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一节 菩萨境界


2014/9/4    热度:418   

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一节 菩萨境界

 

  般若波罗蜜多究竟何所用?此首章所引大经之言也。修此智慧至无功用道时,虽绝无状况可拟;然菩萨必须依之,乃能证无上菩提,入究竟涅盘;其妙用如此。

  第一节 菩 萨 境 界

  上二章所释,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显之道相智,与一切智也。菩萨得此,属受用境界。而菩萨境界,原有浅深;本经意在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克证法空真如者。既证法空,必兼生空;妙平二智亦充分发展;根本后得二智即寓其中。若只证生空真如者,其受用未能如下文所云也。

菩萨境界,依三乘教,既证无生法忍者,不受分段身之缠缚;六尘境界无不如如;当境即是凡圣同居净土。此身既灭或乘愿再来度生;或往方便有余净土。此与浅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克证生空真如者之受用境界。依一乘教,当破阿赖耶识时,即生得见方便净土。当显妙平二智时,即生得见庄严净土。此身既灭,得长住华严胜境之中,随缘示迹娑婆。此与深般若相应,克证法空真如者之受用境界也。

  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生空智现前,我执净尽,烦恼失其巢穴,即破细惑;心可无挂碍矣。然习气犹存,非彻底自在。法空智现前,法执俱泯;所知障失其根据,则破极细惑。功夫到此,庶称究竟自在,则无挂碍也。

  世亲摄大乘论释卷九云:“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是依般若波罗蜜多,即依无分别智也。无分别智,初地菩萨得相应;然直到十地乃能成办。中分根本后得二种,已见上章。

又卷八云:“根本智能脱一切障,即消除种种障碍也。后得智非世法所染,即毁誉苦乐等八风吹不动也。”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所以无挂碍者,更可据此义释之。

  既能脱一切障,以百世法所染;宜其心无挂碍也。

  经云:无挂有别于故,无有恐怖

  恐怖略分两种:一曰身境上之恐怖。如感身命将有危险,或财产将有损失。虽未心见诸事实;而心当顾虑之时,已大起恐怖矣。二曰修行上之恐怖。如素习小乘者,忽闻殊异之大乘;素习三乘教者,忽闻超绝之一乘;因教义互相冲突,纵不敢毁谤,而恐怖心骤然兴矣。会得生空,心略无挂碍;得免身境上恐怖。会得法空,心更无挂碍;得免修行上恐怖。然只一念相应,,未能净除习气者,仍不免两种恐怖心之流露也。

  传灯录卷四载禅宗四祖访法融禅师故事云:“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云: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适见什么?师无语。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辣然!祖曰:犹有这个在。”融师道行素高,时感百鸟衔花供养;对虎狼围绕其庵毫不介意;是能免身境上恐怖者。惟睹座上佛字则竦然,是三乘教习气使然;不免修行上恐怖也。四祖举手作怖势,游戏耳!岂四祖犹有挂碍之心耶?

  禅乃禅那之略称,义为静虑;即心定一境,静起思虑以审现量细境也。本为色界所具之德,而亦一切定境之通名。禅宗之禅,直依妙平二智起用,不同三乘禅之仅溯源于赖耶或异熟识也。以超三乘教义之上,故称教外别传。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大梵王至灵山,以金色优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而请说最上禅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皆悉惘措;唯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属摩诃迦叶”。世称禅宗初祖。廿八传至菩提达摩,乃来东土为初祖。递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为二三四五祖,惠能为六祖。

  经云: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者,不符真理之妄见也。

  正现有了义,不了义。了义者,以智默契法界本性也。 不了义者,以识了别尘境习惯也。

凡夫有四颠倒:

  (1) 于世间无常之法而起常见,是谓常颠倒。

  (2) 于世间者苦而起乐见,是谓乐颠倒。

  (3) 于世间染法而起净见,是谓净颠倒。

  (4)于世间无我法而起我见,是谓我颠倒。

  二乘亦有四颠倒:

  (1) 于真常而起无常见,是谓无常颠倒。

  (2) 于真乐而起不乐见,是谓无乐颠倒。

  (3) 于真我而起无我见,是谓无我颠倒。

  (4)于真净而起不净见,是谓无净颠倒。

  凡夫四颠倒,固由执着相对法而然。三乘却以相对法破之,所为以五十步笑百步也。若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法皆绝对。乃能远离颠倒耳。

  梦也者,睡眠时独头意识所起之法尘也。大都依想蕴而生,其要有四:

  (1)四大不调梦

  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虎狼劫贼追逐;此因四大不调,心神散逸也。

  (2)先见梦

  随从前所见之事,乘相当之动机而重现于梦也。

  (3)天等梦

  若人修善。护法天等示现善梦,使增善根。对作恶者则示恶梦,使怖恶生善。

   (4)思想梦

  常所思维忆想之事,以熏习浓厚,往往现诸梦境也。(见善见律十二)

  此外,尚有种种解说,未暇详述。

  “梦想”者,即梦中想念也。其境虚妄不实,故属颠倒。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想蕴既空,自无颠倒之梦想矣,是谓远离。

  大毗婆沙论三七云:“异生圣者,皆得有梦。圣者中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独觉亦皆有梦;唯除世尊。所以者何?梦似颠倒。佛于一切颠倒习气,皆已断尽,故无有梦。如于觉时,心心所法无颠倒转,睡时亦尔。”

  大乘菩萨十地,想阴已尽者,颠倒习气亦不能起,故亦无梦。

  经云:究竟涅盘。

  涅盘具译涅盘那,或译泥洹;义为寂灭或解脱;......内分有余无余二种,大小乘意义各别.小乘以断分段生死之因为有余涅盘;并断分段果者为无余涅盘。大乘以断变易生死之因为有余涅盘;并断变易果者为无余涅盘。亦有以断分段生死果为有余;断变易生死果为无余;此则大小乘对比之论也。然此皆非究竟之谈。若能即生死显涅盘,即涅盘示生死,方得究竟涅盘之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会之。

  梵文译音曰涅盘或泥洹,即安住于无生无扰之法性也。所云“寂灭”者,“寂”为纷扰之反,“灭”为生起之反。到此境界。即能解脱生死缠缚,故又译解脱,亦有译为灭度者。或译圆寂。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所谓究竟涅盘。内分有余无余二种,如上所说。

成唯识论卷十云:“涅盘义别,略有四种:(1)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谓一切法相真如之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量数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盘。(2)有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尽,而障永寂;故名涅盘。(3)无余依涅盘,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盘。(4)无住处涅盘,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非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盘。”此以无住涅盘为究竟,正符大悲观自在菩萨境界也。

------------------------------------------------------------------------------------------------------

更多唐普式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众生要想修福,说实在的话,最殊胜的福报是在三宝。所以,供养三宝是无上的福田。单单修福,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讲福田,福田有比较,最殊胜的福田,《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法布施。法布施胜过财布施!法布施里面最殊胜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我们能够真正依教修行,不但福田具足,功德也具足了,所以这是最胜的福田。要知道怎样修法,《无量寿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假令供养恒沙圣”,圣是圣人、诸佛菩萨,供养多少?恒河沙数那么多,佛告诉我们,“不如坚勇求正觉”。求正觉,那是依教修行供养。以财供养恒沙圣,不如依教修行供养。所以修最胜福田,不要钱。有些人说:我家里很穷,没有钱!殊不知最胜福田不要花钱的,人人可以修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