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明: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2014/9/4    热度:218   

宋智明: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佛性是宇宙人生的内在根本,是十法界或净或染的实相本体;修行则是悟证佛性的手段和显发本是妙德的途径。对於佛性与修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佛教徒的精神面貌与修为素养。

  通过观察而知,在一般佛教徒中存在著以下六个层次的修性问题:

  一、不明佛性,不知修行

  不明了佛性的真实意义,也不知道如何去依法修行。这有二类人:一是专事求拜的信佛者,只会到寺里烧香拜佛、祈求福佑,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如何才是修行等等,故全然不明佛性义与不知修行法,属於佛门中的迷人。二是偏於文字名相的滞法者,仅从事於概念性的探索,不知会归自心,也不去转化身心,改造习气,因此,虽知佛性的名词而不明佛性的真实义,虽然了解修行的方法,却不知修行中的真法味,仍属於佛门中的愚人。

  二、性外执法,盲修瞎练

  认为在本性外必有一个真实的法,可以通过修行而证取,於是偏执身心境相等虚妄之法,而去盲目地修持,无智的练心,结果必将因执法之故而入魔。这也有二类人:一是由於外道著相的习气,或是因为练过气功受其影响,在进入佛门後,总以为有一个实法可以修,有真实的境界或功能可以开发,於是偏执身心境相,一味追求虚妄的体验,其结果与佛法适得其反。二是行者虽然没有严重的执法著相习气,但由於师父在引导时,不注意智慧的启迪,解脱的现证,而只侧重於法与相上去教导,结果导致执法入偏,以自己虚妄的体验为真实,坚执不去,同样也落颠倒之中。

  智者大师曾说:「一切佛法只是除障显理的方便。」佛性本具一切法、一切智,如果理外执事而修,必落邪道。所以学佛者应从理起修,返修归理,方达事理不二。

  三、谬执佛性,不务修行

  没有真正明了佛性真义,而以谬见所执的某一种理解或某一种境界做为佛性的契悟,并以为佛性本具一切法,是现成的,只要守住此见或此境即可成道,而不必通过修习的手段,於是依旧是凡夫颠倒的思想与行为,反自肯为超脱与自然。这一层次是由於对佛性的片面理解所形成,在禅宗里所谓的口头禅或文字禅,自以为悟境超越,而实乃意识分别在起作用,仍然是妄心取理而成谬执,因为谬执佛性本然,不必修习,不转身心,其结果不是「莽莽荡荡招殃祸」,就是随境流转入生死,於成佛成道之大事毫无裨益。

  另一种现象是因为某一种境界的开发而谬执以为是佛性的,如见到光、证於空、发慧解等等,从此便住於此境而以为见性,不知仍是能所对待的妄知,因谬执为是故,便产生了连锁性的妄境叠现,於是执守不离,以为得道,不再从事改造身心、扫荡妄习的修持,从此一迷再迷,或呈诗偈,以为了悟之杰作;或呈神异以为道力之充盈;或慢心高举而自立祖师,如此等等,其结果是一盲引百盲,相牵入火坑,滑到邪道上去了。

  佛性即是觉性,本来没有生灭、能所等对待相,因是常住不可变改的,所以只有真正离知之後,才是真实的悟入。如果执有一见,著在一境,都与佛性毫不相关。反之,如能依性起修,亲切契证,那么,无一法而非佛性之妙用了。

  四、依法行持,暗契佛性

  以正确的知见,遵依符合自己根性的法门去努力修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久久之後,尘垢渐脱,妄习得转,心智迸发,虽不求见性,而於冥冥之中,即与佛性之空灵无住之德,暗暗契合不二。这一类人往往是老实修行,知见正确,行持专一,不再抉择分别、取舍不断,而是一心一意地朝於斯夕於斯地绵密用功,由於行解相应,净慧便得以开发,自然能与佛性合拍。净土宗老实念佛人,以及禅宗真心参究者,或密宗中遵师法而观修者,都是属於依法行持,暗契佛性的行者。

  佛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要消妄,必得显真。因此,证不证真,只在消不消妄。如能不滞路途,功行不止,必有大显妙德的时刻到来。

  五、初明佛性,善养护持

  刚刚打开本来,亲见佛性,真明虚豁之心,历历目前,时时不昧。由於是初初明悟,其力未充,无始以来的无明积习仍然深藏识田之中,因此还须善自保护此一段灵妙真心,不随逐妄境,不依倚身心,使养之成大——成就处处无碍的自在妙用。但是如果守护不当,或住於偏空,或执著稳当,或妄生实见等等,便难以发起广大菩提心,行度生之方便道,那么,也就不可能成无上胜果了。

  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第十中说:「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互本当。了、缘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来也。果性、果果性定当得之。」意思说:「真如法性的理体无论是圣是凡都是同具的,而智慧观照的了因佛性与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的缘因佛性,是由过去生修习熏陶而种下的,而正觉之智的菩提果佛性和大涅盘的果果佛性,则是通过了缘佛性的修习而必能证得。」

  由此可见,虽有正因佛性,还应以正智观照真俗、空有不二之中道,再施以广利众生的六度万行之方便,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果觉。所以初明佛性的人,切忌死住此性而不行菩萨之道。

  六、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佛性是无在无不在的真明,随心所照,即境明心,所以一切改造身心、调断妄习之修持,一一均从此性真明而起用,即是无修之真修。而时时处处的心身之法,也无不是空灵佛性的本然之妙德,真修无修也。这一层次的人最得圆融妙悟,真正会得性修不二的中道正旨,如此称性起修就是圆修,而因无处不圆故,即得活泼妙用矣!

  佛教最注重的是中道精神,无论学那一宗,修那一法,都要体现这一精神,而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之旨,正是中道精神的实际体现,如果行人按照这一精神去行持,必能速得成就。蕅益大师所谓大开圆解与未开圆解之人的修行日劫相倍之说,正是说明依此中道精神去修行,虽仅修一日,却又超过不得要旨的一劫修持之力,所以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以上所述的六层状况,乃是概指诸宗行人所出现的现象而论,实未详尽披陈。学禅者可以藉此六层之意境,对照自己的行持与体验,使自己在菩提道路上,更加深化透脱,使一一之行均符佛意,契合中道,则圣道必得证成矣!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如果要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一定要发心自度度他。佛经里面讲的“度”,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的意思。我们要自己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必须别人也要幸福、也要美满;如果别人的生活很艰难、很困苦,我们自己过得很幸福,幸福里面会有灾难。中国古人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生活富裕,其他的人生活很困苦,贫富对立,人家会嫉妒你、仇视你,甚至于来盗窃你、来杀害你,你怎么会幸福美满?此可知,幸福何在?美满何在?于是我们就了解,佛给我们讲的有道理,我们帮助自己脱离贫穷困苦,也要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贫穷困苦,这个世间才会幸福美满。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