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2014/9/4    热度:360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故本经于序品之次继以此品。

  尔时世尊从无量义处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所以者何?如来曾亲近无量诸佛,尽行其道;以精进力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方便波罗蜜,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故我自成佛以来,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以无数方便,导引众生令离诸著。然随宜所说,皆寓一乘意趣;非权机所能契会。

  世尊在三昧中以神力加持会众,弥勒、文殊相与问答其间,俾大众明了瑞相因缘,然后从三昧起,表示宗旨。特告舍利弗者,以其智慧第一,堪称当机也。舍利弗具译舍利弗多罗,义为鹙子。舍利即鹙(旧注作身,解误),乃其母之号。在胎时母聪颖善辩,舌灵如鹙,人以是称之。弗多罗即子也。诸佛智慧,直达心源,故曰甚深;莫测边际,故曰无量;实即一切种智也。所演境界,大别二门:一曰三昧门,二曰智慧门。今表演三昧瑞相之后,特说智慧妙用;以无此殊胜智慧,不能建立一乘大教故。此等智慧,以二空真如为基础;声闻缘觉不过能契生空,无从领会。佛之智慧,不惟难入,抑亦难解!原夫一切种性,虽众生所本具;而欲修成一切种智,须尽挹诸佛之特长而融会之。亲近无量诸佛,以精进力尽行其道,即圆成己之一切智矣。成就如是甚深未曾有法(三乘所未有之深法),则无量方便,无量知见,皆能于波罗蜜中自在显现。其以一切种智化度众生也,深知机类差别;施设种种方便教法,引令入道;总以离诸执著为先务。譬喻万端,无非作一乘阶梯。然机类方汩没于权教之中,未知一乘意趣所在耳!

  复告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禅定解脱,皆深入无际;无边未曾有法,皆悉成就。

  心了曰知,眼了曰见。众生知见,不离于识。已非广大深远;且复有量有碍;识执为累也。如来知见,纯从妙智开出;绝无牵挂;故迥不同。惟其广大深远,无量无碍,故所证境界有不可测度。无以名之,名曰深入无际。金刚法界中,无边义利莫不成就。三乘人向所未遇,是谓未曾有法。

  十力者,如来独具之神力也。一曰“知是处非处智力”,谓:于一切因缘果报,如实遍知。(如作善业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作恶业知必不得乐报,名知非处)。二曰“知三世业报智力”,谓:于一切众生过现未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实知之。三曰“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谓:于诸禅(定中如理静虑曰禅),八解脱(1、观内色不净2、观外色不净3、观净色4、空无边5、识无边6、无所有7、非想非非想8、灭受想诸定),三三昧(空、无相、无作三种),皆实知之。四曰“知诸根胜劣智力”,谓: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如实遍知。五曰“知种种解智力”,谓:于众生种种知解不同,如实遍知。六曰“知种种界智力”,谓:于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曰“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谓: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道无漏行所至处,皆如实遍知(如知持戒生天,离执得解脱等)。八曰“知天眼无碍智力”,谓:以天眼见诸众生生死妍媸善恶业缘,皆悉无碍。九曰“知宿命无漏智力”,谓:于众生宿命(一世乃至无量多世)死此、生彼、姓名、饮食、苦乐、寿命,皆如实遍知。十曰“知永断习气智力”,谓:于一切惑余习气,实知永断不生。

  四无所畏者,如来十力内充,对众演说,绝无恐惧;大要凡四:一曰“一切智智所无畏”,谓: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为具足一切智智者,无些怖心(世出世法尽知尽见,名具足一切智智,常途略称一切智)。二曰“漏尽无所畏”,谓: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断尽一切烦恼,无些怖心。三曰“说障道无所畏”,谓: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说障害佛道之法,无些怖心(说彼魔、外等障道之邪法,名说障道)。四曰“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所说法能尽诸苦,无些怖心。

  禅与定,义本有别。然禅定合成一名,已为佛典熟语;藉示同类之事也。有世间禅定,如色界、无色界所习者是。有出世间禅定,如三乘人所习者是。深入无际,则一乘究竟禅定也。常途所谓解脱,如十力中第三条之八解脱。及三三昧所成之三解脱,皆是。本经所谓深入无际之解脱,则直与法身相应者也。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无不通达至极。然此唯佛与佛乃能会契,非汝等所堪闻。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谓之“十如是”句,为《法华经》之根本依;乃以佛知见洞彻诸法实际也。分释如左:

  (一)如是相

  任何法相,不离于识。有分别识;有执持识;有含藏识;粗细不同,所缘统称法相。若离去诸识,独存“识大”本性;凡所有相,融归一味如如实相;此谓“如是相”。

  (二)如是性

  泯识显智,则一切法相皆呈法性妙致。性性虽各有特征;而如如然互不相碍;此谓“如是性”。

  (三)如是体

  会相归性,尚矣。仍属智量,非是最深法源。最深处即是法体,相性都无。虽则皆空,而却有不空条理在;即一切分位种性互相赅摄之理趣也。于大空中契会此体,即“如是体”。

  (四)如是力

  以自种性境界波动他种性境界,谓之“力”。力只一味灵活作用,借自境引起他境同类活动;并非实质相给;是名“如是力”。

  (五)如是作

  自种性中欲加强所欲现之境界,须起相当作为以开发之。开发至适宜之度,则境界成立。然非作成;乃熟习开发之方耳;是谓“如是作”。

  (六)如是因

  仗某种机缘,引起自他心中之某种活动;若在初步,谓之种因。此“因”种非由外来;乃心中本有;不过因外缘而初启耳;是名“如是因”。

  (七)如是缘

  缘有四种: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皆心不相应法(详法相教),但有虚名者。究实乃依妙观察智支配力,随意识幻出缘相而已;此谓“如是缘”。

  (八)如是果

  果有五种:一、异熟果(分配六趣);二、等流果(夙根表现);三、离系果(解脱道);四、士用果(人事所得);五、增上果(种种助力)。诸果乃由诸因引起;非诸因之所变;是谓“如是果”。

  (九)如是报

  报者,报应也。即果之现象。善趣,恶趣,乐感,苦感,无非酬报往昔之因业。其实亦心不相应法之一。明此相关之条理,即契“如是报”。

  (十)如是本末究竟

  法体为本,法相为末。由本开末,摄末归本,各知其究竟;此谓“如是本末究竟”。

  以上十句,非具佛之知见,必不能一一穷其原委。以体言之:泛言如实不空,而不审种性互摄之理;犹是菩萨以下见地也。至若本末究竟,必于众生世界之所由来,莫不了了,乃足当之。然必金刚法界洞开,方称造极。此非圆证佛果不能也。二乘固不解佛知见为何?权大乘亦非所晓。骤说此旨,恐彼辈向为相似境界所蔽,不能深信。曰“止不须复说”者,所以激发若辈之志,俾倾心接受此无上妙法耳。中间加呼舍利弗,乃梵语惯例。

  尔时众中漏尽阿罗汉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二乘心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佛说解脱义,我等能依其法得入涅槃。今者世尊何故目为方便?谓:佛所得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及。我等诚未明斯义所在,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以为未了;于是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殷重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难解之法?此法向所未闻,无怪四众咸疑。唯愿世尊畅演厥旨。佛复遮言:止!止!不须复说!我若畅说,大众皆当惊骇!

  憍陈如等千二百阿罗汉,即经初所列上首弟子。二乘四众,学无学人俱有之。此辈习闻解脱之义,以得离分段生死为限。虽依法得入涅槃,不过相似境界。佛说此义,只方便引至中途,于解脱变易生死,及安住究竟涅槃之道,尚未之及。至一乘所谈一切种智,尤称甚深难解,故一切声闻缘觉皆非当机。舍利弗心知若辈不明此义,已亦示作:未晓佛之意趣如何?于是代表大众,请佛宣说。妙法本离言说;一涉言说,即属方便。一乘教称第一方便者,高于一切三乘教故。佛重言止止以遮之者,大众一向以如来权教至高无上;今忽打破旧说,必感傍徨无措而起大惑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 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祗众生, 曾值诸佛。其根器猛利,智慧明了者, 闻佛所说, 皆当敬信不疑。佛仍遮言: 止!止!不须复说!我若说者, 不惟无量世间天人阿修罗闻而惊骇, 彼增上慢比丘辈且将堕于火坑!

  舍利弗自顾根器猛利,智慧明了, 四众中亦大有人在; 皆当闻而敬信; 故亟愿世尊宣说。世尊则以夙植诸佛之四众, 固多上根利器, 堪闻此道而世间天人阿修罗,大都呆信三乘教, 自以为在家不敢与出家比;今说一乘, 乃蒙同等待遇, 不免惊疑骇异。素以出家人自尊,卑视在家者, 闻此更将傲然不信。由毁谤故,获堕火坑之罪。

  舍利弗三白佛言:世尊, 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类百千万亿之人, 世世已曾受佛教化; 必能敬信; 长夜安稳, 多所饶益。于是佛告舍利弗言:汝已殷勤三请, 当为汝等畅说。皆当谛听!善思念之!佛说是语时, 威神力故, 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凡五千人, 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障深重, 怀增上慢, 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不愿更闻新义。时佛亦任其退席, 默不制止。

  舍利弗急欲大众闻此一乘大法者, 以从前虽备闻三乘之教, 且多证阿罗汉果, 总觉未能长夜安稳;“所知障” 覆蔽故。若得闻究竟之道,饶益何限?宁有不敬信之理!故代表一类利根, 三次请说。佛以当机已具殷重信心, 自应如量发挥。但增上慢辈傲然在座, 或以出家为尊,或以权教为极;宣说有所未便。于是运威神力, 令彼辈自行退席, 俾得大畅厥旨。中间以谛听善思诫当机者, 以此最高法理, 若听而不谛, 与念而不思,皆非能深契法源者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 此辈增上慢人自行退席, 实适我心。今此大众纯一无杂, 可以畅说妙法矣。如是妙法, 诸如来随宜偶说, 如优昙钵花, 时或一现。法意深奥,汝等难晓。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汝等唯当净信。其善听之。云何大事因缘?所谓随种种因缘, 设种种方便, 令众生显现佛知佛见。程序有四:一者开佛知见,二者示佛知见, 三者悟佛知见, 四者入佛知见。 此为教化菩萨唯一法门;特名一乘, 亦曰佛乘。如来虽为众生广说余乘, 无非方便引入此乘。

  一乘妙法, 速疾成佛, 非意识所能测度;当机唯以净信接之。时机已熟, 诸佛乃肯宣说。优昙钵具云优昙钵罗, 义为瑞应, 叶似梨树, 果大如拳,乃无花果;遇金轮王出世始开花。所谓昙花一现,喻时机之难值也。法意深奥,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晓;听者唯当以净信接之(不杂染意曰净)。善听者,诫勿误会也。诸佛以何因缘出现于世?无非欲众生获得佛之知见。佛心所会曰佛知;佛眼所会曰佛见。获此知见为最殊胜之事,故曰大事。开、示、悟、入为实现佛知佛见之四大法门;理甚精微,详品末特论;是乃教菩萨成佛之唯一要道。不学此乘而能成佛,无有是处。如来广说种种方便法, 皆作此乘预科而己。

  舍利弗, 如来但以唯一佛乘化度众生;二乘三乘皆权宜施设。十方三世诸佛亦复如是。是诸众生闻此乘故, 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为佛知佛见之总汇;一乘教宗旨即在此处。未会一乘之前, 所闻二乘、三乘之法, 皆为一切种智之引端。及其成佛, 权乘诸说却无非一切种智之属性。是知方便与究竟,非一非二。

  复次, 舍利弗, 诸佛出于五浊恶世, 众生垢重, 悭贪嫉妒, 成就诸不善根, 未堪遽闻一乘; 故权说三乘引诱之。若我弟子自谓己得阿罗汉、辟支佛果,而于如来一乘本旨不知不闻;此非弟子, 亦非真阿罗汉, 非真辟支佛。是故诸比丘, 不信一乘而能实证阿罗汉, 无有是处。其自以为真实者, 是谓增上慢人。

  五浊恶世者, 清净时期巳过, (人寿减至二万岁下)转入浑浊阶段也。内有劫浊, 见浊, 烦恼浊, 众生浊, 命浊之名。劫浊乃时代总称。在此时代中,众生分别之见日盛, 如身见、边见、邪见等, 是名见浊。众生烦恼之心甚重, 如贪、嗔、痴、慢、疑等, 是名烦恼浊。众生互相欺诈争夺, 损他利己, 去宁静之境日远,是名众生浊。众生寿命日促, 由二万岁渐减至百岁乃至十岁, 且多中夭及横死, 是名命浊。如来为对治此等劣机, 姑以三乘法调练之;充其量只得相似觉,不能称为佛子;以佛子必与一乘法流相通也。所谓阿罗汉、辟支佛等果, 皆非真实;亦以未接一乘法流故。从此须更入一乘大道,亲受诸佛加持力而发皇之;乃可与言实证。若遽自满足, 即堕增上慢辈。

  如是妙法, 佛灭度后, 能如实受持、读诵、解说者, 是人甚为稀有。汝等当佛住世, 应一心信解受持一乘真旨。

  佛灭度后, 若无善知识领导, 则加持力隐, 不易如实受持、读诵、解说。如实者, 与一乘法流相应之谓。非得如实之道, 纵能受持、读诵、解说, 只得皮相耳。故当佛住世之时,亟宜体认一乘真旨而信解、受持之;加持力厚, 易成就也。

  论曰: 由三乘转入一乘, 以通达“十如是句”为基;从此可实现佛之智慧;所谓第一方便教法也。然当机须因指见月。若不能直透心源;只凭意识理解;则十如是句仍三乘教摄。佛欲说辄止,至再至三;无非激励大众以深心接受耳。开、示、悟、入四阶段, 乃启发四智之程序。全仗佛力加持, 其义甚奥。于此不达, 任何诠释《法华》, 总在门外。今分标要旨如下:

  1. 如何是开佛知见乎?

  世尊入普贤三摩地, 加持当机, 令隐发大圆镜智也。此智即一切种智之别名, 为佛知、佛见之主体。若未显现,余智皆非究竟。当机未破根本无明以前,此智本来潜伏不彰;虽长受诸佛加持,心中总难自觉。权乘菩萨苦心修行,历尽三大阿僧祗劫犹未洞明;以一切种性开发未周也。若得如来特别加持,以大圆镜智威力打入当机内心,暂令明朗;遂显开佛知见真实境界矣。此境开时,自心顿觉大慈无量,摄受一切众生。而十方诸佛菩萨种性亦呈露其中,为“序品”等得见诸佛菩萨妙相张本。

  2.如何是示佛知见乎?

  世尊入虚空藏三摩地,以殊胜事相昭示当机,藉发展其平等性智也。当机若见性者,平等性智本已开显;惟所呈事相不离众生界,间有佛境现前,不过寻常因缘所生法;其夙生未种之因,无从开为妙相。今仗世尊加持力,大圆镜智暂行开发时;由虚空藏大用,任何佛菩萨净种皆得随机示现色身;是为“示佛知见”真实境界。上文序品之见东方万八千佛,下文涌出品之见地下无量菩萨等,皆示相之事例。

  3.如何是悟佛知见乎?

  世尊入观自在三摩地,加持当机,令起妙观察智,默契法界深密条理也。万法平等,不妨同时并现;而相互间之条理,在大空中厘然不乱。得其深密理致,以智力运用之,一切法流莫不隐显自在;则成法界智慧身。法流变化不穷,此能运用之身,却常住不异;故有无量寿之名。法流过处,加以涵泳,任何种性皆得开敷如莲花。多种齐涌,斯成莲花世界;常住之无量寿佛,遂永受用于莲邦。而以六识分位观之,从各别空间、时间幻出无数化迹,国土无边,劫数无量,要皆一念中事。得此智慧,斯为“悟佛知见”真实境界。下文如来寿量品,即指释尊所从出之智慧身。

  4.如何是入佛知见乎?

  世尊入虚空库三摩地,当机蒙其加持,能密运成所作智之力,起不思议之神变也。开佛知见,乃植佛因;示佛知见,斯睹佛境;悟佛知见,则契佛心。心虽契佛,而身未能神变无碍,尚有微细残惑为障耳。此障非入金刚后心,无法断尽。故未究竟成佛之前,成所作智不克随意运用。但得世尊殊胜加持力,仍能转大法轮,应化无方;得称“入佛知见”真实境界。下文来往、普门二品,皆入佛知见之极则也。

  以上开、示、悟、入奥义,为一乘教之纲领。诸佛出世本怀,无非以此等知见加持众生,令渐发展。虽从权俯说三乘教法,而加持潜力未尝或废。不过根机利者其觉顿;钝者其觉渐耳。顿机随时得闻法华妙旨。释尊当日灵山之会,为集合多数渐机而设也。

------------------------------------------------------------------------------------------------------

更多冯达庵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自己虽然发心修净土,我们对净土有没有真的相信?有没有真正地接受?我们是杂心、乱心、染污心念佛,所以心不清净,不具足信解的标准。如果你学佛,你贪佛法,佛法是善法,你在饿鬼里头是多财鬼,你还是个鬼。佛是叫你断贪心,不是叫你换贪的对象,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饿鬼道里有大福德鬼,是贪佛法而得的。鬼里头有福报大的,也有福报小的,就看他贪什么?他贪一切恶法,得的是鬼道里的恶报;贪佛法,鬼道里得善报。他在鬼道里虽得善报,但总离不开鬼身,他还是鬼。初一、十五有人给鬼道众生烧往生钱、纸钱、纸衣,他们用得着吗?用得着。只有鬼道才用得着,其他的道用不着。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