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
2014/9/3   热度:530
简介《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告诫我们,教我们“不憎恶人”,不要轻慢恶人。人会回头的,他一回头,成佛了,将来是我们的老师,怎么可以轻慢?恶人往生成佛的,在《往生传》里,最著名的是唐朝张善和。他是个屠户,一生杀牛,杀业很重。临终时,他看到许许多多牛头人来问他讨命,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地狱相现前。碰巧有一个出家人从他家门口经过,听到屋里有人喊救命,就进去塞了一把香给他,“你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一听到这个话,接了香,就大声念阿弥陀佛。念不到十句,他就说:“阿弥陀佛来了,我要跟他走了。”他就这样往生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众生本来具有的心性,是真正的主体性。它自身是理(即真如),又是心。从主观方面来说,这是众生的主体,是真我所在;从客观方面来说,这是万法(宇宙)的根源,一切存在,都由此出。它自身是一个整一体,具体的现象世界,都由它所开出的两个门来:心真如门开出清净的不生不灭法;心生灭门开出染污的生灭法。这就是“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
真如即为绝对之真如,阐说众生心性之“本体”不生不灭(常恒不便),是不可知、离言说之相(即叔本华所说的世间“根据律”只对现象界有效,而对本体自在之物无效),它有包含“依言”、“离言”二种。
真如本来是一片清净,怎么会分出二门来呢?起信论指出: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为无明。由于无明的妄念执著,从而生起生灭变化的森罗万象。因此,真如就有两方面的含义,即“不变”和“随缘”。
所谓“不变”,即不便的自性清净本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绝对平等,无有差别之相。
所谓“随缘”,即真如不守自性,随顺无明而起生灭变化,显发出无限的差别现象。
起信论常以大海水作比喻,说犹如大海水一样,因为被风所吹而有波涛起伏,瞬息不停,但大海水的湿性是始终不会变坏的。真如也是如此,虽因无明风动而起生灭变化,但真如自性清净的本性是始终不变的。
生灭门中揭示众生心性之“现象”,即为真如缘起。生灭门又分为流转门、还灭门二种。
流转门中揭出“阿赖耶识”,说明此识乃“生灭”与“不生不灭”所合的非一非异之识,“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
说它“非一“,是指不生不灭的真如与生灭变化的现象截然不同。说它”非异“,是说不生不灭的真如与生灭变化的现象,如水与波一样,谁也离不开谁。离水无波,离开真如也就没有生灭变化的现象。
由于“阿来耶识“具有生灭、不生不灭两种属性,从而又派生出”觉“和不觉”这样一对范畴。
所谓“觉”,意谓觉照、觉察、觉明,就是觉了真如自体的智慧。所谓“不觉”,则和“觉”相反,就是不觉了真如的无明。
“阿赖耶识”有“觉”和“不觉”二种含义,从不觉中又派生出无数的妄念,大乘起信论把它分为“九相”,即“三细”(业相、能见相和境界相)和“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和业系苦相)。三细六粗九相,包括了一切染污之法,它都是由于根本无明不了解真如实相而逐渐生起的。
起信论把宇宙万物看作都是由于人们的“无明”即愚昧无知所派生出来的,是虚妄不实的。
还灭门则教导我们,于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阶次之修行,而还至涅盘真如界。所谓“三大”(众生心的体性巨大、德相巨大、作用巨大)、“四信(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五行”(修持五种德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其目的是通过修习大乘之行,最终达到成佛的境界。
大乘起信论还用“熏习”的理论来阐明真如净法和无明染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净法和染法相续不断的道理。
所谓“熏习”,是指通过一种事物的连续熏习影响作用,而使另一种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
净法和染法的相互熏习,可以分为“染法熏习”和“净法熏习”两种。
其中“染法熏习”又可分为三种:“无明熏习”、“妄心熏习”和“妄境熏习”。
“净法熏习”也可分为二种:“真如熏习”和“妄心熏习”。由于这些熏习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染法和净法相续不断。
总的来说,世间万物都是由“一心”所派生出来的。不仅现实世界的一切众生都是众生自心所生,而且佛的境界的缘起也是出于众生的自心,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无量成佛的功德。所以我们要信仰自己的心,证悟这个“自心”。要“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