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禅者——小记师兄释德建
2014/9/3   热度:305
提起河南嵩山少林寺,很多人都仰慕已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部以李连杰为主角的《少林寺》电影曾经轰动一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少林文化热”。少林寺传统的禅学、武学和医学等文化艺术一直以其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求其真谛。少林功夫也正在申请成为人类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寺独到的风景也吸引着不少香客、游者纷纷前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无量的方法统统是修定,定了就开智慧,这叫佛法。可是修定,你必须远离贪嗔痴慢,贪嗔痴慢不断,你的戒定慧怎么会成就 ?所以舍就非常重要了,舍就是布施,就是放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少林寺的西南方向8公里左右,是少室山最著名的三皇寨风景区。这个风景区也是嵩山国家森林公园少室山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少林寺景区接连交臂。生态自然环境、地质地貌独具一格。以峰奇、路险、石怪、景秀而著称天下。主峰海拔1512米,三千米栈道穿梭山腰,险胜华岳、难似蜀道、秀如峨嵋、雄比泰山,尚有5平方公里的山顶原始森林绝少有人涉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诗云:“嵩山天下奥,少室险奇特,不到三皇寨,不算少林客。”在这险奇特的山颠有一个常年客居于此的孤独禅者,他就是少林寺曹洞第三十一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第十九代禅、武、医传人--释德建。
释德建师兄,法名德建,法号合一,俗名丁宏本,1963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他,僧衣芒鞋,中等身材,一口东北话,谦和的语气,温婉的态度,慈眉笑目,又不失东北汉子的憨直淳朴,间或发自内心的朗声大笑让人荡气回肠。
一、随机缘遁入空门
清代末年,一个叫吴轱轮(法名寂勤)的僧人打出少林寺山门,成为少林寺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打出山门”的人。他把传统稀有的少林禅武医学术及部分秘不外传的少林嫡传武功也带出了少林寺,并从此还俗隐居于民间。几经时空转换、百年沧桑,释德建成为吴轱轮以下第四代少林禅武医学术的传人。
1982年,年仅19岁的丁宏本带着对少林武术的挚爱,不远千里来到少林,这一离家就是整整16年。刚来少林时,丁宏本是“带艺投师”,他在东北曾跟两个老师学过几手功夫。在河南,他先后随杨桂梧、陈景素、全广兴、乔黑保、张庆贺等前辈习练功夫。他称杨桂梧是启蒙老师,义父张庆贺恩师,才是他习武人生的大机缘。
1988年,丁宏本随众人为德禅师兄立功德碑时,与德禅早年所收的俗家弟子张庆贺相遇。张庆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决定收他作义子,并向他提出:“答应我遁入空门做少林弟子,我教你少林嫡传的禅武医真功”。对于有多年夙愿的他,真是天赐良机,尤其是第一次聆听到义父讲到用佛法修心,才能成就上乘德行;有了上乘的德行,才能领悟少林上乘武功的奥妙后,便答应遁入空门等条件,急不可待的拜师学艺。
二、凭韧劲苦修绝技
原来,张庆贺就是吴轱轮的第三代少林禅武医传人。少林传统医学沿袭老传统——一直是内传。少林医术主要讲求气化疗法、窍疗法、饮食养生法,突出八个字:“吐纳、导引、针灸、点穴”,并流传下来许多临床验证的秘方。张庆贺9岁时,父亲病死,临终遗言,要儿子学医济世。张庆贺说:“我学武还是为了增进医术”,他还时常感叹:“投师难,投名师更难;收徒难,收高徒更难,找一个传人更是难上加难!”,但张庆贺老人一生中,毕竟遇到了释淳全、吴山林等大师,更重要的是他又找了释德建,把自己平生所学的少林传统功夫又还给了少林寺。
1990年,丁宏本遵义父殷殷嘱咐,又拜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释素喜师兄为师,披剃出家。素喜师兄为其取法名:释德建。随后,他又受了比丘“三坛大戒”,成为一名持戒严谨的禅僧。
德建师兄说,他非常庆幸自己能在这样一个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在少林寺内传承少林的禅武精华。他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每当他遇到疑难和困惑时,就会忆起先辈祖师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他告诫自己,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要把它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与他同时得到少林武术真传的还有吴山林的曾孙吴南方,他是少林俗家弟子,自幼随其二爷吴友德学武,深得家传,后来又随张庆贺学习。
三、孤独禅者慈悲心
为了潜心深悟所学,德建自1992年以来,经常到少林寺的下院三皇寨常住苦修。那里海拔高达1500多米,附近还有5公里的无人区。在三皇寨一制高点绝壁之侧,有个10米见方的山洞,德建师兄为之命名“龙阳洞”,这就是他经常闭关静修的地方。洞内有佛龛、佛像、禅床、禅座等陈设。洞内墙壁上悬挂着中医常用的人体脉络穴位图表,禅房旁边放着《本草纲目》、《皇帝内经》和书法之类的书籍。最引人注目的是佛龛两侧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万法皆空归性海”,下联为“一尘不染正禅心”。而洞前的绝壁之畔,正是他习练武功的场所。
这些年,德建师兄一直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喜欢这里简单的人际关系。山洞对面的峭壁常有蟒蛇禽兽出没,师兄亲手种植的药草花木也常被一群群调皮的小松鼠啃食,他总是笑着说,小动物也是这么可爱啊。这里的野鸟、树木、花草和山石都是他最亲密的伴侣。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建师兄是一个野生动物保护者,他最喜欢白居易的一首诗:“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头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他认为,人们要善待自己,首先要善待周围的一切朋友,包括野生动物。
说真的,即使在白天,一人呆在这洞内都阴森森,连手机在这里都没有信号,因为拱形的石屋,形成强大的磁场,有利于禅坐入静。而德建师兄经常夜在这里修炼。闭关静修的时候,很多天都不下山,靠一些桃子、生野菜维生。因为德建师兄所推崇的禅是“生活禅”,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办事、起心动念无不是“禅”,关键看你如何用心体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德建师兄经常说自己是一个“孤独的禅者”、“吃草的山僧”,因为“禅机在于自悟”,思悟需要“孤独”,要真正“消化”所学,并把它发扬光大,传给少林后人,这是他的神圣使命。在少林寺这一名胜旅游区,呆在寺内慈云堂太“享福”,上山“吃草”,接触大自然,不时会触动他的灵感,心有所悟。他说:“少林寺是繁华的家,三皇寨是清净的家”。很显然,率真质朴的德建更喜欢山居的生活,这幽静的山谷也是他习练武功的绝好所在。
说到“吃”,在常人看来,他的饮食是超低水平、近乎“自虐”的饮食,但德建师兄却自得其乐。他说,作为一个持戒的僧人,在中国所有的寺院都是一样的信素,少林僧人更不例外,也必须是僧装、素食、独身。在《少林寺》电影中有一个情节,说是唐太宗曾允许少林寺和尚喝酒吃肉,那纯属戏说性的虚构。清淡的饮食对他的静心禅修及习武练功都很有帮助。每当人们问起他的饮食“缺乏营养怎么办”时,他总是以笑声来回答,他那满面的红光及炯炯有神的双目在无声地解释着这样的“难题”。德建师兄认为,厚味对人是一种伤害。他的菜肴里面只需要一点盐和素油足矣,他最爱吃任何调味都不加的粥。他不但自己喜欢简单清淡的饮食,也常常告诫他的朋友们,要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这样对健康有益。
了解德建师兄的人都说:“像德建师父这样为人处世的不多见,能成就一番事业,就是不太适合当今的经济社会”。师兄给人看病不要钱,教徒弟不收钱。曾经有许多的海内外人士要送给他金钱、轿车、宗教地位,他都没有接受。他认为自己是一名正在学习的僧人,物质方面,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即可,对禅武医文化艺术的追求和证悟才是没有止境的。在自我完善的间隙,伸出一只善良的手为有缘人解除病痛、为社会做些事情,使他感到踏实。他相信助人会有快乐,善良才能助人。佛教讲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说大慈大悲是佛菩萨的境界,他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所能拥有和相信的只有善良。
四、根在少林禅武医
德建师兄说,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不断来探求禅武奥义及少林养生之道,他几天前才送走两位德国学者。法国、意大利等国还来拍过一些以“禅”命名的纪录片。法国一家机构曾经要用高薪聘请他去巴黎讲授少林武术;日本人也诚邀他到日本讲学、主持寺院,他都一一拒绝了。他说自己作为一名僧人,不适合参加任何商业活动及团体,他离不开中国,离不开少林寺。去年以来,国内的香港佛教界人士想让德建去香港,出任一家寺院的方丈。对方诚意殷殷,德建师兄经过慎重考虑,还是推辞了,他说,他的根在中原、心在少林,离开少林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东南亚,尤其日本、韩国对禅武的热衷更是由来已久。1998年11月,德建师兄随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邀到日本切磋交流武术,他把少林寺传统稀有的武功向日本“少林联盟”展示,从而打消了日本禅武学界对少林传统武术的一些疑问,并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少林传统文化的了解。随后,日方又两次到少林寺交流探讨并拍了两部纪录片。德建师兄随缘走访了许多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少林弟子,他感到自豪和责任的重大,他永远无悔当初的选择。
五、禅本自然贵在悟
德建师兄说,禅本自然,不可解,不可说,不立文字,不离文字,不枉造文字,即所谓“教外别传,以心印心”。行住坐卧,说话办事,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不饱含禅机。禅机即是气机,心要顺,气要和,心平气和去办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清静身心,无欲则刚,就会得自在得解脱。古语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师兄认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读好“一卷书”足矣!眼前脚下,无不是道,要珍惜眼下的分分秒秒。说话,要说出一种境界,做事,要做得圆满周详。当你从这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事中体悟到什么,那个字,不要说出来,“禅不可说,一说即破。”德建有几句口头禅,比如像“眼前脚下”、“一切随缘了”、“无常变化”、“变化无常”等等。佛教里的净土宗注重“西方极乐世界”,而德建师兄说,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在眼前、在脚下。眼前脚下的每一步路都决定着人生的方向,眼前这一只脚迈出去,就是人生选择的积累,就是天堂地狱的分界。就他本人来讲,他既然选择了少林的禅武医,就明白眼前脚下的每一步路该怎么走。为此,他注定要舍弃常人所梦寐以求的许多许多。他说,他要穷其一生去研读少林禅武医这部大书,他永远都是一名处于学习状态的僧人,因为学无止境。
六、闻鸡起舞在于恒
德建师兄自从皈依少林25年来,每天从不间断练拳,不管在山上,还是在寺内,即便出差在外也都是如此。只不过他练拳的时候,一般来说别人都看不到,因为他起得太早,德建师兄尊古训,真正做到了“闻鸡起舞”。他说,少林的功法要持久演习,不断地揣摩,用心去领会,“熟能生巧”。比如,他经常练习的“心意把”,完全把自己和拳法揉在一起了。他说,他对赵朴初先生的几句话深有感触:提供人间佛教,启迪智慧。赵朴初生前对少林寺题诗中有句“是禅不是拳”。德建师兄认为,少林功夫不仅仅是流行于形式上的表演,施拳弄棒,练得四肢发达,最重要的还是内在的修养证悟。禅武密不可分,它是少林历代大师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高超的艺术,要用心领悟,任何急功近利的念头和行为都会使少林瑰宝失去光泽。他崇尚“天下为公”,要发扬少林的优良宗风,造福于人类社会。“但要度人先需自度,自我的觉悟修养不完善,谈何利及他人?”师兄说,传说禅宗达摩初祖在少林面壁九年静修,他不是让我们都像他那样去面壁,而是留一份精神和意志给人以启迪,让人们生活得更趋幸福完美。
很多人都想见识一下德建师兄的功夫,遗憾的是,类似的要求常常被拒绝,因为“那样太假”。师兄对此的解释是:“机缘未到”。德建师兄经常说“眼前脚下”、“静心净身”。有些好奇地游客问德建师兄有什么心愿?他说,目前许多因缘不成熟,说出来恐成妄语。其实德建师兄的最大的心愿就是:等条件具备时,他想在三皇寨上建一座规模不大的“少林禅武医研究院”,主要是为国内外许多爱好者提供一个沟涌、交流和学习探讨的场所,让少林瑰宝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造福于社会。
但愿德建师兄的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200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