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外派智圆
2014/9/3   热度:386
天台山外派智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叫忏悔?知过即改,后不再造。所谓“后不再造”,就是儒家讲的“不贰(èr)过”——过失只有一次,下次不再犯同样的过失。所以天天发现自己过失,这叫开悟,人觉悟了;每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是迷惑,这一天空过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山外派中,智圆是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同时还是个儒佛调和论者,是宋初融合儒佛的突出代表。
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又号潜夫,俗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自小知道孝顺父母,和睦兄弟,所以父母特别看重于他。他儿时的游戏,“以草木濡水画石,以习文字。”(《中庸子传》中,《闲居编》卷十九)又采来一堆花卉,布列出学生听课的阵势,自己给它们讲训。“龆龀之年,即毁其发,坏其服,而为浮屠徒也。”(《谢吴寺丞闲居编序书》,《闲居编》卷二十二)八岁时他在钱塘的龙兴寺受具足戒,二十一岁时受天台教观之学,授学之师是源清。这一年他本来是准备学儒书的,不过又想,既然已经出家为僧了,却不学佛法,倒去学儒,忘本背义,这样也学不好周孔之学。还是姑且先学佛,把儒学作为副修吧。又听说源清在奉先寺传天台教观,就前去从学三年。后来源清死了,智圆离群索居,到西湖边上的孤山之玛瑙坡隐居,圈内称他为孤山智圆,他则自号潜夫,在孤山潜心研习经论,也宣讲天台思想。在读经讲经之外,好读些周、孔、杨、孟之书,对儒家的中庸思想特别欣赏,因而又自号中庸子。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智圆“衣或殚,粮或罄”(《中庸子传》中)。缺吃少穿,因此常生病,又自称为“病夫”。智圆学习经论很有心得,但不喜卖弄,有人因此就说他又愚又讷,智圆听到后,只是说学道贵在本息愚心,如果一有所得,就夸耀其能,出去卖弄,那么“吾不如行商坐贾也!”(同上)
智圆感到天台宗自荆溪湛然中兴之后,其微言奥旨就一直不振,那些行天台说天台的,多违天台本旨,“违道背义亦众矣!”(同上)于是有意加以纠正,写了许多作品来申述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被斥为山外一系,他的老师源清就是山外系的,源清的老师晤恩也是。晤恩首先表达了“山外”的观点,他作《金光明玄义发挥记》,指出《金光明玄义》广本是伪,略本才是智□所作,批评广本所持的观心论。源清则作《十不二门示珠指》,主张真心观。针对晤恩的观点,知礼作《释难扶宗记》,重申广本中的观心论,主张妄心观。智圆和源清的弟子庆昭作《辨讹》参与辩论。天禧二年(1018),智圆又作《金光明经玄义表徵记》,批评广本的观心论,他还写过《请观音经阐义钞》,指出智□在《请观音经疏》中讲的“理毒”(法界无染而染,为理性之毒)不是性恶。知礼为此撰文反驳。
智圆除了长于天台教观,对《涅槃经》也很有研究。他三十岁时得到一部《涅槃经》,专门撰有《涅槃记》,还讲授此经。有朋友曾问他,你于天台“劳其筋骨,苦其思虑,慈慈然有扶树心”,但对于《涅槃》,你没有师承,又是讲,又是写,能行吗?智圆说,有什么不行?师承并不是一定要面授。孔子没有面授孟子,龙树没有面授智□,但没有谁说他们之间没有师承。我的老师是湛然。湛然研究过灌顶的《涅槃经疏》,使之达到尽善,而我自己也研习这部疏(见《对友人问》,《闲居编》卷十六)。
乾兴元年(1022),智圆入灭,年仅四十七岁,临灭前二日曾自作祭文挽词,嘱门人,“无厚葬以罪我,无建塔以诬我,无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智圆传》,《补续高僧传》卷三)充分体现了他那“雪骨冰心,傲然物外”(同上)的品格。
智圆著作较多,是山外派中著述最丰富的一个。他自称有经、疏、记、钞等共三十种,七十一卷,主要有《金光明经玄义表徵记》一卷,《金刚錍显性录》四卷,《请观音经阐义钞》四卷等,另有《闲居编》五十一卷。
智圆所持的山外派观点,与其他山外诸家大致相同,知礼的著作中,还保存了智圆的一些作品中的观点。
智圆和庆昭合写了一篇《辨讹》,知礼在《观心二百问》中提出其中的一些观点加以批评,在性具方面的一个看法就是心具三千而色不具三千,因为色不能造心,换言之,心能具三千,是因为心能造色。“十界是所造,心为能造,全所是能,故观能造,即具诸法。”(《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四)
智圆的老师源清立“生佛三千为事造,心法三千为理造”(见《忠法师天童四明往复书后叙》,《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这种看法是众生和佛只有事具而无理具,心只有理具而无事具。这些都影响到智圆的观点。
智圆在其晚年所写的《金光明玄义表徵记》也是和晤恩的《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一样,是批评广本《金光明玄义》的观心思想的,主张观真心,观净心,他在《请观音经疏阐义钞》中已表述过这种看法。“一心三观,能观心性犹如虚空,即具庄严,无染著。”(《阐义钞》卷二)
关于性恶,智圆认为性具善恶,“性中之恶,恶全是善。”因为善恶同依一体,没有隔异。他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云清具浊性,浊全是清;珠具宝性,宝即是珠。”(同上)以性戒而言,性中之善恶,持戒而有性善,犯戒而有性恶,“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恶。”(《阐义钞》卷三)
在性恶问题上,知礼主张理毒就是性恶,理毒有消伏的作用。“‘消’谓消除,‘伏’谓调伏。”(《阐义钞》卷一)智圆则否认这种观点。其次,关于“理毒”,智□在《请观音经疏》中以“法界无阂,无染而染”为理性之毒,智圆也持这种看法。他又以性中之恶皆善,性中之染皆净的观点来理解“消伏”义,说法性无染而染,称理毒,反之,能做到染而无染,就叫消伏,理性之毒,可以通过观心、神咒来消除,所以不是性恶。因此,他批评山家派的观点说:“或谓性恶是理毒者,毒义虽成,消义全阙。若无消义,安称用也?若云有者,应破性恶,性恶法门,不可破也。”(同上)智圆提出了一个二难选择,如果你认为理毒有性恶义,那么理毒中“消伏”的含义就没有了,没有“消伏”,何能去除理毒、事毒、行毒?如果要承认理毒中的消伏义,必然要与你的性恶论相违,将要破性恶论,但性恶作为天台的基本理论,岂能破掉?在此显示出和山家派的严格区别。
智圆在习佛之外,就是读儒书,他主张儒佛调和,儒佛互为表里,认为修身可以用儒,治心可以用心。他对老庄也不排斥,认为道教的东西,虽然谈性命、谈报应都不如佛教完备,但“于治天下,安国家,不可一日而无之矣!”(《四十二章经序》,《闲居编》卷一)他做《三笑图赞》,在该《赞》的序言里讲到,慧远在庐山时,凡送客只送到虎溪,皇帝来了也不例外,但是送道士陆静修和儒生陶渊明时,则送过此界了。后来发现过了界,就拉着两人的手,相视而笑,后人将此情形画出来,成《三笑图》。智圆赞曰:“释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则塞,忘筌乃通。莫逆之交,其惟三公,厥服虽异,厥心惟同。”(《三笑图赞并序》,《闲居编》卷十六)这又是讲三教合一了。
智圆的天台山之学被视为山外派而不传,他以多病之体勤奋治学,不尚虚饰夸耀,都是十分可贵的品格。他的儒佛合一,则是援儒入佛,这也是当时佛学中的一大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