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具意义的两岸禅学研讨会


2014/9/3    热度:138   

深具意义的两岸禅学研讨会
  ※ 作者: 楼宇烈教授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缘起
  1993年第一次到台湾访问时,我便与惠空法师结下因缘,也曾参访过文殊院。后来惠空法师因宏法事务经常到大陆、到北京,也到我们北京大学,我们的接触机会因此就更多了。在第一次的两岸禅学研讨会中,惠空法师也邀请了许多大陆的学者如方立天教授等;而第二次,也就是这一次的禅学研讨会,好像又更扩大了一些,所以惠空法师也希望我能够来参加。就是这样的一个因缘,很高兴能来参加这样的一个活动!
  ●思想界、佛教界极有意义的一个活动
  佛教领域中,大陆与台湾本是同一个根源,而现在面临的问题也相类似。无论从宗教的角度,还是从佛教的哲学、理论的角度来讲,好像都存在著许多共同的问题。如这次会议的主题所讨论,对佛教的理论之理解与佛教的实践要如何结合的难题便是一例。
  随著现在学术研究的发展,世界上都有把佛教愈来愈学术化的现象。佛教作为一个宗教的修持应该通过一个如何的途径?这在现在是一个双方都共同存在和关心的问题。举办像这次这样的一个活动,它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出家众与在家众,宗教实践者与学术研究者可以作一个交流,一种结合。他们各自可以从他自己不同的体验来交换各种意见,这种交流是非常好,非常有益的!分头来说,在大陆与台湾,大家都还没有就这样的问题来作专门的,意见上的沟通,思想、体验上的交流。而在这里有这样一个机缘,有这样一个好的场所提供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
  这一次我们可以看到,从理论上这次会议对念佛、禅定的问题,从原始的佛教,大乘的般若学到唯识学,乃至到密教,其关于念佛的重大理论都提出来讨论了。虽然有很多东西探究并不是很深入,但是使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些问题,也就有可能进一步去研究。
  另外,从学术方面思考,一般学者缺乏的是修持方面的体验。而这次出家众可以从它们修持上自身的体会来谈谈他们的经验,使大家更能了解许多层面的东西,所以这次会议可以说很有收益。
  ●承续与创发
  我觉得佛教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契理、契机!这样的动力不停地在影响整个中国的思想界。
  随著时代的发展,佛教总是能不断地重新组织,重新诠释它的理论,我想这就是佛教生命力的所在。我们需要不断地探讨佛教的这些理论跟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人生有什么样的启发与意义。
  廿一世纪可说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世纪。但任何创造性的思维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如果没有传统的继承,这个创造性的思维就没有源头与根基,而这样的创造性也就没有持久力,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我们的传统。在中国,佛教具有它重要的社会、文化功用。中国传统文化从东晋以后,若舍离了佛教而谈,我想就无法理解。东晋以后,佛教思想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把握中国文化的底蕴与精神,对佛教的掌握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学术界,宗教界不断地反思我们佛教的这些理论,从中发掘其对现在社会、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即“在诠释中创新”。
  以我自己的体会为例,从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特别在传到中国,发展出禅宗的世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精神,即其个性化。因为禅宗的“悟”,有其共同的目标,即都要悟得佛法最终的真理──空、清净。但如何悟道?没有一个人是相同的。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悟到“空”的道路。任何的模仿都不是真正的悟,只不过是一种外表的相似。而悟也不是别人可以替代的,悟是自身的事情。就像自己肚子饿了,就应该自己去吃东西;自己冷了,就应该自己去穿衣服,别人是无法代替你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悟”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东西。这种“个性化”,我想非常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现代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社会,所以禅宗的个性化的思考,在现在时代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加以阐发的。但是这样一个个性化的东西并不是要造成我们的散乱。他有个共同的目标──去悟得诸法皆空的真理。
  这样对传统的不断反思,是获得创造力的一个力量,可以成为促进新的思想产生的原动力。用中国传统儒家的话来说,就如荀子提出的:“循其旧制,择其善者而明用之。”我们要如何继承?“循其旧制”就是继承传统;“择其善者”要选择好的;“明”是经营发明;“而明用之”,便是不只要选择好的,而且要重新经营发明,重新加以发挥。我想我对佛教思想的期许也是如此。
  ●问题切入与拓展
  当然,经过这次讨论也还存在著许多问题,不可能都解决的。有些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仅就对念佛概念的理解就很不一样,这个问题显然就还需要更多的讨论。我认为可以允许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念佛这个问题从原始佛教发展到现在,本来就存在著许多不同的方法与理论,只是我们须要去梳理一下:当你谈这个问题时是由哪个层面去切入?否则大家争论半天,皆是由不同的层面来说,所以这个问题我想仍是很有趣的。
  其实在我看来,讨论切入的角度,切入的层面,可能比自力与他力的问题更重要。自力与他力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有的主张自力,有的主张他力,有的主张自力、他力融合的。在这融合中间,有的是要以自力为基础来融合,也有的主张要以他力为基础来融合,但这些好像都还比较清楚。
  但问题是为什么自力和他力这样一个融合的问题在中国佛教里会显得那么突出?在近代又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其实这些都有它的历史背景的。我觉的这个问题在这次会议中似乎就讨论得少了点。就自力、他力本身的问题谈了很多,但至于为何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个问题它是针对历史上什么样的情况而提出来的等等,就讨论得少了点。
  另外加上如上所说,对念佛问题的不同层面的探讨等等,这些又都为下一次会议留下了许多的题目。
  ●组织完整,服务周到,反应热烈
  就会议组织而言,我对这次的活动是没有任何挑剔的。组织完善,服务人员众多,服务周到,这些方面在这次的会议中可说是很圆满了。而就讨论的情况来说,听众的反应非常热烈,我想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我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各个地方都参加过许多像这种对佛教问题作讨论的研讨会、讨论会,但像台湾有这么多的听众却是很少见的。我想台湾真的有许多对佛教有兴趣的人士,并且他们也都相当的认真。一般在各地像这样的会议,听众通常是一场少于一场的,而这次的活动却是听众一场多于一场,最后甚至于很多人没有位子可坐,所以我想这次会议是相当成功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出世间一切法和为贵,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为什么要斗争?斗争是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社会大众所受的影响更大,影响什么?社会大众对宗教不信任,都不是好东西,你看他们自己互相斗争。所以我们明白了,我们只有赞叹,没有毁谤,别人毁谤我,我赞叹他,决定不可以毁谤。为什么?我们不能谤佛,不能谤法,不能谤祖师大德,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