛性的,都成佛道,不等於以後成佛道,以後开发,现在就能够成佛道,或者说现在当下就是佛道具足,但是我们众生不知,唯有如来亲证,故以果说因。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缚与解,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没有一切烦恼可得。《佛顶经》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因为佛证了觉心,心无取舍,所以诸法普同圆。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我们人是讲境界的,但佛的境界又是没办法讲,所以以上用十个境界的对立性来讲,佛在这十个境界当中是究竟没障碍,从而显现了佛的真实妙德。下面讲德的心是怎样子?也没办法讲,也只好形容显示。佛的心是甚么样子?是法界海慧,像法界的大海这样深、这样广大,像整个法界这样大的大智慧,心光无量,照了一切相,房屋、星球、山河大地,所有的相「犹如虚空」,照了诸相好比虚空一样。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以上这种境界就是如来所随顺的觉性。

  这里四种随顺都讲完了,这是觉相,这觉相是给需要的人作对比的,不需要的人可以丢掉不要,主要是讲我们现在的心,怎样入道,如何去觉了开发。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未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於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辨真实。]

  佛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只要发心,成佛度众生的菩萨,或者我们末法的一切众生,指示我们现在的众生怎样安心入佛道?怎样去做工夫?前面讲得那样复杂,理论这样高、这样妙、这样深,我们是否有份?是否能进去?佛非常慈悲,顾虑到我们众生的心念,顾虑到我们众生应该怎样走的路,都已经为我们考虑到了。所以这里指出做工夫的绝妙的方法:「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怎样才能成佛?怎样才能进入?在任何时候,都不打妄想。不起妄想,是怎样来分判。

  妄想有几种,一个是攀缘心,叫做起,故意起妄想。今天我去买东西,今天想甚么好吃,今天想会一会甚么样的朋友,故意起念头,这要注意,不要让它起--故意起不要让它起。

  有些是随缘性的。譬如讲应该做的要去做,应该吃饭的要去烧,都是自然的事,只要不打念头,不要想今天我把菜烧得好吃些,今天甚么事情做得好些等,这些念头都不要打。

  有些是串习,就是过去种子自然地一串串地出现,翻腾出来,只要不理它,不要压,愈压愈不行,就像石头压草一样,压住了以後爆发出来还更厉害,这是不能压的,这是自然的。

  第三种是相续。种子腾现时,还跟著它跑,这是不行的,这妄想一跟著它,就会颠倒。

  第四种是惭愧。「哎哟!我怎么会打妄想!」只是不要打故起之念,串入的不理它,相续心不要让跟下去,不要像放电影似的不让放下去。惭愧心暂时可以用,但不能多用,多用亦会迷惑,会失信心的,不能老是想到惭愧,老是惭愧会觉得自己没力量:「我是薄地凡夫,我很苦恼,我到现在修行还没进步!」老是这样想是不行的。而应有勇气,要成佛。我们本来是佛,即使路有点走错了,往回走就行的,犯了错误可以改正过来。

  第五种静。一静下来就空了,这静不应住著,不住著就对的,静下来是好的,是药,前面四种是病,静是药。《永嘉集》裏面提到这个问题。这样子我们不起妄念,对念头我们要明白,无论是粗妄或是细妄念、微细妄念,我们不要故意起它,不攀缘起著外面的法门、外面的境界,这样我们的念就是正念,不会违背我们的觉性。念佛或者念咒,法门是没关系的,是根据自己根基去选择,这是第一步的工夫,这样去做,对面有甚么佛来了,甚么魔来了,都是外法,不要攀缘,都不理它。外面什么很了不起,师父来了也不要理它;什么光打来,或看到甚么都是假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於诸妄心亦不息灭」。这是串习,这是裹面的念头自然翻起,不要故意去灭了它,妄心不可灭,妄心是我们本性的妙用,我们说话、思想、听经、学习等都需要心念,对这心念只要不分别、不执著、不故意去攀缘,不要弄得急急忙忙,不要把自己弄乱了,搞颠倒了,这是正念。不用去息灭它,只要不住著,要空静,就不用去息灭它。假如我们求个心去把这妄扔掉,这正是大妄想,这是最大的妄想。我静不下来,我要把它静下来,我还没开悟,要求开悟,这是最大的妄想,这是修道的障碍,这是第二点。实际上这些都讲口诀,这是无上的口诀,「於诸妄心,亦不息灭]有些人讲自己想静也静不下来,妄想这样多,怎么办?想自己静偏却愈静不下来;想把自己修好点,偏又修不好。所以不管它就是,甚么妄想不妄想的,只管念佛、持咒,妄想自然会消失的。第三、「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一切境界都是从心中现,都是自心,这妄想境界显现时,如佛显现,或其他甚么显现,我们在这妄想境界当中不管它,就没关系了,不要想把它扔掉,也不要想把它拿住。「不加了知」,已经知道了,不再起一个心去了知。如茶杯一拿起,已经看到了,不要再想我已看到茶杯了,而自问:「为甚么要拿起茶杯?」不要这样再想一下,这样再想一想就是妄想,就是堕,不要这样想。我们众生有一种自然觉性,看到了就是看到了,听就听到了;走路就走路嘛!不要再想一想,再想一想就叫「加了知」。已经了知不再加了知,这叫「不加了知],这是最要紧的。人的精神分裂症都是加个了知,多个东西在,就会产生分裂,念头就多起来了,修行修不成功的都是这些原因。

  「於无了知,不辨真实],在没了知,没分别时,就是能知没了以後。「真实的知显现时,谁知真实呢?」这样的心不要生,不要去辨别。譬如眼睛不自见一样,就是不要去辨别,就是能知没有了,一切不分别,只管如是,都没有了,不要去想,这是甚么境界?这是不是实相?这时是不是开悟?这是不是见道?不要再想想,就是「於无了知」。无了知,是能知,做工夫以後,觉知没有了,就会剩下能知,如能知也没有了,就显现本性。「不辨真实」就是去掉後遗症,众生有个後遗症,因众生一直想求个开悟,求一心不乱,求个道,这个道显现时,总要辨别一下,这到底是不是?实际是没有是不是的。又像文殊一样,有是文殊与非文殊,就有两个文殊了。道性合一,道性不相对,道性可辨别的话,就不是道。所以当下时是不能辨别的。以上佛说的四句就是口诀,无上口诀,就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只要依这四句去做,毕竟成佛,毕竟能成道,这并不是立即圆满了佛道,最起码是在随顺觉性当中,会分证到觉性的部分功德。而是由因地的发明逐渐成就一切功德。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怖畏,是名为「随顺觉性]。

  假如有人听到这样的一段话,这样的修行方法,听到以後相信下来,这法门真是顿法,真是无上大法。信,相信,能够领会,又依这样的精神去做。受,接受下来。持,住持不失。常常以这样的原则去做工夫,心裏没有因法门太高妙而生惊怖、畏惧。如《金刚径》讲「不惊不怖」,这样的人名为「随顺觉性」,听到这样的话已经随顺觉性了。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大家知道,这样的众生,已不是简单的众生,不是一般的众生,都曾经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供养了这样多的大菩萨,所以对这样口诀,无上法门才能解,才能信下来,且去做。

  「植众德本],种植了很多很多功德根本,说明宿因相当相当的深厚。

  这智是甚么智?现在世就是信位智,就是说过去世宿习相当深厚,现在信解入的是信的智,根基相当利,所以佛说这样的人是甚么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佛印可他会成就一切种智,先成佛的智,後成佛的道,现在听到且去做已经成佛的一切种智,就是说他的知见比大菩萨还高。为甚么?因以佛的一切种来修行,所以是这样圆妙的顿智。以佛的智来修行,必定能够圆满无上佛道。这-说明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果因相摄,因果不二。称性而修,没先没後。如能以这样的观行去用功,而得相应,在一切法中不二解,就如同经中安心的妙旨,即得无上菩提、一切种智。下面是偈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圆满菩提本性本是无取无证的。亦没菩萨也没众生,众生菩萨都是幻化,幻化本空,说明圆觉无证,这是从圆觉的体性来说,下面是对机来讲。

  「觉与未觉时」,觉与未觉之间。「渐次有差别」,我们人类社会修行的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差别,原因是以渐次而有差别。「众生为解碍」,就是第一种菩萨,即信位菩萨。「菩萨未离觉」,是第二种随顺,未入地的菩萨还没离开这觉。「入地永寂灭」,入地离开觉,能觉所觉离开:水远寂灭,证入正道。「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就是圣位亦无住。「大觉悉圆满」,大觉都圆满了。「名且遍随顺」,名为周遍随顺,一切无碍、一切究竟、一切圆满。「末世诸众生」,末世的一切众生,特别是指我们。「心不生虚妄」,假如心不故意生起虚妄,不做妄想,忘心顿证,心如把它忘记了,顿时证入。「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佛说这样的人,现在就是菩萨,实际是佛的智慧,现菩萨身,带有一点凡夫的习气。但各人不同,有些人习气很轻,现世就是菩萨,能利众生。「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供养恒河沙的佛,他的功德已经圆满,因果不二。「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虽然说有很多很多的方便,就是前面讲的顿与渐,这样多的方便,皆名随顺智,那是法相随顺。法相随顺是指所有众生随顺,而所有的差别,是指某一个位置而说的,至於真性随顺则是指众生当下的心归入法性裏面来讲的,这样的人有特别的根性,所以说是最最殊胜的根。这样的人可以做众生的明灯,指引大众行於佛道。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如果你心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拉杂事情,你的心不清净,这对你的伤害太大太大了,为什么?你不能往生。怎么样得清净心?放下!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过是他的,他有他的业报,佛菩萨都管不了,我们哪能管得了?这个道理你要参透,你这一生才真正能得到佛法利益。而且事情管多了,没有不堕地狱,你没有智慧,你把事情管错了。管对了是你的功德,管错了是你的罪过。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